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297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docx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docx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

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

(1)行为主义学派

(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

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理现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

1)神经元: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2)神经回路:

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3)周围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4)脑干:

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5)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第二节心理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和脑功能学说

1.脑的四次革命:

1)左脑革命2)计算机(电脑)革命3)右脑革命,右脑开发4)全脑革命,全脑开发,全脑教育

第三节心理和内分泌系统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意识

1.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2.对催眠的解释存在的两种观点:

1)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第二节注意概述

3.注意的基本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

4.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注意和意识是紧密联系的,人的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

因此,对于注意指向的内容,人的意识比较清晰,然而注意又不等同于意识,一般来说,意识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的指向性决定了什么成为意识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注意比意识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

但在人们将注意集中于特定事物或活动时,通常也包含无意识的过程。

人们可以有意识的选择所要注意的活动或对象,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选择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由刺激和事件本身引起的,是一个无意识过程。

5.边缘叶的海马和尾状核是有机体实现选择性注意的重要器官,即像“过滤器”那样,抑制无关的习惯化的刺激的信号进入大脑,而对新的有意义的刺激做出反应,而这些组织的失调,将引起整个行为选择的破坏。

6.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7.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理论2)资源限制理论3)特征整合理论

8.特征整合理论:

在空间知觉中,是由注意将客体的特征捆绑在一起的。

特征整合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是前注意阶段,一个是特征整合阶段。

在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自觉地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各个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即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的。

第三节注意的种类和规律

1.无需注意:

无需注意,(消极注意,情绪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的产生和保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是人们自然而然的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

刺激物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积极注意,意识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四节注意的特征

1.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的三个方面:

1)注意对象的特点2)主体的精神状态3)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第四章感觉

第一节感觉概述

1.感觉的神经过程:

感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是人感受和分析某种刺激的整个神经结构。

它由感受器,传递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与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简称JND;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觉察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差别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1834)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

他让被试用手先后提起两个重量不大的物体并判断哪个重些。

用这种方法确定了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结果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一个刺激增加的绝对数量而取决于刺激物增量与原刺激的比值。

比方说如果手上原有的重量是100克那么至少必须增加2克人们才能感觉到两个重量即100克与102克的差别如果原有的重量是200克那么增加的重量必须达到4克如果原重量为300克那么增加的重量应该是6克。

可见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这种关系可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

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Weber’slaw)。

对不同感觉来说K的数值是不相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1]

第二节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规律:

1)视觉的适应可以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

环境刺激由强向弱过渡时,由于弱光的持续刺激,使分析器对弱光的感受器不断提高。

明适应:

环境刺激由弱向强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的强光刺激,使视分析器对强光刺激的感受性迅速降低的缘故。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特殊表现: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第三节感觉的类别

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纳米到760纳米的光波,叫做可见光。

超出可见光谱两端的电磁波,人眼是感觉不到的。

2.色觉理论:

1)三色理论(杨-赫姆霍尔兹)2)拮抗色理论(赫林)3)阶段学说

3.行波学说:

行波学说认为,声波振动传到卵圆窗后,使前庭阶外淋巴液和蜗管淋巴液发生振动;内淋巴的振动,首先在靠近卵圆窗处引起基底膜的振动,然后再以所谓行波的方式,沿着基底膜向耳蜗的顶部传播;基底膜上的振动,自蜗底产生后,在行进过程中振动幅度逐渐增大,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在最大振幅出现后,行波很快消失,不在往前传播。

声波频率不同,行波传播距离和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也不同:

声波频率越高,行波传播越近,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耳蜗底部。

反之,声波频率越低,行波传播距离越远,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耳蜗顶部,所以,当耳蜗底部受损时,主要影响高频声波的听力;当耳蜗顶部受损时,主要影响低频声波的听力。

第五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的概述

1.知觉包含互相联系的三种作用:

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指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信息,确定当前事物是什么,给它命名,并且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2.在人的视觉系统中存在着两个功能不同的子系统:

一个是确认系统,负责处理物体是什么的信息,由枕叶到颞叶的通路组成;另一个是位置系统,负责处理物体在哪里的信息,由枕叶到顶叶的通路组成。

3.认知心理学关于模式识别的理论主要有:

1)模型匹配说2)原型匹配说3)特征分析说

第二节知觉的种类

1.似动现象

1)似动:

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2)似动的主要形式包括: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3)形状和方向错觉:

缪勒-莱伊尔错觉

潘佐错觉

垂直-水平错觉

贾斯特罗错觉

多尔波也夫错觉

佐尔拉错觉

冯特错觉

爱因斯坦错觉

波根多夫错觉

4)神经抑制理论:

产生错觉是由于物体各部分反光度不同,使视网膜上视觉细胞,彼此受到抑制所导致的。

有些部分亮度较大,光波全部反射出来,视网膜接受刺激时,就会形成白色感觉,否则就会形成灰色感觉,在这种情形下,视网膜接受物体整体反射光波刺激时。

如果亮度大的部分所占面积较大,在感觉上将占优势,就使亮度小的部分受到抑制,导致对物体整体的感觉失真,从而形成错觉。

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在知觉时,尽管同时接受了很多刺激,但是,刺激分为两类:

一类作为知觉对象,其余的都作为知觉的背景。

2.在知觉中,对象与背景互相转化,互相依赖。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互相转化)

知觉对象的确定,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

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互相依赖的,强度大的刺激容易被作为知觉对象,强度小的刺激容易被作为知觉背景。

3.选择性所依赖的条件:

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知觉者的主观状态。

第四节观察

第六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保持个体经验的重要形式。

2.记忆的作用:

记忆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中间环节,是人脑积累经验的功能表现。

个体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逐渐复杂化是靠记忆实现的。

离开记忆就不可能形成和积累经验,也不可能有心理的发展。

任何活动即使是最简单的条件反射活动都必须以在一定时间内保留它先前出现过的映像为前提。

一旦丧失记忆,人将无法正常生活。

3.记忆的种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语言-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按记忆的时间分类: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按记忆的意识性分类:

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第二节记忆过程及规律

1.德国的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遗忘的情况也不一样。

一般是系列材料的开始部分最容易被记住,其次是末尾部分,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则容易被遗忘。

材料开头部分回忆率较高,被称为首因效应;材料末尾部分回忆率也较高,被称为近因效应;而材料中间部分回忆率最低,是因为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影响的缘故。

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而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这种材料顺序对回忆效果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

2.回忆:

1)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有意回忆(随意回忆)指有回忆的目的任务,是自觉进行的回忆。

【追忆:

根据有关线索,使用一定的策略,通过不断推论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的有意在现。

是一种特殊的回忆形式,兼有有意回忆和间接回忆的特点。

追忆需要思维活动的参与,有时需要巨大的意志努力】

无意回忆(不随意回忆)没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是自然而然的产生的回忆。

2)根据回忆是否需要中介,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第三节提高记忆力的有效策略

第七章表象和想象

第一节表象

1.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

2.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进行的思维操作2)表象与词是思维成果的两种存在方式3)表象是语言的思维操作的支柱

第二节想象概述

1.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第三节想象的种类

第四节思考与练习:

结合实际谈谈创造性思维在科学发明中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科学家的新发明都是创造想象的产物。

这些事物的形象也许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或者是创造者没有见过的,没有尝试过的。

科学发明中必不可少的创造性思维也与创造性想象密切联系。

创造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形象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特点。

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中,不断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转化为创造性活动的动机,是创造性想象的动力。

科学发明中丰富的表象储备,必要的知识经验积累有利于创造性想象。

科研中积极地思维活动,就是在创造想象过程中,吧以表象为基础的形象思维与以概念,判断,推理为手段的逻辑思维结合起来。

创造性思维为科学发明带来灵感。

第八章思维和创造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1.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1)区别:

a本质特征不同:

语言是由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社会现象,具有物质性。

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标识与被标识的关系;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揭露过程,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基本单位不同:

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

语言的语法结构具有民族性,全人类的思维规律具有相同性。

2)联系:

a思维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这是由语言本身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决定的。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

b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赋予语言以内容和意义。

3.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3)根据思维活动的结果: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4)根据思维的进程: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第二节概念

1.概念的分类:

1)根据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2)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他们的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3)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2.概念的形成

1)变式:

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非本质要素变更,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

第三节问题的解决

1.问题的类型:

1)根据问题的明确度,分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模糊的问题。

2)根据在问题解决时,问题解决是否有对手,分为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3)根据在问题解决时,解题者具有的相关知识的多少,分为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第四节创造思维

1.创造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然开朗期,验证期。

2.创造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区别,影响个体创造性发挥的因素。

创造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过程。

创造思维具有新颖性,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的产物,有着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和灵感状态的特征。

过程包括准备期,酝酿期,豁然开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

影响因素有酝酿和创造性,社会因素与创造性

第九章情感和意志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概述

1.情绪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2.情绪情感的关系:

1)区别:

a情绪和生物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b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c在个体发展中,情绪出现早,情感出现晚2)联系:

a情感在情绪基础上形成,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b情绪表现依赖于情感

3.情绪情感的脑机制:

下丘脑与情绪有密切关系。

刺激下丘脑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产生明显的情绪性行为,有两种不同的情绪行为模式:

一是发怒或斗争,二是恐惧或逃避。

4.情绪情感的基本功能:

动机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第二节情绪情感的类别

5.基本的情绪状态:

心境,激情和应激

6.高级的社会情感:

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第三节情绪理论与情绪调节

1.情绪调节最终可以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称为“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对情绪的知觉,评价和表达的能力。

用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

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与智力发展的能力。

个体情绪智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这四个方面

第四节意志

意志与认识和情绪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首先,意志行动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意志行动过程中所制定的目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2)人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阻力。

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并不是积极情绪就一定会是行动的动力,消极情绪就一定会是行动的阻力。

反过来,情绪情感又需要人的意志的控制和调节。

3)人的认识,意志和情感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意志过程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受人的情绪情感所制约,但人的认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也离不开意志的调节和控制。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第十章需要和动机

第一节需要

1.需要的特点:

1)对象性与依赖性2)紧张性与驱动性3)起伏性与渐进性4)社会性与历史性

2.需要的种类:

1)以需要的起源为标准:

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以需要的指向对象为标准: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以需要的目的和满足后所带来的结果为标准:

正当需要和畸形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7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第二节动机

1.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2.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起源:

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又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精神性动机分为归属动机,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和认知动机和学习动机。

2)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3)根据动机影响的范围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

4)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5)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

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3.动机的归因理论:

海德将归因的控制点分为内部的归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和外部的归因(如工作难度,运气,外部奖励和惩罚等)。

为此,海德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两种。

内控型的人倾向于把成功,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内部因素,而外控型的人倾向于把成功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

韦纳还将个体的归因分为稳定的与不稳定的两种。

同为内部的,能力属于稳定的归因,而努力则属于不稳定的归因,高成就动机者倾向于把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于自己的努力与不努力。

低成就动机者则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工作难度和运气。

所以,归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只是主观上认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它决定着人们对工作的期望。

第十一章能力

第一节能力的概念

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1.按照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把能力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液体能力是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决定于人的先天禀赋的能力。

如类比,演绎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

液体能力的发展与年龄相关,一般来说,人在20岁之后,液体能力发展到顶峰,30岁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能力决定于人的后天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能力。

如获得言语,数学知识的能力。

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在25岁后,发展的速度趋于平缓。

2.智力三元论:

情景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

第三节能力的测量

3.能力测量对促进教育起着积极作用:

1)智力测验作为一种方法,在诊断大脑机能障碍和精神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能力测验在选拔人才。

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职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能力测量预测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适应性3)能力测量有利于教师辨别学生的能力特点,正确组织教育教学过程,并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因材施教,早出人才,出好人才。

能力测量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表现为智力概念,能力结构的理论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其次,目前能力测验还含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很难准确反映一个人的真正的能力水平。

第四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第五节思考与练习:

结合本章知识,分析自身能力特点及促进自身能力发展的措施。

第十二章人格

第一节人格概述

1.人格的基本特点:

1)人格的稳定性2)人格的独特性3)人格的整体性4)人格的社会制约性5)人格的功能性

第二节人格理论

第三节人格差异

1.性格结构的特点:

1)完整性2)复杂性3)可塑性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区别:

起源;可塑性;社会评价意义

2)联系:

1》各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的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2》气质可以影响某些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3》形成的性格可以掩盖或改造某些气质特点,使气质特点成为难以辨认的品质。

第四节人格成因

1.人格形成受制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家庭环境因素3)早起童年经验4)学校教育的影响5)社会文化的作用6)自我调控系统

第五节人格测试

第十三章心理发展与学习

第一节心理发展

第二节学习心理

1.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

第十四章人际心理

第一节人际认知

1.中心性品质:

那些与刺激物的其他若干特征联系密切,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成为中心品质。

在印象形成中,人们只要抓住与其他品质关系密切的中心品质,便可大致推知这个人的其他品质。

2.对他人印象形成中的偏差:

1)晕轮效应2)刻板效应3)宽大效应4)负性效应

第二节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建立的原则:

交互原则;功利性原则

第三节人际吸引

第四节人际影响

1.从众:

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遵从”。

第十五章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1.没有心理异常2.智力发育正常3.人格健全4.精力充沛5.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6.人际关系和谐

第二节心理健康与压力

人格特征:

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对压力的感受不同,A型性格特征的人是指那些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强好胜,缺乏耐心,成就动机高,说话办事讲求效率,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的人,在面对压力时,人格中的不利因素就会显现出来,而且A型性格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

A型性格者患心脏病的人数是B型性格者的2~3倍。

B型性格的人的特征是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

在面对压力时,这种人格特征的人一般比较从容,镇静。

第三节心理健康与挫折

ABC理论(合理情绪疗法):

人的负性情绪不是由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对诱发性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人们的不良情绪往往由他们对生活中所发生事件的解释与评价有关。

第四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注: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第十节

第十一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