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066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赘(léi)禅让(shàn)复辟(bì)偏裨(pí)

B.折本(shé)拗开(ǎo)拎包(līn)坻石(chí)

C.上溯(sù)债券(juàn)砧板(zhān)契约(qiè)

D.濒临(bīn)租赁(lìn)抹杀(mǒ)伺侯(c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修葺兴高采烈针砭脍炙人口

B.掎角情投意合部暑积思广益

C.暇疵厚颜无耻干燥交头结耳

D.端祥余音绕粱服帖人才汇萃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刘心武的《红楼望月》的确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评论,我读着读着,时不时就被他的精彩的评点所触动,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B.毕业却不就业,虽然身无长物却又极为挥霍,上海日益壮大的“啃老族”令中国社会孝道传统经受严峻考验。

C.有关革命无勋子女重走长征路的报道,内容翔实,平铺直叙,高度弘扬长征精神,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D.2006年10月28日,“红顶商人”霍英东先生与世长辞,他出身寒苦,完全是以老牛破车的精神起家。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B.联合国安理会第1706号决议指出,伊朗应严格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成员国的义务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该保障决议的条件。

C.第七届央视模特大赛中,47岁的辛福的自信和优雅给其他选手注入了一枚强心针,成为选手们的精神偶像,也成为本次大赛的佳话。

D.陈冯富珍当选世卫组织新任总干事,作为第一位在较大国际组织中成为总负责人的中国公民,除了其自身良好的素质和出色的能力之外,国家的因素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关键的因素。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合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党中央新的战略路线日渐清晰。

我们曾经面临何等压力,但得力的措施慢慢的把很多不利因素都化解开来,并如同巧手,把一团乱麻悄悄捋顺,丝丝缕缕都已经显现出来了。

B.“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关键还是要靠积极的“争取”。

各项建设指标固然是基础,但只董得忍辱负重,埋头苦干,到头来还是躲不过别人背后的闷棍。

所以要“求富”更要“自强”。

C.在解答“如何培养最顶尖优秀科学青年人才”问题时,李政道提出了三点忠告:

一是必须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二是必须教导学生认识科研方向,导师和学生每周都应有“一对一”的交流时间。

三是青年要抓紧科研时间和机遇,了解科学前沿的信息。

D.每一个人都可以表达对网络民意的爱和恨,也可以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关键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主流精英”对互联网那样的充满“蔑视性的指责”和“敌意性的诋毁”。

6.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的逻辑,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下列序号排列正确的一

项是()

①据说在德国授课,政府也规定一律使用德语

②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逆转的趋势

③而在许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

④长期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马卢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时,开始时应我们学生的要求打算用英语演讲

⑤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各民族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话言呢。

⑥但法国大使馆坚持要他使用法语,因为他是法国人

⑦使用本民族语言不仅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而且应受到本国国家法律和机构的强制性保护。

A.②④⑦①④⑥③B.⑤①③④⑥②⑦

C.⑤②⑦④⑥①③D.②⑤④⑥①③⑦

7.对下面鲁迅《药》的节选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西关外靠着城根地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

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家。

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A.描写坟地环境,渲染阴森死寂的气氛,笼罩结尾部分,反衬下文夏瑜坟上花圈的暖色调。

B.暗示夏瑜的命运,说明革命者即便死后仍不被理解,也说明改造国民性格的必要性。

C.末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坟墓的形状和数量,反映当时中国社会阶级对立的现象,揭示“呐喊”的寓意。

D.明线、暗线自然汇合,既显得结构完整,也引人思考“华”“夏”命运何去何从,构思精巧,寓意深刻。

8.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先妣抚之甚厚扶养②以旌其所为表彰

③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建立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身微精神

⑤山川相缪缭绕⑥北海虽赊远

⑦致负诚托,又乖肯愿依顺⑧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

A.①②⑤⑦B.①④⑥⑧C.②③⑤⑦D.②③⑤⑥

9.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买五人之脰而函之②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③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④顺流而东也

⑤侣鱼虾而友麋鹿⑥夫子不远千里

⑦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A.①③/②⑤/④⑦/⑥B.①⑦/②⑤/③④/⑤

1,3,5

C.①④/②③/⑤⑥/⑦D.①④/②⑤/③⑥/⑦

10.下列句子句式与“何为而在吾侧也”相同的一项是()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B.惟兄嫂是依

C.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朗者乎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根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

增劝羽晒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

曰:

否。

增之欲晒沛公,人臣之公也。

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

“知几其神乎!

”《诗》曰:

“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

(1)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2)。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不遗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

不贤而能如是乎?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

非羽弑帝,则帝杀羽。

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

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

增不去,项羽不亡。

呜呼!

增亦人杰也哉!

注:

(1)卿子冠军:

即宋义。

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

(2)楚怀王孙心:

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

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间:

离间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梳稍:

稍微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本:

根本,质本的东西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比肩:

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1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3.依据文意,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杀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14.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

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

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

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

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1,3,5

第Ⅱ卷(主观题,108分)

三、(20分)

15.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2分)

译文:

(2)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3分)

译文:

(3)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3分)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6分)

西归绝句(其二)

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

元稹本在长安任监察御史,元和五年(810)被贬为江陵府中曹参军,元和十年(815)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诏还京。

途中接到李复言、白居易寄自长安的书信。

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

这首诗在抒情上层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诗中所写“两喜”作简要分析。

17.填空:

(任选三题,每题2分)(6分)

(1)《五人墓碑记》认为生命是有价值的,认为平常人也可以推动历史的发展。

表现这个观点的语句是:

,。

(2)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历经几个阶段,由神话传说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再变为唐代的,再变为宋元明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3)李密在《陈情表》中陈述自己对祖母刘氏的感情时说: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后人认为这是“至性之言”。

(4)传说初唐时阎伯屿设宴滕王阁,让与会者写诗作赋,当王勃写下千古名句“,”时,已经盛怒而去的阎公倾心相结,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

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

”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

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

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

春天必在那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

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

“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

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

我不禁责怪起自已来:

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

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

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

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

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

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

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

仍旧是几杯衰草,一带疏林。

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动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

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

“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

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

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

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

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

“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

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已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

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

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

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远望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蔼,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动。

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

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待继续探寻;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

18.第`段中说“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拔,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1)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追求?

(2)联系全文,说说它的作用。

(4分)

19.文中划线句“草色遥看近无”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领悟到什么哲理?

(4分)

(1)

(2)

20.文中“我”“探寻春天的讯息”,奏天在哪里?

请联系全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4分)

(1)

(2)

(3)

21.就本文在表达技术方面如语言运用、结构安排、表现手法等,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或语句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五、(10分)(选做两道题分值和为10分的题)

22.猜灯谜是我国传统民俗,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灯谜是利用汉字可变化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形、音、义的变异的答问式的联想游戏。

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出谜人写的题目文字,称为“谜在”;一是写在“谜面”后提示猜谜人答题范围的文字,称为“谜目”;一是由猜谜人回答的答案,称为“谜底”。

如: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贾母制的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就是“谜面”,“打一果名”是“谜目”,谜底是“荔枝”,贾政就是利用汉语谐音(“立枝”谐“荔枝”)的特点猜中了谜底。

又如:

师法技艺胜须眉(打一4字新称谓)谜底是“学术超男”。

请猜下在的灯谜。

(任选三个)(6分)

①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

——打一物名谜底:

注:

此灯谜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②慢慢摇(打三国人名一)谜底:

③雪虽输梅一段香(打《水浒传》人名一)谜底:

④人有悲欢离合(打一国产饮料品牌)谜底:

⑤永远学先进(打一礼貌用语)谜底:

⑥刘邦闻之则喜,刘备闻之则悲(打一汉字)谜底:

(提示:

项羽死刘邦喜,关羽死刘备悲)

23.最近有人正在筹划重折电视剧《红楼梦》,准备在华语圈内遴选合适演员。

原著中人物形象遴选演员的最重要标准,请自行选择《红楼梦》原著人物作简要分析,拟拟你的遴选标准。

(50字内)(只填写“原著人物”不得分)(6分)

原著人物:

遴选标准:

24.阅读下面文字,拟写一个哲理性的句子。

(20字内)(4分)

走在路上,有时面对一块巨石,米松(人名)也会向它行跪拜之礼,人们感到诧异,问他其中原因。

他说:

“难道你没发现它比国王还活得长久吗?

智慧启迪:

25.黄梅戏是我国地方戏的一种,主要流行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部分地区,清乾隆末期由传入安徽安庆地区的湖北黄梅采茶调逐步发展而成。

在剧目和音乐上,曾受阳腔和徽调的影响,以歌舞并重为特色,逐渐成为我国流行剧种。

传统剧目有《女附马》《天仙配》《牛朗织女》等。

最近,黄冈电视台主办大型电视活动“对决黄梅戏”,请为这个活动设计一条广告词。

(20字内)(4分)

答:

七、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983年,我从北京开会回家,父亲对我说,你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我很快就开始工作,我一直把被宣传的张海迪当成另一个人,我不看她的电视节目,不看她的宣传画。

就这样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依然保持着学习和工作的热情,认真写好每一部作品,那时铺天盖地的宣传我个人无法控制,但我保持了自己内心的平静,无论怎样都要做到荣辱不惊,这是最重要的。

注:

1983年3月,张海迪赴京参加“纪念学习雷峰二十周年”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同年5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的号召。

这是张海迪2006年五四青年节在她的博客上写的一段文字。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C(债券(quàn)砧板(zhēn)契约(qì))

1,3,5

2.A(B“署”应为“署”,“积”应为“集”C“暇”应为“瑕”,“结”应为“接”D“祥”应为“详”,“粱”应这“梁”,“汇”应为“荟”)

3.B(A拍案而起:

一拍桌子猛然站起来,形容愤慨之极,起而抗争。

用在这个里不合语境。

B身无长物:

长物,多余的东西;后以此形容除自身外,东西极少。

这个成语可以形容人没有什么技艺本领。

C平铺直叙:

说话写文章平淡无奇,按次序简单叙述。

这个成语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D老牛破车:

老牛拉着破车,行走缓慢;形容做事效率极低。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筚路蓝缕”等。

4.D(A“生活用品”与“床上用品”概念有种属关系。

B谓语“履行”与宾语“条件”之间不搭配C成分残缺,后两个句子主语残缺)

5.C(将前两个句号改为分号)

6.D(②⑤是提出问题;④⑥①③先举法国事例,用“也”字衔接德国事例,用“而”形成转折,针对中国的情形作出呼吁,得出结论;⑦是结论:

也可②③⑦④⑥①③)

7.A(不是反衬花圈的暖色调,而是用花圈反衬环境的阴森死寂)

8.D(①对待③成长立业⑦违背)

9.C(名作动/使动/意动/名作状)

10.B(题干是宾语前置A定语后置B宾语前置C判断句D判断句或被动句)

11.B(稍:

渐渐)

12.A(A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B前者表推测,大概;后者表选择关系的连词;C前者表并列,并且;后者表转折,反而;D前者表原因,因为;后者表目的,来。

13.C(文章议论范增应何时离开项羽通以退为进的议论,提出“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以此推论可知)

14.A(范增没有见微知著,没有审时度势,更没有在政见不合时果断除掉项羽或者果断离开,所以作者认为范增“陋矣”)

15.

(1)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

(翻译时必须落实对“之”“善”“情”的理解)。

(2)义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

(这一句考查学生能否结合语境灵活理解的能力,语言点在“独”;“之”可理解成为取独,但翻译时可以灵活处理。

(3)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成就一番事业,(见识)浅陋啊!

(翻译时必须落实对“则”“以”的理解。

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

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暗中勾结,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

范增大怒,说:

“天下大事已经大致成为定局,君王也自为之吧。

希望能让我这把老骨头回乡务农。

”回乡时,还没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背上痈疽发作就病死了。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

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也可译为“因为什么事”)离开呢?

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

回答说,不。

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

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

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

《易经》说:

“能洞察事情的发展趋势,大概很神明吗?

”《诗经》说:

“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雪珠。

”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

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子熊心;诸侯背叛他,因为他杀了义帝。

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际上是主要谋划者。

度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祝神速密切相关。

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

项羽杀卿子冠军朱义;就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本源。

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计吗?

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能够乘机而入。

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认为他是贤明君主。

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发现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

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

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

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楚的指挥);中途杀义帝,一定不是范增的本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本意;他必然极力劝谏又没有被接受。

不听取他的忠告又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大丈夫吗?

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一翻事业(见识)浅陋啊!

虽然如此,范增还是汉高祖畏惧的人物。

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

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16.寓情于事,寓情于景。

写奉诏回京的喜悦心情,是真叙其事,先追忆五年贬谪生活的痛苦,于叙事中反衬诗人心情,再叙述自己回京路程所见景物,先抑后扬,情真意切;写接到好后书信的喜悦心情,是寓情于景,通过描写途中景物表现出来,含蓄隽永。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诏还京途中。

诗题下原注:

“得复言、乐天书”。

“诗中抒发的便是归途读友人书信的兴奋喜悦之情”。

诗的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

诗人本在帝都长安任监察御史,由于得罪权贵,元和五年(810)被贬为职位卑微的江陵府(府治在今湖北江陵)士曹参军。

人世间的屈屈辱沉沦,长江边上的风风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损容颜”的慨叹。

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

诗人奉诏还京,沿唐河,浮汉水,越武关。

(在今陕西省商县东),溯丹河,水陆兼程,时序又正是春天,更觉喜出望外,心情舒畅。

“今日春风到武关”,正是于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

一、二两句,直叙其事,遣词造境平而无奇。

然而,三句“临水”一转,顿记诗情。

四句“小桃”一结,更饶画意。

原来,诗人欲以巧胜人,故意先出常语,而把力量用在结尾两句上,终使诗的后半部分胜境迭出。

奉诏西归,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