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290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针灸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针灸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针灸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针灸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学.docx

《针灸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学.docx

针灸学

《针灸学》

习题1

一选择题

A型题

1.现存最早的经络文献是:

A.《灵枢》《素问》B.《内经》《难经》C.《甲乙经》

D.《脉书》E.《脉经》

2.十二经在腹部的有关经路由内向外依次是:

A.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B.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

C.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D.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足阳明

E.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阳

3.手足三阴经穴位能治疗头面部疾病,主要是因为:

A.经脉与经别的内在联系.B.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关系C.阴经与阳经有交会关系

D.心,肝经经脉上达头部.E.经脉与络脉的内在联系

4.以“手足阴阳脏腑”命名的是:

A.十二经脉B.十五络脉C.十二经别D.奇经八脉E.以上均是

5.《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A.皇甫谧B.孙思邈C.王惟一D.滑伯仁E.杨继洲

6.《针经指南》的作者是:

A.王执中B.王惟一C.滑伯仁D.窦默E.杨继洲

7.《十四经发挥》的主要蓝本是:

A.《甲乙经》B.《铜人腧穴针灸图经》C.《针灸资生经》D.《金蓝循经取穴图解》

E.《针灸大成》

8.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A.《内经》《难经》B.《灵枢》《素问》C.《脉经》

D.《脉书》E.《甲乙经》

9.小肠经和心经衔接于

A.无名指B.小指C.中指D.食指E.拇指

10.关于针灸经络著述最多的朝代是:

A.唐B.宋C.元D.明E.清

1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的作者是:

A.杨继洲B.皇甫谧C.华佗

D.李学川E.高武

12.《针经》是指:

A马王堆出土的帛书B《素问》C《灵枢》D《针灸甲乙经》E《针灸大成》

13.十二经的命名,主要包涵了哪些内容?

A阴阳、五行、脏腑B五行、手足、阴阳C手足、阴阳、脏腑

D脏腑、手足、五行E以上均非

14.《针灸逢源》的作者是:

A李学川B王叔和C华佗D孙思邈E皇甫谧

15.足三阳经在躯干的分布规律是:

A太阳在前,阳明居中,少阳位后B太阳在前,少阳居中,阳明位后

C少阳在前,太阳居中,阳明位后D阳明在前,太阳居中,少阳位后

E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位后

16.下列经脉中,有表里关系的是:

A肝与心B胆与心包C肾与大肠D心包与三焦E脾与肺

17.在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A额头部B头面部C上肢部D胸部E下肢部

18.在经络系统中,离、入、出、合是指下列哪个的循行特点?

A奇经八脉B十二经筋C十二皮部D十五络脉E十二经别

19.十二经筋的命名,主要包涵哪些内容?

A手足、阴阳B阴阳、手足C手足、阴阳、脏腑D手足、脏腑、阴阳E阴阳、手足脏腑

20.《奇经八脉考》的作者为:

A杨继洲B高武C何若愚D李时珍E孙思邈

21.同名经在下列何处连接

A胸B腹C手足D头面E背部

22.在心中衔接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和手太阴肺B足少阴肾和手厥阴心包C手少阳三焦和手少阴心D足太阴脾与手少阴心E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

23.在无名指处连接的是

A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B手少阳三焦经与手阳明大肠经C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D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E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经

24.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衔接于

A心中B肺中C小指D大趾E面

25.营气从足阳明胃经流注到的下一条经是

A胃经的同名经B胃经的表里经C足少阳胆经D足少阴肾经E手太阳肠经

26.从足太阴脾经运行到的下一条经是

A脾经的同名经B脾经的表里经C足少阳胆经D手少阴心经E手阳明大肠经

27.在鼻旁衔接的经脉是

A一对表里经B一对同名阳经C一对同名阴经D一阴一阳经E以上都不对

28.在食指衔接的经脉是

A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B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C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D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E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阴心经

29.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衔接于

A耳旁B耳中C外眦D内眦E目中

30.位于腹部第三侧线的为

A胆经B膀胱经C肾经D脾经E胃经

B型题

A《黄帝内经》B《灵枢》C《素问》D《难经》E《针灸大成》

1其成书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

2《内经》中最详尽记载经络的书为

A364B354C360D365E361

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穴

4《针灸逢源》载穴

A《扁鹊神应玉龙经》B《针经指南》C《圣济总录》D《明堂灸经》E《针灸聚英》

5“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初见于

6属明代的针灸专著

A《医学指归》B《针经指南》C《针经》D《明堂流注》E《脉书》

7将经络与药物结合起来的书为

8《九卷》又称

A《黄帝针灸甲乙经》B《针经指南》C《难经》D《经络分野》E《奇经八脉考》

9“流注八穴”初见于

10首先提出“奇经八脉”名称的是

A阴跷与阳跷脉B足少阴与足太阴脉C手少阴与手太阳脉D任脉与督脉

E手太阴与手少阴脉

11有表里关系的为

12无所属穴位的脉是

A十二经别B十二经脉C奇经八脉D十五络脉E十二经筋

13经络系统的主体是

14不进入胸腹腔的是

A足太阴脾与手太阴肺B足少阴肾与手厥阴心包C手太阴肺与足厥阴肝D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经E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经

15在胸中连接的有

16在内眦连接的为

A足阳明胃B手阳明大肠C手少阴心D手少阳三焦E足少阳胆

17接续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是

18接续于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是

A足太阳经别B任脉C足太阳经脉D带脉E手太阴经筋

19加强与心和头联系的是

20与胸膈联系的是

A十五络脉B十二皮部C十二经脉D十二经别E十二经筋

21均起于四肢末端,不属络脏腑的是

22具有“离、入、出、合”分布特点的是

A枢儒B害蜚C关蛰D枢持E害肩

23阳明皮部名称为

24少阴皮部名称为

A关中B关折C关枢D枢儒E枢持

25太阳皮部名称

26少阳皮部名称

A手少阴经筋B足少阴皮部C冲脉D手太阳经脉E脾之大络

27别道奇行的为

28加强表里及脏腑联系的是

C型题

A从四肢部开始B手足各经脉互相衔接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1《脉书》记载脉气的运行特点是

2《内经》记载脉气的运行特点是

A李时珍B叶天士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3注重分经辨证用药的医家是

4《奇经八脉考》的作者是

A胸B腹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5足三阳联系

6手三阴联系

A身前B身后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7足阳明经行于

8足少阳经行于

A背腰第二侧线B胸腹第一侧线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9肾经

10胃经

A肝经B胆经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11循行于胁侧的经脉是

12循行于阴部的经脉是

A手阳明B足阳明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13循行于肩部的经脉是

14循行于面周的经脉是

A肺B脾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15循行于胸腹第三侧线上的经脉是

16循行于颈部的经脉是

A手少阳经B足少阴经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17与手厥阴经互相衔接的经脉是

18足太阳经的表里经是

A2寸B4寸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19躯干前第一侧线距胸正中线是

20躯干前第二侧线距正中线是

A直属脏腑B具有沟通表里作用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21阴维脉和阳维脉

22少阴络脉与太阳络脉

K型题

1“一源三歧”指的是

①任脉②督脉③冲脉④带脉

2经络理论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包括

①分经用药②分经辨证③循经取穴④分经切脉

3经络系统的主干是

①奇经八脉②十二经别③十五络脉④十二经脉

4膀胱经在背腰部的循行线距正中线为

①2.5寸②1.5寸③2寸④3寸

5由于经别的联系,突出了哪个器官的重要性

①头②耳③心④咽喉

6下列属于奇经八脉的是

①带脉②阴维脉③阳蹻脉④瘛脉

7属于络脉的为

①脾之大络②任脉络③督脉络④冲脉络

8胸腹第三侧线上的经脉是

1心包经②肺经③心经④脾经

9在躯干部的第二侧线有经脉

①胃经②脾经③膀胱经④肝经

10在四肢末端衔接的经脉有

①手太阴与手阳明②手少阴与手太阳③手厥阴与手少阳④足太阳与足少阴

11在头面部衔接的经脉有

①手阳明与足阳明②手太阳与足阳明③手少阳与足少阳④手少阳与足太阳

12“联系内脏,沟通表里”是下列哪个的特点

1十五络脉②十二皮部③十二经筋④十二经别

 

X型题

1被称做“十四经”的是

A手太阴肺B足阳明经筋C手少阴经别D任脉

2于四肢末端衔接的经是

A足少阴肾经和手厥阴心包经B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C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厥阴心包经D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

3从脏走手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B手阳明大肠C手少阴心D手厥阴心包

4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

A足太阴与足太阳B阴跷脉与阳跷脉C手太阴和手阳明D足厥阴与足少阳

5到达头目的经筋是

A手太阳经筋B手少阴经筋C足太阴经筋D足少阳经筋

6经络理论在诊断方面的应用包括

A分经用药B分经辨证C分经切脉D分部诊络

7能加强表里及脏腑之间联系的是

A足少阴肾经B手厥阴络脉C手阳明经别D足阳明经筋

8下列哪些书是针灸学专著

A《医学指归》B《针灸大成》C《针灸聚英》D《甲乙经》

9从头面走足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B足太阴脾C阴维脉D足少阳胆

10多血少气之经有

A小肠经B肝经C心包经D膀胱经

11经气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续的经脉有

A手少阳经B手太阳经C足少阳胆D足少阴经

12少血多气之经是

A足太阴脾B手少阳三焦C足少阴肾D手太阴肺

二填空题

1.循行于胸腹第二侧线的经脉是,其分布在胸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

寸,分布在腹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寸。

2.经脉的衔接规律是:

阴经与阳经在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在部衔接,阴经

与阴经在部衔接。

3.循行于胸腹第一侧线的经脉是,其分布在胸部的穴位都

距离前正中线寸,分布在腹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寸。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

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5.经在手足部衔接,经在头面部衔接,

经在胸部衔接。

6.循行于胸腹第三侧线的经脉是____________,其分布在胸部的穴位都距离正中线

____________寸,分布在腹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____________寸.

7.《灵枢·海论》: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________,外络于________。

8.临床使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法治病是运用了皮部理论。

9.《针灸甲乙经》是汇集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书分类整理而成。

10.《针灸甲乙经》的全称。

11.经络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2.十二经脉的名称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13.阴阳经脉中阴气最盛为________、其次为________、再其次为________。

阳气最盛为________、其次为________、再其次为________。

14.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对应为三组:

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5.经络的作用有、、、

16.经络在临床的应用主要分为下列四方面:

、、

、。

17.十二经脉“外络于支节”此处“支节”是指。

18.手三阴在上肢的排列前为中为后为。

19.足三阳在下肢的排列前为中为后为。

20.足三阴在下肢的排列至内踝上寸处,经脉和经脉交叉后排列为在前在中在后。

21.四肢部的十二络主要起和作用。

22.躯干部的三络主要起作用。

23.“阴脉营其藏”之意是,“阳脉营其府”之意是。

24.皮部具有、和、作用。

25.任脉和督脉不再有皮部名称是因为、。

三名词解释

1.脈

2.氵

3.脉

4.一源三岐

5.经络

6.关枢

7.浮络

8.孙络

9.血络

10.关蛰

11.药物归经

12.六合

13.枢持

14.十四经

15.奇经八脉

16.分部诊络

17.害蜚

18.枢儒

19.害肩

20.关枢

21.筋

22.腱

23.正经

24.衇

25.别行之正经

四问答题

1.简述十二经别与十五络脉有何异同?

2.试述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及作用。

3.试述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及作用。

4.为何分经辨证有临床意义?

5.举例说明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

6.十二经脉间的流注关系是怎样的?

其“脉行之逆顺”有何规律?

7.何为十二皮部?

皮部理论有何临床价值?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D2E3A4A5D6D7D8E9B10B11B12C13C14A15E16D17D18E19A20D21D22B23D24B25B26D27B28C29C30D

B型题

1A2B3B4E5A6E7A8C9B10C11C12A13B14D15B16D17C18D19A20E21E22B23B24A25C26E27C28D

C型题

1A2B3B4A5D6A7A8D9B10D11C12A13A14B15C16D17C18B19A20C21D22B

答案分析:

15C

肺经在胸部循行在第三侧线的上端。

答案分析:

17C

与手厥阴经衔接的是两条经肾经和三焦经。

答案分析:

20C

“躯干前”包括胸部和腹部。

答案分析:

21C

阴维和阳维脉虽以阴阳命名,但它们属奇经八脉,无表里属络关系。

K型题

1A2B3D4C5B6A7A8C9B10E11B12D

答案分析:

9B

“躯干”包括身前和身后的两条第二侧线,所以涉及胃经和膀胱经。

X型题

1A,D2B,D3A,C,D4C,D5A,D6B,C,D

7A,C8B,C,D9A,D10A,B,C,D11B,D

12A,B,C,D

答案分析:

7A,C

络脉虽联系表里二经,但不入内脏,经筋与内脏无连属关系。

答案分析:

10A,B,C,D

太阳经及厥阴经为多血少气之经。

二填空题

1.循行于胸腹第二侧线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其分布在胸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4寸,分布在腹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2寸。

2.经脉的衔接规律是:

阴经与阳经在手足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

3.循行于胸腹第一侧线的经脉是足少阴肾经,其分布在胸部的穴位都

距离前正中线2寸,分布在腹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0.5寸。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面,足三阳经从头面走足。

5.阴经与阳经在手足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衔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

6.循行于胸腹第三侧线的经脉是_肺经和脾经__,其分布在胸部的穴位都距离正中线

___6_____寸,分布在腹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_____4_______寸.

7.《灵枢·海论》: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_支节_。

8.临床使用皮肤针、刺络和敷贴等方法治病是运用了皮部理论。

9.《针灸甲乙经》是汇集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分类整理而成。

10.《针灸甲乙经》的全称《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1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12.十二经脉的名称由__手足______、___阴阳_____和_脏腑_______组成。

13.阴阳经脉中阴气最盛为_太阴_______、其次为少阴、再其次为_厥阴_______。

阳气最盛为_阳明_______、其次为___太阳_____、再其次为__少阳______。

14.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对应为三组:

___太阴_____和_阳明_______,_少阴_______和_太阳_______,____厥阴____和少阳________。

15.经络的作用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6.经络在临床的应用主要分为下列四方面:

经络诊法、分经辨证、循经取穴、药物归经。

17.十二经脉“外络于支节”此处“支节”是指经脉在所属部位的分支和穴位。

18.手三阴在上肢的排列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

19.足三阳在下肢的排列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

20.足三阴在下肢的排列至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肝经脉和足太阴脾经脉交叉后排列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1.四肢部的十二络主要起沟通表里经和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作用。

22.躯干部的三络主要起渗灌气血的作用。

23.“阴脉营其藏”之意是手足三阴联系脏,“阳脉营其府”之意是手足三阳联系腑。

24.皮部具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和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的作用。

25.任脉和督脉不再有皮部名称是因为任脉合于少阴皮部、督脉合于太阳皮部。

三名词解释

3.脈是“脉”的异体字,血管之意。

4.氵

是“脉”的异体字,血管之意。

3.脉指血管。

4.一源三岐是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

5.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6.关枢是太阳皮部的专有名称。

7.浮络为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8.孙络是指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9.血络是指细小的血管。

10.关蛰是太阴皮部的专有名称。

11.药物归经是把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它是经络理论在临床应用的一个方面。

12.六合是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此称“六合”。

13.枢持是少阳皮部的专有名称。

14.十四经是手足阴阳十二经加上任脉和督脉的总称。

15.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

其具有特殊作用,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16.分部诊络是指诊察皮部血络的色泽,以辨痛、痹、寒、热等。

从皮疹辨证,也属于诊络法。

17.害蜚是阳明皮部的专有名称。

18.枢儒是少阴皮部的专有名称。

19.害肩是厥阴皮部的专有名称。

20.关枢是少阳皮部的专有名称。

21.筋是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

22.腱是“筋之本”,指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

23.正经是指手足阴阳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

24.衇是“脉”的异体字,血管之意。

25.别行之正经:

是指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故称。

四问答题

1答: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

一般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通过“离、合、入、出”的分布特点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和经穴的主治范围。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十二络脉在四肢部从相应络穴分出后均走向相应表里经,主要起沟通表里两经和补充经脉循行不足的作用;躯干部三络则分别分布于身前、身后和身侧,起渗灌气血的作用。

络脉和经别都是经脉的分支,均有加强表里两经的作用,所不同者:

经别主内,无所属穴位,也无所主病症;络脉则主外,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而且络脉按其形状、大小、深浅等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浮络”,“孙络”,“血络”。

2.答:

十二经筋,是指人体的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可分成手足三阴三阳。

“筋”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

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骨骼和关节部,虽然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象经脉那样属络脏腑。

其分布特点:

手足三阳之筋都到达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到阴部。

经筋的作用是约束骨胳,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

3.答: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

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入、出”的分布特点。

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进入胸腹腔称“入”,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

在头项部出来称“出”。

出于头颈部后,阳经经别合于原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如手阳明经别合于手阳明经脉,手太阴经别也合于手阳明经脉。

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经别通过离、合、出、入的分布,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和经穴的主治范围。

4.答:

经络“内联府藏,外络支节”。

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都以经络为纲,分经辨证就是按经络来分析病症。

如十二经脉各有“是动则病……”说明本经一旦发生病理变化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这其中包括其循行所过部位的所称外经病(证),又有其有关的脏腑病(证);络脉、经筋也各有主病如手少阴络脉“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手阳明经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等等。

通过这些病症表现,可以协助临床诊断和指导用穴。

皮部之病即经络之病的综合反映,总分为六经病以反应疾病的性质和传变。

一般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

奇经八脉与各经相交会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其所主病症又有其特殊性质,故而主疾病之变。

所以通过分经辨证对于经气虚实、经气厥逆甚或经气终厥等症候的观察,可明确病位,了解疾病的性质、程度、发展和预后,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5.答:

四肢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手足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手足阳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