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892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影产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电影产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电影产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电影产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电影产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电影产业.docx

《中国电影产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影产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电影产业.docx

中国电影产业

  

 

  

2011年中国电影产业

 

  

 

 

 

 

 

 

 

   

 

 

 

 

 

2011年是电影产业开始转型升级的一年。

这一年,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四部委出台了电影强国十年规划,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了《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中国电影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推动电影产业持续保持产业化改革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

2011年,全年生产故事片558部,国内票房冲上131亿元新高,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20.46亿元;城市影院银幕数量突破9200块,电影科技国产化成效显著,电影市场十分活跃,电影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愈发突出。

一电影创作生产

2011年,中国电影创作生产按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自觉遵循创作导向,努力拓展产品类型,积极扶持青年创作,电影数量平稳增长,作品质量有所提高,优秀作品持续涌现,转型发展趋势明显。

中小成本影片、都市爱情片、喜剧片和动画片等多样式、多品种的作品,已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有生力量。

(一)影片产量稳中有升,品种结构出现新变化

2011年,全国生产故事片558部,较2010年的526部增加了32部(见图1-16),故事片产量保持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美国。

图1-162006~2011年国产故事片生产情况

此外,全国还生产了动画电影24部、纪录电影26部、科教电影76部、特种影片5部,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生产供电视播出的数字电影102部。

(见表1-9)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于2010年合并为中央新影集团,实现强强联合,成为纪录电影和科教电影生产的主要力量。

2011年电影品种结构出现新变化,动画电影同比增长50%,纪录电影同比增长62.5%,科教电影同比增长40.7%,电影产品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

表1-9近5年中国故事片以外的其他影片生产情况

从地区产量来看,电影生产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北京已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生产的中心,其产量占2011年全国电影产量的38.69%。

(二)主旋律影片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2011年恰逢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电影界及早筹备、精心策划,拍摄了一批题材多样、类型丰富、形式新颖、质量上乘的献礼影片,将主旋律电影创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中,展现恢弘历史变迁的《建党伟业》延续《建国大业》全明星路线,融入了青春片的类型元素;《辛亥革命》通过革命者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的双线铺陈,将微观叙事与宏大叙事有机结合;《秋之白华》这部传记片通过当红偶像演绎革命家忠于革命信念与爱情的历史真实;《飞天》、《杨善洲》、《郭明义》等影片突破传统英模题材的惯性思维,以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描述,深入展示当代共产党员的内心世界,拓展了电影表达和弘扬主流价值的崭新视野。

这些影片在创作风格上均实现了新突破,在拉近与主力观众之间的距离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建党伟业》的票房达4.2亿元,成为2011年票房最高的三部国产影片之一;《杨善洲》的票房也超过亿元,均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国产商业大片质量显著提升

2011年,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冲击,国产电影在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上继续探索进取。

国产商业大片渐趋成熟,艺术质量和制作水准显著提高,以《金陵十三钗》为代表的一批国产大制作影片,坚持“三性统一”的创作道路,探求中国特色电影大片的规律,追求商业元素与文化内涵的协调共融,巩固了国产大片在电影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金陵十三钗》聚焦南京大屠杀,融合历史与传奇、艺术与商业、民族与世界等元素,上映后获得了国产电影年度最高票房,制作水准得到普遍肯定,被认为是电影艺术与电影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标志。

2011年12月15日上映的《龙门飞甲》是首部国产3D武侠电影,国际水准的3D效果和传统的中国武侠题材相结合,该片最终票房超过5亿元,为国产电影的技术革新和产业拓展起到示范作用。

国产大片在精神追求和文化品质方面,出现了良性提升的积极态势。

(四)中小成本影片成为国产电影的有生力量

中小成本影片2011年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市场影响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小成本影片具有关注社会、反映生活、贴近观众、定位准确、形式新颖、意蕴独特等方面的优势。

《武林外传》、《观音山》、《孤岛惊魂》、《将爱情进行到底》等中小成本电影连续创造高票房,让电影界对中小成本影片特别是现实题材影片充满了新的期待。

尤其是没有“大制作、大明星、大投入”的《失恋33天》,凭借“接地气”的故事和对白成为市场“黑马”,上映月余票房突破3.5亿元。

(见表1-10)这些现象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格局正在由大片垄断向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发展转变,产品种类结构正在走向成熟。

表1-102011年票房排名前10的中小国产电影

(五)合拍片数量增多,合作伙伴增加

随着中国合拍政策的不断完善,合拍片取得长足发展,电影产量、质量快速提升。

合拍影片境外合作伙伴不断增加,中国先后与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签署了合作拍摄协议,同俄罗斯、印度、比利时、西班牙、韩国等国家的合作协议正在商洽中,这些合拍协议的签署为电影合作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支持和保障。

从地区分布来看,内地与中国香港地区合拍片占比已从此前的80%左右下降到2011年的70%左右,合拍正向多国别(地区)多元化发展。

据统计,1979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至今,全国共生产合拍片860部。

其中,2002~2011年的10年间合拍片产量为391部,平均每年39部。

而2011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共接受合拍片申请99部,其中73部通过立项,同比增长30%。

在这些项目中,有57部拍摄完成。

[1]合拍片在拓宽电影市场,促进不同国家、地区间的电影交流合作,实现技术与营销升级、推动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电影市场

2011年,全球电影票房达到326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3%。

中国仍属于票房增长最快的地区,全年票房约合20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三,排在美国(102亿美元)和日本(23亿美元)之后。

[2]

(一)电影票房继续快速上行,中西部地区票房高速增长

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31.15亿元,同比增长28.93%,这已是国内电影票房连续9年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

与2010年63.91%的高速增长相比,电影票房增速呈现理性回落的态势。

(见图1-17)

图1-172006~2011年国内电影票房及增长率

从月度数据来看,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有7个月的票房超过10亿元。

其中,8月份创下月票房15.361亿元的历史纪录。

(见图1-18)票房最低的月份是3月和4月,这两个月因为缺少好片源,成为电影市场的淡季。

图1-182011年月度电影票房走势

大部分省(区、市)的电影票房较2010年有显著增长。

传统重点票仓地区,如广东省票房达18.65亿元、北京市13.50亿元,较2010年均有超过10%的增幅。

(见表1-11)而中西部省区近年来影院设施明显改善,电影消费需求逐步释放,票房快速增长,不少省区增幅均在50%以上。

如,青海省票房收入1300万元,同比增长188%;贵州省票房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50%;江西省票房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51.2%。

表1-112010年与2011年地区票房前10名对比

(二)进入市场的新片增加,国产电影票房再次超过进口电影

中国电影放映市场的持续高增长,直接反映在影片放映数量的增加。

2011年上映中外新片247部,其中国产片183部,这是近年来国产片规模登陆院线最多的一年。

进口片64部,涵盖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

全年共有38部影片票房过亿元,其中,国产片21部(含两部复映片),比例为55.26%。

(见表1-12)

表1-122006~2011年中国内地票房过亿元影片数量

2011年前三季度,国产影片票房落后于进口片票房。

最后一个季度,国产影片最终夺回失地,促成国产影片市场份额连续九年超过进口影片。

尽管全年未能出现票房过6亿元的国产大片,国产影片票房仍取得70.31亿元的成绩,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3.61%。

国产电影2011年票房收入排名前10的市场份额占全国电影票房的21.84%,(见表1-13)2010年这一数据为27.67%。

这说明,国产电影票房正从过度集中于大片向一些优秀的中小成本影片转移。

表1-132011年票房收入排名前10的国产影片

续表

2011年,在进口影片中,《变形金刚3》、《功夫熊猫2》、《加勒比海盗4》、《哈利·波特7》、《速度与激情5》和《蓝精灵》吸引众多观众走入影院,(见表1-14)其中,排名前10的影片票房收入占全国总票房29.06%,明显高于国产片。

《变形金刚3》取得10.8亿元票房,仅次于2010年的《阿凡达》。

由此看来,2012年中国增加14部美国进口影片(以IMAX和3D电影为主)后,国产电影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表1-142011年票房收入排名前10的进口影片情况

(三)观影人次继续增长,电影平均票价有回落趋势

2011年,城市主流电影院线观影3.68亿人次(见图1-19),同比增长30.96%。

对比电影票房28.93%的增幅可以发现,观影人次增幅与票房增幅基本保持同步。

与此同时,2011年全国农村放映公益电影812.3万场,观众17.53亿人次。

农村电影放映既为影片拓宽了渠道,又为电影培育了潜在观众。

随着观众群体的扩大,电影营销更具针对性,观众的细分趋势越来越明显。

2011年,在这种市场细分的大背景下,《钢的琴》、《观音山》、《hello!

树先生》等艺术性较强的影片以及纪录片《海洋》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票房成绩。

可以预测,电影院线及影院的差异化经营将是大势所趋。

图1-19近5年中国城市主流电影院线观影人次情况

2011年中国电影平均票价为35.6元,比2010年下降0.2元。

(见表1-15)2010年由于《阿凡达》3D和IMAX影片的上映,大幅提升了平均票价。

2011年,观众对这类影片的新鲜感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平均票价的回落。

表1-152006~2011年中国电影平均票价

三院线与影院

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进步,全社会投资影院的热情和信心继续高涨。

2011年,院线与影院建设进一步加快,市场的扩容使更多的影片进入市场,也使更多的观众进入影院。

(一)城市院线竞争更趋激烈,差异化发展格局初现

2011年,全国新增了北京红鲤鱼、北京长城沃美、江西星河、内蒙古民族等4条院线,城市电影院线竞争态势更加明显。

在城市院线中,年票房超过亿元的院线有24条,比2010年增加5条。

票房收入前20名的院线,其收入达到115.78亿元,占全国票房总额的88.28%。

(见表1-16)

表1-162011年票房收入前20名的院线情况

北京万达、中影星美、上海联和、深圳中影南方新干线等4条院线的年票房收入均超过10亿元。

北京万达院线定位于抢占大中城市的高端市场,充分满足观众观影体验,现有影城86家,银幕730块,其中IMAX银幕47块,2011年票房收入达到17.85亿元,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13.61%的市场份额。

而主要在中小城市布点的广东大地院线,已有影院199家,银幕832块。

该院线采取低价优惠等策略,2011年实现票房收入6.77亿元,同比增长80.2%,位列全国院线第七,从观影人次来看,已经上升到第五位。

广东大地院线取得的成绩,见证了中小城市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

(二)影院排名发生变化,提升服务成为共识

2011年,影院放映市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排名前10名的影院格局发生变化。

(见表1-17)全年票房超过5000万元的影院16家,超过6000万元的影院9家,比上年新增1家。

表1-172010~2011年票房收入前10名的电影院排名情况

新建影院跻身前列得益于优质服务。

开业仅1年半的北京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体量超大,具有成龙电影主题元素,通过会员服务、团购降价、免费停车等个性化服务后来居上,以7632万元取代北京UME华星国际影城,荣登全国影院票房榜首,观影人次达286万,是全国唯一观影人次超过200万的影院。

(三)影院建设如火如荼,民营资本成为重要力量

2011年,中国新增影院803家,共增加3030块银幕,相当于日本全国的银幕数。

全国平均每天新增银幕8.3块,是2010年的两倍。

(见图1-20)新增影院中,大部分位于中小城市。

2011年7月,在西藏阿里地区正式开业一家现代数字影院,这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影院,海拔达4200米。

此举结束了阿里没有影院的历史,也成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的标志性事件。

当前,每块银幕平均覆盖城镇人口约为7.4万人,而2010年约为10.7万人,银幕资源短缺状况正不断改善。

图1-202006~2011年来平均日新增银幕情况

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有影院近2800家,银幕总数超过9200块。

(见表1-18)中国正在向“万块银幕”时代迈进。

在院线制改革初期,全国只有不到2000块银幕,主要由国有单位投资建设运营。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影院建设已经打破封闭的行业内循环,呈现多主体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民营资本成为现代化影院建设的重要力量。

表1-18院线制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影院和银幕增长情况

(四)县级城市影院建设全面提速,多省区力争2012年实现县级影院全覆盖

随着大中城市数字影院建设步伐加快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泛实施,县城居民看电影难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7月29日,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全国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作现场会,提出了目标和要求:

到2015年,全国要实现每个县级城市都建有数字电影放映场所,凡是经济条件好于或者相当于河北的省份,要在2012年年底前努力实现全省县级城市数字电影放映场所全覆盖。

工作现场会后,各地县城影院建设明显加速。

2011年9月底,河北全省149个县(市、区),每县(市、区)都建设了1家以上数字影院。

四川省2011年新建县城影院22家,新增银幕76块。

截至2011年年底,浙江省已有35个县城建有数字多厅影院,还有8家影院建在了镇里。

江苏、山东、广东、重庆等省(市)都力争到2012年年底,基本完成县城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实现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

四电影发行与营销

作为电影产业链中最具市场活力的环节,2011年各电影发行与营销主体以服务观众的多元化观影需求为目标,更加重视营销创新,找准卖点,充分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吸引社会舆论的关注,使电影产品产生更大的市场号召力。

(一)发行市场格局出现新气象,民营发行公司加快成长

2011年是电影发行公司发展最快的一年,各类发行公司已有40余家。

国有发行公司继续主导城市发行市场。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股份)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77部,实现票房33.88亿元;发行进口影片47部,实现票房27.75亿元;发行3D影片4部,实现票房5.44亿元。

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发行影片104部,实现票房37亿元。

上海东方发行公司以多种方式发行影片15部,实现票房3.3亿元。

民营电影公司日益成为发行市场的主要力量。

民营公司2011年发行影片虽然只有40余部,却占电影票房的26%以上。

(见表1-19)其发行的国产影片票房占到全部国产影片票房的近一半。

表1-192011年主要民营电影发行公司概况

(二)农村电影发行受版权方重视,片源可选择性超过城市院线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以来,这块原本被版权方忽视的领域产生出强烈的市场需求。

2011年公益场次订购价格提升至每场10元后,极大地调动了版权方参与农村电影放映的积极性。

按照全年订购800万场次来计算,这一市场每年约有8000万元资金支付给版权方。

对于中小成本影片来说,如能取得农村发行的成功,将可以回收相当可观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

继《咱家该买了》创造66万场次的订购纪录后,2011年推出的《咱家该买了2》累计订购场次达654327场,成为本年度农村电影发行的最大“赢家”。

低成本影片《举起手来2》全年订购达355135场,在城市院线发行不理想的《喋血孤城》订购170818场,都出乎版权方的意料。

越来越多的版权方把影片委托给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供农村院线订购。

截至2011年年底,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交易服务平台可供订购影片1964部,其中2011年新增652部,这一数据远高于2011年城市院线上映的影片。

(三)电影营销异彩纷呈,手机、微博营销得到广泛运用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介的兴起,电影营销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营销方式更是丰富多彩,发生了方向性转变。

越来越多的电影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形成新的营销渠道。

比如,包括中影集团、华谊兄弟等国内知名的影视出品机构都与手机电视建立了合作关系。

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老夫子之小水虎传奇》分别与手机电视合作,推出手机官网,通过登录影视频道,或者发送指定短信号码,便能欣赏各种独家精彩片花。

新媒体的出现拓展了电影的宣传推广与传播渠道。

2011年微博等社交媒体逐渐成为电影营销的“新型平台”。

《失恋33天》营销团队派出摄制组奔赴全国各地,随机采访拍摄普通人,制成《失恋物语》,分享失恋经历。

该组视频上传至微博等平台后点击率直线上升,这种直击年轻人内心的表达方式以及本身具有的强烈互动性,让众多网友感同身受,使电影宣传推广更加便捷、更具渗透力,激发观影需求,实现票房3.561亿元。

小成本影片《孤岛惊魂》积极利用明星效应,通过微博号召明星粉丝前往影院包场观看,获得近9000万元票房。

五电影衍生产业

2011年,电影的电视、网络、手机等播映市场得到进一步开发,电影广告收入大幅提升,电影节展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电影综合效益显著增长。

(一)电影的电视播映仍是观众看电影的重要方式

电影频道覆盖率高、传播面广,在传播电影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已由1个频道(CCTV-6)发展到7个频道,日播出电影83部次,年播出电影3万余部次,CCTV-6收视率多年稳居全国上星频道前3名。

东方电影频道作为内地第一家地方性电影频道,已实现每天24小时播出,覆盖上海地区350万用户。

2011年长春电影频道收视率和营销收入稳步上升,在长春地区黄金时段的平均收视率较2010年增长38%。

潇湘电影频道实现湖南市场第五、长沙市场第六的收视佳绩。

珠江电影频道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送到广东全省各地,覆盖近1亿电视观众。

2011年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映电影的收入为25.86亿元,同比增长27.26%。

(见表1-20)

表1-20近年来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映电影的收入情况

(二)网络版权收益成为电影回收投资的重要渠道

2011年,在大部分网络娱乐类应用使用率继续下滑的同时,网络视频的使用率呈逆势上扬的态势,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3.25亿人,较2010年增加14.6%。

电影是网络视频用户最为喜爱的内容类型之一,其网络版权价格2011年有很大提升。

《武侠》、《大武生》等影片的独家网络版权均以1000万元销售给视频网站,《金陵十三钗》的网络版权则突破2000万元。

网络版权成为不少国产影片回收投资的重要渠道。

电影的网络付费观看取得新进展。

2011年,电影网联合新浪、搜狐、优酷、土豆等多家网络媒体成立“新媒体数字院线发行平台”,乐视、腾讯、激动、迅雷、暴风影音等联合组建了“电影网络院线发行联盟”,推行付费点播服务,用户只需花费3~5元即可欣赏新片。

网络院线第一部收费影片《将爱情进行到底》上线半个月,仅乐视网点播量就超过4万次,点播收入超过20万元。

(三)电影广告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随着电影放映规模的持续扩展,电影广告经营越来越得到业界的重视,成为片商与影院的重要收入来源。

以上海电影集团为例,2011年广告收入4.16亿元,占集团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9亿元的20.7%。

中国电影的贴片广告与映前广告规模正快速扩大。

据估算,2011年贴片广告与映前广告市场规模接近15亿元。

从国外情况看,2008年美国这方面产业的产出就已达到10亿美元,与之相比,国内贴片广告与映前广告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着眼于这一市场发展的广阔前景,一些制片主体和影院主体违规制作播映电影贴片广告、映前广告。

针对此情况,2011年9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出台了《电影贴片广告、映前广告自律规则》,促使电影广告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2011年,电影植入式广告进一步受到业界重视。

《武林外传》、《将爱情进行到底》、《我知女人心》等影片都有不少广告植入,喜剧题材、都市情感题材等影片成为植入广告营销的重要载体。

更令业界关注的是,美国影片《变形金刚3》中植入了多条中国产品的广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积极与美国大片接洽投放植入广告事宜。

可以预见,中国电影的植入式广告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四)电影节展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2011年10月,第二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该节新设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显示了中小成本影片在中国电影生态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2011年4月,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盛大开幕。

此次活动包括专业论坛、项目洽商、影片展映、文艺演出等多种形态,吸引700多家中外电影机构以及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179家媒体。

从2012年起,北京国际电影季更名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每年举办一届并设立评奖单元。

电影节展业是电影产业的组成部分,也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基础,发达的电影产业必然产生发达的电影节展业。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节展呈现品牌化趋势,影响力走向社会化和国际化。

2011年8月,第十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

作为中国电影的政府奖项,华表奖是对两年来优秀华语电影的一次集中检阅。

这届“华表奖”共产生16个大项23个小项的奖项,《山楂树之恋》、《飞天》、《杨善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秋之白华》、《赵氏孤儿》、《钢的琴》、《唐山大地震》、《郭明义》等10部影片获得优秀故事片奖。

六电影投融资

随着电影投融资领域的不断扩展,投融资工具的不断完善,中国电影正步入资本时代。

2011年,电影投融资无论是在纵向(产业链)还是在横向(相关领域)两个方面都有新亮点,为电影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投资基金和专项资金助推电影产业发展

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国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2011年7月6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首支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该基金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设立,目标总规模为200亿元。

基金主要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领域,引导示范和带动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产业。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对电影产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设立首个纪录电影基金,促进纪录片产业发展。

2012年3月,由中央新影集团联合杭州博润投资公司设立的国内首个纪录电影基金——“博润·中央新影(集团)纪录电影基金”正式成立,每年计划推出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优秀纪录电影,通过规模化的生产运营,积极推动中国纪录电影的集约化生产制作,以资本化方式打造新时期纪录电影产业发展和运行的独特模式。

该基金由杭州博润投资出资完成,总规模为10亿元,首期为2亿元。

杭州博润投资每年(首期5年)向中央新影集团全额投资拍摄主旋律题材的纪录电影作品10部以上,中央新影集团则负责电影的拍摄制作,主要协调在中央电视台相关频道播出。

2012年,为纪念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该基金已计划投资拍摄主题为“春天1992”的系列纪录电影10余部。

该基金的设立具有示范作用,对促进国产纪录片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