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白银市恢复建市二十五周年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概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188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白银市恢复建市二十五周年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品白银市恢复建市二十五周年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品白银市恢复建市二十五周年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品白银市恢复建市二十五周年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品白银市恢复建市二十五周年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白银市恢复建市二十五周年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概述.docx

《精品白银市恢复建市二十五周年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白银市恢复建市二十五周年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概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白银市恢复建市二十五周年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概述.docx

精品白银市恢复建市二十五周年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关键字】精品

沧桑巨变换新颜丝路古镇谱新篇

白银市恢复建市二十五周年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景泰县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

西汉以下,景泰成为古丝绸之路重镇,曾三次设县,五置县城。

1933年,近代景泰县成立,县名寓“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

建国后,景泰县先后隶属武威分区、张掖专区、定西专区、皋兰县、白银市、武威专区等。

1985年,白银市恢复成立,景泰县复归白银市管辖至今。

从此,景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5年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景泰才推行不过五年,被视为“翻身工程”的景电一期引黄提灌工程建成不久,二期工程起步建设,部分山区群众开始向红水、漫水滩等二期乡镇移民,景泰刚刚甩掉“全省有名的18个干旱县之一”的帽子,刚刚摆脱“靠天吃饭”的苦日子,全县农业根底地位还相当薄弱,现代农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治沙治穷致富成为当时全县的迫切任务。

25年前,景泰工商业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开始快速发展,但经济总量弱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大,县内只有数十家国营集体工商企业,个体工商从业人员数量不多。

工业门类单一,仅限于小规模矿山开采和矿产品、农畜产品粗、初加工等,工业加工品主要有陶瓷、地毯、服装、铁木器具、皮革制品等。

商业以国营和供销合作为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主要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和生产、生活资料零售、调拨,一些乡镇逐渐形成固定的集贸点,每年秋后召开物资交流大会成为集市贸易的主要形式。

25年前,景泰社会各项事业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中逐步发展。

教育事业调整了全县中小学布局,幼儿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开始设置,但全县办学条件还相对落后,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妇幼保健、防疫机构逐步单设,基层卫生网点能够开展一些小手术,全县赤脚医生人员较多,总体医疗技术水平不高。

计划生育工作得到重视,人口得到有效控制。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广大群众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差。

25年前,景泰县治所刚由芦阳镇搬迁到一条山镇,机关办公场所、公建宿舍、城市道路、绿化、供水设施等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县城初具规模。

各公社名称改为乡镇,以“民工建勤”和“以工以赈”为主要形式的砂粒通乡公路大量建设。

电话基站扩容改造力度加大,各输、变、配电站相继建成,根底设施不断改进。

25年前,随着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全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

粮食生产实现了自给有余,住房条件普遍改善,一部分住房由土木结构向砖木结构过渡。

家用设备日益增多,大部分家庭新增了衣柜、缝纫机等。

自行车基本达到户均一辆,代替了出行骑毛驴和步行。

通电村庄收录机、电视机发展较快。

25年风雨兼程,25年大步前行。

白银恢复建市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县委、县政府与广大干部群众一道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坚持走富民强县之路,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景泰大地发生了辉煌巨变:

曾经的荒原戈壁变成了千里沃野,曾经的风沙肆虐变成了天朗地清,曾经的低矮土房变成了高楼林立,曾经的马拉手摇变成了机声隆隆,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变成了2008年综合实力全省排名第24位,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新景泰正在迅速崛起。

如今,景泰县已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和白银重要的能源、建材、畜牧养殖基地。

景泰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9.5亿元,是1985年的62倍;完成工业总产值29.2亿元,是1985的157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648万元,是1985年的18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6亿元,是1985的16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893元和3468元,是1985的15倍和13倍。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紧紧依托景电一、二期工程,以设施改善为重点,以产业建设为支撑,着力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昔日“风吹石头遍地跑”的景泰川呈现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喜人景象。

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去年全县完成农作物总播面积53.2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4.2万吨,是1985年的2.4倍。

持续推行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全膜双垄沟播等农业新技术,示范面积达到14.8万亩,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大幅增长,达到702斤,是1985年5.5倍。

油料、洋芋、啤酒大麦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分别达到5.9万亩、3.9万亩和5.6万亩。

枸杞、红枣、优质梨“三个五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加速,分别达到5.7万亩、3.9万亩和3.6万亩。

全县建成各类养殖小区84个,羊、猪、鸡、牛的饲养量分别达到116.2万只、33.8万头、91.4万只和5800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84万吨、0.15万吨和0.34万吨。

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

经过多年发展,全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沿黄灌区为主的蔬菜产业带,以一、二期灌区为主的啤酒大麦、早熟洋芋、优质玉米产业带,以干早山区为主的绿色小杂粮产业带,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化布局。

先后引进和建设了盛大养殖、华惠麦芽、大富乳业、泰雪面粉等一大批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1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家、过1000万元的11家,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30%。

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81个,带动农户4500多户。

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全县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2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9个,国家绿色农产品16个,已注册农产品品牌15个。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水利设施投入逐年加大,累计建成提灌、塘坝、渠道等各类水利工程1000多处,形成了干、支、斗、农、毛渠相配套的遍及全县的渠系网络,农作物灌溉得到有效保障,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根底。

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83.3万亩以上。

先后实施寺滩九支、中泉魏家台子、喜泉英武等一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新增耕地1000多公顷。

林业生态工作长抓不懈,重点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75.9万亩,在黄河沿岸、铁路公路沿线、高扬程灌区、干旱山区、天然林区、北部沙区形成了数道绿色屏障,风沙、盐碱等灾害得到有效治理。

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万多亩,整村推进累计达46个,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先后建成芦阳、五佛、草窝滩等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5.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建成户用沼气池6070多座,大型沼气工程3处,服务网点45个。

1个市级新农村示范乡镇及14个市、县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工作不断加强,新居建设、村镇绿化、村容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和乡村差别正在逐步缩小。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充分发挥土地、矿产、光照、风力等根底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型产业接续替代,全县工业门类不断增多,工业产值成倍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工业总量快速扩张。

改革开放后,全县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工业经济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一些国营、集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目前工业体系的雏形。

此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深入开展,40家企业先后完成了改制,一些招商引资企业也大量涉足工业领域,全县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品不断增多,工业产值不断攀升。

各企业切实加大挖潜改造和环保投入,新技术、新工艺广泛采用,寿鹿山公司干法水泥生产线改造、昌盛公司硅铁转产工艺改造等重点技改项目相继建成,小麦生产专用粉、新型墙体材料等大量新产品相继研制成功投放市场。

2009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0.14亿元,其中40家规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46亿元,实现利税1.29亿元。

乡镇企业达到130家,从业人员1.1万人,实现增加值3.27亿元,上交税金3460万元。

主要工业产品水泥、电石、铁合金、啤酒麦芽的产量分别达到138万吨、9.7万吨、6.8万吨和2.3万吨。

支柱产业增势强劲。

抢抓西部大开发和白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梯级转移,重点培育形成了“五大产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利用优质石膏、石灰石矿产资源,以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通过引进开发深加工技术,开发出了一批高标号水泥和高品质无机化工材料,绿色建材基地初具规模。

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利用丰富的风力、太阳能等资源,引进建成了大唐火电厂、风电厂等一批以火电、风电、光电“三电”建设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景泰县跻身2009年国家新能源产业百强县。

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依托面粉、麦芽、肉羊、果蔬等特色农畜产品资源,形成了以瓜果、枸杞、金盏花、粮油、饲料、洋芋淀粉、白酒酿造、啤酒麦芽、禽蛋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冶炼产业利用硅铁、硅锰合金等上游材料,通过引进省内外强势企业,开发出了硅铝钙、工业硅、镁合金等一系列高纯度复合铁合金产品。

化工产业有各类化工企业9家,主要产品有电石、化肥、天然色素清洗剂等。

五项工业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了全县经济发展。

2009年,各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3%。

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按照主体功能完善、主导产业突出的思路,在已有工业企业布局和发展的根底上,重点培育发展并形成了上沙沃、景泰大唐和喜泉三个工业集中区。

三个园区总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现已入住企业49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56.6亿元。

园区供水、供电、道路、绿化、通讯等根底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已成为我县发展工业经济、促进产业集群的重要园区。

上沙沃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36家,重点发展能源和新能源、冶炼、化工产业。

景泰大唐工业集中区以大唐景泰电厂为轴点,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及循环经济产业。

喜泉工业集中区以大唐兴泉风电一期、旌达水泥有限公司等十几家能源建材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能源和新能源及建材产业。

第三产业健康发展,非公经济迅速壮大

坚持实施“商贸活县”战略,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各类商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主经营、竞相发展,全县商贸、旅游、非公经济繁荣活跃,线路重镇和陇右商埠雄风重现,景泰已成为联结甘、宁、蒙三省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地、西北重要的影视拍摄基地和甘肃重点旅游景区。

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崛起。

积极整合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资源,不断完善旅游根底设施,着力推进旅游品牌建设,形成了以黄河石林级景区为龙头,永泰龟城、大敦煌影视城、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五佛沿寺石窟、水沟湿地园等旅游景区为依托的精品旅游路线,旅游影视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天下粮仓》、《神话》、《老柿子树》、《花木兰》、《决战刹马镇》等30多部影视剧相继在景泰拍摄。

建成三星级宾馆3家,农家乐餐馆68家、旅行社3家,旅游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日接待能力达8000人以上。

开发了石林果品、寿鹿山珍、沙漠枸杞、特种蜂蜜、鸵鸟蛋雕、手工刺绣等特色旅游商品,其中景卉牌特种蜂蜜产品被评定为白银“三宝”旅游商品,黄河石林牌枸杞产品和金驼鸟蛋雕被评定为白银十大名牌旅游商品。

2009年,共接待游客5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719.5万元。

商贸流通繁荣活跃。

积极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参与商贸流通业,购物、仓储、饮食等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快速发展,生产经营和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充分发挥流通业对生产消费的拉动作用,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专卖、物流配送等新型商贸营销业态,先后建成了凯尔亮超市、武汉商贸城、积德超市等一批环境优越、货品齐全、服务优质、消费便捷的现代商贸网点。

不断优化消费结构,住房、电脑、信息服务、文化体育等成为城乡居民的消费热点。

切实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一条山综合市场、南部生产资料市场和肉羊交易市场先后建成运营,县农贸市场、家具市场、红水镇集贸市场启动运营,各市场年交易额达到6亿多元。

外贸出口从无到有,取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7家,2009年完成外贸出口额近2000万元。

非公经济迸发活力。

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以企业产权制度制革为契机,放低门槛,扩大准入,着力搭建创业平台,强化服务措施,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独资、合作等形式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全县非公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安置劳动力的主阵地、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2009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达到17872个,从业人员4.78万人,实现增加值19.1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6.2%,交纳税金1.09亿元。

根底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不断强化根底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形象,优化人居环境,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乡镇在景泰大地上迅速崛起。

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加强。

先后于1985年、1987年、2002年三次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编制和修改,2009年又对长城路等10片住宅区控制性详规和城市绿地、道路交通、供水供气等专项规划进行了修编。

县城目前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5.6万人,流动人口2.7万人。

同时,不断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红水镇、上沙沃镇、喜泉镇、草窝滩镇四个镇的小城镇规划,完成喜泉镇喜集水村、五佛乡兴水村等15个村的村庄规划。

根底设施日趋完善。

逐年加大投资力度,切实加强城乡居民用水、用电、住房、行路等根底设施建设工作。

县城建成以楼房为主的建筑350万平方米,主要街道全部实现了亮化,井子川机井供水系统和黄河水净化水厂供水系统随季节交替穿插供水,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开始运行,天然气入城供气工程接通15家单位、1528户居民,棚户区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县城购物、住宅、集会、餐饮、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区布局合理、配置完善,广播电视、亮化照明、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运转流畅。

实施电力扩容工程,先后建成23条输变电线路,年供电量10亿千瓦时。

信息通讯设施进一步优化,数字通讯、程控电话、互联网络遍及城乡。

公路网络逐渐完善,各种等级公路里程达,其中县乡村道222条,实现了乡乡通油路,98%的行政村通公路。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大力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建设管理、资源配置体系,大力构筑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骨架、一般乡镇为根底的多层次城镇空间布局,着力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灌区集中、人口向城区(镇区)集中。

重点镇建设亮点纷呈,一条山镇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和“甘肃园林县城”,红水镇被省发改委确定为全省发展改革试点镇,上沙沃镇被省建设厅授牌为全省城镇化建设重点镇。

城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增强,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全县城镇化比率达到32.8%。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坚持把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就医、就学、收入、社会保障、价格、住房等事关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倾注财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广大城乡居民切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实惠。

民生福祉不断扩大。

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2009年,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及农机具购置补贴3366.9万元、廉租住房补助312万元、各类教育补助及助学贷款2978.7万元、小额创业担保贷款632万元、家电汽车下乡补助320.5万元、退耕还林补助4661万元。

城乡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全面实施,去年共征收各类保险金5858万元,五项保险总计达到8.6万人(次)。

村干部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计生家庭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大病救助、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工作不断加强。

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提标扩面,保障对象目前达到28544人。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全县实现了“两基”达标。

教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楼成为乡村最显眼的建筑。

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快速发展,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消除了民办、代课教师。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基本实现全覆盖。

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监督执法、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体系,全县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城乡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社区),大病进医院,健康进家庭”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加快推进,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不断加强,成功举办了全县第二届运动会,县博物馆布展运营,县体育馆正在加紧建设。

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影视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品服务业、文化娱乐业、艺术教育业等四大文化产业。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夯实,所有村实现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各类奖励优惠政策全面推行,成功创建全省优质服务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同时,科技、工商、气象、地震、粮食、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25年来景泰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各项富民政策,得益于白银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努力。

今后,景泰将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抢抓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机遇,按照“生态立县、科教支撑、工业主导、旅游提速、产业富民”的工作思路,以打造能源新能源、现代物流、畜牧林果、旅游影视文化“四大基地”为目标,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使景泰的经济更加发展、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景泰和白银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