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6792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下册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下册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下册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地理下册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三百六十五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民族的图片,体会一下异族风情。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民族图片)

[讲授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展示给大家。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

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

(大屏幕显示)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

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板书)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

(大屏幕显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一一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一一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

(大屏幕显示)

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

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不是,可以。

(板书)

活动1:

(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

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教师问:

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

(是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

(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

XX省(自治区)XX县(自治县、市)XX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XX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

不这样可以吗?

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

XX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XX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XX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

(大屏幕显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板书)

举例:

(大屏幕显示)

活动2:

(课前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表示——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

长途电话号码:

区号十电话号码

承转: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

(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

(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

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

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板书: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

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O℃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

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你的家乡位于哪个区域,有哪些区域特征?

为什么?

你的亲人或朋友位于哪个区域,它们有哪些区域特征?

为什么?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方法

比较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

答:

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

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

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板书: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大屏幕显示投影图:

图5.9: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提问: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

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教师在总结南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时,用鼠标在地图上说明其地形位置和大致范围)

在大屏幕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

(提问)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武汉、广州一一南方地区。

同学们请看书第7页图5.9中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填表(大屏幕显示,逐个比较,依次显示)

区域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

(较多/较少)

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

7月接近30℃

1月O℃以上

较多

较均匀

北方地区

7月25℃左右

1月O℃以下

较少

主要集中在7~8月

季节变化明显

板书:

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最冷月均温低于0℃

南方地区降水较多最冷月均温高于0℃

活动l:

(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

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

活动2:

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

(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老师点拨,引导学生看图5.9,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

提问:

哪条河流径流量大?

(长江)

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以回答:

流域内降水丰富。

(另外:

支流多,汇水区域广也是原因之一,在此老师要适当给学生说明)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这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差异,可以做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差异。

板书:

北方地区:

河流流量小

南方地区:

河流流量大

思维发散:

大家知道,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结冰)那么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南方河流一般不结冰;

北方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5.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

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

南方:

常绿林。

北方:

落叶林。

教师做适当解释:

这是在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

板书: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3:

(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

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学生完成这个题目,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

承转:

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看图5.9:

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

答:

不同。

图5.10:

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

答:

不同。

东北地区典型植被为针叶林。

比较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

答:

不同。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解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另外,同学们也了解到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

关于这两个地区的差异还有许多,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收看”“收听”或“阅读”……,掌握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

地形

降水

最冷月均温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

高原、平原、山地

较少

低于0℃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较多

高于0℃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与探究

观察学校所在地的植被,了解其与当地气候的联系。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南、北方的自然差异有哪些?

(回答:

略)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了解两区域在人文方面的差异。

[讲授新课]

放录像片段或相关图片:

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

根据片中讲述,完成活动!

(大屏幕显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在完成“其他不同”这一项内容时,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由组长发表组里的集体观点,学生们会从:

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区域的差异,教师要总结、点评。

大家想一想,造成这些人文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提问。

提问时第一个同学回答完后,其他的同学则主要让其说出与前面同学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总结,大屏幕显示:

南方、北方差异类型

差异特征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北方:

旱地为主

南方:

水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北方:

小麦、大豆等

南方:

水稻、油菜等

气候

作物熟制

北方: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南方: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北方:

陆路运输为主

南方:

水运

地形、气候

传统民居

北方: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南方: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气候

其他不同

在“其他不同”这一栏中,主要针对前面提出的几项,分析其形成原因,关于这些原因,首先由同学回答,之后教师要做好点评,“去伪存真”。

活动:

(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

活动:

(课本第10页活动第3题)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

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类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南、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两地人文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这些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板书设计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水田为主

旱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水稻、油菜等

小麦、大豆等

气候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地形、气候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气候

●活动与探究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关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注意收集整理,并试着解释其成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