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6703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⑴复习指导

(供参考)

小说部分:

一,重点阅读篇目

⒈鲁迅小说:

《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孔一己》要求:

把握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体会"鲁迅气氛"及鲁迅创作的基调.

⒉茅盾小说:

《子夜》要求:

⑴全面理解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⑵熟知相关的人物.⑶体会"社会剖析小说"的内涵.

⒊老舍小说:

《骆驼祥子》要求:

把握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

⒋沈从文小说:

《边城》要求:

主题,故事风貌,人物.

⒌王安忆小说:

《纪实与虚构》要求:

体会"虚构自己小说"的含义.

⒍萧红小说:

《呼兰河传》要求:

⑴了解小说的基本情况;⑵体会"回忆体小说"的含义;⑶关于"东北作家群"的情况.

二,一般阅读篇目:

⒈鲁迅:

《铸剑》:

了解《故事新编》的基本情况.

⒉老舍:

《正红旗下》的基本情况及其相关人物.

⒊阿城:

《棋王》的艺术风格及其相关人物.

⒋张爱玲:

《倾城之恋》的故事情节和有关人物;《金锁记》的故事情节和有关人物.

⒌赵树理:

熟悉《小二黑结婚》等扩展读物的基本情况.

⒍汪曾祺:

《故里三陈》的基本情况.

⒎王猛:

《春之声》体会"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⒏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的基本故事情况和相关人物.

⒐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的基本故事情节和相关人物.

学习要点:

1.学员要学习必要的文学常识.

2.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时代背景.

3.掌握作者的创作风格.

4.仔细阅读作品.

5.把握作品的内容和要点.

一,在酒楼上

鲁迅

相关知识:

1.《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入1918——1922年的15篇作品.第一篇小说为《狂人日记》,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上.另外,比较典型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最初连载于《晨报副刊》,署名巴人(精神胜利法)以及《孔一己》等.

2.《彷徨》:

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共收入1924——1925的11篇小说,主要是描写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比较熟悉的作品有《祝福》(祥林嫂),《离婚》(爱姑),《伤逝》(涓生,子君),《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幸福家庭》(作家夫妇)等.

(一)时代背景:

《在酒楼上》选自《彷徨》,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社会现实,是鲁迅先生表现知识分子问题的比较著名的作品.

(二)人物形象分析:

吕纬甫与涓生,子君,魏连殳等一样,都曾受过近代教育,接受过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资产阶级进步思想,是社会改革的有志之士.吕纬甫过去"敏捷精悍",曾有过"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破除偶像壮举,为了探讨"改革中国的方法",与人争论得"打起来".他们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分子,开风气之先.

但辛亥革命失败后,强大的旧势力的压迫之下,他们自私卑怯,动摇妥协,消沉颓废,改变初衷,几乎成为社会矛盾的孤独者和异类.吕纬甫和先前判若两人,变得"敷敷衍衍,模模糊糊",这也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缺乏坚定性的充分暴露.作者对他(们)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和所走过的个人奋斗的道路,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作了深刻的剖析.作品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应该别寻新路.

(三)艺术风格:

1.忧愤沉郁.(见文中)

2.朴素自然:

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都力求如实描写,不假虚饰.结构上采用散记的形式,开头虽无惊人之处,却极其自然,信笔写来.结构单纯("我"和吕纬甫),以对话连接故事情节.

3.语言凝练简洁.(尤其表现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通过将几处的写景抒情结合在简短的几句话中,不仅体现了作家的心灵体验和感情的渲染,而且使读者得到了丰富而深切的感受.

二,铸剑

鲁迅

一关于文学常识:

《故事新编》收历史小说8篇.《补天》写于1922年,原题《不周山》,曾收于《呐喊》;《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名《眉间尺》.其他5篇写于1934至1935年,分别为《补天》《理水》《非攻》《采薇》《起死》.《故事新编》多数是在"博考文献"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二《铸剑》是一篇浪漫主义杰作,其中虽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作为主要倾向的,是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塑造了眉间尺和宴之敖两个复仇者的形象,表现了"予及汝亵亡"的复仇反抗精神."铸剑开炉"一段文字诡奇而绚丽,金鼎沸水中,"三头相搏"激越悲壮,惊心动魄,把誓死向暴君讨还血债虽死而战斗不息的复仇精神,表现得极其充分突出,生动而形象,有感情有气势,足以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语言风格.

《铸剑》着重于性格刻画,如眉间尺的说不清是杀老鼠还是救老鼠的行为,他听到父亲被楚王残杀后复仇怒火的燃烧,他去复仇却缺乏办法,他的头和楚王的头在金鼎沸水中殊死搏斗,则都出自作家在文献基础上的想象和加工,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性格发展过程的真实丰满而又富有浪漫的复仇者形象.

精心安排情节发展.小说情节由一个高潮到另一个高潮,作者由前面情节叙述的义愤,慷慨到最后的讽刺嘲弄的语调,增强了现实感,作品妙趣横生,充满了喜剧色彩,更突出了作者的忧愤深广和内心的矛盾痛苦.

三,《子夜》选读

⒈茅盾:

(1896——1981),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出身于世香门第之家,自幼受到比较开明的家教.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之一,是最早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知识分子之一.1925年参加了"五卅"运动.1927年秋——1928春,他很快用近距离的素材完成了连续性的三部曲《蚀》,原稿用笔名"矛盾",看见作者当时的心境,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

1928.他东渡日本.长篇《虹》是茅盾1929.4——6月在日所撰.1932——1937,抗战爆发,是其创作鼎盛时期,长篇《子夜》问世,奠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另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及短篇代表作《林家铺子》……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重庆写下饱满热情的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1939——1944,问世长篇《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

⒉《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是其创作的高峰,标志左翼文学的伟大实绩,被瞿秋白誉为"抗鼎之作",原名《夕阳》.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完成.此作是茅盾"细心研究"的力作,代表了他的创作个性.

作为"真能代表现时代"的"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其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子夜》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其内容和艺术成就可参见《专题研究》)吴荪甫是在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第一个企业家的代表,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资产阶级形象中出现得最早,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个……

⒊本文选自《子夜》第一章,重点写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的作用很重要.正是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吴老太爷仓皇出逃,而目的地正是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的大上海.试想,二十多年来,吴老太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现在他所"看见的,听到的,嗅到的,哪一样不带有强烈的太强烈的刺激性"茅盾正是通过吴老太爷初进大上海的各种心理感受,写出了大上海的特征.

这一节内容中,作者并未对吴老太爷进行肖像描写,而且他的语言描写也不是太多.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尤其是对吴老太爷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更突出了人物痛苦的感受能力.

⒋这部小说,作者对心理分析所采用的方法已不仅仅是在现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而是明显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这种象征手法或隐或现地几乎从作品的开头贯穿始终.小说第一章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我们可以通过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细节窥见这个封建僵尸丰富的内心世界:

⑴作为象征道具的黄绫套子的《太上感应篇》就发挥了神奇的功效;

⑵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巨大的恐惧感)

⑶丰满的乳房,赤裸裸的白腿刺激老太爷时的恐惧……都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巨大反差.

这一切作者并未用旁白的手法来叙述,而是通过张素素,李玉亭,范博文等人的言行去点化了这具"古老社会的僵尸"的象征内涵和特殊的心理特征.

其实,此类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心理描写在《子夜》中屡屡出现,更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性,有力地突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及经济衰败对社会变革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体现了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四,边城

⒈沈从文(1902——1988),出身于湖南凤凰县一个行伍家庭.15岁参加土著部队.1927年赴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一起,参加新月社.1930年,曾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回北京,主编《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期间发表的《文学者的态度》和《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曾引发了文坛上关于"京派"和"海派"之争.

他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他长期以来发现并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艺术追求,更促使他以具有生活特异性的湘西边陲,作为他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

如:

《柏子》《龙朱》《边城》等代表作,其间的三三,翠翠,夭夭等形象更是他所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与极致.

正是在理想化了的古朴环境下生活的善良纯厚的人们身上,体现了作者所确认和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⒉《边城》是沈从文的优秀的中篇小说,用人性美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善,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

这里的人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淳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往来的船只,弯弯的山路,吊角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集中体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看原著).

作者在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他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不仅仅是留恋故土的山水,人情,风俗,作者把一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⒊《边城》获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翠翠,老船夫形象的成功塑造.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即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既是人的至性——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孕育与教化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展现出来的.(读原文)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的(读原文).

老船夫的"善",主要通过对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并非置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展示性格的复杂性,而是从之于他人,从之于孙女的人伦关系中,围绕着关于翠翠的婚事种种,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位平凡的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浩瀚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

《边城》不仅在思想表现方面具有它的独特性,而且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具有它鲜明,独特的个性.首先,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其次,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陪嫁,丧葬,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一道鲜亮的风景线,使作品具有独异的乡土文学色彩,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再次,作品还具有田园牧歌式的风格."边城"因人性的魔力,升华到了一个自然和谐,归真反璞的理想境界.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的并非绝望的结局: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不忍心让翠翠彻底绝望,而让她带着希望接受爱情的考验与磨难,等待恋人的归来.也给读者留下希望,期待与遐想,使结尾更有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五,《骆驼祥子》选读

⒈老舍:

(1899——1966),北京满族人.其长篇小说与巴金,茅盾齐名,中篇短篇和话剧也蜚声文坛.1923年,在天津南开《南开季刊》上发表处女作《小铃儿》.1924年至1929年,赴英讲学.期间完成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26年,许地山介绍他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离开英国回国至新加坡,创作了《小坡的生日》.回国后至抗战爆发前,在山东济南,青岛执教,创作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大明湖》(原稿被焚毁)等.

⒉《骆驼祥子》:

长篇《骆驼祥子》最初连载于《宇宙风》杂志,1939年首版单行本,是作者"做职业写作家的第一炮".

破产的青年农民祥子在北平以拉洋车为生,他勤劳朴实,善良正直,富责任感和同情心,好强上进.他追求的生活理想就是买一辆洋车,做一个独立的车夫.经历了买车——被抢走——买车——被敲诈——受虎妞诱惑,被逼结婚——买车——虎妞难产死而买车.自此,祥子失去了往日的精进与顽强,自暴自弃,日渐堕落,吃喝嫖赌,谋财害命,几乎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人.昔日"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祥子的遭遇是一个渗透了血泪的悲剧.

⒊老舍先生是一位致力于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语言大师,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抓住他的语言.

⑴小说开头对北平洋车夫"门派"的介绍,对车夫"跑法"的介绍等,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对旧北京的人力车夫是非常了解的,作者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注入了自己的"陶醉"之情,是那么亲切,熟稔,使我们在这熟悉而细致的话语中读到作者小说中的那种诗意.

⑵在小说中,作者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

⑶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极细致而有层次感.作者准确而传神地刻画出了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加之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俗白的北京口语显示了魅力和光彩,更增添了老舍先生作为"北京市民诗人"的不朽价值.

六,《正红旗下》选读

老舍先生作为满族人的后裔,在《正红旗下》讲述了一个北平满族市民家族衰败的故事.通过这几段故事可以看出此作的基本主题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老舍继承了从鲁迅开始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出了自己新的开拓和创新的特色.他的作品各有特色,如早期长篇,老张的哲学》(被金钱锈蚀了灵魂的老张),《二马》(包残守缺的马守仁),《赵子曰》(浑浑噩噩的赵子曰),因被放在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加以表现,更显出一定程度的复杂性.

以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

中国人的国民性在不同的市民阶层中表现的相当充分和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所以老舍先生的作品多是表现北京的市民生活和市民文化.如《正红旗下》,大姐的婆婆口口声声说"父亲是子爵,丈夫是佐领,儿子是骁骑校".

大姐的公公,大姐夫"生活的意义,在他们父子看来,就是每天要玩耍,玩得细致考究,入迷""放炮的技巧九城第一".他们四体不勤,不自食其力,享用着皇家的俸禄,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当社会变革来临时,他们着急过,但终究未能付诸实施,依旧养鸟逗乐子.

在此可以看出,老舍先生看似用轻松的语气叙述故事,其实我们不难读出那幽默后面的苦涩的笑所给人带来的深重思考.

七,《呼兰河传》——萧红

⒈萧红(1911——1942),东北作家群中成绩卓著的一位女作家,出生于松花江畔呼兰河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尝尽了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处女作《王阿嫂的死》.

出版于1935年的中篇《生死场》是其成名作,和萧军《八月的乡村》,叶紫的《丰收》一起,被鲁迅编入特为他们创设的"奴隶丛书".

作为一个来自乡野而又秉性宽厚的作家,萧红关注的是质朴,可爱而又受难的普通农夫村妇.她对于人生的冷静的谛视与发自内心的对于乡野人物的挚爱相交融,是形成乡土文学独特风格的最主要原因.

《生死场》出版后不久,萧红重又体验了人世的辛酸,孤独地东渡日本,北上北平."八·一三"之后,更经历的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她从未终止过创作,最重要的是她在香港居留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马伯乐》.

⒉关于《呼兰河传》:

这是一部自传性的回忆体小说,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家,对童年乡村生活的回忆.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之间.

作者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童难忘的记忆.它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写法,而以呼兰河的社会生活和环境为中心,显示出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品中更值得留恋的是幼年时的记忆,本文所内容突出了儿童视角下的世界(请看原文).

在艺术上,萧红的创作力求写真(本文也是),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道出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写景写人,抒情写性,既美丽鲜活又质朴无华.

她是我国现代一位出色的"本色派"作家.茅盾曾评价她的《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附: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许多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作者相继流亡到关内.他们带着故土沦陷,河山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组成一幅苍凉沉郁的关外地域史诗.他们的作品一激昂,悲愤的感情色彩和浓烈的乡土气息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而其作者也边成为一个文坛瞩目的新的创作群体,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其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罗烽,白朗等.

八,《倾城之恋》(节选)

⒈关于张爱玲:

1920年,出身于一个具有贵族血统的官宦家庭.这个家庭曾地位显赫,与中国近代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她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其父遗少作风,染有弄风捧月之恶习;其母漂亮而又留过洋,终归夫妻不和,在张爱玲十几岁时离婚.她就生长在这样一个由鸦片烟和西洋古典音乐交织的特殊环境里,便培养了她敏感而又冷漠,孤僻而又实际的独特性格.

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受其影响,十四岁便写作长篇小说《摩登红楼梦》……曾考入伦敦大学,因为战事,改入香港大学.

1943年的上海文坛,天才女作家张爱玲,一夜红遍上海.她创作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花凋》及《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等小说结集《传奇》出版,与1945年初的散文集《流言》曾成为上海四十年代畅销书,一时洛阳纸贵.她由红变紫,实现了要成为名人的夙愿.

她不但文奇,人亦奇.喜欢奇装异服,常穿自己设计的宽袖大袍式清代服装出席社交场合,时间观念极强,较少与外界联系.在其走红时期,一位读者因喜爱她的小说而喜欢她的人,并成就一段短暂的婚姻.

1950年,受夏衍的邀请,曾参加了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去香港定居.1954年,移居美国,不久与美剧作家赖雅结婚(年长30岁).1961年,赖雅中风而死,她孤寂生活.直至1995年90年代,她又在大陆红起……

⒉关于《倾城之恋》:

请读作品及"专题研究"相关内容.

九,《故里三陈》

⒈汪曾祺:

生于1920年,江苏高邮人.1943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1950年调北京市文联任《北京文艺》编辑.1955年调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他在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邂逅集》《晚饭花集》等小说集.短篇小说《大淖纪事》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汪的小说数量不多,且以短篇小说为本.真正引起反响的是1980年发表的《受戒》使人耳目一新.当时的文学创作尚未从"伤痕"中挣脱出来,人们惊异地发现他的小说别具一格的风格和情趣.随着《大淖纪事》《异秉》《岁寒三友》《八千岁》等一系列故乡怀旧作品的发表,他那种清新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一个辍笔40年的老作家,用一个80年代中国人的眼光来回顾40多年前那些温馨的旧梦,分明浸润着作家对人生和社会更深刻的认识.《受戒》和《大淖纪事》等作品看似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实则正是作者对于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是合乎人们传统美德的理想道德规范的.

可以说,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是对建国以来单一的审美情趣和单一的小说形式技巧的一次冲击.

⒉《故里三陈》由三个独立地短篇构成.每篇写一个有特殊技能的故乡人物.

对陈小手高超的接生本领,作者也仅是通过白描手法很自然地写出来,并未写他的其他特征,如他的手"动作细腻,可减少产妇的痛苦""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些".作品只在小说结尾写到陈小手的不幸遭遇.结尾一句话把团长的心理呈现出来,使读者能感觉到作者流露出的嘲讽.

汪老先生在作品中更多地是表现的和谐快乐,用他自己的话"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如《陈四》,直接写到陈四的部分很少,而将大量的笔墨用来描写"迎神赛会"的情景,详细地介绍了"迎会"的各个队列安排,着装表演,突出了纯然而宁静的乡土风貌,反映了故乡那和谐而温馨的风俗人情.虽说对陈四的介绍只限于小说的结尾,但丝毫不影响作品的影响力,恰是这种看似"很随意"地安排,营造了一个洋溢着浓郁地域风情的艺术世界.

《陈泥鳅》以绰号"泥鳅"来说明他水性好."他好利又好义",小说写了陈泥鳅扶危济困与王奶奶相濡以沫的情谊……这三篇短小说并没有关于人物性格,心理的直接描写,更没有刻意设计情节和矛盾冲突来加强故事性,作者没有刻意塑造人物.但人物特征却并未因此淡化,凡是读过此小说的人没有不能说出人物特征的,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感觉和氛围,对真实生活的印象.

虽说作品的故事性不强,但读他的小说,却感到随笔似的自由和亲切,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趣味.

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的是小人物,但却被作家写得那么生动,形象,语气看似平静,却可见作者所表达的生活情趣,似乎很随意地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叙述风度,这足以见作者那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品的叙述语言简洁干净,利索清爽,少用修饰而多叙述性的白描.

在准确的语言运用中达到了一种风格和氛围,更反映出作者那丰厚的语言功底.

十,《李有才板话》(节选)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人.从小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1943年5月,赵树理创作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这是赵树理成名之作,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最早出现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同年10月,他又写成了被誉为"解放区文艺代表之作"的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1945年写成了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1944至1949年陆续发表了中短篇小说《孟祥英翻身》,《地板》,《邪不压正》,《田寡妇看瓜》等.

作者擅长写农村题材,作品的主题是他在农村做群众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故他常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很有现实意义.

《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继《小二黑结婚》之后创作的最早反映解放区农民翻身斗争的中篇小说.

作者很注意吸收中国传统民间文艺的表现手法,尊重农民的审美习惯,熟练地运用农民群众的语言,使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

《李有才板话》就是"评书"体小说,其在结构,描写,语言等方面很有特色.

由此作可以看出赵树理小说的结构特点:

⑴沿袭了中国传统小说"将故事"的结构特点,讲究情节的连贯和完整,人物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发生,发展等都交代得比较清楚.

⑵通过语言和动作展示人物性格,不做静止的心理描写.

⑶语言既通俗化,大众化,又不粗俗简陋,富有表现力.

十一,棋王(节选)

阿诚——原名钟阿诚,生于1949年,祖籍四川,从小在北京读书至高中毕业,1968年曾到山西,内蒙插队,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