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LSHJA11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6721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2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LSHJA11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13LSHJA11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13LSHJA11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13LSHJA11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13LSHJA11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LSHJA11学案.docx

《13LSHJA11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LSHJA11学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LSHJA11学案.docx

13LSHJA11学案

2014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必修Ⅲ思想文化发展史

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目标

大纲考点

主干知识

课程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从“无为”到“有为”(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儒学成为正统(结果)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复习提示

单元综述:

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的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是儒学的产生时期。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经过孟子、荀子等对儒家思想的阐发和改造,成为蔚然大宗。

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儒道,将儒家思想与神道观结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君权神授”,形成新儒学体系。

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兴办太学,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思想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并将君臣父子的人伦关系解释为“天理”之体现,主张“灭人欲,存天理”,形成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使封建等级秩序伦理化,人伦道德严密化,顺应了封建等级秩序,成为儒学的第二个高峰期。

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物”和“理”都是“心”中派生出来的,成为理学的旁支——陆王心学。

明清之际,一批新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的更近,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基本线索: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其核心是儒学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在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的沃土上萌生了儒家思想。

春秋后期,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丰富发展儒家思想,使其成为蔚然大宗;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家思想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神学化、正统化;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体现出了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儒学逐渐完善;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凸显反封建的民主色彩。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文明史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问题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儒学的形成,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特点;李贽和三大思想家的进步主张。

难点主要是分析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涵及地位;探究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命题规律:

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单元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等基本知识,并直接或间接与现实问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教学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等功能。

从高考命题来看,题型多样,材料呈现形式新颖,情境化趋势很强。

从考查内容上说,考查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积极影响,儒家是中的合理成分(仁、德治、民本思想、教育思想),董仲舒对入学的发展(原因、方式、表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途径、影响,宋明理学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主张,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在反封建专制方面的主张及影响等。

从考查的能力要求上说,注重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分析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历史事件中共性的提升与个性的提炼。

从试题的考查广度来说,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让题目出彩,试题角度的多元化趋势加强;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现了历史的时代功能。

展望2013年高考,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思想文明史的命题份量将会有增无减。

特别注意儒家思想的合理成分,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仁、德、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以及社会责任、民族气节、经世致用、农工商皆本思想,易于和当今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维护祖国统一、精神文明建设、国计民生等现实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查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注意将历史上的思想活跃期联系起来归纳共性、比较不同,尤其是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注意从着眼于思想解放潮流的背景、产生的影响,对各种思想体系的评价和分析,即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三者的结合,中外思想文化的结合,思想文化与当今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结合。

备考建议:

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注意结合每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

特别注意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儒学演变的四个重要阶段。

结合政治史、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出现到后来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产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同时证明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结合社会现实热点,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内容,特别是将孔孟、董仲舒及宋明理学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思想主张,与社会现实中常见事例结合起来,如每年的祭孔大典、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及现代中国的德治建设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知识链接:

一定时期的文化思想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并对经济、政治等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复习本单元时可以链接必修1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2中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等单元内容。

◆结构图示

春秋:

孔子的“仁”

形成

阐发

战国:

孟子“仁政”;荀子“仁义”“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发展

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第29讲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知识结构

概念: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相发表不同意见

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教育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私人讲学

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

派别代表:

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

历史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功,

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和儒家创立

孔子生平:

春秋晚期人,勤奋好学,著书立说,创办私学

孔子思想:

核心是“仁”;主张以徳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

孟子:

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人之性恶”

贡献: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原因:

汉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无为”措施: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从“无为”到“有为”作用:

经济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有为”

原因:

西汉社会潜伏着危机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生平地位:

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思想特点:

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主张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

提出“三纲五常”,确立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维护统治秩序

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举措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还下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考点探究

 

考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出现原因:

(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崛起,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他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具体表现:

(1)社会上形成了一批以传播文化、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他们被称为“”。

(2)代表人物有:

道家学派的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和;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等等。

(3)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的局面;同时,各派,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3.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大变革;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1)思想核心:

“”。

提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己所不欲,”。

(2)政治思想:

①主张,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强调“礼”,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思想:

①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②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3)地位:

春秋晚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的思想:

孟子主张实行“”,进一步提出“”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

3.荀子的思想: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在伦理观上主张“人之性恶”,强调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主要影响: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生活时代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阶级属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新兴的地主阶级

主要

观点

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仁政:

省刑法、薄税敛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民为贵,君为轻

君舟民水

伦理观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恶论

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合作探究】1:

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合作探究】2:

三孔:

孔府、孔庙、孔林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孔”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意义。

(1)历史原因:

①孔子是中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后代推崇;②孔子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③儒家思想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④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注重对“三孔”的修建和保护。

(2)现实意义:

①“三孔”是历史文化教育的阵地,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②“三孔”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开发,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

①哲学思想(世界观):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政治思想:

提出“”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的理想社会;

③辩证法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2)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主张: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主张“天人合一”。

2.法家的韩非子:

(1)地位: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思想:

主张君主要,法、术、势相结合,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影响: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的墨子: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主张“”,宣扬“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反对任人唯亲。

【合作探究】3:

今天儒家思想是否过时了,还有没有必要提倡它?

为什么?

不过时,有必要。

因为: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着现实意义。

【合作探究】4:

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当今加强德治建设有何必要性?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

儒家的德治是以“”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前者是代表利益的,是为维护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服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认识与结论】1: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尊老爱幼,敬贤尊师的思想,言必信的社会公德等。

其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

【认识与结论】2: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知识拓展】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民本思想反映在“仁”“为政以德”中,强调“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警告君主当居安思危;

(2)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

(3)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

(4)道家的老庄从“天人合一”出发,认为君主当“以百姓心为心”,提出“爱民治国”的主张;

(5)墨子把“民为立国之本”的思想同“兼爱”思想相融合,要求君主“先万民之身,后为己身”。

【以史为鉴】诸子百家思想中对现代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1)儒家:

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2)道家:

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3)法家:

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4)墨家: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1)儒家——推崇“人治”和“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

(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典型题例】

1.(2012·山东卷)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2011·浙江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④ D.③④

3.“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4.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5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而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庄子、韩非子B.老子、孔子C.孟子、荀子D.庄子、孔子

5.(2010·山东卷)“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6.(2008·重庆卷)“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7.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8.孔子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克复周礼。

下列言论中,体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是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9.(2009·山东卷)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0.全世界75位诺贝尔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他们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应包括

A.“克已复礼”B.“民贵君轻”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德服人”

11.2011年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12.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13.(2012·海南卷)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15.(2011·安徽卷)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下面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①安庆迎江寺②徽州牌坊群③涡阳老子庙④合肥包公祠

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考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政策。

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3)结果:

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强盛。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无为而治”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

1.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和“”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的政治思想,提出“天人合一”和“”学说;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提倡孝道,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2.董仲舒的新儒学特点:

董仲舒把、法家和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新的儒学体系。

具体表现: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倾向.

3.结果:

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知识拓展】先秦儒家思想与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比较:

(1)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

①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②具有理想化的色彩;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