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JJX.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6847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GJJ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GGJJ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GGJJ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GGJJ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GGJJ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GJJX.docx

《GGJJ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GJJX.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GGJJX.docx

GGJJX

第八章

政府投资——指政府通过在不同的领域进行经济投资来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从而弥补市场机制的的作用这只“无形之手”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的不足,使社会经济活动更为平稳而有效地运行。

政府投资弥补了市场机制的运行的不足,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

BOT方式——BOT是英语Build(建造)、Operate(经营)、Transfer(移交)三个词结合起来的缩写。

这是一种新型的利用财团资本进行基础设施融资的方式。

一项BOT计划包括三个阶段:

财团通过政府授权,计划、融资、设计和建造一个基础设施项目,财团在政府预先特许的一定时期内经营,特许期间,财团对设施使用按市场价格收费,用以维持经营、偿还贷款、支付红利,经营结束将项目新建成的基础设施资产移交给政府或公共部门经营。

拨改贷——是我国从1979年开始,国家进行基本建设投资制度的一项改革。

国家预算内“拨改贷”投资根据不同行业实行2.4%~12%的差别利率。

在政府投资管理上,计委是主导,负责制定基本建设计划,财政是出纳,要根据国家计委确定的“拨改贷”投资计划将资金拨给同级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负责调剂和供应资金,并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拨改贷是对政府有偿投资方式的肯定和完善,有利于投资使用者增强资金周转观念和还本付息观念,克服吃国家“大锅饭”的弊端。

中介服务——是指在供求双方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以帮助供求双方达到各自的要求所提供的一种中间服务。

经济制度——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以及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一般是指在某一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到达劳动年龄又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得到就业。

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价格总水平的稳定通常用价格指数变化来表示,即用不同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化的百分比显示。

这种价格指数的变化反映一个国家物价的稳定状况。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均衡的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出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保持一定的稳定和平衡。

时滞效应——在货币政策的实施往往有不能立竿见影,有时货币政策手段的选择会与政策目标有距离,不能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所以货币政策的实施,其效果也是受到限制的。

1.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是必要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资源,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仅仅只依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使社会经济活动更为平稳而有效地运行。

政府投资是政府介入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政府投资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政府投资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运行的不足,政府投资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贯例。

2.政府投资方式有哪些可供选择?

影响政府投资方式的因素有哪些?

政府投资方式是指各级政府在投资项目的选择、投资项目的资金筹集、资金投放、项目的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方式。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a.以政府的参与程度不同,划分为政府间接投资、政府独立投资和政府参与投资。

b.根据各类政府投资主体的分散程度不同,分为政府集中投资和政府分散投资

c.以政府投资是否有偿为依据划分为无偿投资和有偿投资

影响政府投资方式的因素

a.政府的经济职能

政府的经济职能与政府投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政府采取何种手段来实现其经济职能,直接决定着政府投资方式的选择,而且政府经济职能的变化决定了政府投资方式的变化。

b.政府的投资体制

政府的投资体制是指组织、领导和管理社会投资活动的管理权限和职责的划分等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的投资职能和投资范围也相应发生变化,决定了政府投资方式也应有选择地采取多种方式。

因此,研究政府投资方式要联系投资体制。

c.政府投资资金的来源

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资金成本就不同,也就决定了政府在投资方式上要有所选择。

d.政府投资范围

政府投资方式与政府投资范围是政府投资两个不同的侧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政府投资范围、投资领域的框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政府投资方式的选择。

政府投资的范围可以是以下几个层次:

竞争性行业,非竞争性行业,所有的经济部门。

投资的范围不同,政府投资的方式也不同。

3.我国现阶段政府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如何加以改进?

A.全国缺乏统一的领导、规划和管理

全国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指导、协调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投融资工作。

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融资分别由计委、财政部、各主管部门、政策性银行等有关部门分别管理,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合力,其机构以多种形式存在,名称、规模、业务范围各不相同,这些政府投融资机构均是分散、独立的单位,不仅不利于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体系的政策性职能作用,更不利于发挥它们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而且,伴随着政府投资主体的复杂化、多元化,各个部门、各级政府逐利化的投资行为急待规范。

B.政府引导外资投入的BOT方式面临困难

⑴BOT项目的发起者必须事先垫付巨款进行可行性研究乃至初步设计,BOT方式虽然将项目的实施和使用(经营)融为一体,但项目是否成立的决策仍掌握在政府手里,有些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完成后,政府有可能不予接受或被其他承包商夺去中标的机会,这不利于吸引有意投资而实力一般的中小财团投资。

⑵外商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提出获利尽可能大、投资风险尽可能小的方案,试图由我国政府承担本应由投资者承担的诸多风险,因而造成提出谈判的项目较多,但谈判成功并付诸实施的项目很少的不利局面。

⑶外商投资者投入的是外币,收入的却是本币,项目面临外汇平衡问题,外商往往要求我国政府保证按既定的汇率兑换外币,从而使我国政府既增加了外汇支付的压力,又承担了汇率风险。

虽然这一点在我国入世后情况会有所好转,但政府所要承担的相关风险始终还是存在的。

所以,引进BOT方式这么多年来,但进展的速度并不快,靠BOT方式引资完成的项目并不多。

要想加快BOT方式的步伐,政府在加大基础设施自身投资的同时,应考虑如何改进BOT方式。

C.政府投资要引致国内民间资本大量投入基础产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民收入格局向企业和个人倾斜,社会民间资本投资能力不断扩大,一些城市的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开始吸引民间资本投入。

但目前其投资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例仍然很小,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潜力还很大,政府如何给予政策上扶持和资本上的引致,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应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长期依靠政府为主投资,不能有效地启动民间资本,中国的资本市场就不能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无法真正确立起来。

D.政策性银行步履维艰.

(1)资金成本偏高。

(2)资金来源的结构极不平衡。

(3)资金运用任务艰巨。

政府投融资体系的上述种种缺憾,造成的结果是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经济结构失调,政府的投资资金严重不足,不能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另外,我国政府投融资体系还无法可依,特别是在资金来源、投向及收费标准等方面缺乏明确、严格的规定,许多机构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任意将政策性资金作非政策性运用,长期下去会影响政府投融资作用的发挥。

4.我国投资方式的演变过程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方式由过去政府独家投资转变为由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国有企业多渠道投资,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将国家预算内拨款投资改为用银行信贷方式进行管理,对重大的长期建设投资实行分层次管理,加大地方搞重点建设的责任,建立基本建设基金制,成立国家专业投资公司,成立政策性银行,实行项目业主制、招标投标制和项目监理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竞争机制的作用。

具体说来在中国的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A.试行“拨改贷”制度。

B.实行基本建设基金制,成立专业投资公司。

C.“贷改投”。

D.成立政策性银行,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

E.继续探索吸引、利用外资的BOT投资方式。

F.财政贴息制度——探索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基础产业建设

我国投资方式的演变过程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

投资方式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推动了我国投资方式的演变,使其更趋完善。

5.如何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界定政府的职能,是各国政府和学者面临的共同难题。

界定政府职能的出发点在西方国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政府职能的界定,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但却争论较大和较为混乱的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政治学、历史学、法学、哲学等一系列领域。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科,即使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甚至不同的个人,对政府职能的界定都可能会是不同的。

导致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采用的界定方式与出发点都可能是不同的。

总起来说,一些学者界定政府职能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市场失灵状况

市场失灵是指在某些经济活动中单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人们从现象上划分通常把市场失灵归结为三种形式:

一是市场局限造成的市场失灵,即在市场最完美、最完善的情况下,有些问题市场仍然解决不了;二是现实中的市场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理论上所假定的那样完善程度,这种对理想市场不可避免的偏离,就会造成一定的市场失灵;三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市场不发育和对市场的破坏产生的市场失灵,这种形式的市场失灵可以通过完善市场而得以克服,但前两种形式的市场失灵则不可能靠完善市场得到克服。

因此,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才需要政府干预,与此相适应,市场失灵的程度和范围,就决定着政府干预的程度和范围,这是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界定政府职能的基本逻辑。

(2)政府失灵状况

市场失灵的存在,提出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但政府也不是万能的神灵,市场不能调节和调节不好的事情,政府并不必然就能调节和调节得比市场更好。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市场失灵,都必然要求政府干预来加以克服。

要正确地界定政府职能,还必须分析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由于信息机制的限制而使经济体制缺乏灵活性;由于否定特殊的物质利益和自主性而使经济体制丧失了激励机制,从而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此外,政府调节还极易导致官僚主义的浪费和非效率。

政府失灵的存在,就规定了政府职能的边界。

在这个边界以内,政府调节是有效的,一旦超出了这个边界,政府调节就会失灵,即使这里仍存在市场失灵,也只能通过市场自身的作用来解决。

在政府干预过度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政府失灵的方法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以克服政府失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6.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哪些特殊职能?

要界定政府的职能,必须非常重视将时空观引入分析的视野。

从空间上看,不同的国家有其特殊的政治制度、思想主张和历史文化传统,因而他们对政府职能的界定就不可能是一样的。

从时间观上看,各个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因各自的背景不同要求有不同的政府职能,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政府职能也不可能是一样的。

因此,政府职能的界定,不可能有单一的模式,而且它还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对政府职能进行特殊的界定。

这时政府职能界定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经济发展阶段

对政府职能的界定,必须考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关系:

①不同的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府的经济职能就会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第一,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市场发育程度不同。

在发达国家,市场发育程度高,市场机制较显完善,因而可以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干预的程度和范围相应就会较少。

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发达,就使得市场许多应有的功能难以发挥,有可能造成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的市场失灵,从而不得不相应地扩大政府的调节职能。

第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所面临的任务不同。

②在同一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政府的经济职能也会发生变化。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强调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政府职能被限制在“守夜人”的职能范围内。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加重,以及大危机对市杨机制的破坏,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兴起,政府职能随之扩大。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失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和完善,又提出重新界定政府职能,要求限制和缩小政府的职能,出现一股新自由主义的思潮。

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不断发育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不断增强,从而政府的一些职能有逐步缩小的趋势。

(2)社会历史文化传统

在一定阶段,一国政府职能的形成,往往还要取决于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包括宗教信仰、文化、种族、以及对分散和集中管理的态度等。

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政府的职能就可能会有所不同。

(3)经济制度

任何政府经济职能的外延、本质和模型,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特别是在不同的阶级利益关系下是不同的,因为政治和经济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界定的,政府保护的利益,追求什么样的经济结果都要依赖于经济和政治的共同决策过程。

政府的经济职能就深深地交织着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就总体而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应限制在尽可能最低的限度内,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是以市场为基础,并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调节机制。

如果政府职能任意扩大,就会否定或破坏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从而否定或破坏市场经济体制。

这就是说,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虽然存在着相容性,政府调节主要采用通过市场的调节手段,而不是直接的控制,但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矛盾。

当然,把政府职能限制在尽可能最低的限度内,并不意味着不要政府的作用,或者政府的职能越少越好。

管得太多的政府,它导致专制;管得太少的政府,它导致软弱,政府职能应在这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确定相应的区间和边界。

7.为什么政府具有中介服务的职能?

这一职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有政府开始,人们发现政府大体经历了专制政府,权威政府和中介政府这样三个不同的典型时期。

作为中介政府则是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里才出现,在现代社会人们还常常要问政府是否是中立的等问题。

也正是因为政府是中立的,所以才会有政府中介服务的职能。

穷人与富人对政府都有意见,都认为政府行为是不公平的!

其实正是穷人和富人有了那么多的抱怨才显示出政府行为的公正性,只是政府行为的公正性是在“不公平”中实行的。

一个政府既要考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又必须从中注意到生产发展的需要和消费满足的需要,既要考虑社会公平,又要考虑经济效率,这是每一届政府都要做好的事情。

为了鼓励投资和生产,对高收入者既要征税,但又不能征的太多,当然政府的公正还是不排除在具体操作上的经济人身份的,所以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我们认为还是必要的。

政府的中介服务职能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从政府的投资中体现政府的中介身份,政府投资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盈利,并不是要增加政府自身的财富积累量,政府投资为的是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是政府的转移支付活动中体现的中介身份,在进行转移支付的过程中,政府除了自身的机构可以增加外,政府既没有合法的组织收入,又没有其成员的个人收入,无论是社会保障基金,还是公债付息等,政府成员往往是社会保障享受最少的社会成员之一。

因为他们有工作,生活优越于他人,轮不到他们“享受”其中一些社会保障内容。

三是一般经济政策的引导。

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从冠面堂皇的角度看也不是为了自己。

设立证券交易使投资人有了投资渠道和投资收益,使企业有融资渠道,企业规模得以扩大。

利率的升降也不为别的,都与促进生产和消费有密切的关系。

在政府的投资、转移支付、出台种种经济政策和采取种种经济措施的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他为社会生产者与消费者;投资者与就业者:

个人与社会组织等之间的中介服务。

政府的中介服务显然有一大块属于政府自身基本职能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既不能委托中介机构来完成,也无法委托中介机构来执行,如社会保障,在所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几乎都已有政府自己直接来承担的。

社会保障支出成为政府支出的主要部分。

政府的种种中介服务,本身表明政府就是一个中介体的化身,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这一点,而政府的权威性将逐渐将体现在政府的服务质量上,而不是在专政机构的力量上,我们在这里加上这一小部分内容的目的也在于说明这一点。

8.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目标有哪些?

政府发挥经济职能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

价格稳定是发挥经济职能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政府发挥经济职能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政府发挥经济职能的另一个目标是国际收支的平衡。

9.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

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的过程中,有一个逐步深化与完善过程。

总的来说,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加深的,调控的方法也逐渐丰富起来,有经济政策、经济立法、计划管理、行政监管等等。

我国政府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⑴、财政政策的运用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

现代财政收入来自于税收、公债与赤字预算这样几个方面。

其中税收是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根据财政政策对于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以把财政政策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衰退时,工人失业增加,企业开工不足,部分资源得不到利用,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的限制。

这时政府一般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率,缩小税基、减少征税范围,以刺激总需求,从而降低失业率。

增加财政支出包括增加政府采购,增加公共工程的支出,增加转移性支出等。

这样做的结果,直接增加了社会需求,还带动了工资、利润的增加,刺激了私人消费和投资。

在经济高涨时期,社会经济资源已被充分利用,并出现短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受到了资源供给不足的限制。

这时,政府会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并发行公债,吸引个人及各经济单位的货币,以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最终使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下降。

财政政策的运用又被称为“逆经济风向行事”,在经济高涨时对它实行抑制,使经济不会出现过热,从而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在经济衰退时对它实行刺激,使经济不会造成严重萧条和失业增加,有助于经济稳定增长。

当然财政政策的运用还会遇到相互抵消和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它的预期效果应有清楚的认识。

⑵货币政策的运用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对中央银行的影响或控制,由央行调控货币的供应量来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也可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前者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来带动总需求的增加。

后者是通过削减货币供给,提高利率,增加消费成本,以抑制总需求。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三大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

①再贴现率政策。

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来影响一般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货币供应量,促使货币供应量变化,调节经济的办法。

②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③公开市场业务政策。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

货币政策的实施往往有一个“时滞效应”不能立竿见影,有时货币政策手段的选择会与政策目标有距离,不能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所以货币政策的实施,其效果也是受到限制的。

⑶、收入分配与福利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政府通过调节工资和个人所得税税率、确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等手段,调控收入总量和收入结构,规范分配行为,尽可能使公平和效率得到兼顾。

⑷汇率政策。

汇率是指两国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

汇率又称汇价或外汇行市,汇率的变化会引起国际收支、国际贸易的变化。

人们运用汇率政策的变化来调控经济,就是要根据本国的国际贸易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来决定本国货币的升值还是贬值。

本币贬值意味着降低了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了外国进口商品价格,从而引起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本币升值意味着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降低了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会出现进口增加,出口减少的情况。

本币的升降是各有利弊的,本币贬值虽然带动了出口,会引起国内市场的繁荣与就业的增加,但本币贬值同时是以本国资源的低价转移,一部分商品价值得不到实现为代价的。

本币的升值,虽然进口增加,对国内企业的压力增大,但进口成本降低,同样的外汇数量可选择的资源范围扩大,也有吸引外国资本投资的作用。

所以不少国家往往是利用本币贬值,以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商品出口,减轻国内市场的压力。

10.对政府职能变化趋势作出分析。

政府的经济职能从总体看是在加强和增长的,政府的经济职能的增强过程很可能会要经历过这样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发展初始时期,政府主要在基础设施、资本投入启动、人才优扶政策等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与资本,为私人资本大规模动作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成长期以后,政府就应该只在企业成长的软环境上提供服务,建立起公正、公平的政策与法律环境,提供发展导向与咨询服务,为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中介服务等。

第三阶段,当一国经济进入了相对发展时期,国内市场主体已日臻成熟,国内企业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政府的作用应该作进一步的调整。

一方面要在投资规模巨大、厂商还无力无法顾及的高风险高新技术领域作大量的投入,从这一点讲这一职能有点回复第一阶段的感觉,但已是一种飞跃,而不是简单的回归。

这时的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会提高,会有较大的财力投入。

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

第七章

财政赤字——指国家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学。

财政赤字可以分为两部分:

周期性财政赤字和结构性财政赤字。

周期性财政赤字是指由于经济波动(或商业周期)所引起的财政赤字。

结构性财政赤字是指国民经济处在充分就业状态时仍出现的财政赤字。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对引起私人支出减少的影响,是通过利率机制实现的。

公债及其规模——公债指国家举借的债,包括内债和外债。

其规模指举借债务额度的大小与偿债费用的高低。

国债——专指中央政府的举借的债。

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收支规模和结构,以达到经济更加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偿债基金——也称减债基金,指将税收中一部分资金从预算中划出来,形成一个专门的基金,作为偿债之用。

国债依存度——所谓国债依存度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增长对国债发行的依靠状况。

1.财政赤字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人们一般认为政府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经济理论界遵循的还是以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理论为主。

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政府因用于市场干预的支出比较少,所以财政赤字的量也比较小,当时赤字形成的原因主要不外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了大型公共工程或土地扩张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应付一些意外的紧急需要,但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出现,罗期福新政的推行,凯恩斯学说被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以后,政府开始广泛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政府在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政府全方位地介入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

财政赤字与发行公债被看作是实现政府某些目标的有效手段,这些目标包括资源配置,刺激需求,保持社会稳定,提高就业率,实现分配公正等等。

于是,赤字形成的原因也就相复杂了。

有时,政府在进行财政预算时,甚至有意造成财政收支的不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