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10年真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6519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心理学10年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前心理学10年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前心理学10年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前心理学10年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前心理学10年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心理学10年真题.docx

《学前心理学10年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心理学10年真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心理学10年真题.docx

学前心理学10年真题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38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0~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是(D)1-4

A.心理学的研究对象B.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C.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初,还带有许多幼儿的特征,这反映儿童心理发展(D)13-394

A.顺序性的B.是稳定的

C.是可变化的D.阶段性的

3.手眼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C)10-301

A.手能持续抓握

B.看到物体后,又把视觉指向自己的手

C.能用手抓住看到的物体

D.看不见玩具而只听到玩具的声音,就能伸手抓住玩具

4.研究表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一般情况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A)3-73

A.3~5分钟B.5~10分钟

C.15分钟D.20分钟

5.幼儿认为“早上,是到外面玩的时候”,“上午是上课的时候”,这表明儿童的时间知觉是(B)4-105

A.依靠生理上的变化B.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C.根据日夜和季节变化D.依靠成人教授

6.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是(A)5-120

A.运动记忆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D.语词记忆

7.一名幼儿对小朋友说:

“我爸爸可高了,有三层楼那么高。

”这是因为该幼儿(C)6-162

A.喜欢撒谎

B.认知存在障碍

C.思维相对性差,片面性大,在想象中过分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D.记忆与想象相混淆,把自己的想象当作真实的事情描述出来了

8.儿童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的年龄段是(A)8-219

A.1~1岁半B.1岁半~3岁

C.2、3岁~6、7岁D.6岁以后

9.幼儿认字主要处于(A)8-252

A.泛化和识字阶段B.泛化和再现阶段

C.识字和再现阶段D.识字和默写阶段

10.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B)9-267

A.2种B.3种

C.4种D.5种

11.幼儿看到故事书中的“坏人”,常会把他抠掉,这说明了幼儿情绪的(D)9-276

A.丰富化B.深刻化

C.稳定性D.冲动性

12.儿童动作的发展是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这表现的动作发展规律是(C)10-292

A.无有规律B.近远规律

C.首尾规律D.大小规律

13.儿童在2~3岁时,掌握代名词“我”,标志着儿童(D)11-329

A.自我评价的萌芽B.自我体验的萌芽

C.自我控制的萌芽D.自我意识的萌芽

14.为了测定婴儿依恋类型心理学家利用母婴分离反应设计(C)12-360

A.视觉悬崖实验B.投射测验

C.陌生情景测验D.定势想像实验

15.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A)13-394

A.生理成熟B.家庭因素

C.环境因素D.教育因素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18

答:

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7.具体形象思维7-177

答: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18.积极词汇8-229

答:

积极词汇是指儿童自己能说能用的词汇。

19.直接动机10-308

答:

与目的直接联系的称为直接动机

20.依恋12-358

答:

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请任选3小题回答,全答的只按前3小题评分。

每小题8分,共24分)

21.3~6岁儿童的有意注意有哪些特点?

3-69

答:

幼儿期,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以下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2)幼儿的无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22.学前儿童判断的发展变化有哪些趋势?

7-204

答:

学前儿童判断的发展变化有以下趋势:

(1)判断形式间接化

从判断形式看,学前儿童的判断从以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

(2)判断内容深入化

从判断的内容来看,儿童的判断首先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

在幼儿期开始向反映事物本质联系发展,也就是从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

(3)判断根据客观化

从判断根据看,幼儿从以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依据,开始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

(4)判断论据明确化

从判断论据看,幼儿起先没有意识到判断的根据,以后逐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根据。

23.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有哪些阶段及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怎样?

8-218

答:

一、前言语阶段

在儿童真正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或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生后第一年是前言语阶段。

1、言语发生的准备

言语发生的准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

(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2、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初生~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发生阶段

1~3岁是言语发生阶段。

1、言语发生的标志

言语发生的标志是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

有人提出,言语发生的具体指标是:

(1)用最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

(2)持续地、自发地使用一些词,而且这些词必须是成人语言中的词,而不是自己造的词。

比如,孩子有一阵子整天叫“爸爸”,过一阵子又不叫了。

然后又开始叫,这就是还没有进入持续阶段。

(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

(4)掌握10个词左右。

2、言语发生阶段的两个小阶段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岁半)。

在这个阶段,儿童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是说出的语词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停顿或沉默期。

这时,儿童只用点头、摇头或手势和行动示意,不开口说话,甚至停止了独处时的自发发音活动。

(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岁半~2、3岁)。

儿童似乎突然开口,说话的积极性很高,语词大量增加,语句酌掌握也迅速发展。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

2岁以后,特别是3岁到入学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儿童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有迅速发展,为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

24.学前儿童兴趣发展有哪些阶段及特点?

11-336

答:

一、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出生~1岁)

情绪心理学家孟昭兰将这一时期儿童兴趣的发展具体分为三个小阶段:

1、1~3个月:

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

孩子对声、光、运动刺激产生持续反应;

2、4~9个月:

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

适宜的声、光刺激的重复出现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孩子作出活动,使有趣的景象得以保持,并由此产生快感。

3、9个月以后:

新异性探索阶段。

孩子对新异性物体感兴趣。

当新异性物体出现时,孩子主动作出重复性动作去认识新异物体本身。

如,孩子不断地抛玩具。

二、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1~3岁)

进入1岁以后,孩子的兴趣逐渐丰宫起来。

具体表现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事物发生兴趣:

1、活动的、微小的物体,如天上飞的飞机、昆虫;

2、突然消失的物体,如拿个东西给孩子看,然后藏起来;

3.、成人的动作或活动,如妈妈包饺子、爸爸刮胡子;

4、因果关系,如坐车时树木和火车的相对运动。

2岁后,孩子对语音的兴趣加强,并开始有意识的模仿。

三、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3~6岁)

进入幼儿期以后,在婴儿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幼儿兴趣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在兴趣的范围方面:

孩子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对客观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看,什么都想摸摸,但存在几种优势兴趣,左右着孩子的行为。

(1)对游戏的兴趣是幼儿期占主导地位的兴趣。

不管什么样的游戏、不管玩了多少遍,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始终不会改变。

(2)对因果关系的兴趣发展迅速,从问“是什么”、“做什么用的”到“为什么”。

这种兴趣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同时也表现在幼儿的行为中,他们喜欢拆拆卸卸,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动画片、活动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喜欢看卡通片。

2、在兴趣的稳定性方面:

幼儿兴趣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个别差异。

如有的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而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无所谓;有的孩子对昆虫感兴趣,有的则对汽车感兴趣,有的则对音乐感兴趣等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请任选1小题回答,全答的只按前1小题评分。

每小题12分,共12分)

2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根据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科学地安排学前儿童的活动。

5-138

答:

一、在保持阶段,头脑中存储的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个大方面的变化。

就“量”的变化而言,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遗忘。

所谓“质”的变化,是由于每个人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因而回忆出来的内容会发生多种形式的变化:

有的内容变得简略、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内容却变得更如具体或更为夸张和突出。

上述变化是规律性的,在成人的记忆当中是经常发生的。

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比较缺乏,更容易发生上述变化,更容易忘事。

因此,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他们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

二、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

为了对研究结果作出量的分析并排除过去经验的干扰,他首创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并以重学法,即以每次检测时重新学习原材料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保持量的指标,获得了一系列数据。

他根据这些数据绘制出了一条反映遗忘进程的曲线,这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可以看到遗忘的变化趋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1、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学习之后遗忘立即开始,而且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遗忘速度逐渐缓慢下来。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时间的合理分配对于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

连续进行的复习,叫集中复习。

复习乏间间隔一定时间的复习,称为分散复习。

有人用实验材料说明,在学习同一门课程时,平时分散复习的记忆效果明显地比在全部课程学习结束后集中复习的记忆效果好,尽管两种复习方法所用的时间完全相同。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

令人感兴趣的是,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所谓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这也就是说,学习之后,马上要求回忆,其成绩倒不如稍过一段时间之后。

26.学前期儿童情绪培养的策略。

9-286

答: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1、保持和谐的气氛

在家庭中要有意识地保持良好的情绪气氛,布置一个有利于情绪放松的环境,避免脏乱、嘈杂,成人之间要互敬互爱,家庭成员之间也要使用礼貌用语,并努力避免剧烈的冲突。

2、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正确对待幼儿的依恋,对孩子的情绪发展有重要意义。

母亲在给孩子喂奶时,就要同时注意与孩子的感情联系。

亲子感情的建立虽然有先天因素,但后天的抚养亲情比先天的血缘关系更为重要。

幼儿园的师生情,主要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幼儿需要得到教师较多的注意、具体接触和关爱,特别是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

二、成人的情绪自控

成人的情绪示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十分重要。

成人愉快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是良好的示范和感染。

更重要的是,成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喜怒无常,使孩子也无所适从,情绪也不稳定。

为人之师,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优秀教师能够做到把自己的一切忧伤留在教室之外,情绪饱满地进课堂。

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

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四、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成人可以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控制情绪。

1、转移法

2、冷却法

3、消退法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更多是在生活中学会的。

因此,在生活中,有必要教给孩子有意识地调节情绪及其表现方式的技术。

1、反思法

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

2、自我说服法

孩子初入园由于要找妈妈而伤心地哭泣时,可以教他自己大声说:

“好孩子不哭。

”孩子起先是边说边抽泣,以后渐渐地不哭了。

3、想像法

遇到困难或挫折而伤心时,想想自己是“大姐姐”、“大哥哥”、“男子汉”或某个英雄人物等等。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

27.5岁的成成在看动画片时,往往能看上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不分散注意力;但当他看图书时,相比时间就短了很多,请从影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因素的角度分析:

(1)造成这一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312

(2)你准备怎样帮助儿童提高动作和意志动作的水平?

(1)答: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成成对看书的积极性不如看动画片的积极性高,因此注意就容易分散。

(2)答:

一、兴趣

兴趣是激起活动动机的手段。

当孩子在练习抬头时,用发声的玩具吸引他;当孩子学爬行、学走路时,用诱人的玩具吸引他向玩具的方向爬去或走去,都是很有效的。

对4~6岁幼儿的研究也表明,幼儿在运用玩具进行游戏时,由于兴趣性较强,其坚持性行为显著地高出于兴趣性较弱的手工操作活动。

二、鼓励和增加自信心

1、成人的态度对婴幼儿动作和意志衍动的发展至关重要。

孩子自发地有活动的需要,有尝试进行各种动作的需要。

在尝试的探索中,孩子获得各种成就感。

2、增加自信心,是孩子发展各种动作和意志行动的有力的内部力量。

肯定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

当孩子得到点滴进步时,成功感可以使他增加自信心。

当孩子在活动失败时,更需要成人的支持,成人的亲近和语言强化,包括提出要求、提示、建议、称赞等,鼓励他再接再厉。

三、幼儿自己的态度

1、幼儿对于行动的态度,影响到他的意志行动。

2、幼儿对意志行动的理解,也有助于其水平的提高。

3、同伴间的比较,对幼儿的意志行动起着干扰或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