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毕业作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209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毕业作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毕业作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毕业作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毕业作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毕业作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毕业作品.docx

《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毕业作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毕业作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毕业作品.docx

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毕业作品

 

BIYESHEJI

(20届)

 

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生物科学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日期年月

目录I

摘要II

关键词II

AbstractII

KeywordsII

前言1

1.叩甲和虎甲的分类方法2

2.材料与方法2

2.1鉴定材料2

2.2研究方法2

3.分类记述2

3.1鞘翅目叩甲科3

3.1.1泥红槽缝叩甲3

3.1.2细胸锥尾叩甲3

3.1.3大尖鞘叩甲4

3.1.4双纹褐叩甲5

3.2鞘翅目叩甲科5

3.2.1中国虎甲6

3.2.2金斑虎甲7

3.2.3横斑虎甲8

3.2.4毛颊斑虎甲8

3.2.5长胸缺翅虎甲9

参考文献10

致谢10

 

凯里学院馆藏虎甲、叩甲的分类鉴定

摘要:

本文是关于中国叩甲科(Elaterdae)虎甲科(Cicindelidae)昆虫的凯里学院馆藏的鉴定的本科毕业论文。

叩甲和虎甲分别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亚目(Polyphaga)叩甲总科(Elaterdae),鞘翅目(Coleoptera)虎甲科(Cicindelidae)。

文中介绍了国内外对叩甲科、虎甲科昆虫的研究历史、现状及研究意义;介绍了昆虫分类的一下方法。

我国对叩甲和虎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没有完整的资料,我通过收集资料整理了凯里学院馆藏的标本,按照叩甲、虎甲的分类特征进行了分类整理。

关键词:

叩甲虎甲分类描述

ClassificationandidentificationofElaterdaeandCicindelidaeknockatthe

KailiUniversity

Abstract:

TheChinainsectsofElaterdaeandCicindelidaecollectedbyKailiUniversityhavebeenidentifiedandclassifiedinthispaper.ThetwokindsofinsectsbelongtoColeopterapolyphagaElaterdaeandColeopteracicindelidaerespectively.Thispaperintroducedthehistory、currentsitutionandsignificanceofresearchsathomeandabroadandgavesomeclassificationapproachsaboutthesetwokindsofinsects.Researchsabouttheminourcountrystartedsolatethattherearenocompleteinformation.Byaccessingtoinformation,IhavedescribedandclassifiedtheinsectspecimencollectedbyKailiUniversityinaccordancewiththefeatureofElaterdaeandCicindelidae.

Keywords:

Elaterdae;Cicindelidae;classification;descripation

 

前言:

文章在调查、采集昆虫的基础上,初步对凯里学院馆藏标本进行分类的昆虫纲、鞘翅目中的叩甲、虎甲做进一步的鉴定。

据统计,目前已知昆虫总种类已超过100万种中国昆虫接近8万种之多。

而很多昆虫都是人们未知的【1】。

种种昆虫的独特的本领都是大自然赋予绝佳的生存绝技【2】。

我国地大物博,生态环境复杂,动物区系多样,蕴藏有丰富的叩甲资源。

全世界已知约100000余种,目前我国记述叩甲有790种【3】。

叩甲昆虫大多数是植食性地下害虫,可为害多种农作物、果树、树林、中药材、牧草等。

在国外对叩甲的研究集中在生物生态学、生理学及防治方面【4】。

Fox、Hemerik和deFluiter等先后对Agriotessputator,A.obscurus,a.lineatus等虫种的食性进行了研究报告[5-7]。

我国曾先后对危害的几种叩甲进行了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治方面的研究,其中,就有汪世宏、李琦、王书永等发表了部分叩甲科新种和中国新际元录种,并对部分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记述【8-10】。

我国受灾严重的年份小麦的缺苗可达34%,人参等缺苗断垄,严重影响到农林牧业生产。

从这个角度讲虎甲是害虫。

值得注意的是,叩甲科中有些种类的是捕食农田害虫和果园害螨的已益虫,是生物防止可开发利用的一类重要天敌。

可见,该种群是十分重要的经济类群。

我国先后对危害严重的几种叩甲进行了生物学、生态学的防治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一些基本资料。

然而我国叩甲的系统分类工作起步比较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没有完整资料。

今年来在生产、科研教学、尤其是昆虫资源普查中所采用的叩甲科标本难以鉴定出正确的学名,种类混淆不清,益害不分,甚至有些常见的经济种类长期使用错误的学名或过失异名,这种情况严重的影响到生产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昆虫资源的合理开发的有效治理。

在我国出现这些情况的情形之下我想通过鉴定凯里学院馆藏的叩甲,希望能让大家对黔东南的叩甲科害虫的认识。

能够为大家提供认识的依据,能够进一步的对叩甲科害虫进行防治,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能够减少叩甲昆虫对林业的损害。

因此,对叩甲科的鉴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虎甲是鞘翅目的昆虫,约2000种。

虎甲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昆虫,经常在山区道路或沙地上活动。

当看到有人步行在路上,他们总是会距行三五米头朝行人。

当行人向他走近时,它又低飞后退,依然会头朝行人,由于他们总是挡在行人前面。

所以又有“拦路虎”之称。

虎甲体呈金绿色、赤铜色或灰色,并带有黄色的斑纹或白色斑纹,头宽大,复眼突出。

触角呈丝状,鞘翅很长,盖到整个腹部。

有三对细长的胸足。

行走敏捷而灵活,雄性前足第一到第三具有毛,可区别于雌虫。

虎甲成虫长得十分美丽,但他的幼虫—骆驼虫却极其丑陋。

幼虫的头大胸部,腹部弯曲,外形像骆驼,第五腹节背面隆起,并长有逆钩一对。

虎甲平时躲在洞里捕时向上爬至洞口用背上的逆钩固定身体,一对上颚露出来,一旦发现有小虫爬过洞口时,就会捕食。

成虫、幼虫均为捕食性,捕食其他小昆虫或小动物,因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常被用作捕食性的天敌。

少数种类幼虫危害植物。

可见认识和了解虎甲科的对农作物的害虫防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多种为蓝、绿、橙或猩红色,具虹彩光泽。

颜色多变化是由外骨骼释放的色素形成的,而难以控制的颜色是由外骨骼的表皮特征形成的。

奔走和飞行迅速,很容易就捕获各种猎物。

被捉住时,虎甲会用长腭狠咬,甚痛。

在了解和认识虎甲昆虫可以更多让人们去认识和了解黔东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1、叩甲、虎甲的常用分类特征

根据叩甲、虎甲的身体各部分所特有的特征结合检索图,先确定该物种的科、属然后确定它的名称。

以及在采集标本的地,结合该生物的一些习性进行鉴定。

具体如下:

首先根据颜色区分,然后根据头部的(1、额2、口器3、复眼4、触角),胸部(1、前胸背板2、中胸背板3、胸部的腹面4、鞘翅5、足)腹部分类特征、雌雄外生殖器。

等这些特征集合检索图进行整理分类。

虎甲具有很多种颜色,可以根据他所特有的颜色进行大致的分类,在结合上述的方法进行鉴定。

2、研究材料与方法

2.1研究材料

本文是以凯里学院馆藏的昆虫纲鞘翅目的叩甲科、虎甲科的未鉴定的标本为材。

2.2研究方法

(1)标本的采集在野外实习期间采用灯诱、利用捕虫网等方法捕捉到昆虫后,利用乙酸乙酯制作的毒瓶或采用注射的方法将其杀死。

然后将其放入棉层中,记录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等内容。

(2)标本制作利用昆虫针插入昆虫背部中央,用硫酸纸和大头针固定在泡沫上使其风干。

(3)标本保存标本要保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并在标本盒中放入樟脑丸防虫、防霉变。

(4)观察鉴定作者利用资料书中的图片以及描述的特征,生活习性,分布地点结合我们所采集的标本的采集信息和标本的特征进行比较,再确定结果。

参考书主要是《中国生态昆虫大图鉴》、《中国经济叩甲志》等。

3、物种分类记述

3、1、鞘翅目叩甲科

3、1、1泥红槽缝叩甲

Agrypnusargillsceus(Solsky)

(叩甲科Elateridae)

特征:

体色:

整个身体从背部观察呈红色,前胸背板和鞘翅底色都为红褐色,触角和足以及腹面都为黑色。

头部:

头顶向前隆起,中间略向前凹,上面还分布有刻点;口器斜向伸出,可见上唇,向前拱出呈半圆形;复眼为半球形,后半部分隐入前胸;触角约和身体的宽度相同5mm左右,触角有11节到12节,第2节呈筒状,第3节最小呈球形。

以后的各节到末节都呈三角形的锯齿状,末节呈椭圆,顶端钝。

胸部:

前胸背板小于体宽;中间纵向低凹,后部更明显;两侧拱出,向前渐宽,近前角明显变狭,近后角波状;侧缘后部为细齿边状;后角端部狭,平截,明显转向外方,背面有脊或不明显。

小盾片两侧基部平行,然后突然膨大,向后变尖,呈盾状端部拱出。

腹部:

腹面均匀的被有鳞片毛和刻点,前面刻点更强烈;前胸侧板和后胸侧板无符节槽;后基片从内向外渐狭。

鞘翅:

鞘翅宽于前胸,两侧平行,后三分之一处变狭,端部连合拱出;表面有明显的刻点,排列成行,直至端部,但为形成凹纹。

体长:

14.0mm;体宽:

5.1mm

馆藏标本:

7头(采集地:

雷公山。

采集时间:

09年)。

习性:

寄主为华山松、核桃等。

分布:

贵州黔东南地区(雷公山)、吉林、辽宁、甘肃、湖北、广西、台湾、云南、西藏、四川。

3、1、2细胸锥尾叩甲(细胸叩头虫)

AgrotessubvittautsMotschulsky

特征:

体色:

身体各部分的颜色有所差别。

触角、鞘翅和足为茶褐色。

头部、胸部、腹面的颜色别其它地方稍微暗淡一点,呈现出暗黑色。

在身体布满黄白色毛略带光泽。

头部:

头壳呈弓状向前,并在上面有特别多且一般大小的刻点。

额前缘凸,前端平截;额脊中间缺乏,两侧仅在触角基上方存在,向前倾斜。

额槽中间无,仅两侧存在。

触角向后伸达前胸后角基部,第一节近筒形,向端部微弱的增大;第二三节近筒形,第二节略长于第三节;第三节到第十节略呈倒锥形向后逐节变长,弱锯齿状;末节同样宽短,端部收狭成尖锥状。

胸部:

前胸背板明显大于长,背面凸,后部具有明显的细弱的中纵沟;刻点密,椭圆形;两侧前中部最宽,圆拱,向前向后呈弧形变狭;侧缘弯向腹面,伸达复眼下缘;后角尖,略分叉,表面有一条锐脊,几乎和侧缘平行。

小盾片盾形,前缘直,后端突拱。

背面凸,有明显沟纹,由连续的刻点形成;沟纹间隙平,密布细颗粒。

腹部:

前胸腹板向前变宽;腹前叶宽大,半圆形;腹侧缝直,前端深沟状;前胸侧缘板后缘波状,中央膨扩;腹后突向前倾斜。

鞘翅缘折向后变狭,后端与后胸侧片等宽;后胸侧片狭片状,两侧平行。

后基片半部宽,向后平行;端半部向外逐渐变狭。

鞘翅:

鞘翅等宽于前胸背板,两侧平行,中部开始弧形变狭,端部完全;

体长:

11mm;体宽;3mm。

馆藏标本:

21头(采集地:

丹寨、黎平。

采集时间:

09年。

习性:

在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都比较比较常见,是大多数农作的害虫,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小麦、豆类、萝卜、白菜等。

分布:

贵州黔东南地区(丹寨、黎平)、河北、黑龙江、山西、陕西、河南、福建、广东、云南、四川。

3、1、3大尖鞘叩甲OxynopterusannamensisFleutiaux中国新记录

特征:

体色:

整个身体呈现出淡淡的红棕色。

头部:

头比较小,稍微的有点倾斜。

对于口器前端部往下折并弯想上唇,不存在额脊。

上颚特别明显,根部比较直,端部明显的弯向内。

具有较大的球状的后端嵌入前胸的复眼。

触角的数目在雌雄个体当中都为11节。

其中第二节比较小,另外的触角长比宽大。

胸部:

前胸背板像一个长和宽都相等的梯形。

前端比较窄,中部成弧形,后端出现向外开叉的角,角的端部很尖并且稍微的向上翘起。

前胸背板的侧缘向外凸,前缘向内成弧形,前缘和侧缘比较细。

在表面有许多细而密的刻点。

盾片比较小,像心形,前端向凹中央,后端凸向外。

腹部:

中胸腹板较平,腹窝侧缘向两侧分叉,后部没有愈合,后胸腹板成窝形,后胸腹板比较宽,前部边缘腹板片较大,向后逐渐变窄。

后足基节片内侧显宽,外侧极狭。

跗节简单,爪强状,镰刀状。

鞘翅:

鞘翅的基部比前胸背板宽,表面比较光滑。

并且它的鞘翅是最大的,长而宽向后逐渐变尖。

端部成刺状。

同时它也是本科当中最大的个体。

体长:

65mm;体宽:

23mm。

馆藏标本:

6头(采集地:

黎平。

采集时间:

09年)

分布:

贵州(黎平)、云南、越南。

3、1、4双纹褐叩甲

Paracalaislarvalus(Candze)

(叩甲科Elateridae)

特征:

体色:

灰黑色、灰褐色。

全身的这种颜色和枯枝树叶的颜色不容易被发现,形成的很好的保护色。

头部:

额和头没有明显的分界,头向下倾斜,额向前方呈三角形低凹,它的头部较长,不具有复眼,触角前脊突出。

触角黑褐色,第一节粗大,第二节小,第三节大于第二节,小于第四节,向外略呈齿状,末节卵圆形,端部有假节,

胸部:

前胸背板中央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

前胸背板凹陷,在前胸背板与腹部连接的部位很狭窄。

前胸背板长大于宽,中部有中纵节,近前缘和后半部消失,其后有不明显的短横脊,两侧倾斜,平展;侧缘脊锐利,中间微弱的肘状弯曲,向前渐狭,向后微弱的内弯;后角长尖,伸向外侧方,中间斜向隆起;小盾片正前方有一个隆突,小盾片五边形,长舌状,向前强烈的倾斜。

鞘翅肩部凹凸不平,基部略宽于前胸背板,向后渐狭和倾斜;表面具有条纹。

腹部:

腹面和足棕黄色,覆盖大量的黄色鳞片,腿节近端部具有一块黑色鳞片毛斑

鞘翅:

鞘翅中部外侧有两个近于长方形的黑褐色斑块,近端部有二条不明显的灰褐色横带,其间可见8条模糊的刻点线。

体长:

26mm;体宽6mm。

馆藏标本:

5头(采集地:

黎平、云台山、雷公山。

采集时间:

09年。

习性:

成虫具有去趋光性,幼虫于树干或朽木中捕食其他甲虫的幼虫。

分布:

贵州黔东南地区(黎平、施秉、云台山)、台湾、江西、江西、广东、云南、福建、四川。

 

3、2鞘翅目虎甲科

3、2、1中国虎甲Cicidiechinensisdegeer

(步甲科carabidae虎甲亚科cicidelinae)

特征:

体色:

身体的颜色有金属绿色,红铜色,深蓝色和白色。

并且身体各部分的颜色有所不一样,

头部:

头大,头顶向前凸出。

具有球状复眼,复眼约占头大小的三分之一。

口器为咀嚼式,上颚较大,左右交叉。

唇基部比触角的基部要宽,触角的基部比触角要粗,触角为细丝状并且有11节。

末节最小。

胸部:

前胸背板为绿色,前胸背板中间部分为红铜色。

前胸背板比鞘翅要窄鼻头不要宽,前胸背板左右比较高隆起凸出形成一条愈合的沟缝。

在前胸上有一对发达的足,足的基节比较大,在退节上密布白色的毛,胫节上有少量的毛,附节有5节在内侧均匀密布白色的毛。

腹部:

腹部的一部分金属蓝绿色,腹面紫色或蓝紫色。

在腹面还有一些刻纹。

腹部前3节腹板两侧被白毛。

鞘翅:

鞘翅覆盖整个腹部,铜色为鞘翅基本的底色,鞘翅上有白色的斑点,斑点是很好的区别虎甲的依据,有几种就是根据斑点的不同来进行命名。

在鞘翅的前你把部分每个鞘翅都有一个直径约3mm大小的深蓝色斑点,在鞘翅的中央部分由红铜色。

后面部分为深蓝色,在鞘翅上分布有8个白色斑点,左右各有对称的4个相同斑点,在一侧的斑点大小形状各不相同。

第一个斑点位于鞘翅的肩部,并且大。

第二个斑点位于大约鞘翅的五分之二处,并且很小,第三个斑点位于五分之三处斑点略呈小波浪形并且缓慢的向后。

第四个位于鞘翅末端。

体长:

19mm;体宽:

6mm

馆藏标本:

8头(采集地:

云台山。

采集时间:

09年。

习性:

主要栖息在林间干燥的并且有的土路上。

行动快速并善于掘土。

分布:

贵州黔东南地区(云台山)、四川、甘肃、河北、山东、陕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3、2、2金斑虎甲Cosmodelavirgual(Flutiaux)

步甲科carabidae虎甲亚科cicidelinae)

特征:

体色:

铜色、金绿色、暗绿色、蓝绿色、深蓝色、白色。

头部:

头大,并且大部分为铜色,头顶略微突出,头顶具细横皱纹,上唇淡黄色,前缘和基部黑色,复眼特别突出,在头和复眼之间具有纵皱纹。

口器为咀嚼式,上颚较大,左右交叉。

唇基部比触角的基部要宽,触角的基部比触角要粗,触角为细丝状并且有11节,末节最小。

胸部:

前胸背板盘区、足腿节的一部分铜红色,前胸方形,长宽近于相等;盘区中部隆起,具细横皱纹,中间有一条纵沟纹,前端和基部各有一条横沟。

鞘翅盘区表面呈丝绒状,布有微细颗粒;胸部侧板和后胸腹板两侧被白毛。

在前胸上有一对发达的足,足的基节比较大,在退节上密布白色的毛,胫节上有少量的毛,附节有5节在内侧均匀密布白色的毛。

腹部:

腹部的一部分金属蓝绿色,腹面紫色或蓝紫色。

在腹面还有一些刻纹。

及腹部前3节腹板两侧被白毛。

鞘翅:

鞘翅部分深蓝色,鞘翅及鞘翅周围铜色,鞘翅处的铜色区域在鞘翅基部及三分之一处向两侧扩展,铜色及深蓝色交接区域略呈绿色,每个鞘翅上有是个白色斑纹,第一个斑纹极小,位于鞘翅的肩,第二个斑点大约位于鞘翅的四分之一处,斑点呈圆形并且有很小的部分向内突起,第三个斑点是最大的斑点,有明显的向内凸起,形成外大内小的类似卵圆形。

第四个斑点位于七分之五出,圆形。

体长:

17mm;体宽:

4mm。

馆藏标本:

3头(采集地:

丹寨。

采集时间:

09年)

习性:

主要栖身在小溪流或者湖泊边的细沙里。

有时候也会出现在林间和田边。

分布:

贵州黔东南地区(云台山)、四川、云南、湖北、山东、上海、福建。

3、2、3横斑虎甲

Cosmodelavirgula(Flutiaux)

步甲科carabidae虎甲亚科cicidelinae)

特征:

头部:

头大,并且大部分为铜色,头顶略微突出,头顶具细横皱纹,上唇淡黄色,前缘和基部黑色,复眼特别突出,在头和复眼之间具有纵皱纹。

口器为咀嚼式,上颚较大,左右交叉。

唇基部比触角的基部要宽,触角的基部比触角要粗,触角为细丝状并且有11节,末节最小。

胸部:

前胸背板盘区、足腿节的一部分铜红色,前胸方形,长宽近于相等;盘区中部隆起,具细横皱纹,中间有一条纵沟纹,前端和基部各有一条横沟。

鞘翅盘区表面呈丝绒状,布有微细颗粒;胸部侧板和后胸腹板两侧被白毛。

在前胸上有一对发达的足,足的基节比较大,在退节上密布白色的毛,胫节上有少量的毛,附节有5节在内侧均匀密布白色的毛。

腹部:

腹部的一部分金属蓝绿色,腹面紫色或蓝紫色。

在腹面还有一些刻纹。

及腹部前3节腹板两侧被白毛。

鞘翅:

鞘翅为深蓝色,和中华虎甲,金斑虎甲很相似,在每个鞘翅的上都具有四个对称的斑点,其中第一个斑点小位于肩部,第二个斑点鞘翅四分之一处圆形,第三个斑点一般用来区分不同的种类,第三个斑点大约为长0.9mm,宽为0.3mm的横线带,并且向内的地方稍微小一点,第四个位于七分之六出的圆形斑点。

体长:

17mm;体宽:

5mm。

馆藏标本:

1头(采集地:

云台山。

采集时间09年。

习性:

有水附近的地方一般都能看到,在林间或开阔的地方。

分布:

贵州黔东南地区(云台山)、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福建。

3、2、4毛颊斑虎甲

Cosmodelasetosomalaris(Mandl)

步甲科carabidae虎甲亚科cicidelinae)

特征:

体色:

与中华虎甲、金斑虎甲、横斑虎甲他们的颜色基本相同,毛颊斑虎甲的颜色比他们稍稍的暗淡一点。

头部以及在前胸背板、腹部这些结构的特征与上述叙述的三种护甲基本相同,但毛颊斑虎甲在复眼的下方具有白色的毛。

鞘翅:

与以上描述虎甲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和金斑虎甲相比,鞘翅上的第三个斑点有略微的差别,颊斑虎甲的第三个斑点呈卵圆形,在卵圆形的鞘翅后端出现由内向外的钩状斑点。

体长:

18mm;体宽:

5mm。

馆藏标本:

2头(采集地:

云台山。

采集时间:

09年。

习性:

主要生活在有水的地方。

分布:

贵州黔东南地区(云台山)、甘肃、四川、西藏。

体长14-18毫米,颊在复眼下具有毛。

头和前胸背板大部分为铜色和金绿色眼后沟及胸背板中线等凹入的区域金属绿色至深蓝色,鞘翅部分深蓝色,鞘翅及鞘翅周围铜色,鞘翅处的铜色区域在鞘翅基部及三分之一处向两侧扩展,铜色及深蓝色交接区域略呈绿色,每鞘翅各具4个小斑点。

第一个极小,第二个位于四分之一处,第三个位于鞘翅中间最大呈横向的卵圆形。

第四个位于六分之五处,圆形。

3、2、5长胸缺翅虎甲

Tricondylapulchripeswhite

(步甲科carabidae虎甲亚科cicidelinae)

特征:

体色:

鞘翅为黑色,足为红棕色。

头部:

头大,复眼凸出,触角的基部没有像上述的虎甲基部大,触角由基部到末端没有明显的区别,口器为咀嚼式。

胸部:

前胸背板为黑色呈圆柱型,并且中央区域明显的比前后要大,和鞘翅的前端基本一样宽,在胸部的基部和端部存在缢痕,前胸足红棕色没有毛,足不发达。

腹部:

腹部的颜色和足的颜色相同,腹部有一些具有刻线。

鞘翅:

鞘翅为黑色,鞘翅拱起形成很小的一个弧形像骆驼形,并且整个鞘翅愈合,在鞘翅的前端具有明显的皱纹,后端密布一些粗的刻点,这些刻点在鞘翅的尾部消失,鞘翅的尾部光滑的。

后翅退化。

体长:

16mm;体宽3mm。

馆藏标本:

2头(采集地:

云台山。

采集时间:

09年)

习性:

主要栖身在树上有时候在地面上也能见到。

分布:

贵州黔东南地区(云台山)、云南、广东、海南。

 

参考文献

[1]张巍巍.亲近的奇异昆虫[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周锐.谁知道动物的绝技[M]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3]汪世宏中国叩甲中的优势种[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2(4z):

55-60

[4]张琪,王浩杰.中国叩甲昆虫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河北林果研究,2008,20

(2):

24-26

[5]FoxCJS.SomefeedingresponsesofawirewormAgriotessputator(L.),(Colepera:

Elateridae)[J].Phytoprotection,1973,(54):

43-45.

[6]FoxCJS.Influenceofvegetationonthedistributionofwirewormsingrassland:

ObservationsonAgriotesobscurus(L.),(Col:

Elateridae)[J].Phytoprotection,1973,(54):

69-71.

[7]HemrrikLdeFluenceR.NopreferenceofthewireworAgrioteslineatusforfourgrass

species[J].ProcExpApplEntomolNethEntomolSoc,1999,(10):

175-181.

[8]汪世宏,王永书.中国经济叩甲图志[M].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9.

[9]汪世宏,李琦.中国北叩甲属-新记录种[J].昆虫分类学报,1995,17

(2):

118.

[10]汪世宏,中国短角叩甲属记述(鞘翅目:

叩甲科)[J].四川动物,1994,13

(2):

84-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