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精选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608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精选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精选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精选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精选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精选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精选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

《高考历史精选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精选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精选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

高考历史精选材料题专项训练

2020年高考历史精选材料题专项训练

1.(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没有法律,官员就无从存在;没有官员,法律就没有力量。

保罗也提醒我们各人,乃是因上帝的恩慈,我们得以受到执政者的保护,他们佩剑就是要阻止恶人来危害我们。

就这三种由哲学家所提的政体本身而论,我就无法否认:

贵族政体,或贵族政体与民主政体的配合,远优于君主政体。

因为很少有君王能够约束自己,不使其意志与公义及正直相抵触;又因为他们鲜能慎思明辨,在凡事上发现那尽美尽善的。

所以由于人的罪恶和缺欠,使政权操于许多人之手,乃较为稳妥,他们好彼此帮助规劝。

这样,倘若有人越权,别人就可以监察并约束他的野心。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

……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

故曰有冶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加尔文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相同之处,指出加尔文思想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恩格斯的观点。

(7分)(要求:

史论结合,论证完整)

2.(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政府仿照法国教育体制)1872年颁布《学制》,强制适龄儿童进校读书,学制为4——8年,甚至以警察监督强迫执行。

……1873年学校数目达到12500多所,学生人数为1145000多人,1879年学校数目增至28000多所,学生数目为2315000多人。

……1879年改学美国的教育制度,但不久就放弃其中的自由主义部分,留下学制的躯壳。

同年颁布《教育令》,把教育置于国家控制之下,……1880年规定,任何儿童就学年限不得少于3年,适龄儿童不上学需经地方官批准。

经过30年努力,日本适龄儿童升学率达92%。

材料二:

1875年已建立普通师范学校82所。

东京大学初建时(1877)理学部16名教授中聘请的外籍教授占12名。

9年后日本各大学的理科课程绝大部分由日本教授主讲。

材料三:

(1879年)后,通过一系列法令、敕语,编写国定教科书,将承担政治思想和道德灌输的修身课从末位置于首位;规定学校举行升旗、祭典等仪式时,均须“捧读”天皇敕语,齐唱歌颂天皇的《君之代》,聆听有关历代天皇文治武功的训话;此等形式均应极其严肃地贯彻执行。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日本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

(8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的影响。

(10分)

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几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

(4分)并指出二者的相同之处。

(2分)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则拿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

(2分)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什么能够拿出“资产阶级的国家蓝图”?

(2分)他们拿出了怎样的“蓝图”?

(4分)

材料四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可以说启蒙思想促使知识和天赋人权的传播,因此使人们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和宗教生活。

(3)根据材料四的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启蒙思想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并推动社会进步的。

(4分)

 

4.(17分)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

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

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

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

“上接闽广,下接苏杭”。

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1)根据材料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4分)。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2分)

村料二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

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

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

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2)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4分)?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

(4分)

材料三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

第一届大会于2005年在合肥召开,至2009年,已召开五届。

(3)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

(3分)

5.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16分)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

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

……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

……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

“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

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

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

“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

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

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

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

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

居民一般衣着良好。

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

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⑴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

(2分)

⑵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

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

(6分)

⑶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是“(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

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

(4分)

⑷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4分)

6.人类社会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分)

材料一 每年10月12日为“哥伦布日”,是一些美洲国家的节日。

“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

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一年一度的“哥伦布日”高声赞美之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

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⑴哥伦布最重要的历史活动是什么?

在评价哥伦布时,布什与查韦斯为什么会尖锐对立?

(6分)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

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怎么办:

拉美国家的实践》

⑵有人提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

其依据有哪些?

(5分)

⑶据材料二指出,对经济全球化有哪两种对立的观点?

各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分)

材料三 有关调查显示,在造成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中,有80%是发达国家在最近二百年的发展中排放的。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

2009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在最终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

⑷发达国家为什么“在最近二百年的发展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2分)

⑸根据材料说明,世界各国对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共识和分歧?

(2分)

7.(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给予他们的委托以及上帝和自然法对各种政体的国家机关的权力所定的界限:

第一,它们应当以正式公布的固定法律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宫廷权贵和乡村农夫都一视同仁,不因特殊情况而有所改变。

第二,这些法律知识是为了人民的福利这一最终目的,此外不应再有其他目的。

第三,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决不能对人民的财产课税。

第四,立法机关既不应该也不能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转让给其他任何人,也不能把它置于并非人民安排的其他任何地方

 ——洛克《政府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洛克有关民主政治的主要思想主张。

(10分)

材料二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分)

材料三下表为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6分)

 

8.(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三近代中国的早期企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形成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分)

9.(13分)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

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

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

计量单位)。

材料三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分).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3分)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分)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3分)

10.(12分)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一时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做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近代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

2049年的世界》

(1)在第一阶段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近代全球化主要得益于什么?

(2分)

(2)在第二阶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全球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6分)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整个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坚强,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也日益加强。

比如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等。

(3)概述16—20世纪世界经济联系的特点并具体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4分)

11.(15分)

某校历史研究性小组,以“近代社会习俗和物质生活的变迁”为课题,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民国初期……

第一站:

上海。

遇到的情景有:

大街上自行车、人力车、有轨电车穿梭往来。

不少人穿西装、打领带,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

街道两旁很多商店、酒楼都起着洋店名。

一些年轻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

”……

(1)课题组在上海遇到的情景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象?

(1分)这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分)

第二站:

广州。

穿中山装的人特别多,成为一种时尚。

广州人喜欢饮早茶,边饮茶边看报纸,吃西餐的人也很多……

(2)中山装由谁设计?

(1分)它有何特点?

(1分)西餐传人对中国饮食文化带来哪些影响?

(1分)

第三站:

汉口。

大街小巷上经常看到如图8的情形,在不断的“喀嚓”声中,课题组成员似乎还感受到更深刻含义……

(3)图8情景反映什么社会现象?

(1分)请你说明“更深刻含义”指什么?

(2分)

第四站:

京津一带。

课题组对当地民居产生浓厚的兴趣。

(4)如图9,北方一带的典型民居是什么?

(1分)从图9发展到图

10,体现了近代中国建筑的什么特点?

(2分)

(5)课题组完成对四地考察后,准备起草本课题的结题报告,你认为该报告应当如何写(提示:

概括四处社会风俗变化的总特点)?

(3分)

12.(20分)社会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

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

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材料三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

……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

华盛顿说:

“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

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巳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四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材料一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1分)?

对这一制度你有何评价?

(2分)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的规定(1分)?

透过材料所示内容并结合你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

(2分)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原则(1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

(6分)

(4)①材料四中孙中山的学说体现了怎样的特点(1分)?

②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6分)

13.法律是统治阶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0分)

材料一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

而第三次征服则以法律。

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为何说罗马法律对世界的征服最为持久?

(2分)

(2)材料二中“美国(1787年)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举例说明这部宪法是如何将“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的?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特点。

(2分)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0分)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

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

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

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

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

请回答: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3分)

 

1.

(1)相同:

注意到人性私欲对政治的影响;强调以法为本治理国家;重视人才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反对君主专制。

(6分)特点:

加尔文从宗教神学角度出发否定君主制,倡导共和制。

(4分)

(2)恩格斯的观点强调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动哲学(或思想)进步。

加尔文和黄宗羲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文化进步,近代科学兴起推动的结果。

(7分)

2.

(1)国家强制推行;重视初等教育、师范教育和科学技术,培养本国人才;学习西方教育体制,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灌输忠君思想,恪守封建道德规范。

(8分)

(2)培养人才,推动近代(现代)化进程;加强精神控制;保存封建糟粕,不利于教育和思想现代化。

(10分)

3.

(1)观点:

材料一:

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材料二:

社会契约论。

(4分)相同:

都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性。

(2分)

(2)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2分)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分)蓝图: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等。

(4分)(3)a.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民权,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并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初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大力宣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