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9597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doc.docx

《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doc.docx

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doc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概念:

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参考系:

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

公转的地球可视

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

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速度

(1).速度:

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

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③v=s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t

(4).平均速率:

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②v=s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t

 

第1页共14页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二者

才相等。

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变化量与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

3.公式:

a=vt

v0,单位:

m/s2是速度的变化率。

t

4.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

5.注意v,v,

v的区别和联系。

v大,而

v不一定大,反之亦然。

t

t

运动的图线

1.表示函数关系可以用公式,也可以用图像。

图像也是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不仅在力学中,在电磁学中、热学中也是经常用到的。

图像的优点是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函数关系。

2.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因此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常用位移一时间图像

(s—t图)和速度一时间图像(v一t图)。

 

3.对于图像要注意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即对图像的纵、横轴表示的是什么物理

量,图线的斜率、截距代表什么意义都要搞清楚。

形状完全相同的图线,在不同的图像(坐标轴的物理量不同)中意义会完全不同。

4.下表是对形状一样的S一t图和v一t图意义上的比较。

S一t图

v

一t图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

(斜率表示速度v)

度a)

②表示物体静止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

③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运动

④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度

④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

⑤t1时刻物体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点相遇时的位移

①质点在O~t1时间内的位移)

⑤tl时刻物体位移为s1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

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

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

h

1gt2,速度公式:

v=gt

2

3.两个重要比值:

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

1:

3:

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

1:

(21):

(32).....

 

第2页共14页

v1=15m/s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

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有

:

○1

t

0

+at

○2

0

2

/2

3t

2

02

+2as

v

=v

s=vt+at

○v

=v

4

v0

vt

vt/2

S=(v

0

t

○5

s

aT

2

○v

2

+v)t/2

(1).说明:

上述各式有V0,Vt,a,s,t五个量,其中每式均含四个量,即缺少一个量,在应用中可根据已知量和待求量选择合适的公式求解。

⑤式中T表示连续相等时间的时间间隔。

(2).上述各量中除t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

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

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v0方向相同,反之则

表示与V0方向相反。

另外,在规定v0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a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

若a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v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v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s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

S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3).注意:

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有往返的情况,对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均不成立。

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

在两物体同直线上的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问题中关键的条件是:

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因此应分别对两物体研究,列出位移方程,然后利用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解出.

(1)追及

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

件.

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

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

(2)相遇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

(1).

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例5】在铁轨上有甲、乙两列列车,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分别以速度

v1=15m/s),v2=40m/s做同向匀速运动,当甲、乙间距为1500m时,乙车开始刹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O.2m/s2,问:

乙车能否追上甲车?

【分析与解答】由于乙车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因此,尽管乙车刹车后做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开始减小,但其初始阶段速度还是比甲车的大,两车的距离还是在减小,当乙车的速度减为和甲车的速度相等时,乙车的位移大于甲车相

对乙车初始位置的位移,则乙车就一定能追上甲车,设乙车速度减为

 

第3页共14页

 

,用的t,有

V1=v2-at

t=(v2-v1)/a=125s

在段里乙的位移

S2=v1v2t=3437.5m

2

在内甲相乙初始位置的位移

S1=1500十v1t=3375m

因s2>s1,所以乙能追上甲。

【例6】一摩托行的最大速度30m/s。

摩托从静止出,要在4分内追上它前方相距1千米、正以25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的汽,摩托行,至少具有多大的加速度?

【分析与解答】:

假摩托一直匀加速追赶汽。

1

2

0t+S0

⋯⋯

(1)

at

V

2

a=

2V0t

2S0

22524021000

0.24(

m/s

2)⋯⋯()

t

2

2402

2

摩托追上汽的速度:

V=at=0.24240=58(m/s)⋯⋯(3)

因摩托的最大速度30m/s,所以摩托不能一直匀加速追赶汽。

先匀加速到最大速度再匀速追赶。

1at

1

2

Vmt

t1S0V0t

⋯⋯(4)

2

V

m≥at1

⋯⋯(5)

由(4)(5)得:

t1=40/3(秒)

a=

30

90

2.25(m/s)

40

/3

40

(1)要养成根据意画出物体运示意的.特复的运

,画出草可使运程直,物理景清晰,便于分析研究.

(2)要注意分析研究象的运程,搞清整个运程按运性的

可分哪几个运段,各个段遵循什么律,各个段存在什么系.

(3)由于本章公式多,且各公式有相互系,因此,本章的目常可

一多解.解要思路开,想比,最捷的解方案.解除采用常的公式解析法外,象法、比例法、极法、逆向法(如将一匀减速直

运反向的匀加速直运)等也是本章解中常用的方法.

第三章相互作用

本章内容是力学的基,也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核心内容。

本章从力的基本定出,通研究重力、力、摩擦力,逐步力的物性、力的矢量性、力的相互性,并通受力分析,分析物体所的状或从物体所的平衡状,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物体的受力分析法是物理学重要的分析方法。

由于它的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部分知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知的考重点是:

①三种常力,每年高考必考内容,明年乃至多年后,仍将是繁出的点。

②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等在高考中

 

第4页共14页

 

或单独出现或与动力学、电磁学等相结合,或选择或计算论述,或易或难,都要出现。

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要对力有深刻的理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领会力的概念。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一—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

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属同性质的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

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用正负号

表示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方向,使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这时符号只表示力的方向,不代表力的大小。

(4)力作用的独立性:

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这就是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

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_,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也可能同时产生。

通过力的效果可检验力的存在。

3.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F的大小、方向均相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

当两个力F

1

2

同时,我们说F1=F2,但是当他们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或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不同点时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图示:

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2)力的示意图:

不需画出力的标度,只用一带箭头的线段示意出力的大小

和方向。

5.力的分类

(1)性质力:

由力的性质命名的力。

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

场力、分子力等。

(2)效果力:

由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

如:

拉力、压力、支持力、张力、下滑力、分力:

合力、动力、阻力、冲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6.重力

(1).重力的产生: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1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在地球表面附近,g取9.8米/秒2,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2由弹簧秤测量:

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第5页共14页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与水平面垂直,不一定指向地心.重力是矢量。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1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

于一点,这个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质量分

 

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

2

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

mg=GMm/R。

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

发生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时,重力的大小仍是mg

7.弹力

1.产生条件:

(1)物体间直接接触;

(2)接触处发生形变(挤压或拉伸)。

2.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情况如下:

(1)轻绳只能产生拉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弹簧产生的压力或拉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

(3)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沿杆。

3.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1弹簧的弹力,由胡克定律F=kx,k为劲度系数,由本身的材料、长度、截

面积等决定,x为形变量,即弹簧伸缩后的长度L与原长Lo的差:

x=|L-L0|,不能将x当作弹簧的长度L

○2一般物体所受弹力的大小,应根据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和牛顿运动定

律计算,例2小车的例子就说明这一点。

摩擦力

摩擦力有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种,它们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是相近

的。

1.产生的条件: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

(2)接触面不光滑;

(3)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

力)。

注意:

不能绝对地说静止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必是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必是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保持相对静止的两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受

 

第6页共14页

 

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

滑动摩擦力是具有相对滑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两个物体不一定都滑动。

2.摩擦力的方向:

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即与引起该摩擦力的弹力的方

向垂直),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

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例如:

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斜面)向上。

注意:

相对运动是以相互作用的另一物体为参考系的运动,与以地面为参考系的运动不同,故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其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例如:

站在公共汽车上的人,当人随车一起启动(即做加速运动)时,如图所示,受重力G、支持力N、静摩擦力f的作用。

当车启动时,人相对于车有向后的运动趋势,车给人向前的静摩擦力作用;此时人随车向前运动,受静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3.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大小跟物体所受的外力及物体运动状态有关,只能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平衡或加速)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求解。

静摩擦力的变化存在一个最大

值-----最大静摩擦力,即物体将要开始相对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2)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即f=N,μ为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材料

和粗糙程度有关;N指接触面的压力,并不总等于重力。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力的合成

利用一个力(合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分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而做的一种等效替代。

力的合成必须遵循物体的同一性和力的同时性。

(1)合力和分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即一个力若分解为两个分力,在分析和计算时,考虑了两个分力的作用,就不可考虑这个力的作用效果了;反过来,若考虑了合力的效果,也就不能再去重复考虑各个分力的效果。

(2).共点力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如果这些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如图(a)所示,为一金属杆置于光滑的半球形碗中。

杆受重力及A、B两点的支持力三个力的作用;N1作用线过球心,N2作用线垂直于杆,当杆在作用线共面的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力的作用线必汇于一点,所以重力G的作用线必过N1、N2的交点0;图(b)为竖直墙面上挂一光滑球,它受三个力:

重力、墙面弹力和悬线拉力,由于球光滑,它们的作用线必过球心。

 

(3)力的合成定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求共点力F1、F2的合力,可

以把表示F1、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a。

 

第7页共14页

 

2三角形定则:

求F、F的合力,可以把表示F、F的有向线段首尾相接,

○1212

从F1的起点指向F2的末端的有向线段就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如图b。

 

2.力的分解

(1)在分解某个力时,要根据这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或按问题的需要进行分

解.

(2)有确定解的条件:

①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

小.(有唯一解)

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与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一组解或两组解)

③已知合力、一个分力F1的大小与另一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有两个或唯一解)

(3)力的正交分解:

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利用力的正交分解法可以求几个已知共点力的合力,它能使不同方向的矢量运算简化

为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

力的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3、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方法

1.力的图示法:

按力的图示作平行四边形,然后量出对角线的长短并找出方向.

2.代数计算法:

由正弦或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求解.

3.正交分解法:

将各力沿互相垂直的方向先分解,然后求出各方向的合力,再合成.

4.多边形法:

将各力的首尾依次相连,由第一个力的始端指向最后一个力的尾端的有向线段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在给定物理环境中所受到的力全部找出来,并画出相应受力图。

1.受力分析的依据

(1)依据各种力的产生条件和性质特点,每种力的产生条件提供了其存在的可能性,由于力的产生原因不同,形成不同性质的力,这些力又可归结为场力和

接触力,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确定是难点,两物体直接接触是产生弹力、摩擦力的必要条件,弹力产生原因是物体发生形变,而摩擦力的产生,除物体间相互挤压外,还要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依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

一方面物体所受的每个力都有施力物体和它的反作用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和没有反作用力的力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依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灵活变换研究对象,由作用力判断出反作用力。

(3)依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

有些力存在与否或者力的方向较难确定,要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判断。

2.受力分析的程序

(1)根据题意选取研究的对象.选取研究对霖豹原慰是要使对留题懿研穷尽

 

第8页共14页

 

量藩侵j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也可以是由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为防止漏掉某个力,要养成按一

般步骤分析的好习惯.一般应先分析重力;然后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

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这些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弹力和摩擦力;最后再分析其他场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3)每分析一个力,都要想一想它的施力物体是谁,这样可以避免分析出某些不存在的力.如竖直上抛的物体并不受向上的推力,而刹车后靠惯性滑行的汽车也不受向前的“冲力”.

(4)画完受力图后要进行定性检验,看一看根据你画的受力图,物体能否处

于题目中所给的运动状态.3.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1)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所施的力.

(2)只分析根据性质命名的力.

(3)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出施力物体.

(4)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

4.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隔离法和整体法

(1).隔离法

为了弄清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一般可采用隔离法.

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1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

○2将某个研究对象、某段运动过程或某个状态从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3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运动过程示意图;

○4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2).整体法

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1明确研究的系统和运动的全过程;

○2画出系统整体的受力图和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

○3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隔离法和整体法常常交叉运用,从而优化解题思路和方法,使解题简捷明快.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共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