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冲刺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100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冲刺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鉴赏冲刺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鉴赏冲刺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鉴赏冲刺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鉴赏冲刺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冲刺复习.docx

《古代诗歌鉴赏冲刺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冲刺复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冲刺复习.docx

古代诗歌鉴赏冲刺复习

再读高考题

——古代诗歌鉴赏应考争分技法

总体鉴赏答题思路

整体感知——局部玩味——文字表达

第一步:

整体感知

平心静气,通读诗歌二至三遍,整体感知,通过联想化开精练的语言外壳,使得诗歌的形象(人、景、物)立体地浮现于脑海中。

第二步:

局部玩味(解词品句)

古代诗人非常讲究字句的锤炼,追求“一字传神”。

读诗时就要着重探寻和理解诗中最精练传神、最能有效表现诗歌意境的字眼(诗眼)。

但对字词的局部品读离不开全诗语境的制约。

第三步:

文字表达

用文字固定思考的成果。

组织文字要慎重,一要紧扣题目要求组织文字,有“要点”意识,答到点子上;二是紧密结合诗词本身作答,有“文本”意识,把结论(观点)和分析(论据)有机结合起来。

这个分析是前两步细读诗歌的产物,结论是分析之水到渠成的结果。

切忌架空分析,无中生有,答不对题。

Ø写景抒情诗解读流程:

1.读清诗——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读清原诗。

⒉抓意象——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

⒊明意境——展开联想根据诗中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4.品感情——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5.析技巧——注意赏析诗歌的各种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Ø托物言志诗解读流程:

1.读懂物——“读清”全诗。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2.揣摩“志”——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喻之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技巧——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Ø咏史抒怀诗解读流程:

1.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Ø准确解读文本:

——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

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

——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

——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

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Ø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Ø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

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

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

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

深化意

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

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熟悉四种类型答题模式

 

◆1.分析形象:

答题步骤及要点:

 

1.把握景物形象的特点

(1)关注意象的色彩

——明艳、清丽、素雅、黑冷等,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2)关注意象组合的特点,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动静组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虚实组合——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点面组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对比组合——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悲乐组合——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名词组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1)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2)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的烘托渲染。

(3)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4)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5)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者背景,知人论世。

3.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

(1)熟记特定物象的寓意。

(2)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形象的象征意义。

真题展现:

例1:

07年广东高考题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溪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诗人独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

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

作者是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弃官不仕。

“馀思”不是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而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

透过迷蒙的景色依稀可以窥见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

接下去,作者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紧承一二句写景并刻画作者的精神状态。

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

此时,诗人心绪不宁,故国之思萦绕于怀。

诗人这种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写诗人举止。

“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

“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

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以景衬情。

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答:

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例2:

08年广东高考题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例3:

09年广州一模题鹧鸪天①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

②玉瀣(xiè):

羡酒。

③黄庭:

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赏析】

家在夕阳斜照之下,青烟摇曳,荡涤隐士的尘心,对世俗一切纷扰,词人都可置之不闻不问。

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

贪恋这种旷达的啸傲生活,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

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

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流露出来。

也正因为有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两句就尤其显得冷隽。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答题思路:

1.总:

什么形象(总特征)

2.分:

形象的具体特征——结合诗歌的具体词语进行分析论证。

融入表达技巧。

3.总:

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2.分析意境: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具体答题步骤:

 

答题套路:

 

真题展现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明意象+绘图景],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明意境],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析情感]

Ø

 

(1)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Ø炼实词:

——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

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Ø炼虚词

数词,连词,副词等。

Ø炼押韵(平仄)

调换词序

答题步骤及要点:

 

(2)鉴赏语言特色

 

真题展现:

例1:

07年广东高考题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答: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

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释字义+描画面】“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明作用】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释字义+描画面】““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明作用】

例2:

09年四川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表达了作者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盼望宋朝能尽快收复中原,恢复统一的精神。

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和平相处的思想感情。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

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

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

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

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

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

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鉴赏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或“语言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

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淡雅高远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清新、明丽、豪迈、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清新飘逸、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

答题步骤及要点:

 

真题展现:

例:

海南省2010年高三五校第二次联考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赏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溪边的趣事。

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

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不知实情,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急忙放下手中鱼竿,慌忙跑向家门报信,想打开柴门相迎,忙乱中却把门关上了。

溪兴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即兴小诗。

诗中描写的是这样一组画面:

在一条寂静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个垂钓的人。

风雨迷茫,他卷起钓丝,走进篷底,取出盛酒的瓦罐,对着风雨自斟自饮;直饮到烂醉,睡着了;小舟一任风推浪涌,待醒来时,才发觉船儿已从后溪飘流到前溪了

(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着怎样共同的特点。

请你结合《溪居即事》,尝试着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

答:

平白、质朴。

【明特色】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小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好客的内心活动,描绘得惟妙惟肖,神态毕现。

诗人以他那锐利的双眼,捕捉到了这一刹那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好客的水乡农村儿童形象。

【列例证】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答题步骤及要点:

 

答题套路:

常见错误:

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附:

诗歌常见表达技巧

Ø抒情方式: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B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这类诗写的是“物”,言的却是“志”,“物”与“志”是有机统一的。

C借古讽今(借史抒情)

——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Ø描写技巧:

第一种:

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

——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

——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

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直接与间接的角度: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白描。

Ø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

Ø其它技巧:

1.比兴手法2.铺陈3.象征4.联想和想象5.抑扬关系

真题展现: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赏析】

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

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写舟行之险。

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

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

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

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

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

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

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

”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

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

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请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比喻和夸张。

【明技巧】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列例证】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析作用】(手法1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1分

例2:

2009年湖北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赏析】

诗中描绘秋雨初晴的江南溪上景致,明净清丽,充满娴静的雅趣。

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

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

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

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答:

上句着眼于视觉,【明技巧】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列例证+析作用】下句则着墨于听觉,【明技巧】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列例证+析作用】

例3:

2010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注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

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元稹与白居易的交谊情深。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君被贬官九江。

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诗的中间两句叙事抒情,首尾两句写景,情景交融,更显得凄楚动人,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

白居易在江州读此诗后十分感动,对“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感触尤深。

后来,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说: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至今每吟,犹恻侧耳。

山中与元九书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赏析】

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

今夜写信又在何处?

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

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

(2)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4分)

答:

元诗末句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明技巧】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列例证+析作用】白诗末句直抒胸臆,【明技巧】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

【列例证+析作用】

 

古人云:

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也就是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情立意。

一般地说,唐诗重在情感的抒发,宋诗重在事理的阐发。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

它是诗歌的生命。

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是为抒发自己的感情。

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能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作出相应的评价。

答题步骤及要点:

 

附:

诗歌常见题材(内容)

⑴咏史怀古诗:

——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

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

——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

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

——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

——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

(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

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

——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

——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

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

——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

——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真题展现: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每点1分)

例2:

海南省2010年高三五校第二次联考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兴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1)两首诗都以溪居生活为题材,但主旨有异,请作简要分析。

答:

《溪居即事》主要表现水乡的宁静优美、溪居生活闲适;《溪兴》主要表现随遇而安,独乐其乐

的闲适心情和隐逸之乐,同时,还有些孤寂。

例3:

09年广州一模题鹧鸪天①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