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 生物与环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6344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物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 生物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物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 生物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物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 生物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物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 生物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 生物与环境.docx

《生物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 生物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 生物与环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 生物与环境.docx

生物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生物与环境

J单元 生物与环境

J单元 生物与环境1

J1生态因素1

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1

J3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9

J4生物与环境综合12

J1生态因素

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生物卷(解析)·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201501)】6.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答案】【知识点】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答案解析】D解析:

种群的性别比例如果失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典型总结】种群和群落

种群特征是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能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1.种群密度

(1)在用样方法计数时,位于边界线上的样本数目计算方法是任取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位于线上的和顶角上的都计数。

用样方法得出的数值是种群密度而不是种群数量。

(2)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时,若不适应环境,则可能会灭亡;若适应新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该种群的数量类似于“J”型增长,但最终呈“S”型增长。

(3)“J”型曲线由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大,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所以绝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4)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的纵坐标起点均不为0,当处在以下条件如实验室提供的理想条件、一个种群迁入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的一定时期时,才会出现“J”型增长曲线。

若一个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在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到达K值时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可能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5)种群增长曲线的生产生活应用

①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清扫卫生等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②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

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③生产应用:

生产上的捕获期就确定在种群数量为K/2时最好,但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在潜伏期,即K/2以前时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生物卷(解析)·2015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201412)word版】45.(7分)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

值和时间的关系。

请据图回答: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_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图中“_________”表示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由图乙可知,该种群在第_________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当种群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内斗争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___的能力,同时也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知识点】K1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J3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

【答案解析】

(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量流(动方向)

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或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物再利用,合理给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答全给分)

(2)40     逐渐增强(3)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

(1)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图中“

”表示能量流动方向,生态系统能量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或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物再利用),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据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第40年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

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增加食物,改善环境条件、减少天敌等。

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强。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更为强大,光合作用更强,对光,二氧化碳,无机盐等环境资源利用加强,而且由于环境较适宜,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群落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识图和图形转换能力。

【典型总结】1能量流动相关知识

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一般研究能量流动都以种群为单位。

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开始:

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过程:

呼吸(热能)

 

生产者有机物初级消费者有机物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①生产者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来自太阳能,去路有三条;主要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次是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被下一级吃掉),最后给分解者。

②流入消费者体入的能量是指:

被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③分解者的能量:

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

④能量去处:

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⑤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不能反复利用

逐级递减(最后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10%~20%(一般营养级不超过5个,一山不容二虎,肉比青菜要贵),当次级消费者食用生产者超过最大传递量(20%)时,生态系统会被破坏(m1<5m2)。

⑥能量流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⑦能量金字塔:

表示营养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营养级越高,则能量越少。

⑧数量金字塔:

表示营养级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则数量越少。

也有反例;例如:

松毛虫成灾的松树林,食物链:

树虫鸟

⑨生物量(重量)金字塔:

表示营养级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营养级越高,则生物量越少

⑩生态系统在能量方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补充。

11)能量流动图解

几乎不能循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按食物链的形式,当存在分解者时,注意:

(如果是自然界微生物则不能与生产者构成循环,如果是人工沼气池,则可以与人构成循环。

饲料

太阳能农作物家禽家畜

落叶食物

微生物人

(沼气池)粪便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清除稻田中的杂草,清除鱼塘中的黑鱼。

目的: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作用率,合理的调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

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基本原理:

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是通过食物链来完成的,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

特点:

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

意义:

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物卷(解析)·2015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201412)word版】28.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

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答案】【知识点】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答案解析】D解析:

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D错误

【生物卷(解析)·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12月月考(201412)】37.下图表示某种群在某稳定生态系统中数量变化曲线,K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后呈现动态波动

B.如种群数量的a等于K/2,则c等于2a

C.种群数量小于c时,出生率不一定大于死亡率

D.如b与c的值相差不大,则数量刚超过b之后种群

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答案】【知识点】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答案解析】D解析:

c处为K值,b没有过到K值,因而数量刚超过b之后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思路点拨】根据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的知识分析。

【生物卷(解析)·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12月月考(201412)】36.检测员将1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

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蓝藻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个/mL。

A.5×105n化B.5×108nC.500nD.50n

【答案】【知识点】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答案解析】A解析:

水样中蓝藻数=80个小格内蓝藻数/80×400×1000×稀释倍数。

【思路点拨】根据相关计算公式即可

【生物卷(解析)·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12月月考(201412)】27.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正确的说法是( )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趋湿的特性

B.图示装置为吸虫器,适于采集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

C.金属筛网可以用多层纱布代替,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可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或放置湿棉花

【答案】【知识点】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答案解析】D解析:

土壤动物避光;图示装置为诱虫器;用金属筛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动物向下移动。

【思路点拨】根据教材料该实验的原理分析。

【生物卷(解析)·2015届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第二次月考(201412)】18、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通过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

【答案】【知识点】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答案解析】D解析:

由题意知,b点前种群呈S型增长,a点时增长率最大,防治蝗灾应在此点之前,故A正确;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在不断增长,故B错误;由种群特征知,改变性别比例可有效控制种群密度,故C正确;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故D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生物卷(解析)·2015届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01501)】25.下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叙述正确的是

A.O~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

B.B~C段种内斗争最激烈

C.为有效防止鼠疫,最好将种群密度控制在B点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鼠,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知识点】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答案解析】D解析:

在B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但是种群密度并未达到最大值所以,A错误;C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由于受到了空间、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生物数量不能再增加,导致种内斗争达到最激烈的程度,B错误;为有效防止鼠疫,最好将种群密度控制在A点之前,C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老鼠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生物卷(解析)·2015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33.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右图所示的曲线。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第2~6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

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

C.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

D.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知识点】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答案解析】A解析:

2—4年间,1<λ<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A错误;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结合这些特点可以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2—4年间1<λ<2,4—8年间0<λ<1,八年以后λ=1,所以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C、D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理综卷(生物解析)·2015届湖北省襄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201501)word版】32.(8分)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  ▲  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

(2)根据生态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 ▲ ,若出现 ▲ 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3)曲线Ⅰ和曲线Ⅱ代表的种群进化速度较快的是 ▲ ,其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 ▲ 

(一定、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Ⅱ表示太湖中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 点后,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 ▲ 点后进行,原因是 ▲ 。

【答案】【知识点】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答案解析】

(1)Ⅰ 

(2)Ⅱ cd

(3)曲线Ⅱ 一定 

(4)f

(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1)根据曲线可知,Ⅰ表示“J”型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外来物种入侵,短时间内出现J型增长,即曲线Ⅰ,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

(2)自然环境下,人口的增长为S型曲线,与图中曲线Ⅱ符合;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数量下降,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3)曲线Ⅰ和曲线Ⅱ代表的种群中,进化速度较快的是曲线Ⅱ,因为曲线Ⅱ代表的种群其种群基因频率变化更大,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Ⅱ表示太湖中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增长速率为0。

(5)据图分析,e点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

【思路点拨】根据曲线图分析,曲线Ⅰ表示J型曲线,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

马缨丹引种到夏威夷后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来生威胁,说明是J型增长,图中曲线Ⅰ符合;自然环境下,人口的增长为S型曲线,图中曲线Ⅱ符合,cd段表示种群的数量下降,即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J3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

【生物卷(解析)·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201501)】32.(7分)下图是某地建立的生态农场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意义是。

(2)下列有关人工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使废物资源化,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B.减少了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C.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

D.人占有主导地位,是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

(3)对于土壤中如蚯蚓等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采用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在进行丰富度的统计时,计名计算法适用于的群落。

(4)在农田中释放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除去害虫属于信息传递;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鸟作出隐蔽反应,属于信息传递。

【答案】【知识点】K5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J3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

【答案解析】

(1)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分)

(2)BC

(3)取样器取样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4)化学物理(2分)

解析:

(1)从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可看出农田收获的粮食、蔬菜被人利用,不能被人直接利用的植物的秸秆和生活垃圾进入了沼气池,产生了沼气供人们使用,而沼渣和沼液则既可以作为植物生长的肥料,也可以为鱼类和蚯蚓提供食物,从而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人工生态系统,遵循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的原理,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由于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可减少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不是很多,抵抗力稳定性低,人在该系统中起着管理作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仍是生产者绿色植物。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进行丰富度的统计时,通常有计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计名计算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4)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鸟作出隐蔽反应,声音属于物理信息传递。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的原理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丰富度调查及信息传递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生物卷(解析)·2015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201412)word版】29.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人类活动可以使自然演替的速度改变,而演替方向不一定会改变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知识点】J3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

【答案解析】C解析: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变化,C错误;

【生物卷(解析)·2015届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第二次月考(201412)】35、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主要物种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答案】【知识点】J3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

【答案解析】C解析:

该演替保留土壤条件,为次生演替,故A错。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错误;由图可知,④→⑤过程,云杉林成优势种,C正确;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故D错。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生物卷(解析)·2015届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1月月考(201501)】18.下图表示铜污染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

a、b分别表示先将两种水蚤培养在不同铜浓度培养液,然后培养在无铜适宜培养液而获得的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结论不合理的是()

A.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生态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生态优势明显

B.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乙的生态优势更明显

C.环境改变可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

D.环境改变可改变生物之间原有的生态优势关系

【答案】【知识点】J3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

【答案解析】C解析:

种间关系一般不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思路点拨】分析图中曲线间的关系即可知

【生物卷(解析)·2015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35.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

B.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

C.动物对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

D.水生生物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

【答案】【知识点】J3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

【答案解析】A解析:

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A错误;由于陆地不同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导致不同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现象,同时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使得动物也存在分层现象,水生生物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在海洋中生物也存在分层现象,BCD正确

【生物卷(解析)·2015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3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种群密度能够真实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C.常用样方法研究植物种群的种群密度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答案】【知识点】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J3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

【答案解析】B解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结构上存在分层现象,A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但是不能真实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错误;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用样方法,C正确;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捕食和竞争同时存在,D正确

【理综卷(生物解析)·2015届湖北省襄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201501)word版】6.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