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七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Ⅲ五赏析表达技巧.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七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Ⅲ五赏析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七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Ⅲ五赏析表达技巧.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七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Ⅲ五赏析表达技巧
核心突破五 赏析表达技巧
——答准技巧,夸尽效果
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
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修辞方法
散文常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见下表:
修辞方法
表达效果
比喻
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比拟
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偶
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楚;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设问
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
反问
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反语
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
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通感
化抽象为具体,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答:
答案 使用了拟人、比喻、排比、通感的修辞方法,极其形象、真切地描写了荷花的形态、清香,尽情展现了月光下的荷花之美。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
答案 使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呼告等修辞方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希望沉默的人们不再沉默,起来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方法。
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方法。
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见下表:
表现
手法
表达效果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
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要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白描
不设喻,少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
结合
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借景
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衬托或
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点面
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
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
想象
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
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甲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
我说不出。
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乙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甲、乙两文在表现手法运用上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甲文:
①直抒胸臆,表明对北平深深的爱,如“可是,我真爱北平”。
②类比抒情,把爱北平和爱母亲类比,表达对北平的爱深入骨髓。
乙文:
①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作者因荷塘四周朦胧的景色而内心得以宁静,又因无精打采的路灯光而使自己内心的宁静被打破。
②运用衬托手法,以蛙声、蝉声的热闹衬托内心的孤寂。
③动静结合,写荷塘四周树木等为静景,蛙声、蝉声为动景。
三、表达方式
散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很多,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重点是记叙和描写。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作者通过一般性的陈述,介绍、交代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过程的表达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鉴赏角度
分类
作用
记叙
角度
第一
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
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有对话效果,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感染力。
用于物时,往往能产生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
人称
多用于叙事散文中。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记叙
详略
详写
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
从侧面烘托中心。
记叙
方法
顺叙
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
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
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
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
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
很少看见人——除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里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
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
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
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
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节选自韩少功《我心归去》)
在第二段中,作者使用了第二人称叙述,有何表达效果?
答:
答案 第一段用第一人称叙述,第二段改用第二人称叙述,加重了初到法国的陌生感,而且把读者带进去,同作者一同感受那份陌生和孤独。
运用第二人称营造了直接与人交流的氛围。
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的同时,表现自己寂寞得恨不得与读者交流的无奈与焦灼,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2.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它是散文的主要表达技巧。
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大致可以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
(1)人物描写
散文的人物描写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也有多方面的作用。
人物描写手法
正面
描写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详写(细节描写、白描),略写
语言的手法——修辞,如对比、衬托等
侧面
描写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借助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或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作用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以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细节
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白描
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意深邃,真实感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
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
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
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节选自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请赏析该段的描写技巧。
答:
答案 该段运用了动作(行为)描写和侧面描写(对那只鸡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金岳霖先生的赤子之心。
(2)景物描写
鉴赏角度
分类
作用
描写角度
感觉
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观察
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
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描写方法
工笔与
白描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
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特征,浓墨重彩地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
白描,简练、生动传神。
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动静
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虚实
描写
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或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征,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扩大意境,或深化主题。
注
描写方法可以把修辞方法考虑进去,个别情况可以考虑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请赏析该段的描写艺术。
答:
答案 该段描写紧紧扣住景物特点,由静到动,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视觉与嗅觉相结合,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月光下的荷叶、荷花、荷香之美。
四、语言艺术
品味语言艺术重在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咀嚼语言的韵味。
鉴赏角度
特点或作用
用词之美
炼字之美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词)之美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之美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古语)之美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
(句子)长
短之美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句子)整散
之美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请从语言的角度对《荷塘月色》第四段(原文见“教材助解5”)进行赏析。
答:
答案 该段语言生动形象,描绘细致,用词准确。
使用了叠字,使语言具有音乐美;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使景物描写更为生动逼真,引人入胜。
一、综合多向赏析题
赏析表达技巧是高考散文的一个重要设题点。
赏析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全文。
从命题实践看,多集中在一两处句子或者一个语段,而且这些句、段多是描写性的,要求多向(不定向)赏析。
因此,句段的赏析应是训练的重点。
然而,从考生答题实际情况看,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答题没有明确的思考方向;二是赏析角度不准确、不全面;三是赏析效果答得空泛无物,不会结合文本。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精做试题,好好揣摩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房子老了,父亲也老了。
老了的父亲坐在老了的房子里,衰老的气息一起涌上来,就像石阶上的那一层青苔,迅速地爬上来的样子。
父亲一次次抬起浑浊的眼睛,一次次看着老去的房子。
房子前面有堵老墙。
老墙就更老了,是在父亲之前的某姓人家修建的。
据说该姓人家在村里至少也生活了五代之久,后来却不知所终了。
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回来。
他们就只留下一间破败的房子,后来房子就归村里了。
父亲买下来将其拆了,就只剩下这堵老墙。
老墙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簇茅草,也没有谁去惊动它,一年又一年,一簇茅草就独自在那里枯了又绿,绿了又枯。
只是偶尔才会有一两只鸟雀落在那里,但也仅仅在那里留下几声啼鸣之后,便又飞走了。
父亲浑浊的目光偶尔也会落在那里,但也仅仅是落在上面,父亲其实也并没有想着要在意它们。
父亲并不知道,当他看着一堵老墙时,老墙其实也在看着他。
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也在彼此模糊和漠然里,把一份孤独,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一丝丝一缕缕地丈量着一颗心与时间的关系,丈量着一颗心在时间里的不断沦落,直至彻底消失。
(选自李天斌《老了的房子,老了的父亲》,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答案 ①将老墙拟人化,老墙化身为一个生命体,在与父亲的对视和凝望中共同品味孤独,使“衰老”“孤独”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②将抽象的孤独具象化为丝丝缕缕的“棉线”,可以丈量心与时间的距离,更能引发人的共鸣与深思。
③“一丝丝一缕缕”反复出现,突出了孤独的绵长与难以逃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有张小小的书桌。
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
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
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新是什么颜色。
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
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桌面上净是些小瘪坑。
有的坑儿挺深,像个洞眼,蚂蚁爬到那儿,得停一下,迟疑片刻,最后绕过去……细细瞧吧,还满是划痕呢!
横竖歪斜,有的深,如一道沟;有的轻浅;还有的比蛛丝还细。
这细细的印痕,是不是当初刮铅笔尖留下的?
那一条条长长的道道儿,是不是随意用指甲划上去的?
那儿黑糊糊的一块,是不是过年做灯笼,烤弯竹条时碰倒了蜡烛烧的?
分辨不清了,原因不明了,全搅在一起了;这中间还混着许多字迹。
钢笔的、铅笔的、墨笔的,还有用什么硬东西刻上去的。
也有画上去的形象,有的完整,有的破碎——一只靴子啦,枪啦,一张侧面脸啦,这是不是我的自画像?
年深日久,早都给磨得模糊一片。
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但我从中细心查辨,也能认出某些痕迹的来由,想起这里边包含着的、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并联想到与此有关或无关的、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生活。
……
(选自冯骥才《书桌》)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答案 ①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书桌的斑驳、陈旧和漫漶不清。
②通过连续设问和揣测的语气,暗示了书桌历经沧桑,和自己的成长息息相关,是自己往昔岁月的见证和记录。
③为下文张本,通过对桌面的详细描写,引出下文有关书桌的故事和往事的回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还有台南的大天后宫,那密密稠稠的烛火,且是象征大众的祈愿。
都是微小的、贴己的愿望,可集在一起,却是壮丽。
这些烛火挤得都能听见嘁嘁嚓嚓的声响了,五色的缎带也在风中切磋出寒牢声响,在虚空里盛满着热闹的人心。
那热闹的缝隙里面,虚空穿墙而出,可就是“小众”?
他们的清寂面容,映在烛火的溶溶光影。
在那些结实、平俗,甚而难免粗粝的祈祝里面,是否寄寓着他们乖决的性情?
给这热闹里注进一点警醒。
我猜想,“小众”大约就是这样包在大众里面的。
在台湾仅去过一家书店,就是诚品书店。
书店外车流滚滚,门口的小吃店前也是排着长队,热闹非凡,但是一推门进店,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依然是很多人,但听不到任何声音。
他们或站,或倚,或坐,或凝眉,或微笑,或冥想……书店隔绝了闹市。
他们每个人也隔绝了彼此,将自己关在大漠雄关的古战场,关在才子佳人的温柔乡,关在诗词歌赋的韵文里,关在诸子百家的思辨中。
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真实,我感觉看到了渐渐渗进大众之中的“小众”。
那么说,“小众”分明是布在大众里面了。
那摩托车流,玩具铅兵一样置在掩护下的脸上,是什么样的神情?
他们急骤地掠过,掠过,力不可挡,在那行动的身体里,有着如何的内心?
是一个大秘密。
(选自王安忆《台湾的小众》,有删改)
3.赏析画线的句子。
答:
答案 ①通过动作与神态描写,想象书店中的人们陶醉在各自的阅读中,作者由此领悟到了“小众”的内涵。
②与外界的喧闹形成对比,突出了“小众”陶醉在各自阅读中的静谧。
③从句式上来说,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④运用了排比手法,既列举了“小众”在诚品书店看书的状态,也写出了他们丰富的联想,内容丰富充实。
1.赏析的前提——定点精读
所谓定点精读,就是对给出的句、段进行精细阅读。
精细阅读要把握“四问”:
该句段的描写对象是什么,对象有什么特征,描写内容涉及的时间、地点。
对重点语句做到四个“关注”:
关注句中重要词语、结构关系、句间关系、句子位置。
还要关注语言,要咬文嚼字;一字一句,字尽其妙,字尽其巧,一句一段牵连内涵,力透纸背。
当然,个别手法的判断如果仅读已确定了范围的文字是难以进行的,须联系上下文,也就是说,要适当延展阅读范围,延读其上下文。
如衬托、想象、侧面描写的判断,就需要定点精读与延展阅读相结合。
定点精读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明确描写对象及其特点,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还是兼而有之,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赏析的方向;二是充分感知画线句子的精妙。
其实,不少考生答不好这类题目,不是积累不够、掌握不牢,而是没有潜下心来静读文字;只要读了,那些美妙的文字就会唤起你的想象,激活你的积累。
2.赏析的关键——准确、全面
既然是综合多向赏析,就存在两个问题:
从哪些角度思考?
哪个角度优先切入?
为此,首先要弄清描写对象。
若是景物描写,就要顺着景物描写的赏析路子走;若是人物描写,则要顺着人物描写的方法走;若是兼而有之,则要两路并行。
其次要多角度切入。
优先从修辞方法角度切入,再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后从语言和结构角度切入。
如果文字篇幅较大,还可以从表达方式角度切入。
当然,这里的“角度”又包含着小角度。
如修辞方法角度,也有个综合运用问题;写人手法中又包含着多种写人方法问题。
这里都需要再细化角度。
最后要结合画线句子的上下文来判断。
如联想想象、衬托等手法有时要兼及上下文才能判断出。
另外,在判断技巧时总会遇到“陌生”的技巧。
所谓“陌生”,也不是多么陌生的技巧,只是彼时想不起来。
对此,最关键的还是对所给句段进行细致、反复的阅读,并兼顾上下文,调动你的审美积累与想象。
上面说的是对局部文字的赏析。
如果是对全文的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等)的赏析,则要结合散文的具体文体,优先考虑选材、组材、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赏析的重点——具体、实在
赏析赏析,既赏又析,重在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包括四个方面:
(1)写出了对象怎样的特点。
所谓对象,就是描写或叙述的主体。
(2)怎样写出或者说写得怎样。
这一点一般与技巧自身的效果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