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420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学习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知识学习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知识学习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知识学习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知识学习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学习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docx

《知识学习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学习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学习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docx

知识学习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

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一、总体思路:

  浙美版第13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初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

全册共有7课,分为6个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占有较大比重,欣赏除专题欣赏外,尚有较多的随堂教学内容分配在各课之中。

  全册的单元及内容总体安排情况如下表:

  单元

  课序

  课题

  学习领域

  美术•人文内容

  课时

  时代新貌

  走进美术

  欣赏•评述

  美术门类•了解美术价值

  2

  校园生活

  2

  徒手画校园

  造型•表现

  徒手画技法•绘画与设计的关系

  3

  人与社会

  3

  板报设计

  设计•应用

  字体、版面设计•设计与社会

  生活的关系

  3

  人与自然

  4

  鸟语花香

  造型•表现

  花鸟画技法•了解中国画的传统

  4

  创造天地

  5

  迎接新的一年

  综合•探索

  场景布置•与同学合作美化生活

  3

  艺术瑰宝

  6

  7

  齐白石

  毕加索

  欣赏•评述

  中西绘画•中外艺术大师的

  创作精神

  

  二、教学方法:

  了解了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安排的总体思路,接下来最要紧的就是如何教学。

那么,如何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本册教学呢?

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2.

  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

  4.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5.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6.

  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7.

  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8.

  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一个特色栏目之一。

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作。

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艺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艺术等等。

本栏目通过撷取传统艺术中的精品,同时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欣赏特点,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的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以及特征。

在教材编写中,选用图片的原则是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把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这一重要特征强化出来。

在整册教科书中,视觉的印象被相当地强化了。

  2.本册为中国古代花鸟画欣赏,选取的内容与小学有一定的区别,不是用多幅作品,而是选择一幅既有代表性,又可以较为容易地让学生欣赏接受的作品。

  本册选取了元代画家张舜咨、雪界翁的《鹰桧图》。

这是元代工笔花鸟画代表作之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花鸟画的成熟阶段,涌现了大量的精品,这一时期的作品注重写实,倾向于装饰趣味。

而在元代之后,水墨写意花鸟画逐渐兴起,到明清时期成为主流。

  【教学目标】

  .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我国传统的花鸟绘画,使学生率先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为本学期学习花鸟画的程式技法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2.初步了解有关我国古代花鸟画的知识。

  3.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教师介绍作者:

  张舜咨(约公元14世纪),生卒年不详,元代画家。

字师夔,号栎山,钱塘人。

文宗天历间官福建兴化路莆田县尹。

政余焚香闭阁,吟诗作画,世有“三绝”之称。

工诗文书法,擅画山水、树木、竹石等。

传世作品有《枯木飞泉图》、《树石图》等。

张舜咨傅世作品极少,此幅为难得的精品。

雪界翁(约公元14世纪),擅画鹰等鸟类,生平不详。

  2、师生共同赏析作品:

  《鹰桧图》:

绢本设色纵147.3厘米横96.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一黄鹰独立于古桧树上,昂首还眺,目光咄咄。

树下顽石小树成趣。

鹰的造型准确,羽毛用细笔勾描后填色。

用笔工细,设色妍丽。

桧树和山石用兼工带写的笔法,于苍古之中又见清润之致。

画中自题云:

“雪界翁画黄鹰,师变作古桧,桐城口氏好事,遂与之”。

这幅图是由张舜咨绘古桧、雪界翁绘黄鹰。

桧以水墨写意而成,枝干盘曲如龙飞,苍劲有力,针叶由笔墨点簇而成,尽含清润之气。

山石陡立,墨彩渲染出坚实硬朗之感。

黄鹰的画法师承宋代院体画派,工整细致,刻画精微,神形毕肖。

二者一工一写,互为辅衬,相映生辉。

整个作品虚实相合,大气纵宕之中含清丽雅韵,实为佳品。

  3、教师归纳小结。

  

  第1课

  走进美术(2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思路:

  教学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

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课前课后做一些相关文字、图片的收集,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美术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

掌握美术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美术作品的图片和实物

  (教师)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油画作品《父亲》,学生感受发言,引出绘画。

  先用《父亲》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罗中立,1948年生,重庆市璧山县人,当代著名油画家、艺术家。

1977--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

1993年晋升为教授。

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金奖、四川优秀作品奖。

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比利时国家历史博物馆、台湾山美术馆。

出版画册有《罗中立油画集》《罗中立油画选》。

《父亲》创作于1980年,篇幅:

216x152公分。

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罗中立创作《父亲》,这个父亲不仅是罗中立的父亲,而且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父亲,是农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个。

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

干裂、焦灼的嘴唇和仅剩一颗门牙的嘴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无不体现他艰苦劳动,生活的悲惨,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这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2、和中国画《粒粒皆辛苦》比较。

  学生讨论、发言。

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创作的同一题材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欣赏,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艺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方增先,l931年生,浙江省兰溪市人。

195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后参加研究生班学习。

1955年留校在中国画系任教。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教授。

现为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中国画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粒粒皆辛苦》创作于1955年,105cmx65cm,中国美术馆藏。

画家以众人熟知的《锄禾》诗的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为作品命名,选取了一位老农拾起掉在地上的一束麦穗的瞬间动态入画,用质朴无华的艺术语言表达了粮食来之不易,每一粒都要珍惜的道理.与当时全国范围内的增产节约、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群众运动紧密连在了一起。

图中老农蹲在地上,左手拿着马鞭和麦穗,右手正准备拾起地上的麦穗。

画家凭借自己深厚的造型能力和对粮食的真正珍惜之情,把老农拾麦穗时的专注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中国画:

又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油画:

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

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

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

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

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

  3、出示一组不同题材的中国画、油画作品,进一步比较、区别,加以巩固。

  (董希文<1914—1973年>浙江绍兴人,杭州艺专毕业后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内深造,后又到我国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区学习、创作,曾在敦煌临摹壁画达3年之久。

其素描、油画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

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他还创作过《春到x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

1952年底董希文受中央美术学院交付任务绘制油画《开国大典》,耗费约二个月时间完成。

1953年9月27日完成图刊载于《人民日报》。

该画于1959年开国十周年时入藏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

油画《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面则是广场群众,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使广场显得更为开阔。

这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应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画天安门城楼上的地毯时在颜料中掺上锯木木屑和沙子,增强了地毯的质感。

还有汉白玉的栏杆故意画得偏黄,是为了体现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董希文精心设计的这件新颖的油画也被艺术界人士所普遍推崇,成为他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它的成名之作。

董希文早已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但自从《开国大典》问世,这幅洋溢神州风采的油画,使他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不小声誉。

此作品曾修改过两次:

1955年,希文奉命将画中的高岗删除,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为第一次修改。

1971年,董希文又奉命将刘少奇删除,原位以董必武填补,为第二次修改。

1979年,基于“实事求是”原则,画家阎振铎、叶武林受命另外复制了此画遭修改前的原始版本。

现在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开国大典》并不是董希文的原作,而是由靳尚谊、赵域、阎振铎根据原作同时参照印刷品临摹的复制品。

原作因在"文革"中作了很大的改动,以后又不能恢复原貌,只能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画库里。

  4、其他画种:

版画、水彩画。

(侧重于介绍不同的材料、技法产生特殊的画面肌理效果。

  (版画:

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

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按使用材料可分为:

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瓷版画、纸版画、丝网版画等;按颜色可分为:

黑白版画、单色版画、套色版画;按制作方法:

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综合版等。

水粉画:

使用水调合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一种画。

其表现特点为处在不透明和半透明之间,色彩可以在画面上产生艳丽、柔润、明亮、浑厚等艺术效果。

水粉画在湿的时候,颜色的饱和度很高,干后由于粉的作用颜色失去光泽,饱和度大幅度降低,这就是它颜色纯度的局限性。

水彩画:

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简称水彩,由于色彩透明,一层颜色覆盖另一层可以产生特殊的效果,但调和颜色过多或覆盖过多会使色彩肮脏,水干燥的快,所以水彩画不适宜制作大幅作品,适合制作风景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画作。

颜色携带方便,也可作为速写,搜集素材用。

  (赵延年,男,1924年生,浙江湖州人,版画家、美术教育家。

1938年进入上海美专学习,1939年与同学共组“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开始60多年的木刻生涯。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省美术家协会顾问、省版画家协会名誉会长。

赵延年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和教育工作,创作了一批优秀木刻作品。

作品有《鲁迅像》、《阿Q正传》插图等200余幅,为国内外10余所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画家。

196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约请当时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赵延年先生创作了一幅单幅木刻作品《鲁迅像》。

赵先生对画面作了这样的处理:

沉重的黑色背景中,道道横线显露出肃杀的时代氛围;鲁迅昂然的头颅在呈十字状的围巾支撑下,连同他顶上不屈的头发,同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虽然只有黑白两色,却已让人看到了一个直面人生的鲁迅。

简简单单的黑和白,完成了赵先生对一位伟人发自内心的默唱。

《鲁迅像》一问世,即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是至今为止大约近千幅《鲁迅像》中最为优秀的作品,简直无人可以比肩。

那年,赵先生37岁。

  (陈和鼎,1931年10月生于重庆。

1957年7月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同年8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从事水粉画教学工作。

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党的临时领导小组党委委员、染织系临时领导小组组长。

1992年退休。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水彩画学会会员。

作品《江南的春雨》轻盈独特、水色淋漓。

  5、雕塑:

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周围的雕塑,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体积和材质。

  [黄震,1965年生,自由艺术家。

上海交通大学第二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988年12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1年10月-1993年4月在日本群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5年9月-1996年3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任客座教授。

从事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激光流场测试和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作品有城市雕塑:

《五月的风》(青岛五四广场主题雕塑)、《拂晓》(宿州市中心广场雕塑)《世纪乐章》(巢湖市世纪广场雕塑)《日出》(舟山市主题雕塑)等。

架上雕塑作品:

《夏娃》《逝者如斯》《向弗洛伊德致敬》《滑行的腿》等。

行为艺术作品:

《葬花》《烤山芋》《幸福就是挠痒痒》《魇》(正在持续实施)《神坛》(即将实施)等。

圆雕《五月的风》是座落在“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高达30米,直径27米,重达500余吨,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

该雕塑以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岛城的历史足迹,深涵着摧人向上的浓厚意蕴。

雕塑取材于钢板,并辅以火红色的外层喷涂,其造型采用螺旋向上的钢板结构组合,以洗练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

雕塑整体与浩瀚的大海和典雅的园林融为一体,成为“五四广场”的灵魂。

]

  (孙家钵,曾用名加波,笔名袈帛。

1939年生于北京,1980年于中央美院雕塑研究生班毕业。

现任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第一工作室主任。

他的作品以木雕、石雕为主,通过材料自然的特性,表现自己对生活感受的激情,近年更追求写心、写意。

木雕《山里红》创作于1984年,规格:

20×33×65cm。

作品以大块面的刀凿斧劈,把一个纯朴、稚嫩的山区女娃从木头中抠了出来,又以天然卵石为基座,恰到好处地成为点题的有机构成。

他认为艺术品是表达艺术家之心的,“关键在你真诚地对待生活,把你对生活的爱,真诚地表现出来,就会出好的作品”。

  6、混合所有绘画和雕塑作品,让学生辨别、归纳,感受艺术家是如何发现、表现美的。

  7、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图片按要求分类粘贴,或者分类展示。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如果发现学生带有艺术设计类的图片,可以提示下一节的内容

  和课前准备的要求。

  8、提示学生在课后按小组调查小区等公共场所的雕塑艺术情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与生活非常贴近的艺术设计作品

  (教师)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小组发言,说说雕塑艺术的调查情况。

  、由贴近学生的广告导入(如播一则麦当劳的电视广告),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

在上学路上、在商场购物时,不知不觉地可获得许多信息。

  由学生归纳出标志、广告设计等艺术设计作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因素,再现于和我们生活精密相关的设计当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使用功能。

换句话说,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大到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用等>,艺术设计应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艺术于生活,反过来有作用于生活。

  2、展示一组视觉传达设计的图片,通过识别,得出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插图设计、编排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

  (一纸、一笔、一砚、一白、一黑、一红、一点、一线、一面,东方绘画精髓尽在其中。

靳先生在不同的作品中奇妙地将红点融入,成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既令人惊讶,又令人叹服。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红点反复进入他的作品,作为一个视觉元素,红点其实是艺术家作品中的一个中心和焦点;作为一个精神元素,红点是艺术家精神在作品中的凝聚和爆发。

红点本身是一个无意义的符号,但它与作品中的其他元素在一起时,却能产生无限的联系和非同寻常的深刻含义。

红点即为艺术家,这是一种艺术家心灵与物的契合,是艺术家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契合点。

除此之外,靳先生的红点亦是一种神秘感,“这种特质会令人惊叹、令人沉思……这种特质蕴含丰富的感情,能诱发观赏者的思索、联想,从而把观赏者带进作品的思想领域中。

”)

  3、通过学生对学习用品的选择,引导学生认识工业设计以及范围(包括家具、服装、纺织品和交通工具等设计)。

  工业设计是指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造型、色彩、表面肌理和装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从而创造出符合实用和审美需要的产品。

  4、引导学生认识环境设计以及范围(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外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

  (诺曼•福斯特:

建筑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耶鲁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得主。

诺曼•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的建筑方式。

一生的荣誉很多,作品很多。

第四代香港汇丰总行大厦就是他设计的,建于1986年,由构思到落成需时6年时间。

整座建筑物高180米,共有46层楼面及4层地库,使用了30000公吨钢及4500公吨铝建成。

大厦建造时所用的配件绝大部分都是预造的,结构用钢件在英国制造,玻璃、铝制外壳以及地板在美国制造,服务设施组件在日本制造。

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环,属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的总办事处。

设计时要求建成为“全世界最好的银行大楼”,因而它的总设计概念为:

以新颖的结构体系表现建筑;能充分适应发展中的银行业的需求;能充分利用占地面积。

本工程的重点缺点是造价太高,用钢量大。

  5、一组综合艺术设计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分别属于哪类设计,以明确各自的特点,加深理解。

  6、启发学生思考:

除了以上介绍的艺术设计种类,还有哪些设计类别?

(介绍现代媒材设计)

  另外,让学生了解因艺术设计占据的空间状态不同,可分为平面、立体、空间等设计。

  7、复习两节课的内容,归纳总结。

  

  第2课

  徒手画校园(3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思路:

  徒手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它不仅不受技法的约束,而且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来描述对象,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有效手段。

它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表达中,增强美术学习的信心与乐趣,获得美术创作的体验,提高造型表现的能力。

  本单元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可分为三个部分:

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徒手画的“基本技能”、徒手画的“基本运用”。

从介绍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到绘制的方法,从线条的表现到形体的概括,再从表现空间的透视知识到室外写生,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逐步深入,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单元。

  本课教材以问题为纽带,尽量适应学生主动发问、探索、实践的学习方式。

  2.重点、难点:

  重点:

徒手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