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458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docx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docx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实验1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鉴定糖类及区分酮糖和醛糖的方法。

2.了解鉴定还原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实验原理

糖经浓无机酸处理,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

戊糖形成糠醛,己糖则形成羟甲基糠醛。

这些糠醛和糖醛衍生物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酚类化合物缩合生成有色物质。

与一元酚如α一萘酚作用,形成三芳香环甲基有色物质。

与多元酚如间苯二酚作用,则形成氧杂蒽有色物质,反应式如下:

通常使用的无机酸为硫酸。

如用盐酸,则必须加热。

常用的酚类为α一萘酚、甲基苯二酚、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等,有时也用芳香胺、胆酸、某些吲哚衍生物和一些嘧啶类化合物等。

有人认为,用浓硫酸作为脱水剂时,形成有颜色的产物与酚核的磺化有关,见如下反应式;

(一)糖的呈色反应

1(Molish反应(α,萘酚反应)

本实验是鉴定糖类最常用的颜色反应。

糖在浓酸作用下形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α一萘酚作用,形成红紫色复合物。

在糖溶液

与浓硫酸两液面间出现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

自由存在和结合存在的糖均呈阳性反应。

此外,各种糠醛衍生物、葡萄糖醛酸、丙酮、甲酸、乳酸等皆呈颜色近似的阳性反应。

因此,阴性反应证明没有糖类物质的存在;而阳性反应,则说明有糖存在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糖的定性试验才能确定有糖的存在。

2(蒽酮反应

糖经浓酸水解,脱水生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蒽酮(10一酮一9,10一二氢蒽)反应生成蓝一绿色复合物。

3.Seliwanoff反应(间苯二酚反应)

该反应是鉴定酮糖的特殊反应。

在酸作用下,己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

后者与间苯二酚结合生成鲜红色的化合物,反应迅速,仅需20—30s。

在同样条件下,醛糖形成羟甲基糠醛较慢。

只有糖浓度较高时或需要较长时间的煮沸,才给出微弱的阳性反应。

蔗糖被盐酸水解生成的果糖也能给出阳性反应。

4(Bial反应(甲基间苯二酚反应)

戊糖与浓盐酸加热形成糠醛,在有Fe3+存在下,它与甲基间苯二酚(地衣酚)缩合,形成深蓝色的沉淀物。

此沉淀物溶于正丁醇。

己糖也能发生反应,但产生灰绿色甚至棕色的沉淀物。

(二)还原糖的鉴定

含有自由醛基(一CHO)或酮基(C==O)的单糖和二糖为还原糖。

在碱性溶液中,

还原糖能将金属离子(铜、铋、汞、银等)还原,糖本身被氧化成

酸类化合物,此性质

常用于检验糖的还原性,并且常成为测定还原糖含量的各种方法的依据。

1(Fehling反应

费林试剂是含有硫酸铜与酒石酸钾钠的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则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上述反应可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在碱性条件下,糖不仅发生烯醇化、异构化等作用。

也能发生糖分子的分解、氧化、还原或多聚作用等。

由这些作用所形成的复杂混合物具有强烈的还原作用,因此企图用简单的氧化还原作用来写出反应平衡式是不可能的。

为了防止铜离子和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或碱性碳酸铜沉淀,Fehling试剂中加入酒石酸钾钠,它与Cu2+形成的酒石酸钾钠络合铜离子是可溶性的络离子,该反应是可逆的。

平衡后溶液内保持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铜。

费林试剂是一种弱的氧化剂,它不与酮和芳香醛发生反应。

2.Benedict反应

Benedict试剂是Fehling试剂的改良。

它利用柠檬酸作为Cu2+的络合剂,其碱性比Fehling试剂弱,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有更多的优点。

3(Barfoed反应

该反应的特点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还原作用。

在酸性溶液中,单糖和还原二糖的还原

速度有明显差异。

单糖在3min内就能还原Cu而还原二糖则需20min。

所以,该反应可用于区别单糖和还原二糖。

当加热时间过长,非还原性二糖被水解也能呈现阳性反应,如蔗糖在10min内水解而发生反应。

还原二糖浓度过高时,也会很快呈现阳性反应,若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也会干扰此反应。

2+

三、实验试剂和材料仪器

1.测试糖液

2,阿拉伯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1,淀粉溶液和2种未知糖液。

2.试剂

?

Molish氏试剂

称取α,萘酚2克,溶于95,乙醇中并定容到100ml。

注意临用前,新鲜配制,贮于棕色瓶中。

?

蒽酮(Anthrone)试剂

溶解0.2g蒽酮于100mL浓硫酸(A.R(,比重1.84,含量95%)中。

当日配制、使用。

?

Fehling氏试剂

试剂A:

将34.5g硫酸铜(CuSO4?

5H20)溶于500mI。

蒸馏水中。

试剂B:

将125g氢氧化钠和137g酒石酸钾钠溶于500mL蒸馏水中,储于带橡皮塞瓶中。

临用时,将试剂A和B等量混合。

?

Benedict氏试剂

溶解85g柠檬酸钠(Na3C6HO,?

llH20)及50g无水碳酸钠于400mI。

水中;另溶8.5g硫酸铜于50mL。

热水中。

将硫酸铜溶液缓缓倾人柠檬酸钠一碳酸钠溶液中,边加边搅,如有沉淀,可过滤(本试剂可长期使用。

如放置过久,出现沉淀(可取用其上清液。

?

Bial氏试剂

溶解1.5g地衣酚(orcin01)于500mL,浓盐酸并加20—30滴10,三氯化铁溶液。

?

Seliwanoff氏试剂

溶解50mg问苯二酚(resorcin01)于100rnl(,盐酸(盐酸:

水=1:

2V,V)中。

临用前配制。

盐酸浓度不宜超过12,,否则,它将导致糖形成糠醛或其衍生物。

?

浓硫酸。

3.器材

试管,试管架,煤气灯和沸水浴等。

四、实验方法

(一).糖的呈色反应

1(Molish反应

取8支已标号的试管,分别加入各种测试糖液lmL(约15滴),再各加入Molish试剂2滴,摇匀。

逐一将试管倾斜,分别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lmL,然后,小心竖直试管,使糖液和硫酸清楚地分为两层,观察交界处颜色变化。

如几分钟内无呈色反应,可在热水浴中温热几分钟。

记录各管出现的颜色,说明原因,检定

未知糖液。

2(蒽酮反应

取8支标号的试管,分别加入lmL蒽酮溶液,再将测试糖液分别滴加到各试管内,混匀,观察颜色变化,鉴定未知糖液。

3(Seliwanoff反应

取试管8支,编号,各加人Seliwanoff试剂ImL。

再依次分别加入测试糖液各4滴,混匀,同时放人沸水浴中,比较各管颜色变化及出现颜色的先后顺序,分析说明原因。

注意蔗糖的反应。

4.bial反应

将2滴测试糖液加到装有1mlBial试剂的试管中,沸水浴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如遇到未知糖呈色不明显,可以3倍体积水稀释,并加入1ml戊醇,摇动,醇液呈蓝色,即为阳性反应。

(二)还原糖的鉴定

1(Fehling反应

取8支试管,各加Fehling试剂A和B各lmL。

摇匀后,分别加人测试糖液各4滴,沸水浴煮2—3min,取出冷却,观察沉淀和颜色的变化。

2.Benedict反应

于8支试管中先各加入Benedict试剂2ml,再分别加入测试糖各4滴,沸水浴中煮2-3min,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

3.barfoed反应

分别加入测试糖液2-3滴到含有1mlBarfoed试剂的试管中,煮沸约3min,放置20min以上,比较各管颜色变化及红色出现的先后顺序.

五、注意事项

1.Molisch反应非常灵敏,0(001,葡萄糖和0(0001,蔗糖即能呈现阳性反应。

因此,不可使碎纸屑或滤纸毛混入样品中。

过浓的果糖溶液,由于硫酸对它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紫色。

需稀释糖溶液后重做。

2.果糖在Seliwanoff。

试剂中反应十分迅速,呈鲜红色,而葡萄糖所需时间长,且只能产生黄色至淡红色。

戊糖亦与Seliwanoff试剂反应,戊糖经酸脱水生成糠醛,与间苯二酚缩合。

生成绿色到蓝色产物。

3.酮基本身并没有还原性,只有在变为烯醇式后,才显示还原作用。

4.糖的还原作用生成氧化亚铜沉淀的颜色决定于颗粒的大小,Cu2O颗粒的大小又决定于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快时,生成的Cu2O颗粒较小,呈黄绿色;反应慢时,生成的Cu2O颗粒较大,呈红色。

有保护胶体存在时,常生成黄色沉淀。

实际生成的沉淀含有大小不同的Cu2O颗粒,因而每次观察到颜色可能略有不同。

溶液中还原糖的浓度可以从生成沉淀的多少来估计,而不能依据沉淀的颜色来区别。

5.Barfoed反应产生的Cu2O沉淀聚集在试管底部,溶液仍为深

蓝色。

应注意观察试管底部红色的出现,它与一般还原性实验不相同,观察不到反应液由蓝色变绿变黄或变红的过程。

六、思考题

篇二:

1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讲稿)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讲稿)

本次实验目的是了解鉴定糖和还原糖的原理以及方法,并通过实验操作予以验证。

2人一组,前1-18组1个实验室。

二、实验原理。

糖的鉴定:

糖经浓无机酸处理,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

戊糖形成糠醛,己糖则形成羟甲基糠醛。

这些糠醛和糖醛衍生物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酚类化合物缩合生成有色物质。

与一元酚如α-萘酚(转载于:

wWW.xIElw.COM写论文网: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作用,形成三芳香环甲基有色物质。

与多元酚如间苯二酚作用,则形成氧杂蒽有色物质。

通常使用的无机酸为硫酸。

如用盐酸,则必须加热。

常用的酚类为α-萘酚、甲基苯二酚、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等,有时也用芳香胺、胆酸、某些吲哚衍生物和一些嘧啶类化合物等。

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鉴别:

含有自由醛基(-CHO)或酮基(C=O)的单糖和二糖为还原糖。

在碱性溶液中,还原糖能将金属离子(铜、铋、汞、银等)还原,糖本身被氧化成酸类化合物,此性质常用于检验糖的还原性,并且常成为测定还原糖含量的各种方法的依据。

三、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一共采用了6种糖液作为测试糖液,2,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1,淀粉溶液和1种未知糖液,每种糖液均有专门的移液管移取(贴有标签,有些实验可能只需加几滴,可以在移液管头部套上胶头滴加),不要弄混,所有试剂都有相应的移液管移取(大概4个组公用1套),用后请放回原位,方便别的同学使用。

实验包括2个部分,共7个实验。

(一)糖的呈色反应

1(Molish反应(α-萘酚反应)

本实验是鉴定糖类最常用的颜色反应。

糖在浓酸作用下形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α-萘酚作用,形成红紫色复合物。

在糖溶液与浓硫酸两液面间出现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

自由存在和结合存在的糖均呈阳性反应。

此外,各种糠醛衍生物、葡萄糖醛酸、丙酮、甲酸、乳酸等皆呈颜色近似的阳性反应。

因此,阴性反应证明没有糖类物质的存在;而阳性反应,则说明有糖存在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糖的定性试验才能确定有糖的存在。

步骤:

取6支已标号的试管,分别加入各种测试糖液lmL(约15滴),再各加入Molish试剂2滴,摇匀。

逐一将试管倾斜,分别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lmL,然后,小心竖直试管,使糖液和硫酸清楚地分为两层,观察交界处颜色变化。

如几分钟内无呈色反应,可在热水浴中温热几分钟。

记录各管出现的颜色,说明原因,检定未知糖液。

该实验希望大家注意:

1、按书上步骤操作,尽量不要让糖液和浓硫酸混合,以方便观察出现的紫环。

2、该实验阳性只能说明有糖的存在。

3、Molisch反应非常灵敏,0(001,葡萄糖和0(0001,蔗糖即能呈现阳性反应。

此,不可使碎纸屑或滤纸毛混入样品中。

过浓的果糖溶液,由于硫酸对它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紫色。

需稀释糖溶液后重做。

2(蒽酮反应

糖经浓酸水解,脱水生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蒽酮(10-酮-9,10-二氢蒽)反应生成蓝-绿色复合物。

步骤:

取6支标号的试管,分别加入lmL蒽酮溶液,再将测试糖液分别滴加到各试管内,混匀,观察颜色变化,鉴定未知糖液。

注意:

加入糖液的量会影响颜色的变化,本次实验加入量不要太多,几滴即可,(太多形成的颜色不再是蓝绿色)

3.Seliwanoff反应(间苯二酚反应)

该反应是鉴定酮糖的特殊反应。

在酸作用下,己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

后者与间苯二酚结合生成鲜红色的化合物,反应迅速,仅需20-30s。

在同样条件下,醛糖形成羟甲基糠醛较慢。

只有糖浓度较高时或需要较长时间的煮沸,才给出微弱的阳性反应。

蔗糖被盐酸水解生成的果糖也能给出阳性反应。

步骤:

取试管6支,编号,各加人Seliwanoff试剂ImL。

再依次分别加入测试糖液各4滴,混匀,同时放人沸水浴中,比较各管颜色变化及出现颜色的先后顺序,分析说明原因。

注意:

1、该反应注意观察颜色出现(反应)的先后顺序,并记录下来。

可将出现颜色的试管及时取出,避免干扰。

2、这是鉴别醛糖和酮糖的反应,注意蔗糖比较特殊,为什么,

4(Bial反应(甲基间苯二酚反应)

戊糖与浓盐酸加热形成糠醛,在有Fe3+存在下,它与甲基间苯二酚(地衣酚)缩合,形成深蓝色的沉淀物。

此沉淀物溶于正丁醇。

己糖也能发生反应,但产生灰绿色甚至棕色的沉淀物。

步骤:

将2滴测试糖液加到装有1mlBial试剂的试管中,沸水浴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如遇到未知糖呈色不明显,可以3倍体积水稀释,并加入1ml戊醇,摇动,醇液呈蓝色,即为阳性反应。

注意:

本次实验提供的已知糖液全为己糖

(二)还原糖的鉴定

(课堂上讲的那些糖属于还原糖,)

1(Fehling反应

费林试剂是含有硫酸铜与酒石酸钾钠的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则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在碱性条件下,糖不仅发生烯醇化、异构化等作用。

也能发生糖分子的分解、氧化、还

原或多聚作用等。

由这些作用所形成的复杂混合物具有强烈的还原作用,因此企图用简单的氧化还原作用来写出反应平衡式是不可能的。

为了防止铜离子和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或碱性碳酸铜沉淀,Fehling试剂中加入酒石酸钾钠,它与Cu2+形成的酒石酸钾钠络合铜离子是可溶性的络离子,该反应是可逆的。

平衡后溶液内保持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铜。

费林试剂是一种弱的氧化剂,它不与酮和芳香醛发生反应。

步骤:

取8支试管,各加Fehling试剂A和B各lmL。

摇匀后,分别加人测试糖液各4滴,沸水浴煮2—3min,取出冷却,观察沉淀和颜色的变化。

2.Benedict反应

Benedict试剂是Fehling试剂的改良。

它利用柠檬酸作为Cu2+的络合剂,其碱性比Fehling试剂弱,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有更多的优点。

步骤:

于8支试管中先各加入Benedict试剂2ml,再分别加入测试糖各4滴,沸水浴中煮2-3min,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

3(Barfoed反应

该反应的特点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还原作用。

在酸性溶液中,单糖和还原二糖的还原速度有明显差异。

单糖在3min内就能还原

Cu2+而还原二糖则需20min。

所以,该反应可用于区别单糖和还原二糖。

当加热时间过长,非还原性二糖被水解也能呈现阳性反应,如蔗糖在10min内水解而发生反应。

还原二

糖浓度过高时,也会很快呈现阳性反应,若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也会干扰此反应。

步骤:

分别加入测试糖液2-3滴到含有1mlBarfoed试剂的试管中,煮沸约3min,放置20min以上,比较各管颜色变化及红色出现的先后顺序。

注意:

1、本实验需要比较红色出现的先后顺序,因此在20分钟的放置过程中,需不时拿起试管观察底部。

2、理论上是出现Cu2O红色沉淀,但试剂反应时若反应速度快则生成的Cu2O颗粒较小,呈黄绿色;反应慢时,生成的Cu2O颗粒较大,呈红色。

有保护胶体存在时,常生成黄色沉淀。

实际生成的沉淀含有大小不同的Cu2O颗粒,因而每次观察到颜色可能略有不同。

溶液中还原糖的浓度可以从生成沉淀的多少来估计,而不能依据沉淀的颜色来区别。

三、实验试剂的配制

以上实验中,有4种试剂需要在临用前配制:

?

Molish氏试剂

称取α,萘酚2克,溶于95,乙醇中并定容到100ml。

注意临用前,新鲜配制,贮于棕色瓶中。

?

蒽酮(Anthrone)试剂

溶解0.2g蒽酮于100mL浓硫酸(A.R(,比重1.84,含量95%)中。

当日配制、使用。

?

Seliwanoff氏试剂

溶解50mg间苯二酚(resorcin01)于100rnl,盐酸(盐酸:

水=1:

2V,V)中。

临用前配制。

盐酸浓度不宜超过12,,否则,它将导致糖形成糠醛或其衍生物。

以上3种以实验室为单位配置。

?

Barfoed试剂

溶解33.3g中性结晶的乙酸铜与约400ml蒸馏水中,加3ml冰乙酸,以蒸馏水定容至500ml,临用时配制。

以上2个班共配置1份。

另外,Fehling试剂已经配好A液和B液,临用时,将试剂A和B等量混合。

四、其他注意事项

1、注意水浴加热时烧杯里面水不要太满;烧杯底部外壁不要沾上水,否则容易被烧裂。

2、实验过程中使用移液管移取试剂后及时用水清洗,切忌乱甩。

3、取用硫酸时可以使用镊子开内盖。

4、不要乱动实验室其他仪器。

5、实验完成后等待老师检查签字,经允许后方可离开。

6、值日安排。

五、实验报告要求以及思考题

1、判断实验结果,推测未知糖液。

2、应用Molish反应和Seliwanoff反应分析未知样品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3、运用本实验的方法,设计一个鉴定未知糖的方案。

篇三:

DNS比色法测定还原糖及总糖实验报告

DNS比色法测还原糖标准曲线绘制及测定Tr21培养液中初

始和最终还原糖及总糖含量实验报告

1.研究背景

木霉菌在发酵过程中,利用碳源导致发酵液中糖含量的变化,其中还原糖是一个主要的反映参数。

还原糖与3,5-二硝基水杨酸(DNS)在碱性条件下生成棕红色物质(3-氨基-5-硝基水杨酸),在一定范围内,棕红色物质颜色深浅的程度与还原糖的含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

糖含量的不同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着Tr21不同的生长阶段,从而为控制及优化发酵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2.实验目的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Tr21发酵液中还原糖含量,利用糖含量这个参数,控制发酵过程。

3.实验原理

在NaOH和丙三醇存在下,3,5,二硝基水杨酸(DNS)与还原糖共热后被还原生成氨基化合物。

在过量的NaOH碱性溶液中此化合物呈桔红色,在54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光吸收值呈线性关系,利用比色法可测定样品中的含糖量。

黄色桔红色

4.实验材料发酵液(5天):

Tr121(A2)

实验材料:

3,5-二硝基水杨酸,氢氧化钠,苯酚,亚硫酸钠,酒石酸钾钠,葡萄糖,蒸馏水

实验器材:

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真空干燥箱,数显恒温水浴锅,离心机,移液器,枪头,500ML容量瓶,试管,500ml烧杯,1000ml量筒

5.实验方法5.1试剂配制

(1)1mg/ml葡萄糖标准溶液:

准确称取干燥恒重的葡萄糖100m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后,以蒸馏水定容至100ml,即含葡萄糖为1.0mg/ml。

(2)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

称取6.3g3,5—二硝基水杨酸并量取262ml2mol/LNaOH加到酒石酸钾纳的热溶液中(182g酒石酸钾纳溶于500ml水中),再加5g结晶酚和5g亚硫酸氢钠溶于其中,搅拌溶解,冷却后定容到1000ml贮于棕

色瓶中。

(3)碘,碘化钾溶液:

称取5g碘,10g碘化钾溶于100ml蒸馏水中。

(4)6NNaOH:

称取120gNaOH溶于500ml蒸馏水中。

(5)0.1%酚酞指示剂。

(6)6mol/LHCl溶液

5.2、葡萄糖标准曲线制作

取8支15mm×180mm试管,按下表加入1.0mg/ml葡萄糖标准液和蒸馏水。

管号

试剂葡萄糖标准液(ml)蒸馏水(ml)水杨酸溶液(ml)葡萄糖含量(mg)

将各管溶液混合均匀,在沸水中加热5min,取出后立即用冷水冷却

到室温,再向每管加入21.5ml蒸馏水,摇匀。

λ=540nm处测定吸光度

以葡萄糖含量(mg)为横坐标,光吸收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如图一:

5.3.1培养液中初始总糖与还原糖的测定

准确量取5ml培养液,定容至50ml,作为还原糖测定样品液。

准确量取1ml发酵液并加蒸馏水定容至10ml放在锥形瓶中,加入6mol/LHCl10ml,在沸水浴中加热0.5h,取出1,2滴置于白瓷板上,加1滴I-KI溶液检查水解是否完全。

如已水解完全,则不呈现蓝色。

水解毕,冷却至室温后加入1滴酚酞指示剂,以6NNaOH溶液中和至溶液呈微红色,并定容到50ml,用于

0.0770.20.3190.4240.5430.6550.7610.856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2.0

1.8

1.6

1.4

1.2

1.0

0.8

0.6

0.4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

2

3

4

5

6

7

8

总糖测定。

试剂样品溶液(ml)蒸馏水(ml)水杨酸(ml)

空白02.01.50

还原糖1.01.01.50

总糖1.01.01.50

将各管溶液混合均匀,在沸水中加热5min,取出后立即用冷水

冷却到室温,再

向每管加入21.5ml蒸馏水,摇匀。

λ=540nm处测定吸光度

样品溶液中还原糖和总糖

0.311

0.228

00.5940.44

5.3.2发酵液中最终总糖与还原糖的测定

发酵液2500rpm离心20min,取5ml,作为还原糖测定样品液。

准确量取5ml发酵液悬液放在锥形瓶中,加入6mol/LHCl5ml,在沸水浴中加热0.5h,取出1,2滴置于白瓷板上,加1滴I-KI溶液检查水解是否完全。

如已水解完全,则不呈现蓝色。

水解毕,冷却至室温后加入1滴酚酞指示剂,以6NNaOH溶液中和至溶液呈微红色,并定容到50ml,用于总糖测定。

试剂样品溶液(ml)蒸馏水(ml)水杨酸(ml)

空白02.01.50

还原糖1.01.01.50

总糖1.01.01.50

将各管溶液混合均匀,在沸水中加热5min,取出后立即用冷水冷却到室温,再

向每管加入21.5ml蒸馏水,摇匀。

λ=540nm处测定吸光度

样品溶液中还原糖和总糖

0.15

0.014

00.2990.05

测定后,取样品的光吸收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糖量。

6.结果处理

按下式计算出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浓度:

还原糖浓度(g/ml)=m/V*稀释倍数/1000总糖浓度(g/ml)=m/V*稀释倍数*0.9/1000

式中:

m?

?

反应液中还原糖或总糖的质量:

mg;

V?

?

反应液的体积:

ml;1000?

?

mg换算成g的系数。

得:

初始培养液中:

还原糖浓度(g/ml)=0.594/1*10/1000

=5.94/1000

总糖浓度(g/ml)=0.44/1*50*0.9/1000=19.8/1000最终培养液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