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力备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074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力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六章 力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六章 力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六章 力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六章 力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力备课.docx

《第六章 力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力备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力备课.docx

第六章力备课

第六章力单元备课

本章内容标准要求如下: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5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6.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7.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力是初中物理中较抽象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力学的基础。

学生对力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会对以后学习物理产生很大的作用。

本章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出力的概念,通过活动、观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三要素,知道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特征。

本章是初步探讨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要探讨这个关系,先要弄清楚力的矢量性质,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常常不止一个,几个力对物体的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它包含了力、惯性、参考学等基本概念。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过程要注意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新课程理念,注意渗透物理学的理想实验的方法。

 

一、力及其作用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

(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

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得出结论: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

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

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

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

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

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

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

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

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

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

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

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

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

(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

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

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

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

(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七、小结

 

教学反思:

二、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准备:

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

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

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播放视频:

物体的弹性——前面介绍形变的部分

  通过观看视频,这些例子中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受力时会发生形变。

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

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

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变形后就不能恢复原状。

玩泥巴时也是一样,撤去外力泥巴也不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二、进行新课

  1.弹力

 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

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elasticforce),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

请动手做一做,然后讨论。

  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

  

(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

  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

小车受到力以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

和自由伸缩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

  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

  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

跳水运动中1m板和3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

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

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

体操比赛中。

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

自行车的支架上也有利用弹簧的弹力。

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制作弹簧测力计,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制作的过程。

  

(1)将一块光洁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

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

在纸板上。

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号。

  

(2)将0.5N的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

  (3)分别将1N、1.5N、2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

  (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

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

  播放视频:

物体的弹性——弹簧测力计的部分

  其他组的同学有不同的地方吗?

将0.5N、1N、1.5N、2N的钩码挂在弹簧下端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所受的力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又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测量可以更精确。

  老师再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

(出示弹簧测力计),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

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比较,有什么不同?

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

  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演示一下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个物体的重力,同学们注意观察,看他使用的对不对。

  播放视频:

物体的弹性——后面介绍弹簧测力计的部分

  读数时视线应该和刻度线正对,拿弹簧秤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

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物重力,以免被测物重力太大,损坏弹簧秤。

  演示:

一根弹簧在持续增加的外力作用下被拉直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使撤销外力,弹簧也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弹簧秤测量文具盒及课本的重力,然后归纳弹簧秤的使用规则。

  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

  (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我们知道了弹性,了解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并且还可以自己制造测力计,用自己做的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反思:

 

三、重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分析实验数据,学会信息处理方法。

(2)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三、教学难点:

重力方向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

根据课程设计需要,本节要准备两组实验和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探究重力的方向实验,因此,要在课前准备下列器材及材料:

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每块200克)、重锤、细线、铁架台、小木块等。

用数码相机拍摄:

瀑布美景、苹果落地、三峡泄洪等图片或视频(或截取视频、图片),并按照教学流程设计好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瀑布美景,引导学生思考“水往低处流”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重力。

2、引出重力概念

(1)观察现象 让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课件:

①苹果下落 ②雨中漫步3动画模拟神州飞船的回收过程),然后动手体验重力(上抛橡皮擦最终落回地面)。

(2)提出问题 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

你认为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

(3)建立概念 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4)总结拓展教者总结:

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物重,用符号G表示。

接着,设疑“假如没有重力,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讨论回答),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教学理念。

3、练习测量重力

提示学生参照课本45页图8-15,利用备用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钩码,练习测量物体的重力(指导学生在自由状态下进行测量)

4、探究重力因素

(1)提出问题 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比较重力是否有大小?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

然后提出问题:

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可能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

重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二:

重力的大小还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重力越大。

(3)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各个物理量可以怎么测量?

”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通过课件展示)

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物重的大小

2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橡皮泥

3实验方案:

验证猜想一:

测量一块橡皮泥(质量为200克)的重力,并改变其形状,测出三组数据

验证猜想二:

测量一只钩码的重力,然后增加钩码的个数,测出三组数据

4设计实验表格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教者这期间,走到学生中去,一是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二是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临时问题,三是对部分实验困难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不落队,也能顺利完成本实验。

(要求学生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引导各实验小组分别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几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所测数据的特点,使学生自己去“发现”: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教者进一步补充说明,关系式G=mg中各量的单位:

G--牛(N)、m--千克(kg)、g--牛/千克(N/kg),在地球表面附近,g=9.8牛/千克,其物理意义是:

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同时说明在利用关系式G=mg进行计算式,各物理量必须统一单位。

5、探索重力方向

参照课本47页,引导学生猜想重力的方向。

然后,教者做演示实验:

按照图8-17所示,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

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

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教者此时再加以点拨:

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

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重垂线。

6、拓展重心知识

通过课件展示:

(1)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位置;

(2)形状不规则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

7、引入重力势能

视频播放:

长江三峡泄洪场景、建筑工地的打桩机打桩过程,得出: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称为重力势能。

它和上一节学习的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8、接轨STS教育

视频展示我国的神州系列飞船升空场景、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美国的火星探测器等,简略说明地球对物体的重力使物体很难脱离地球,但人类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克服地球引力与大气屏障,将人类活动范围从地球扩展到太空,这就是航天技术。

要求学生翻阅科技刊物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9、师生共同小结

10、随堂练习巩固

11、课后作业布置

 

六、教学反思

 

四、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经历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2)、通过对摩擦力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教法和学法:

教法: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自主学习模式。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教具:

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棉布、木板、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约3分钟)

  生活情境:

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

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

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

(说明:

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

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

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摩擦力(约10分钟)

先请同学们把双手的掌心相对,一起来动手做几个实验。

(1).双手并拢,用力推或拉其中一只手,使其中一只手在另一只手掌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双手并拢,保持双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双手并不靠拢,使双手做相向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4).双手并拢,保持双手同时向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组织学生,根据实验,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回答得到了: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

一是: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二是: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

2)摩擦力的作用点:

接触面上

3)摩擦力的方向:

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作用是:

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说明: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同时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总结得到: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作用点、摩擦力的方向以及作用。

该实验每个同学都可以体验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在回答摩擦力的方向时,学生容易回答为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用两只手同时做实验来感受。

在回答上诉结论后,学生也可以把摩擦力的定义自己归纳回答出来。

) 

课件出示:

摩擦力的定义: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二)、探究: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约为20分钟)

首先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拉力等于摩擦力。

(说明:

摩擦力的测量若由学生讨论解决可能既费时又效果不佳,所以采用教师演示的方法,可以节约时间,又将探究的重点移向后边的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上。

◆环节一:

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刚刚得到的摩擦力的产生的条件、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中只有摩擦力的大小未知,那么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环节二:

猜想和假设:

教师根据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可能的结论。

1、鼓励学生小组讨论。

2、讨论后请小组成员谈本组的猜想以及猜想的依据。

3、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

  

学生的猜想:

决定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有:

重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运动的速度、接触面积的大小等等,到底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呢?

对于重力这一个错误因素,是大多数学生认为相当然的影响因素,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加以排除,把重力的影响因素自觉地改为压力。

实验是: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2)增大手对桌面的压力,用力推,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引导学生分析手的重力不变,但因为压力的增大而摩擦力增大,从而排除了重力的因素。

◆环节三:

设计实验:

针对这些猜想,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一个小组研究一个影响因素,并设计实验方案。

1、找出实验可能用到的器材。

2、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请设计合理的小组成员展示本组的设计方案。

◆环节四:

进行实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本组的设计课题边讨论边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后,请多组小组学生展示本组的实验过程,并证明本组猜想观点的正确性。

◆环节五:

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集中总结实验结论:

利用大屏幕展示多组同学的实验结论,最终达到共识,多媒体展示实验数据与结论。

◆环节六:

分析与论证交流、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