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9209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docx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docx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十一:

武陵源案例

一、武陵源简介

  张家界是当今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家之一,我国首家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首批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西部,距省会长沙约400公里。

风景区面积369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264平方公里,由中国第一座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景区四大部分组成,共有30多条游览线。

精华游览线有黄石寨、金鞭溪、天子山、黄龙洞、宝峰湖等五条。

新近开发的杨家界景区因其独特的生态资源的绝美的风景吸引了不少游人心弛神往。

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共有4项,即生态环境、地质构造、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

上苍似乎格外垂青张家界,它事实上拥有这4项标准的基本条件,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张家界,被国内外游客誉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天下第一奇山”、“山的代表、山的典型、山的精灵”、“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中国山水画的原本”。

景区内三千座岩峰热拨地而起,耸立在原始旷野之上,八百条溪流蜿蜒曲折,穿行于莽荡峡谷之中,可谓融、林、洞、湖、瀑于一身,集奇、秀、幽、野、险于一体,“五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天”,因而被评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从而填补了中国无国家公园的空白。

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张家界下属的武陵源接纳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对象,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之后,境内的天门山又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

1986年,中国的第一条漂流旅游线在市境内的茅岩河开发推出。

至今,全市又新增省级风景名胜区三个(茅岩河、九天洞、天门山)。

全市被列为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多达500平方公里。

 

二、武陵源旅游的发展历程

从1988年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区以来,武陵源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表II-1表明了武陵源旅游的发展历程。

表II-1武陵源旅游的发展历程

1988年2月

国务院作出“关于湖南省大庸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批复”。

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将原常德市的慈利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县划归大庸市管辖;大庸市设永定、武陵源两区。

1988年8月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

1989年10月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审会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召开。

国务院秘书局、同济大学及湖南省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60多人参加会议。

1991年3月

《关于加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的暂行规定(规定)》指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必须坚持“环境保护第一,开发建设第二”的方针,由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1991年10月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

1992年5月

世界遗产高级顾问桑塞尔和鲁卡斯博士来到张家界武陵源考察。

1992年12月

武陵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1994年1月

国家主席江泽民到张家界实地视察。

视察结束后,江泽民题词:

“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1994年

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

1996年8月

张家界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500万股股票(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网发行。

29日,该股票正式挂牌上市。

1997年12月

中国大通实业有限公司取得武陵源风景区黄龙洞经营权,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1998年9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在武陵源进行五年一度的遗产监测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认为“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经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范围内,其城市化对其自然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999年5月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王秉枕、吴学敏对武陵源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专题调查后,发出呼吁: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资源非常珍贵,不可再生,要采取比一般景区更为严格的特别的保护措施。

2001年1月

《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性法规。

2001年4月

朱镕基总理到张家界市视察时,要求加快武陵源景区内建筑物的拆迁步伐,加大退耕还林和绿化力度。

2001年9月

上海鸿仪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入主张家界,并成功实施了重大资产重组,取得武陵园、宝峰湖和猛洞河三家旅游公司的经营权。

2001年10月

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和武陵源区正式签署了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合同,修订新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1年10月

武陵源开始实施以“拆迁建筑物、保护生态林、治理污染源”为主要内容的保护遗产重大举措。

2002年5月

试运行。

该梯垂直高差335米,运行高度32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全暴露双层观光电梯。

2002年10月

武陵源“世界第一梯”因其运行带来的部分“城市化”、“人工化”等负面效应遭到全国专家和媒体批评,被主管部门“叫停”。

2004年2月

在第32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评审,武陵源成功入选为世界地质公园。

三、武陵源自然遗产旅游开发的经验与教训[1]

(一)遗产旅游开发

由于在旅游开发建设与服务过程中缺乏严格控制,违章违法建筑不断出现,并且逐步挤占核心景区。

它们不仅仅是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河床升高,更重要的是大煞风景,影响了风景区整体形象。

“错位开发建设”使武陵源核心景区呈现出严重的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趋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体、大气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恶化加剧,已经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警告。

指出:

“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变成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范围内。

和九寨沟的情况一样,考察组对于武陵源的旅游业基础在1992年评估后发展的速度十分震惊。

在峡谷入口处和天子山这样的山顶上,其城市化对自然界正产生影响之深度尚不清楚,但美学的影响是显著的。

武陵源现在像个城市郊区的植物园或公园,旅游设施泛滥。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环境问题主要成因有:

其一,早期开发与建设缺乏严格及时规划。

现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所辖4个乡镇1988年之前分属于原常德地区和湘西自治州的慈利县、大庸县和桑植县。

由于个区县的经济利益冲突,武陵源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以大局为重,统一规划,而是相互争地盘、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1988年大庸市(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市)的成立才顺应了武陵源自然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合理的整合,才有了这颗世界风景名珠的整体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

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旅游开发与管理人才,对武陵源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与利用缺乏长远的规划、科学的管理、严密的论证和严格的控制,社区对旅游的参与不够。

因而产生了一系列布局上的问题。

在新的开发建筑项目中,无视生态的举动仍屡见不鲜,特别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根本不经过水利行政部门的审查就直接上马的比比皆是。

“搞了环保影响评估就等于搞了水保方案,搞了评审就等于经过了审批,收费就用于发工资,这种做法实在少见。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析一语中的:

“影响景区最主要的因素是各主要出口处和某些山顶的旅游设施。

景区管理人员指出他们曾尝试拒绝过不合适的建筑项目,但是由于武陵源是湖南省的贫困地区,许多人都想从旅游业分享经济效益,因此景区管理人员发现很难老是讲‘不行’,并且他们的决策常常被宣告无效。

”另外,规划没有及时更新,“世界第一电梯”的建造就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据了解,1992年百龙公司与张家界武陵源区政府签订电梯项目协议时,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还没有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标准比全国风景名胜区的要求高,”但即使如此,百龙电梯在1998年并未获得建设部的批准,但最终却在省建委获得了通过,张家界市政府是在动工后才知道这个项目已获批准了。

不过当时的审批部门也并非无章可循。

在1990年编制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可以找到依据:

“以现代的技术为人们增添游览趣味和经历……老屋场神兵聚会处,拟建升降梯。

”这个规划在1992年通过了建设部审批,是由上海同济大学编制的,在当时属国内一流水平;同年,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但是规划并没有随之调整。

其二,环保意识弱,污染处理步伐滞后。

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缺乏生态观念,他们的目的是最求最大的利润。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经济、环境、生态效益权重,不惜以生态、环境效益为代价,建造了大量的旅游设施来满足游客的需求。

使张家界市自然风景区出现严重的“城市化”现象。

生态核心区的悬崖上于2002年8月建成了全场326米的钢架电梯,不仅破坏了山体,而且于整个自然景观极为不协调,产生了负面影响。

再者污染处理设施缺乏。

根据调查,1998年武陵源风景区内有锅炉75台,有茶炉13台。

年耗煤量5930吨,生活污水排放量262万吨,固体废弃物1400吨,而且近几年的污水排放量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武陵源风景区内的水系,金鞭溪和索溪因为生活污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正遭受严重污染。

金鞭溪河床卵石上已滋生大量藻类,原来清澈见底、五颜六色的河床呈现黑色,严重损害了金鞭溪“黄金游道”的形象。

除省重点工程外其余开工工程均未编制水保方案 工程施工随意倾倒渣土;施工水泥石灰呛死娃娃鱼;景区城市化污染环境;修筑公路占据河道;施工后植被被破坏;河道被渣土堵塞;核心景区常住人口有7000多人。

无视生态环境的开发无异于自掘坟墓。

其三,管理目标混乱,多头管理[2]。

我国地大物博,往往容易出现一地两牌,甚至更多。

如,武陵源在不大的范围内更是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四块国家级牌子和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两块世界级牌子于一体。

我国受保护的各类自然和文化资源大多采取属地管理,同一块区域难免重叠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实际上是想将方方面面的可利用资源一网打尽。

由于在这四类管理体系中我国最先组织起来的是自然保护区,而自然保护区对商业开发的管理是最严格的,许多自然保护区为了不被政策限制,利用几块牌子的评审体系资源要求上的共同点和开发限制上的不同点,再挂一块牌子,就能两手抓,两边都抓钱。

这种“一地两用”不仅引起了管理目标的混乱和不同管理部门间的冲突,也给地方故意混淆二者管理界限、无序开发留下了突破口。

有些地方甚至在地方领导的“统筹”下遇什么事打什么牌子,以致对保护区的违规开发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

其他几类保护地的管理尽管对经济开发的限制和要求有所不同,也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二)过度开发的代价与理性回归

以牺牲生态、破坏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无异于饮鸩止渴。

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示的“黄牌”,代表国家履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武陵源区人民政府立即决定采取有效措施,一定要不遗余力地保护好自然遗产。

在着手进行违章建筑拆迁的同时,着手《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和《旅游村镇规划》编制,确保武陵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驶入法制和科学的良性发展轨道。

区委、政府提出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自然遗产保护为基础,以发展旅游经济为导向。

通过深层次的分析,他们认识到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某一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一次总体梳理,要有一揽子解决方案。

为此也有了我国第一个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性法规《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于2001年正式实施。

1999年,武陵源启动第一期“大拆违”,对景区内游道、公路两旁和游客集散地有碍观瞻的190余处2.5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

2001年10月,第二期“大拆违”共拆除袁家界、水绕四门、天子山等景区59家旅游接待设施,搬迁景区内世居居民377户1162人,基本解决了景区城市化倾向问题,还世界自然遗产以本来面貌。

眼下,黄石寨、金鞭溪、索溪峪林场、杨家界等区域的65家旅游接待设施和169户世居居民,已列入第三期景区房屋拆迁范围,年底完成。

届时,武陵源将彻底告别景区城市化。

在此基础上,武陵源积极实施生态保护和退耕还林,恢复植被16785亩,封山育林11000亩,以维护景区生态系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目前,武陵源区森林覆盖率为74.4%,核心景区高达98%,每年增加森林贮水量达1.2亿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75万吨,吸附灰尘204万吨,改善能源结构,严禁森林采伐,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严格控制日进山人数,组建景区环保汽车公司,处理污水、垃圾,控制环境污染。

一套“山上游、山下住”的旅游管理模式已经形成,大大减轻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给景区带来的环境压力。

四、遗产旅游可持续管理模式

(1)目标:

武陵源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世界一流的景区;这就要求:

资源保护充分,设施配套完善,管理规范有序,服务优质高效,秩序文明安全。

(2)管理原则: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应当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原则。

(3)保护管理机构[3]

省人民政府全面负责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林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张家界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管理工作。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区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情况。

张家界森林公园除业务上受上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外,必须服从区人民政府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依法做好张家界森林公园范围内的保护管理工作。

对在保护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4)武陵源自然遗产的保护实践

①分区保护[4]

在景区内进行分区不仅有利于内部规划,而且有利于景区内的保护工作的进行,也利于今后的管理工作。

分区的原则主要有:

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相似性原则;旅游中心原则;交通便捷原则;区域社会经济原则;行政区划原则;管理方便性原则与地域不连续性原则。

[5]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分区,在运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进行保护分区划分的时候,由于武陵源景区面积大,特级、一级和二级风景资源交叉分布,道路系统错综复杂,很难按照规范在一级风景资源周围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在二级风景资源周围划分为二级保护区。

  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对地质地貌过程、水文过程、农业过程、地带性植被发育过程、动物栖息地及动物迁徙过程、地方传统农业过程和视觉审美体验过程,进行单因素叠加,在分析不同程度的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国家公园的分区模式,将遗产保护及风景保育分区分为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表II-2),并在风景区以外划出一定的外围控制区。

表II-2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保护分区

保护级别

面积(平方米)

百分比(%)

特级保护区

9.76

2.46

一级保护区

207.39

52.18

二级保护区

174.04

43.79

三级保护区

6.28

1.58

特级保护区 为自然保护核心区。

包含了峰林地貌发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十里画廊、神堂湾地区,以及黑枞垴保存完好的原始次生林。

这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应该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

该区一般是不让任何人进入的,如要进入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进行科学考察、采集标本、拍摄影视片,应当经区人民政府同意,并报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按照规定交纳保护管理费后,方可在指定范围内进行。

一级保护区 包括石英砂岩峰林景观、溶洞景观以及主要生物栖息地,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在其中能够观赏到特级保护区中的景观。

特级及一级保护区构成遗产核心区。

  二级保护区 相当于缓冲区。

该区为环绕核心区的外围地带,是核心区存在的环境,与核心区共同作为一个整体,也要受到认真的保护。

包括核心区视觉可达区域和河流水源区域。

为保证风景区生态的完整性,缓冲区的边界一般为流域的分水岭。

  三级保护区 相当于发展区,是在风景区范围内,对核心遗产地的水文地质过程、生物与生态过程及审美体验过程不造成明显影响,同时适宜于建设的区域。

一般位于河流下游且具有较好的旅游服务城镇发展条件的区域,包括索溪峪、中湖、天子山。

外围控制区 为保证风景区的水土、空气、生态与视域的要求,在风景区外围及主要交通游览道的沿线,需要按照地理条件划出一定的范围,并加以相应的控制。

针对不同的保护分区,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中,落实不同的规划控制方针。

其具体的控制措施见(表II-3)附图。

作为新《武陵源区总体规划大纲》修订负责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李迪华介绍,风景名胜区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核心景区,严格讲什么项目都不能建,人都应限制进入;二是缓冲区,这是为了保护核心区,人员可以进入;三是控制区,虽远离核心区,但项目也不能乱建。

根据武陵源景区域生态系统的层次于特点,将景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游憩区三个功能区。

核心区为绝对保护区,不允许人工建设和游客进入;缓冲区不能建筑永久性建筑,但可以提供分散性的露营点和小密度的旅游项目。

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分区与功能分区紧密联系,实为一体。

保护分区是各项具体专项规划的区划依据,合理的保护分区,能够协调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然遗产,同时又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

表II-3不同保护分区的规划控制措施

保护分区

旅游活动

游览设施

内部交通

居民社会

土地利用

基础设施

特级保护区

旅游者禁止进入,经过严格审批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进入

无旅游设施

无旅道和车道,已有的旅道必须拆除并恢复植被

无居民

全微分风景保护用地

无地上、地下基础设施。

一级保护区

旅客可以进入,但规模不须控制在允许的容量之内

可以没有过夜设施的服务部、休息和观景台

除必要的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外,禁止社会车辆进入,内部实行环保机动车交通

除个别具有地方文化景观意义、并不对遗产保护构成威胁的居民建筑外,所有居民应该逐步迁出

该区应该退耕还林,除必要的交通用地外,都应划入分风景游赏用地

禁止设置电力、电讯,给排水设施,所有管辖应该埋地化处理

二级保护区

可以有户外游憩活动

可以有服务部,有露营地,但不能有室内过夜设施

可以有直达机动车,但应限制过境交通

鼓励居民向城镇搬迁、向山下搬迁。

居民建筑受到严格控制

保护耕地,严格限制建设有地

基础设施建设不对遗产造成破坏

三级保护区

游客进入不受限制

集中布置服务设施村镇

与外界建立通达的交通联系

居民聚集区

游览设施用地,城镇建设用地

完善的电力、电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

 

②舍弃峡谷游道[6]

游道选择对于保持景区生态的多样性的意义。

由于意识到了全面保护峡谷生态的重要性,当鸳鸯溪、石河峪以及腰子寨通往金鞭溪的游道因为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堵塞后,武陵源并没在试图修复而是让它修养生息,另外袁家界高台边缘游道,使游客能在高台上尽览沙刀沟、月亮垭等谷底风光,游客也就不选择走那里的峡谷游道了。

这使原来因游道太多太密而困守一隅的濒危动物,重新获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据观察,这一区域的五步蛇开始频繁活动了。

武陵源名胜风景区的核心地带现仅留少数几条峡谷游道,景区内的公路多处架空,形成悬空栈道,让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峡谷成为动植物的真正乐园!

③让人为设施遁形

世界遗产是一种保护性资源,而非开发性的资源,在遗产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保护生态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武陵源力图在景区旅游设施调整与完善中,突出“地方、生态、精品”的理念。

有关部门在水绕石门、贺龙公园、茶盘塔、龙凤庵、黄石寨、袁家界等著名景点建星级环保生态厕所,这些公厕的外观设计上都尽量体现本土建筑风格。

已经建成的水绕石门公厕,对污水进行三级循环化学处理,外观是与自然环境十分协调的土家吊脚楼民居建筑,里面是五星级宾馆的冲水设施,被游人称为武陵源又一新景。

④山上游,山下住

新修编的《武陵源区总体规划大纲》是在“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下重新制定。

力图将资源的保护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武陵源的核心保护景区,是石英砂岩峰林景观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具价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

核心景区1.5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被强令拆除;桑植氮肥厂、大庸氮肥厂、大庸化工涂料厂等数家污染严重的企业被关闭;景区内的三四十个煤锅炉已全部取消,换成了清洁能源;投资巨大的单轨电车、音乐茶廊、野生动物园等项目被否定……。

近3年来,张家界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退耕还林,今年年初,武陵源核心景区共植树苗77.3万亩,退耕还林2983亩。

开发中必须坚持“山上游,山下住”、“移民建镇,产业富民”的方针。

(5)尝试精品旅游发展农游合一

景区景点开发作为武陵源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到底该如何做?

张家界市委副书记朱国军甚至大胆地提出,张家界应尝试着在一些尚未开发的景区搞精品旅游,以便与现在张家界森林公园、天子山的这种大众旅游区分开来。

以杨家界为例,“不要再像天子山、金鞭溪那样建设国际标准游道,而要搞探险生态游,并且高价限量进入,类似国外的那种生态科考、自助探险游,这样既能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而且能形成自身新的卖点。

目前,张家界还积极发展农业旅游,为旅游提供绿色食品。

旅游农业可以细化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生态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保健农业。

已在该市永定区的沙堤乡建成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的建成,不但在城市和旅游景区之间建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可以有效地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合理结合,建立新的“农游合一”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农业开辟了一条高效增收途径。

要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让景区有效范围之内的农民家中,家家变为休闲山庄。

同时,要使休闲农业与体验农业也有机结合。

那么,在进行农家乐的游客还可以自己去采摘水果,也可自行种植,吃农家菜,体验农民生活,进行“农家乐”。

以此让农民的作物和土地成为旅游的另一种服务形式,在提供服务中使农业再次增值,并为农产品带来新的市场,使农民增收。

(6)景区营销

旅游景区在整体旅游产品中处于核心地位,旅游景区是诱发人们旅游动机的直接原因,因此人们对景区产品的需求构成了根本性需求。

在消费者更加成熟的今天,如何使景区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景区的市场营销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1、品牌营销张家界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双冠头衔拥有者,同时又拥有国家首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众多奇观奇林,另外还有迷人的少数民族文化,其知名度是不言而喻。

如何实现从知名度向美誉度转换,使市场营销研究的课题,是品牌营销必须经历的过程。

张家界要实现更高层面的飞跃,走向国际,目的地品牌营销是最佳选择。

让精品旅游线成为品牌旅游线,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不断提高旅游线的品位层次。

作为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名录成员于一身的张家界,其内涵是很深的,应着力于高品位的开发,不能满足于过去的单纯观光旅游及清一色的“神话传说”导游,应增加对景观特色、成因等方面的科学内含的诠释,如其景观既有主题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又有主景、配景、衬景、借景的交错掩映和节律递变,要善于运用和传递这些景观资源信息,给予游人以丰富和常新的感受。

科学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张家界在对旅游资源新的开发中应把握好这个大势,突出张家界市的作为品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不能再让自己这笔独有的巨大无形资产白白流失。

2、景区风光网络直播[7]只要你轻轻一点鼠标,无论在何时何地均可不间断的欣赏到“峰三千、水八百”的张家界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004年5月16日,“网上24小时直播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已成为现实。

无论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