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7608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2.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docx

《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docx

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2019年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1动与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

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

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问题:

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

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

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运动)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

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四、课堂小结

1.机械运动。

2.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怎样选择参照物?

2.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

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具准备

测长度工具:

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计时工具:

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

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

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长度的估测

问题1:

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

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个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知识拓展

阅读课本第11页“小资料”,了解“米”的准确定义:

光在真空中

s

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阅读课本第13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形成感性认识。

探究点二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

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活动二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

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cm的长

度,它的分度值是0.1cm。

教师强调:

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

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

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

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

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3)读:

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准

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

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4)记:

指记录。

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

3.特殊长度的测量

(1)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

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

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1(卡尺法):

如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

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 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

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2(滚轮法):

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

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3(替换法):

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

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4(化曲为直法):

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

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

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

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

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问题1:

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

被测长度的特点:

①曲线;②规则(圆)。

测量方法:

①直接

用卷尺测量;②化曲为直:

用细线绕碗口一周再拉直测量;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

两把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碗口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碗口的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问题2:

我国第一条高铁线——武广高铁,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思路:

被测长度的特点:

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

测量方法:

①上网查找;②借助地图间接测量。

说明:

上述两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

后再一一评价。

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探究点三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

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

(集体活动):

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

(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

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4:

(2人一组):

停表的使用。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

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

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探究点四测量误差

提出问题:

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教师讲解:

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讨论:

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

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

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与误差不同:

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三、板书设计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测量工具;2.长度单位。

二、时间的测量

1.常用测量工具;2.时间单位。

三、误差

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

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四、教学反思

首先是导入新课,由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引出想办法测出长度和时间,那么长度和时间怎样测量呢,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课题,学生也会觉得很自然,不会感到唐突。

在处理长度的测量时,我不按常规的方法,老师先讲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

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思维,什么都是老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做,根本不是探究实验,而是验证性实验。

我先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动手用自己的刻度尺测出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的长度,然后报出数据,老师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得意时,告诉他们在物理上大家的读数都是不准确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之声则会不绝于耳,明显看出学生的不服气,这样学生就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的释疑上,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2.3快与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生物界蜗牛、树懒、鹰和箭鱼等多种动物运动快慢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

2.在认识、理解、计算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的换算和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刻度尺、秒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案一:

故事性导入

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本领是最棒的,一个筋斗就能飞行十万八千里,所以没事他就和别的神仙比赛看谁运动跑的快,结果都是孙悟空赢了,后来他听说人间有一个叫光速飞船的东西,非常跑的非常快,1秒钟可以飞行30万公里,于是他想到人间和光速飞船比一比。

你认为孙悟空能不能获胜呢?

让我们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了。

说明:

本故事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去快乐的学习。

方案二: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猎豹捕捉羚羊和猫捉老师的图片。

这些图片学生们都会在动物世界节目里看到过,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容易就会想到,物体在运动时有快有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题1:

飞机、列车和蜗牛在相同的时间走的路程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

相同的时间内,飞机运动的路程最远,蜗牛爬行的路程最小,故可判断出飞机最快,其次是磁悬浮列车,而蜗牛最慢。

老师做出总结:

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问题2:

蜗牛和鹰运动相同的路程需要的时间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

由图中信息可知,蜗牛和鹰运动相同的路程,鹰需要的时间短,故可得鹰比蜗牛运动得快。

老师做出总结:

经过相同的路程,用时越少,运动越快。

问题3:

飞机和鹰的运动情况,它们通过的路程不同,所用的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创门运动的快慢呢?

学生讨论:

比较1s或1h通过路程的多少,就能判断出运动的快慢

教师总结:

判断而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考虑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人们研究问题一般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而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一起先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1.学生活动:

自学讨论教材,并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学生交流总结:

体沿着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问题1:

小聪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哪些器材?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秒表和刻度尺。

问题2:

小明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任意时间段内小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一个定值。

问题3:

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定义方法和定义式是什么?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分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注意:

教师在此要向学生们说明速度单位m/s和km/h进行换算的方法。

3.教师应设置一道关于速度计算的例题,让学生学习解答物理计算问题的一般格式。

(三)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1.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同学百米赛跑过程中的快慢情况。

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做出总结,得出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下面教师应向学生着重讲解平均速度的公式和物理意义。

2.学生活动:

让5个学生分别板演计算同学在前3s、5s、7s、9s、12.5s内的平均速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解题过程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及时纠正)

教师在此可设置一道有关平均速度的例题。

结合教材中提供的活动:

我们走得有多快,进行测量。

在测量之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原理,以及在测量中需要的实验器材等。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直线运动时的步行平均速度。

课堂小结: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公式和单位;利用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平均速度的意义、公式。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快与慢

速度

2.3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声的利用方面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分类,声音的特性及乐音与噪声,其实声的应用很是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节:

声的利用。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1、声与声音的区别

(1)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平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和不能听到的超声、次声等;所以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

(2)看来声包括声音。

2、声与信息的传递

(1)【提出问题】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

(2)[师]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不都是在传递信息吗。

假如让你不说话,你有什么感觉。

(3)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是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携带的信息;另一种是靠反射回来的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1)物体直接发出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它又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一类是我们不能听到的声音。

2)经过反射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所反射的回声我们能听见;另一类是反射的回声我们听不见。

①播放物体反射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录像。

②播放反射听不到声音的录像,并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A、蝙蝠的回声定位。

B、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C、B超

原理:

将弱超声波透入人体内部,当超声波遇到脏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和透射。

透射入脏器内部的超声波,再遇到界面时还会再次发生反射和透射,超声波接收器专门接收各次的反射波。

医务人员根据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和波的强弱,就能够了解到脏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内部的病变等。

D、超声波探伤仪

原理:

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

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

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

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

3、声与能量的传递

播放录像,说明声波也是携带着大量能量的。

学生回答,老师并板书。

A、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再举几个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为我们服务的实例。

超声波回湿器。

三、课堂小结

1.超声波

2.次声波

3.语音识别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

学生:

停表、卷尺、小红旗。

地点:

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

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

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

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

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如何测量我们步行30m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可以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

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

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

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带领学生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

“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介绍实验步骤。

(3)介绍实验步骤

等下我们将到大操场上去完成今天的实验内容,要求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认真操作,遵守纪律,下面老师先将今天的实验步骤介绍一下:

1、在操场上,测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次记号。

2、选出三位同学做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