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6734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一.docx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一.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一.docx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一

中考物理阶段检测卷一

 

第一章~第四章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题,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商场里,妈妈和小东正乘自动扶梯下楼,妈妈说:

“小东,下楼时要拉着妈妈的手,站着不动。

”这里所说的“不动”是相对于()

A.小东B.商场C.扶梯D.地面

2.小明和同学们从自己做起,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不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

这里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同学听到了,而远处的同学没听清楚,其原因是()

A.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B.远处同学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较低

D.远处同学听到的声音振幅大

4.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房主本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调来识别的

B.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5.小明在岸边看到,平静的湖水中,鱼在云中游动。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鱼是实物,云是虚像

B.鱼是虚像,云是实物

C.鱼和云均是实物

D.鱼和云均是虚像

6.小华同学在整理复习关于声音的相关知识的笔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且传声速度最快

D.动听的音乐永远不会是噪音

7.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

8.如图所示,在炎热的夏天的公路上,公路远处似乎有水,水中还有汽车、电线杆等物体的倒影,但当行驶到该处时,水却消失了,这其实就是公路上的“海市蜃楼”现象,该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A.光线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进入人的眼睛

B.光线在空气中发生了折射进入人的眼睛

C.光线在路面上发生了反射进入人的眼睛

D.光线通过空气中水滴折射进入人的眼睛

9.运动会男子100m决赛,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跑到离起点20m、

80m、100m处的时间,其中前三名的时间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名运动员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全程王小兵的平均速度最大

C.在20~80m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在每段距离内,周伟的平均速度都是最大的

10.如图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便于观察现象,该实验最好在较明亮的环境中进行

B.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出蜡烛A的像

C.将完全相同的点燃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寻找像的位置

D.如果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也向玻璃板靠近且变大

11.如图所示,小明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情景,此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A.照相机B.投影仪C.放大镜D.潜望镜

12.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制作了“日晷仪”和“小孔成像仪”,如图所示。

这两种仪器使用时共同遵循了光的()

A.直线传播B.反射规律

C.折射规律D.色散现象

13.下列关于平面镜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平面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C.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D.人越靠近平面镜,人在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大

14.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观察到厚玻璃板下面的字比实际位置高,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发生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

D.人走近平面镜时,人在镜中所成的像会变大

15.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C.甲、乙两车都以2m/s匀速运动

D.乙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是2m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14分)

16.(2分)《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通过节目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备受观众喜爱。

在古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物理知识,诗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描述声音的________;诗词“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17.(2分)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________产生的。

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或“音色”)发生改变。

18.(3分)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焦点,P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

图中烛焰在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若把蜡烛移到P与F之间,调整光屏位置后,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将会________(选填“变小”或“变大”)。

19.(4分)一列长400m的火车,以144km/h的速度匀速进入长为4km的隧道,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__________s,火车完全在隧道中的时间是________s。

20.(3分)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21分)

21.(5分)小杰和小卫在实验能力考查“探究小车下滑速度与斜面坡度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装置,用带刻度尺的长木板和长方体小木块组装成斜面,斜面的80cm和30cm处分别作为小车运动计时的起点和终点,多次练习让小车从起点自由滑下并能顺利通过终点。

(1)小杰回想知识如下:

该实验测量速度的原理是____________,根据该原理除了图示所用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卫还想到八年级“测量速度”实验时,把路程分为上、下两个半段,上、下半段及全程的速度都不相等。

(2)他们通过长方体小木块的立放、侧放和平放三种方式改变斜面的坡度,分别进行了三次实验,测量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小车运动的路程s/m

小车运动的时间t/s

小车的速度v/(m·s-1)

立放

0.5

1.0

0.50

侧放

0.5

2.0

0.25

平放

0.5

4.0

0.125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的三次实验,小车运动计时的起点和终点均是斜面的80cm和30cm处,他们这样设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该实验的体验,他们给同学们提出建议:

实验时坡度最好是先小后大,最终坡度不宜过大。

坡度不宜过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9分)在学校实验室里,小红与同学们一起通过实验探究了“平面镜成像特点”。

(1)选取器材时,小红想用自己的梳妆镜进行实验,小明告诉她应该选用玻璃板,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讨论,小红选取了如图甲所示的器材进行实验,图中两支蜡烛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

实验时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

(3)实验时,小红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为止,记下蜡烛B的位置,测量出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都是20cm,于是她得出“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

小明指出小红的实验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课后,小红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图乙所示)利用梳妆镜重新设计了实验,如图丙。

她在镜前放一笔帽A,在笔帽左侧,用一只眼睛观察笔帽A的像,并沿视线方向在纸上插一枚大头针,使大头针恰好能挡住像B,标记下大头针的位置a;再插第二枚大头针,使大头针恰好能被第一枚大头针挡住,标记下大头针的位置b;然后在镜前笔帽A的右侧,用同样的方法标记下c和d。

请利用标记大头针的位置在图丙中找到像B的位置。

23.(7分)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如下:

(1)实验前,让平行光束垂直镜面射入倒扣的烧杯中(如图甲),从烟雾中可以观察到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应调节烛焰、凸透镜与光屏中心在____________上。

(3)当装置如图乙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成的清晰的像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那么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26cmB.16cmC.6cm

(4)实验中蜡烛在原来的位置越烧越短,则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__________(选填“往下移”“不变”或“往上移”)。

(5)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图丙)放在离凸透镜6cm的地方,我们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丁中的______(填序号)。

四、分析与计算(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5分)

24.(7分)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

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

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少分钟?

25.(8分)近年来道路相继进行了拓宽,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

遗憾的是在一些岔路口,人车相撞的交通事故有所增加。

有人猜想事故的出现与行人横过公路时的错误判断有关。

(1)如图所示,小赵准备横过公路时,正好有一辆汽车从距岔路口100m处以72km/h的速度驶过来,如果公路宽12m,问他以1.2m/s的正常步行速度能否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

请通过计算证明你的判断。

(2)为了减少在岔路口发生人车相撞事故,请你向交警部门(或汽车司机或过路的行人),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D 6.B 7.D 8.D 9.C 10.B 11.A 12.A 13.C 14.C 15.C

16.响度 孤帆(或船)

17.振动 音调

18.倒立 缩小 变大

19.110 90

20.如图所示

21.

(1)v= 秒表(或停表)

(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的下滑速度越大

(3)控制小车运动的路程相同

(4)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2.

(1)梳妆镜不透光,不能确定像的位置(或玻璃板透明,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完全相同 刻度尺

(3)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利用一次实验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

(4)如图所示

23.

(1)会聚 

(2)同一高度

(3)缩小 B (4)往上移 (5)A

24.解: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t=10:

45-10:

15=30min=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

s=120km-70km=50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v===100km/h。

(3)由图可知从B地到达南宁的距离s′=70km,

轿车从B地到南宁所用时间:

t′===0.7h=42min。

答: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时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42min。

25.解:

v车=72km/h=20m/s,

由v=得,汽车到达岔路口所用时间:

t车===5s,

小赵完全通过岔路口所用时间:

t人===10s。

由于t人>t车,故小赵不能完全通过公路,有人车相撞的危险。

答:

(1)他以1.2m/s的正常步行速度不能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

(2)①对交警部门:

设立警示标志,提醒注意岔路口;设立强制减速带。

②对汽车司机:

通过岔路口时要减速慢行;注意观察,避让行人。

③对过路的行人:

正确估计车速和车距,保证足够过路时间;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