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上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研究.docx
《提高上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上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上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研究
提高上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研究
[摘要]上海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较低,多数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不足,势必影响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为提高上海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采取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蛙跳战略、规划研发布局的高起点战略、联合重组战略和模块化生产与系统化供货的配送体系优化战略。
[关键词]规模经济;蛙跳战略;研发布局;重组;模块化生产;系统化供货
汽车产业是上海工业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良好发展势头的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新时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上海的支柱产业。
伴随着外资进入,上海汽车工业面临着日趋强大的国际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提高上海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目前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一、上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结合该产业的经济技术特点,选择诸如规模经济、产业集中度、贸易竞争指数、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汽车工业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规模经济明显的产业。
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使企业规模向集团化、大型化方向发展。
而上海的各类汽车厂都隶属于不同部门,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生产批量小,规模经济作用难以发挥。
上海最大的前2名汽车企业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2006年的产量分别为41万辆和34万辆,销量分别为36万辆和34万辆,规模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但与世界级的国际汽车集团相比,2006年在全球销售量通用为909万辆,丰田为878万辆,福特为659万辆,大众为524万辆,上海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
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看,年产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已经难以独立生存,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的局面。
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最显着的产业之一。
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使产业集中度提高,从而形成寡头垄断市场。
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汽车工业产业集中度很高,从本国各个企业在本国的市场份额看,通用、大众、丰田都分别占据本国28%左右的市场份额。
而2006年包括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在内的上汽集团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17%,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主要轿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分别为%和%。
上海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这也是和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水平低、市场进入障碍低的状况相适应的。
由于企业核心能力不强和汽车产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的缺点,造成新企业进入障碍低,导致汽车行业大企业难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了较低的市场集中度。
从横向对比,上海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还远低于发达国家。
但从纵向发展看,上海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激烈的市场竞争正在逐步推进上海汽车产业的集中。
从贸易竞争力方面看,2006年我国汽车商品进出口双双呈现大幅增长态势,总额达到亿美元,其中出口明显高于进口,继续保持并扩大了顺差,从上年的亿美元上升到今年的亿美元,同比增长%。
虽然整车出口数量超过进口,但出口金额不足进口金额的50%。
2006年出口汽车平均价格仅为9156美元,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
低价竞争是我国出口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
国际上汽车工业规模要求高,是由于技术含量不断增加。
跨国集团间的激烈竞争,不仅推动了兼并,也推动了世界性的技术创新浪潮。
发达国家一般7-8年更新一次车型,短的只有4-5年。
有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发中心,拥有万名科技工程人员。
上海的汽车工业由于分散,除少数大集团外,多数企业研究开发实力不足。
从技术水平的国际比较分析,虽然上海汽车工业的商用汽车开发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经验,但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5-10年的差距。
在产品系列化基础上,上海汽车工业企业已经可以做到每年都推出大量的新产品,而且主要轿车生产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主要承担的是把跨国公司的车型进行本土化的工作,虽然对某些产品具有了一定的升级改进能力,并且参加了某些联合设计,但轿车自主开发能力尚有待提高。
2006年上海轿车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在市场的份额分别为30%与70%,合资品牌在中高级轿车市场中仍占绝对统治地位。
上海汽车产业技术水平是与生产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分不开的。
上汽集团近年以自主品牌为引领,在研发投入上有很大进展,研发投入/净收入的百分比,2004年与2005年分别为%与%,但仍与汽车跨国巨头有很大差距,2005年福特为%,丰田为%,宝马为%。
上海的汽车工业除少数大集团外,多数企业研究开发实力极其薄弱。
由于企业规模小,研制经费少,各企业分头花费巨资引进车型,买人家的知识产权,有限的技术力量就分散去消化这些“知识”,忙于提高国产化率,影响了技术水平的提高,从长远看将会严重影响上海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汽车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提高上海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下的发展战略是可取的。
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蛙跳战略
在上海汽车产业发展模式上,有着两种的战略思想:
一是跟踪式战略;二是蛙跳式战略。
前者认为:
根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晚,基础差,当前多数企业关注的重点在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上,投入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开发力量不足。
因此宜采取跟踪式战略,与国际先进国家进行合作发展,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先进技术、核心技术的突破,但全面超越的难度很大。
后者认为:
鉴于中国汽车石油技术基础薄弱,可直接跳入汽车新能源的开发时代。
2006年末,中国民用汽车保有辆达到498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
在未来10-15年内,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汽车的最大消费国和最大生产国,中国石油消费量和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大幅上升,此时无论能源消费总量还是单位产品能耗都隐含着我国可能面临能源危机,而汽车产业无疑将首当其冲。
与此相关还有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此,与其等到石油、环境危机加剧到无以复加时再发展节能汽车,不如现在早开发、早突破,还可避免目前投入过多的资金和力量搞传统汽车开发和设施造成的浪费。
我国的自然资源和技术力量为蛙跳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我国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天然气资源上非常丰富,从中能获得巨大的氢能,需要在燃油内燃机和兴建氢能设施上有所突破,20年左右完全可能直接进入氢能时代。
2005年在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上汽股份以“新能源浪潮新动力上汽”为主题,携一系列最新自主创新成就和合作开发成果集体亮相,展示了上汽股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应用领域的领先优势以及先进的配套技术,包括整车开发技术和零部件技术。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展示了上汽股份与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MPV以及与通用汽车联手示范运行的“氢动三号”燃料电池轿车。
新能源已成为推动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快速启动新能源战略,并迅速找准自己在这新一轮角逐中的战略地位,是上海汽车企业参与汽车产业国际化竞争的必然选择。
三、形成合理研发布局的高起点战略
以高起点发展中国的世界级汽车工业为目标,上海汽车产业应始终视汽车研发为汽车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石,要全面强化在汽车研发领域的综合实力,并初步完成从关键零部件研发到整车研发的汽车研发整体布局。
汽车研发实力是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之本,更是发展自主品牌之本。
上海汽车产业应循序渐进地逐步形成完整的汽车研发布局。
以此为支撑,上海汽车产业应担负起高起点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自主品牌的使命。
上海汽车企业还必须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上海汽车工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引进国外制造技术,仿制国外同类产品的层次,而应当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因此,上海汽车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上汽集团坚持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并举,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全球着名汽车公司的战略合作,形成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上汽双龙、上汽通用五菱、上海申沃等系列产品;另一方面集成全球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推进自主品牌建设,相继推出了“ROEWE荣威750”系列轿车产品,逐步形成了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共同发展的格局。
上海汽车产业必须形成高起点研发布局,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后才能有效地提高国际竞争力。
只有有了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才可以立足于科技不断发展的国际汽车市场。
四、开放、竞争下的重组战略
汽车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史,同时又是一部生产集中程度越来越高的联合兼并史。
汽车工业的技术特点、产品特点、生产特点决定了汽车工业本身必须实行集团化经营。
目前,世界汽车大公司(含零部件公司)之间的合并联合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的一个事实,而且这种合并联合趋势还将继续发展下去。
汽车工业升级为支柱产业的前提是建成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
上海的汽车工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进行资产重组,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规模化经营。
因此,加快集团化进程既是汽车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汽车工业全球化的需要。
上海汽车产业虽然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但分散度高,产业链条短,产业集中度亟待提高。
当前的国际经济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上海汽车产业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实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内实现专业化分工合作,进行大企业集团之间联盟,提高产业集群程度,才能实现规模经济。
首先,要改革目前上海汽车产业垂直集中的生产组织形式,打破汽车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
在产业内进行合理的专业化分工,避免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
将汽车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通过转制等方式形成配套企业,从而使得整个汽车产业链上各临近地区的成员企业(如上游的零部件等专门的供应商、下游的服务商、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专门基础设施供应者)集聚在一起,根据效益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分工合作,市场将更有效地获得各种资源。
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专门负责产业链上各自的责任,避免“散、乱、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其次,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合理进行产业内部分工,提高专业化程度,提升竞争能力。
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把提高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努力方向,不能简单地认为把资产重组,分工优化,建立几个大的企业集团就可以提高竞争能力,而是要通过与零部件配套企业共同参与新产品的开发,提高零配件企业技术水平,形成整车企业与零部件配套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要逐渐让整车生产企业退出大部分零部件配套的生产领域,进而提高整车生产企业的竞争力以及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的竞争力。
特别注重对零部件企业进行合并式重组,走专业化分工之路。
最后,建立大企业联盟,实现强强联合,提高汽车产业的经济规模。
针对上海汽车业界的企业组织现状,政府应进一步扶植大型企业集团,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少数有实力的企业上,引导和推进现有的几十家大企业联合,逐步形成三、四家具有雄厚科技经济实力、强大创新能力的大型现代汽车企业集团和一批现代零部件企业集团。
实现汽车开发、采购、制造和销售的全球化,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优势互补、降低经营成本、掌握市场主动权、发挥规模经济的目的。
在开放、竞争的基础上,产业政策的重点是对汽车工业中占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进行实质性的现代公司制度改造,推进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同时,运用资本市场等多种手段,推动上海汽车与汽车跨国公司、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合资、合作、并购等方式的产业重组。
五、模块化生产和系统化供货的配送体系优化战略
在世界汽车界,模块化生产和系统化供货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
整车厂将不仅仅在产品上而且在技术上依赖配件厂商,使得零部件厂商成为决定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于我国汽车企业来说,除极少数企业产品外,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品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比整车更为落后,直接导致整车产品质量提高缓慢。
模块化生产和系统化供货可促使我国汽车企业形成必要的经济规模,改变生产效率低下的局面。
我国汽车企业小规模的模块化生产方式已局部开始运用,正处于起步阶段。
上海汽车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势必要采取系统化供货、模块化生产这种世界流行的采购方式。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各大汽车整车企业利用模块化方式采购的零部件比例将不断提高。
在上海西北的安亭,一座现代化的国际汽车城正在迅速崛起。
作为上海四大产业基地之一,上海国际汽车城改变了以往单纯的产业制造格局,形成了以核心企业为枢纽的企业群和融科研、制造和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这就为模块化生产和系统化供货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产业配送体系的优化。
上海汽车产业应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汽车的科研、制造、商贸、博览、旅游的发展。
新型企业群的产业链形成,顺应模块化生产和系统化供货的发展潮流,不断凝聚产业长期发展的“爆发力”,不断培育和增强上海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1]朱金生,柳云.自主研发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J].汽车工业研究,2005,(5).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5)[J].北京:
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社,2005.
刘志迎,等.中国轿车产业发展: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M].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王宦.构筑上海汽车工业的国家竞争优势[J].上海汽车,2005,(3).
张伯顺.民用汽车保有量增至4985万[N].新民晚报,2007-03-21.
永钧.汽车进出口两旺顺差扩大[N].新民晚报,200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