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063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docx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docx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

 

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

--以《马桥词典》为例

 

【摘要】:

《马桥词典》是从展示方言的角度,以编辑词条的形式,以给马桥集体立传的形式描述一个虚构的乡村,在韩少功的笔下,乡村世界以碎片化的形式凸显了乡村的沉重,落后,愚昧,封闭。

在这个大集体中,人们用几乎用不受污染的观念活着,是狭隘的,同时也是自由活泼的,展现出自己生命的独特个性。

本文第一章首先从物质层面论述了在贫困生活条件下人们的人格裂变,第二章从精神角度论述了封建思想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第三章从巫术文化背景下讨论了其文化的神秘性色彩,第四章从性格层面讨论了马桥人的体性格,第五章从思想文化方面论述了马桥人面对新旧文化时的复杂心理状态。

【关键词】乡村世界人格裂变神秘性群体性格

 

TheruralworldintheShaogongHannovel

【Abstract】The"Maqiaodictionary"isfromtheshowdialectperspective,toedittheentryform,togivetheMaqiaocollectivebiographydescribedintheformofafictionalcountry,underHanShaogong'spen,theruralworldintheformoffragmentationhighlightedthecountry'sheavy,backward,ignorant,closed.Inthislargegroupofpeoplealive,almostwithoutpollutionconcept,isnarrow,butalsofreeandlively,showtheuniquepersonalityofhislife.Inthefirstchapter,fromthemateriallevelinthepoorlivingconditionsofpeople'spersonalityfission,thesecondchapterdiscussestheinfluenceoffeudalthoughtonpeople'sideasandconceptsfromthespiritualperspective;thethirdchapterdiscussesthemysteriouscoloroftheirculturefromthewitchcraftculturebackground,thefourthchapterdiscussestheMaqiaocollectivecharacterfromthecharacterlevel,thefifthchapterdiscussesthecomplexpsychologicalstate,whofacenewculturefromtheaspectofthoughtandculture.

【KeyWords】TheruralworldPersonalityfissionmysteriousGroupcharacter

目录

绪论……………………………………………………………………………4

第一章贫乏物质生存状态下的人格裂变……………………………………4

第二章相对封闭生存空间下原生态道德观念…………………………………5

第一节封建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6

第二节未被污染的原始淳朴道德观念……………………………………7

第三章巫术文化背景下的神秘主义色彩………………………………………8

第四章群居生活背景下形成的乡村强势的群体性格…………………………10

第五章新旧文化交融后导致的价值体系的碰撞………………………………11

总结……………………………………………………………………………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绪论

韩少功,中国当代作家,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从1974年起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发表短篇小说《月兰》,并在文坛崭露头角。

1984年他的《文学的“根”》被看做是寻根学潮的“宣言”,旨在反思历史,探索民族文化心理,以“现代意识”来重新观照“传统”,寻找民族文化精神的“本原’。

从1972年学习创作开始,韩少功就把小说创作的落脚点放在了乡村。

“他在小说《回声》中曾经借路大为之口说出了一个颇有寓意的奇思异想:

他仿佛觉得山乡那些重重迭迭的山岭中埋藏着一个民族的痛苦、不屈、欢快和希望。

而韩少功的小说正像从这些山岭中捡拾一片片岩石叩打着,努力查访着冻结于其中的种种秘密”。

 

《马桥词典》集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日常用词,共一百一十五个词条。

它以这些碎片化的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关于马桥这个集体的故事。

他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以词典的形式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领略到每个词语和词条后面的历史、贫困、奋斗和文明,看到了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

《马桥词典》与普遍主义的、本质主义的宏大叙事拉开距离,它是反总体论,反宏大叙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南内地极其真实的乡村图画,在那个偏僻、落后、穷困,和相对封闭自足的乡村里,马桥人按各自的人生轨迹艰难地活着,演绎着他们可能不被任何人注意的历史。

它是一堆语言的、臆想的、人物的、历史的、文化的碎片,它是无中心的、开放化的。

其实,这一点在《马桥词典》中已有韩少功的夫子自道:

“一个人常常处在两个、三个、四个乃至更多更多的因果线索交叉之中,每一线索之外还有大量其他的物事和物相呈现,成为了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生存状态,文化,民俗观念等方面来具体阐释马桥的自然和社会中显现的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

第一章贫乏物质生存状态下的人格裂变

《马桥词典》中所处的时代在文革前后,社会大生产时代,经济条件落后,人们的生活目标是为了活下去。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轻盈,梦幻、唯美像一幅水粉画。

而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带给人一种沉重感,历史画面感,像一幅深沉的水墨画。

韩少功从城市回归乡村,开始了乡村生活。

套用林语堂先生的话“两脚踏城乡文化,一心写自然文章”,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隐士。

通过《马桥词典》,我们可以看见马桥人物质生活的匮乏。

在马桥,没有同宗、同族或同胞一类的说法。

他们把同胞兄弟叫做“同锅兄弟”,真正的一家人是以在一个锅里吃食为准的。

这对重人伦的中国人而言颇反常理,可以看出,马桥人对血缘的重视比不上他们对锅,即吃的重视。

这对重人伦的中国人而言颇违反常理,我们可以得知他们生活的艰难。

马桥缺粮,“吃浆”(意为吃稀粥)便成为马桥人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

因为一点“浆”,马桥还上演了一场人间悲剧:

因为过度饥饿,本仁不知不觉中将属于全家人的“浆”吃掉了,由于承受不住良心的拷问,本仁只好远走他乡,抛妻别子,一直到十几年之后才重回故乡。

人们在干活时,除了谈女人就是谈“吃”。

说到“吃”字,总是用最强度的发音,用上古的qia(恰)音,而不用中古的中(契),不用近代以来的chi.这个qia作去声,以奔放浩大的开口音节,配上斩决干脆的去声调,最能表现言者的激情。

在《老表》中,韩少功这样写道:

“吃包子馒头油饼油糕面条米粉糍粑,当然还有饭,就是米饭。

我们谈得津津有味,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也不厌其旧,常谈常新常谈常乐,一直谈得手舞足蹈,面生红光,振振有辞,一个个字都在充盈的口水里浸泡得温淡淡的,才被舌头恶狠狠弹出口外,在阳光下爆炸得余音袅袅。

”用胃来回忆以往。

生活的艰难迫使他们要与生理本能抗衡,这是何等残忍!

马桥人对死有自己的看法,将人生分为“贵生”(18岁前死亡)、“满生”(36岁前)、“贱生”(36岁后)三种状态。

因此,被埋藏了三十几年的炸弹炸死的雄狮是“贵生”,在人们看来他的死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幸福。

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描写了很多人的死:

尸首分离,惨不忍睹的兆青;死时口袋里仅存三颗蚕豆的万玉;因为偷了队里的一块肉喝黄藤水而死的仲琪等等。

由此可见,对马桥人而言,生活只不过是一个不得不忍受的苦难历程。

他们生活中的种种,早己不是享受生命的诗意场景,而是与生活的一场抗争。

阅读《马桥词典》,我们可以看见马桥人生活的各种艰辛与困苦,人们挣扎在基本生存的物质线上,远离城市,远离政治,成为历史存在的边缘区。

这是他们人格的发生裂变的原因。

正常健康的人格应该是个人有价值,有尊严,有名誉。

但是在马桥,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贫苦人民,整日为吃愁眉苦脸,甚至丢弃自己的家庭远走他乡,亦或是失去尊严和生命。

《马桥词典》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鲜活的人生图画。

在那个偏僻、穷贫、落后却不愚昧和麻木的小村里,马桥人按各自的人生轨迹艰难地活着,在一种相对封闭自足的处境中演绎着他们可能不被任何人注意的历史。

他们的生活实在太过平凡而普通,然而透过这普通的生活,我们却能真切地感受到马桥人活着的艰难。

生活早已不能“诗意的栖居”。

第二章相对封闭生存空间下形成的原生态道德观念

著名生态文学研究者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教授有一种说法:

“‘环境’是一个人类中心的和二元论的术语。

它意味着我们人类位于中心,所有非人的物质环绕在我们四周,构成我们的环境。

与之相对,‘生态’则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整体化的系统和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

”因此“生态”一语,决不是静态的描摹自然或图解自然与人的哲理。

它显示的是一种动态的生态思想、生态观念和生态视角。

韩少功将自己的身心融入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在《马桥词典》中人们的原生态思想道德就表现在它是是原始天然的,他们各自按照所在种族的规定以及自古形成的思想观念来思考生活,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自古以来大都保持着自己的独特的个性。

第一节男尊女卑和封建等级观念

《马桥词典》中的语言记叙了马桥人的方言,其中透露了儒家文化对马桥人思想的强大影响,透视着封建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的思想,表现出韩少功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批判。

在马桥我们看到,女人没有话份。

所谓话份,接近于我们近代所说的“话语权”。

“话份”的不同就意味着说话的分量与对人的影响不一样,所以,话份就是身份与地位的具体化。

拥有话份所谓人就成了精神领袖,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自然是话语霸权,马桥人的话份权威又明显的同政治结合在一起。

在文中,作者唯一提到的一个女人当了一个官的人就是“万哥”。

但是她不是马桥人。

作为一个女人,也还是被当地的人们叫做“万哥”“万老师”。

此时的万哥女人的代表,只是一种权威,代表一种公务,没有笑容,质感。

这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也体现出千百年来的一种惧官现象。

二十世纪是一个破除迷信的时代。

当世界各地都在奉行男女平等时候,马桥的人们还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领域。

在马桥男女间的地位极其悬殊。

女性从来都是弱者和低贱者。

马桥的流行语之中缺乏对女性基本的亲系称谓,称呼女性多半是在男性称谓之前冠以一个“小”字,例如“小哥”指姐姐,“小弟”指妹妹,“小叔”和“小伯”指姑姑,“小舅”指姨妈,如此等等。

女人总是和“小”联系在一起。

女性的无名化毋宁说是女性的男名化。

这“让人不难了解到这里女人们的地位和处境,不难理解她们为何总是把胸束得平平的,把腿夹得紧紧的,目光总是怯怯低垂落向檐阶或小草,对女人的身份深感恐慌或惭愧”。

反映出了社会生活的不公平。

已婚女子,夫家有格则自己有格,夫家失格则自己失格。

女人没有自己和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与权力。

在来例假的时候,都不会请假,持奋战在田间地头。

她们把自己作为女人的特征等同于男人,仿佛来例假是一件也很丢脸的事情。

女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应有的生理期的权力。

在马桥,他们把漂亮女人叫做“不和气”,她们乘船过河时要在脸上抹上稀泥,免得河里的女巫兴风作浪,表面看不过是落后的民间习俗,无意识里却渗透了“女人是祸水”这样的封建遗毒。

马桥人收亲的时候忌处女。

认为洞房之夜撞红就是不吉利的象征。

这与现代人的思维是完全相反的,很多地区文化都是重视贞操的,自古以来,各种贞洁牌坊便是证明。

生育是女人最重要的职责,也成了传宗接代的工具,生育比贞洁和道德更重要。

可以看出马桥人的实在,男人在择偶时,也喜欢大肚子的。

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一般都会“宣弟”,仇视第一胎,认为是野种。

往往是除之而后快。

(撞红)显得很是野蛮与残忍、荒诞不羁。

在发歌中《江边十送子》往往显得凄凉,心酸。

反映出女人在实际生活中地位很低下,卑贱。

可见男尊女卑对女性观念的深刻影响。

女人只是作为男人的附属而存在,更体现出对女性的歧视。

这种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对女人的忽视,暗合了马桥村女人的命运,也暗示了整个马桥人的命运。

这几乎是中国整个封建道德的缩影,暴露了封建文化的残酷。

作者通过描绘生活场景的形式,批判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

第二节未被污染的原始淳朴道德

马桥是一个很少被外界影响的原始地域,是政治控制薄弱的地区。

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方式有巨大的掌控力。

在那个扭曲的时代,韩少功凭自己的艺术直觉,敏锐地捕捉到马桥人的生活与政治相结合的极其夸张的背离状态。

表现出原始的淳朴的道德。

一、对两性的宽容,对生命延续的追求。

因为贫困,当罗江发大水炸鱼的时候,“男人无论老少,也不管刚才正在挑担还是在放牛,刹那间全光了裤子,一顺溜十几颗光屁股朝河里跳踉而去”男女授受不亲在这里显得很是多余,在关系到生存利益紧急情况下,他们根本就不会注重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丝毫不觉得有损颜面,没觉得不对。

可见男女有别的观念在马桥这一地域,没有在受过文明礼教熏陶的地域重要。

希大杆子这位大仙的神仙方术只所以可以成功是建立在人们愚昧无知,不懂科学的基础之上的,结果是“在马桥至少还留下了三个儿子,三只他特有的那种塌下巴”。

马桥人为寻求长生不老竟然放纵丑恶之人的龌龊行为,损害的是女人的权益,是一种对女性权利的淡漠。

另外还有仲琪和黑相公的故事。

仲琪因为性无能,对黑相公很好,目的就是要黑相公帮自己传宗接代,实在匪夷所思,更体现出他们对两性观念的淡漠。

二、对亲人的关爱至深,深至愚昧。

盐早没有女人,其姐替他说了一位瞎眼女子,他觉得自己“汉奸”的要害了人家,硬是不去圆房。

其姐心痛他,愿意奉献自己的身体给他,还是被他拒绝了。

我们看到的是牢固的政治汉奸名片带给人后代的深刻的影响,给他带来的一辈子的自卑感,他根本不算是汉奸。

盐早是个很孝顺的人。

对自己的老祖娘照顾的无微不至,受尽了折磨,他却还是默默忍受来自盐午的责备,来自祖娘娘家的责骂。

在《朱牙土》中,兆青在一次挖土中死了最爱的最聪明的儿子。

便一胎胎的生,直到生出死去那个儿子的样子———“额头上章一个黑痣”,这就远远超出了计划生育的范围。

但是,他不知道是永远都不会生出一样的儿子的,他也没有考虑到经济的承受能力,只要把活着的孩子养好了,就是对死去的孩子最好的报答,手心手背都是肉。

在这里,我们看见的是作为父亲的他,有一种自私的固执在性格里面,一种原始的愚昧和他们最淳朴的感情也随即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房英的弟弟魁元意外死在监狱,她以“企尸”的方式鸣冤,认为弟弟是被盐午一家害死的,还扬言只要哪个帮她魁元弟平了反,伸了冤,她可以做一年合同老婆,一年之内包做家务包生娃崽,什么工钱都不要。

一年后还她的身子就行。

(企尸)这让我看到的是亲情的伟大,也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无知。

对法律及现代文明的陌生。

她们其实可以选择法律的途径得到最好的解决,也不用房英付出身体的代价。

在她看来,婚姻是可以租赁的,身体也是可以租赁的,身体和灵魂是可以分开的。

她的身体就是她的宝。

三,对待恩人的恩情,用尽一生也要报答的固执心态。

这个在盐早的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我”回马桥去看望了盐早,给他媳妇塞了点钱,虽然不多,但是对他老说,是相当大的恩惠。

他硬是背了十多里的圆木来道谢。

致使“我”永远不会忘记他走出门时的那一滴泪。

用善良淳朴敦厚老实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

四、天性的善良,与血缘无关。

在万玉身上,我们看见了人性中最薄弱的部分,就是善良。

万玉见不得女人被她们的丈夫打,经常替她们挨打。

即使他有很下流的行为,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的内心的柔软的一部分,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行为也体现出性本善这一观点,而男人这一词语让他又想承担起保护女人的重任。

第三章巫术文化背景下的神秘主义色彩

在宗教神学、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神秘主义是一个熟悉的词汇。

但在二十世纪科学主义的语境中,神秘主义因为与宗教迷狂、封建迷信的密切关系而被涂上一层贬义色彩。

把文学和神秘主义联系起来颇为大胆,每每想到这一点总令人望而却步。

但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

1985年文化寻根意识的崛起,直接带动了文学上的实验,唤起了作家、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关注。

韩少功的小说更是这类文章的代表。

《马桥词典》中,马桥人的巫术意识、灵异性思维、神秘的禁忌,构成了一个与现代社会、现代人相对立的异质世界,他们执著地坚守着自己的文化空间。

马桥人以自己为中心,其余的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都被他们称为“夷边”,显示出他们内心深藏的自大自信。

这就让新的思想观念难以进入马桥人的观念。

他们有很多自己的民俗,让人觉得很神秘,是自由自在的,是活泼的,不受束缚的。

一、大自然的神性。

在《马桥词典》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神神怪怪的描写,一些出人意料的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事件。

马桥的中心是两棵枫树,他们叫它“枫鬼”。

这只是两棵普通的树,可在马桥人眼中却具有神性和灵性。

人们动不得它,它同时也为马桥人提供心灵息憩的场所,马桥人与枫树之间有一种神秘的依存关系。

为了破除迷信,公社最后下令砍了两棵树,以此的代价是全村人得了一种枫癣。

这是神化的物给人带来的心灵障碍,枫树给马桥人带来的焦虑不可置否。

可以说,马桥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控制,马桥人没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或认识什么,他们的内心受制于不可把握的东西,由此生出对命运的迷茫和因为活得无所适从而带来的另一种从容。

他们学会了忍受,也学会在神巫面前毫无理由的屈从。

二、生产劳作的神性。

在“公地”上下种,必须要由女人动手,在“母田”里下种,必须要由男人动手,这样才能保证丰收。

在调节田里水的正常使用量,须有老人来充当这个调节者。

让我们大吃一惊。

貌似地这种习俗有一定的道理,即使我们不知道到底他们是否每一年都丰收呢?

在当时的荆界发生规劝会暴乱之后,荆街就闹鬼了。

房子无缘无故的着火,生下的几个娃仔也痴呆,连河里的活鱼都无法挡煞。

(荆界瓜)在我们看来可以用科学的解释的现象,他们都是以巫术的方式,神的方式来解释。

这是楚文化巫术的再现。

仿佛一切和神有关。

整个马桥都是在神的笼罩之下。

三、人及语言的强大神性。

盐午比蛇都毒,蚊子一咬他,文子就死,蛇一咬他,蛇就要死。

漂亮的女人也是不祥之物,身上的味道可以毒死黄花。

在《神》中,铁香嫁到马桥,那里便不能种黄花了,只能种茄子,苦瓜等丑的食物。

复查家的狗看了她就疯了,只得用枪打死,仲琪家的一条脚猪也不上架了,只得腌了,鸡瘟了,鸭瘟了,主人都会怪铁香。

我们真的可以体会红颜祸水这句话,仿佛漂亮女人是有罪的。

显示出的是强烈的嫉妒心。

在《嘴煞》中,马桥人如果犯了嘴煞,后果不堪设想。

复查因为找罗伯借钱度急没用借到就随口说了一句他们认为是最严重的忌语“这个翻脚板的”,第二天,罗伯就被疯狗咬了,不久就死了。

马桥人以为复查应该要负责人,本地人认为犯煞是可以退煞的,而复查没有。

可以看见习俗禁忌的力量,让复查一辈子生活在内疚中。

四、人们虚构的神性。

鬼本身是一个抽象的事物。

乡里人认为火焰不高的人才看得见鬼。

他们把自身不能解决的事情用梦幻的方式表达出来。

他们所说的鬼只会说马桥话,不会说外语,也不会说普通话,说明他们所说的鬼没有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是由他们自己编造虚构出来的,是一种幻觉。

马桥人有走鬼亲的说法。

一个叫黑丹子的女人认出了自己前世的儿子,并且原路返回马桥,认出了本义。

这到底说明了什么,让人不禁寒战,这么奇怪的事情真的会有么,是否“体现出灵魂不灭的信仰。

”兆青说他梦见一个白衣人抢了他儿子的一个粑粑,他要去砍了那个白衣人。

这仅仅是一个梦。

而后来,水水那个孟婆让他穿好鞋,因为消息带的过时,“他死得很惨,仆倒在溪水边,整个一个脑袋砍下来,泡在丈多远开外的水流里,叮满了密密麻麻的蚂蝗”。

这种迷信的说法却不被人们怀疑,即使不正确也觉得是自己没有理解到真意。

在马桥人看来,那些远离知识和理智的人,(精神病人,女人)虽然是弱者,但在关键的时刻则变成最接近真理的人。

马桥是一个神话世界,有正义的神把控着,不容许人们犯禁忌,从精神上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也有恶神来祸害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们,让人们惊恐,善恶并存,敦促着人们做好事,这大概就是韩少功所追溯的乡土世界中的原始灵魂与文化。

第四章、群居生活背景下形成的强势的群体性格

 群体体性格广义上指一个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中的人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

狭义讲,群体性格指一个固定的群体中人们所共有的行为习惯。

群体的共同认识以及决定便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俗话说三人成虎。

在这时,人们的情感会被无意识的放大,人们便会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

在《马桥词典》中我们苦看见马桥人强势的群体性格。

一、群体性格显示出的暴力倾向。

在《放锅》中,众人因为主人的小气,搅黄了一桩美好的姻缘。

可见他们价值取向的趋同性,团结的力量的确很强大。

人们都说盐早的老祖娘是盅婆(就是乡野毒妇),众人在帮盐早干完活后都不去吃饭。

导致盐早把老祖娘挂在树上,一个老人被折磨成不成样。

人们却还是认为自己是对的,那老太婆就是盅婆,缺乏一般的常识,也极度缺乏同情心,爱之深而恨之切。

那只叫做洪老板的老牛。

它仅仅是一头牛因为生下来耳朵缺一个口而被人们认为是罗江的洪老板的转世,是来给马桥人还债的。

“洪老板”被折磨到最后一刻,终于惨死,全身充血。

他们的群体决定给一个无辜的动物带来的是身体的痛苦更是对灵魂的一种折磨,对人类的仇恨。

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侵犯自己领域的人的极端仇视与憎恨,不然怎么会让一头牛在他们的虐待之下惨死?

《结草箍》中,当地的女人向复查抛媚眼做出魅惑的举动,复查都不为所动。

本地的女子未觉的复查的正直。

她们集合起来,结草箍都不嫁复查,本来有几位有机会的,却因为一个结草箍,一个小小的不成文的草箍,让复查娶了一位又疯又傻的女人,她们也没有得到有机会得到的幸福。

在这里,语言的暴政体现的完美无疑。

二、群体趋同的价值取向。

在《根》中,三耳朵拐跑了铁香,当地的妇女先是觉得他们很无耻,而后来集体觉得他们为铁香打抱不平,怎么跟了三耳朵那个既不孝也没有能力的人。

“有一种包容铁香的味道。

他们几个月来都分担着一种团体的羞辱。

”别人的幸福与自己无关,更不需要自己觉得很耻辱,正因为他们叫做马桥人,他们才会在意,更加把这种集体荣誉感无限的放大了。

当一个人在外有“格”了,那么全村。

人都有格了,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看见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体意识。

从复查的同锅叔叔明启就可以看出,平时人们叫他明启叔,而当他要去县里做馒头的时候,地位就上升了,人称明启爹。

他也会趾高气昂的训人,连村里最无赖的人都会让他,因为他有格。

而当明启叔与城里的寡妇勾当被发现之后,没有了去做馒头的机会,他在村里的地位一落千丈,没有了话份,“马桥人恨铁不成钢,恨明启贪财恋色,把全村好端端的一份光荣轻易断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