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796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docx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docx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化与科技教学案

[内容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要求]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3.感受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精神。

4.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

6.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7.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8.列举新中国成立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9.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0.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11.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整体感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虽经历了曲折,但在总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国以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2、建国以教育事业的发展。

3、建国以科技事业的发展。

其中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尤其令人瞩目,是本专题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知识清单]

一、建国以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艺术的繁荣

主要成就:

化作品;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其他艺术作品。

主要特点:

作品丰富,题材广泛;精品纷呈,地位突出;时代特色鲜明。

繁荣原因:

(1)新中国成立使国家、民族走上了独立富强之路。

(2)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3)“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开展。

(4)“双百”方针的提出,调动了广大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2、“革”时期化的凋零

主要表现:

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一枝独秀。

凋零原因:

(1)化领域“左”倾错误泛滥,林彪、江青等人推行化专制主义。

(2)无数优秀的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物遭受浩劫。

(3)大批化界知名人士遭到批判和迫害。

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化事业发展的原因: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纠正了“左”倾错误。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

(4)一批国家级化艺术奖项的设立。

体育事业的成就:

(1)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开始全面登上国际体坛。

(2)1984年,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3)2000年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中国体育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大国之林。

(4)2001年,北京取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

二、建国以教育事业的发展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事业发展

发展成就:

(1)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发展,初具规模。

发展原因:

(1)新中国的成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前提条。

(2)人民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面向工农及工农子女开门办学。

(3)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

(4)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刘少奇倡导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6)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方针。

历史作用:

为共和国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生骨干力量。

2、“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主要表现:

(1)学校秩序混乱。

(2)教学体制受到严重破坏。

(3)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被废除,招生制度遭到破坏。

严重后果:

一度出现了“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全民族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发展原因:

(1)教育界平反大批冤假错案,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恢复高考,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制度。

(3)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4)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初步建立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成就:

(1)实现“两基”目标。

(2)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4)高等教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和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建国以科技的发展与成就

1、20世纪0年代~70年代的科技发展

发展原因:

(1)党和政府的重视:

先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2)海外知识分子回国效力,成为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突出成就:

(1)国防科技领域: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原子能时代;“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2)医学科技领域:

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领域: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新时期科技的迅速发展

发展条:

(1)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邓小平的重视:

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3)实行科技体制改革。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相继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

(6)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重大成就:

核技术领域:

(1)和平利用核技术;

(2)建立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

空间技术领域:

(1)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和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2)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3)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运载火箭研究领域:

(1)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2)成功进行了“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3)成功发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

信息技术领域:

成功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

生物工程领域:

(1)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2)建立了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技术和科研队伍。

巨大作用:

(1)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2)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重点突破]

1、“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提出的背景有何不同?

两者有何内在联系?

在实践上有何相似的显著效果?

不同背景:

“双百”方针: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

“二为”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内在联系:

都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都符合化事业发展的规律。

显著效果:

都推动了社会主义学艺术事业和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2、“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

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形势:

(1)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对人才需求日益迫切。

(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实施这一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3)党和政府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和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核心内容:

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化素质。

历史作用:

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我国在科技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两个时期科技发展的条有何不同?

两个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何特点?

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不同条:

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几乎与世界科技发展潮流隔绝,八九十年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与世界科技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

五六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较为薄弱,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科技发展的物质条更为雄厚。

五六十年代的“左”倾错误使科技发展面临不利的社会环境,八九十代科技发展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特点:

五六十年代:

主要集中在国防科技;突出成就较少。

八九十年代:

民用科技发展较快;尖端科技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科技产业化进程加快。

共同原因: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除各种矛盾

、国家发展经济和化的需要D、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双百”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表述与其不符的是:

A、汲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化发展的经验

B、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建设新中国科学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D、不仅影响到国内,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3、下列人物中最先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学艺术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一思想的是

A、毛泽东B、邓小平、周恩D、郭沫若

4、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的措施不包括:

A、加强思想政治教育B、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积极改革学制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新中国建立初期,刘少奇结合中国实际而倡导的教育制度有:

①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②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③职业教育制度④学前教育制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实现了中国人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的运动员是

A、陈镜开B、许海峰、蔡建华D、李宁

7、下列表述不符合建国以后化事业发展实际的是

A、“双百”方针促进了化发展

B、党和政府制定了化优先发展的战略

、社会主义制度为化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D、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化发展更加迅速

8、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的是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论人民民主专政》

9、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化的劳动者”方针是在

A、1949年B、196年、197年D、1926年

10、建国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

①学前教育②大学教育③中小学教育④成人教育

A、①③B、②④、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革”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

A、农业B、工业、教育D、军事

12、下列关于“革”后恢复高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B、从根本上扭转了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

、中国教育领域改革的开始

D、教育由此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13、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是在:

A、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B、视察景学校时

、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D、全国科学大会上

14、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计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1、建国初期,我国科研工作起步的原因包括:

①中国科学院的成立②国家科委的成立③海外知识分子纷纷回国④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①③④D、②③④

16、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属于世界首创的是

A、人造卫星上天B、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D、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17、秦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的相继建成主要说明了

A、中国已经掌握了原子能技术

B、中国的原子能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地位被打破

D、中国积极利用核技术为人类造福

18、我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行列的标志是

A、第一枚自己设计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B、原子弹爆炸成功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19、下列科技成就中由中外科学家合作完成的是

A、完成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B、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D、开发了曙光超级服务器

20、下列科技成就中,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D、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基因测序任务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

近三十年,现代科技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

……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

……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四人帮”把今天我们社会里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歪曲成为阶级对立,正是为了打击迫害知识分子,迫害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盟。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一场伟大的革命”指的是什么?

 

(2)材料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

 

(3)材料澄清了当时社会中的什么错误认识?

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x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中国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在当时,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严加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沙漠,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在研制期间,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主持会议,成立以周恩同志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26个部委,20多个省市,1000多家单位的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大力协作。

材料二: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请回答: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下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

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

 

(2)原子弹最先研制成功是在何时何地?

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二阐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分析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

 

(4)上述两则材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有何启示?

 

三、问答题(共2小题,第23题14分,共28分)

23、简要概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贡献。

 

2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世界科技发展呈现什么显著的发展趋势?

为适应这一趋势,党和政府实行了哪些重大举措?

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专题五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34678910

ADBDABBBD

1112131411617181920

ABDBBDDAB

解析1:

要理解“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双百”方针的提出主要对国内的科学化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故选A。

解析4: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

改革开放以,党和政府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

21、

(1)二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2)科技是生产力。

(3)将脑力劳动者称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对立起。

明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大家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使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2、

(1)原因:

新中国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的包围和封锁,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革命成果,必须大力增强国防力量。

意义: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

(2)194年美国最先研制成功原子弹。

加快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进程。

(3)科教兴国”战略。

背景:

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国际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4)科技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言之有理的均可得分)

解析:

该题的综合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主要考查六十年代和新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状况,同时又涉及到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就能很好地得出答案。

三、问答题

23、

(1)“革”结束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工作。

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邓小平对教育改革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4)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24、趋势: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举措:

提高和改善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调动其积极性;加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技体制改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

成就:

在核技术领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在空间技术领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并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在运载火箭研究领域成功发射了“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在信息技术领域成功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解析:

本题基础性较强,学生所要回答的举措和成就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同时,该题还适当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用简要的语言列举举措和成就,题中的“趋势”一问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