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0课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6259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0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0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0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0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0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0课时.docx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0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0课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0课时.docx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0课时

第七单元:

制作标本—表内除法

授课时间:

2014年12月2日

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了3个信息窗和1个“相关链接”的内容。

第一信息窗通过创设“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情景,提出了“采了几种花”、“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除法计算方法,认识除法竖式,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二个信息窗通过创设“制作标本”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三个信息窗通过创设“采集贝壳标本”的情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相关链接”部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学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熟练的口算表内除法;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理解倍的意义。

课时安排:

10课时

 

信息窗1---采集动植物标本

授课时间:

2014年12月4日

教学目标:

1.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用竖式计算除法。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

同学们,你经常到郊外去玩吗?

在郊外你参加过哪些活动?

今天天气特别好,你们想到郊外去玩吗?

快快闭上眼睛,咱们现在就出发!

(投影显示情境图)

师:

快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师:

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女孩采了几种花?

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2)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3)女同学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

二、探索新知:

(一)师:

女同学平均每人采了几只蝴蝶?

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

8÷2

师:

8÷2等于几?

你想怎么样来计算?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

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师:

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1、用小棒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二四得八来计算。

……

师:

同学们刚才想了许多好的办法算出了8÷2的结果。

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2是8?

也就是用的二四得八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么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小男孩们算一算捉了多少只蝴蝶,列算式表示出来。

师:

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师:

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

计算除法,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竖式。

教师板书:

5--------------商

除数-----------3)15---------被除数

15----------3和5的积

0

(三)学生自主解决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复习2~5的乘法口诀。

2、同学们喜欢玩风车吗?

这3个风车上都有除法算式,如果你想让风车转起来,就赶快来算一算吧!

看谁的风车转得最快!

3、自主练习第3题。

计算。

 

信息窗1---采集动植物标本练习课

授课时间:

2014年12月7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4计算。

铅笔一共15只,每捆5只,可以捆成几捆?

15÷5=3(捆)

2、自主练习5计算。

从题中可以看出以一共30人,每只小船可以乘坐5人,故30÷5=6(只)。

3、自主练习6看魔术。

从题中可以看出本题是考察:

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

很显然进箱子前的数字为被除数,而从箱子出来的数字为商。

中间求除数是多少。

被除数÷除数=商

4、自主练习7和8。

这是两个实践性的问题,先让学生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

该情景中班里共有10人两个人一把伞,共有4把伞。

10÷2=5(把)从算式中可以得知10人共需要5把伞,班内只有4把,因而伞的数量是不够的。

8:

男生共有15人,住3人间,15÷3=5(间)。

女生可以住4人间,12÷4=3(间)

5、自主练习9。

图中可以看出该学生想买一个价值15元存钱。

知道三个月才买到足球。

该故事意在让我们求每月需要存多少钱。

所以15÷3=5(元)

5、聪明小屋。

练习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信息窗2---制作植物标

授课时间:

2014年12月9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初步体验用一句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方法。

2、经历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并巩固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采集的红花和一些叶子。

今天他们要把这些红花和叶子做成植物标本。

(出示83页情境图)

师:

快来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回答。

师:

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72片长叶能做几件标本?

56片黄叶能做几件标本?

42朵红花能做几件标本?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解决红花能做几件标本。

师:

红花标本能装几盒?

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板书:

42÷6=

师:

42÷6等于几?

你想怎么样来计算?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师:

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

(1)、用小棒来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六七四十二来计算。

(3)、……

教师总结:

同学们刚才想出了许多的好办法算出了42÷6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6是42,也就是用这句六七四十二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板书:

六(七)四十二商是7

师: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黄叶能做几件标本,列算式表示出来。

师:

说说你是怎么样来计算的?

师:

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小朋友,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

谁能用竖式的方法表示出来?

3、学生独立解决黄叶能做几件标本,集体订正。

三、自主练习。

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考察学生6~9的口诀。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一道题的计算过程。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2题、3题做在作业本上。

信息窗2---制作植物标本练习

授课时间:

2014年12月12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讲解作业题自主练习2题、3题。

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2、自主练习4。

我说你写,学生自己完成。

3、自主练习5、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自主练习7。

练习时,先让学生了解图意,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5、自主练习8。

综合运用乘、除法、加法、减法知识解决实际计算题。

练习时,让学生自主完成,并注意要细心。

6、自主练习9题。

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并说出所运用的口诀。

7、自主练习10题。

()里做大能填几,实际也是练习除法求商的计算。

8、自主练习11题。

现实情境中用除法解决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先让学生了解图意,并说一说篮球比赛的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

注意引导学生找到隐含的信息。

9、自主练习12题。

先让学生看懂情境图,讲清题意,然后列式计算。

10、自主练习13题。

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然后交流想法和算式。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信息窗3---采集贝壳标本

授课时间:

2014年12月15日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

你们喜欢到海边捡拾贝壳吗?

下面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一看,好吗?

观察情境图,说出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关问题:

李飞拾得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刘林拾得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林杰拾得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

二、合作探究、鼓励创新。

1、建立倍的概念

(1)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建立倍的概念。

用学具来摆出李飞和王丁拾的贝壳数,第一行摆3个方块(小棒),第二行的小方块(小棒)不要一个一个地摆,要以第一行的根数为标准,3个3个地摆,要明确李飞的贝壳数是2个3只。

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王丁拾的贝壳数是一份,李飞拾的贝壳数有2份,就可以说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也就是说6里面有2个3只,就可以说成6是3的2倍。

在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之后,教师可以拓展一下:

如果第二行摆4个3只,如果摆5个3只……那么可能说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可以再让学生摆摆学具,然后再说一说。

(2)为了加深对倍的理解,可以增加这样的练习:

在第一行摆4根小棒,在第二行摆12根小棒,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

或者苹果有3个,桃子有9个,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解决问题。

在这一阶段,教师不要操之过急,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学生通过摆一摆解决问题即可,但一定要让学生有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这样学生就能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清楚的“倍”的概念。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活动后交流:

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和讨论交流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把要求的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数学问题,联系除法的含义,来确定解决方法。

即要知道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就是看8个里面有几个4个,8就是4的几倍。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结合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知道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2)绿点例题让学生运用初步构建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分析思路解决实际问题。

有的学生可能还要借助学具来摆一摆,借助操作活动,看出18是6的3倍;有的学生则可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将求18是6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18里面有几个6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列出算式。

这两部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不同步是正常的。

教学时,可以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逐渐地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学会应用所学除法的含义来分析数量关系,初步理解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回归生活,体验成功

设计一组练习题:

①以教室中的实物和人为内容的:

红粉笔有5支,白粉笔有10支,白粉笔的支数是红粉笔的几倍?

一组有4名同学,第一小队有20名同学,第一小队的人数是一组的几倍?

②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内容的:

小红今年7岁,妈妈今年35岁,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几倍?

等等。

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因为有了前面动手操作的经验,能够在头脑中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可以脱离学具解决问题,逐步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对“倍”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三、自主练习:

第1题,先让学生圈一圈,再根据操作结果填一填,帮助学生理解算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3题、4题做在作业本上。

 

信息窗3---采集贝壳标本练习

授课时间:

2014年12月19日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第2——3题是练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习题呈现方式由具体的操作活动到生活里的现实问题第2、3题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这两道题不能像第1题那样先圈圈、画画找到答案。

需要从“倍”的含义出发,经过推理,确定算法。

教学时要让学生说说推理的过程,即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的理由。

第4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可选用比赛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兴趣。

第5题、是一道乘法与除法的对比练习。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三道题目之间的练习和区别。

第6题、是“倍”的知识的综合应用的题目。

题中的成绩单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了很多的数据。

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先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交流思路。

接着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组织全班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缺乏实际意义,如王军投进的球是范明没投进的几倍,教师要注意给予恰当的引导。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计算时不能整除,可以让学生列出算式即可。

第7题、开放性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自由思考,以开阔学生自己的思路。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相关链接

授课时间:

2014年12月27日

教学目标:

1、参与教学活动中提出相关问题,学习连乘、连除、及乘除混合运算。

2、掌握连乘、连除、乘除、除乘混合运算。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连乘、连除、乘除、除乘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复习导入(2分钟)明确自学重点(1分钟):

掌握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连加:

6+9+3=   连减:

12-8-2=

加减混合:

5+7-6=  8-6+3=

这是我们学习过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今天我们来学习类似的知识(板书: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二、围绕重点自学。

师:

一共摆了多少个黄色木块?

学生列出算式,大致分两种:

(1)2×3×4=24

先算2×3=6,再算6×4=24。

(2)2×4×3=24

先算2×4=8,再算8×3=24。

1、仔细观察2×3×4=24和2×4×3=24这两道算式哪儿不一样?

同时,计算连除36÷6÷2=?

乘除混合运算中2×8÷4=?

和15÷3×5=?

2、几道算式中箭头告诉我们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记录下来)

3、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的1题和2题,你是怎样算的,把想法记录下来?

点拨:

1、两题的标线告诉我们计算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明确运算顺序:

“从左往右”计算。

三、学生交流。

(一)小组讨论(6分钟)

(二)全班交流(4分钟)

在巡视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指导;在全班交流中作出简要点拨和评价。

四、教师集中点拨。

1、乘法中乘数交换位置积不会变;除法中只能用被除数去除以除数,不能把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交换;

2、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五、布置作业

6题、7题做在作业本上。

 

相关链接练习

授课时间:

2014年12月29日

教学目标:

1、参与教学活动中提出相关问题,学习连乘、连除、及乘除混合运算。

2、掌握连乘、连除、乘除、除乘混合运算。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连乘、连除、乘除、除乘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一、自主练习:

第1题是巩固连乘、连除的计算顺序。

第2题是两步计算的分解,先求出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参与到第二部的计算。

第3题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与一步计算的乘、除式题之间的联系。

第4题是巩固运算顺序的练习。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运算结果及运算顺序,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机能。

第5题看图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说出题里要解决什么问题,给出了哪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然后独立解决。

第6题依然是一道看图解决问题的练习,“把这盘点心装4盒,每盒装几个?

”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7题为一道两步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进行,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小小宇航员—回顾整理

授课时间:

2015年1月4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对本单元学过的除法的意义、用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2、通过系统整理,培养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情境,对本单元学过的除法的意义、用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景图,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1、了解信息,分类整理

教师可先与学生交流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

小学生对太空充满了向往,该话题会激起孩子了解太空的欲望。

之后,再出示画面,介绍小小宇航员到太空中的工作、生活情况。

由于图中的信息比较多,师生可以一起进行分类整理。

2、提出问题,独立解决。

根据整理出的信息,引导学生提数学问题。

学生会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板书在黑板上。

可以问问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些信息,借此将问题与相关信息写到一起,便于后面问题的解决。

回顾整理把本单元的知识分成了两部分进行整理,一部分是对除法意义知识的回顾整理,另一部分是对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的回顾整理。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按照这个知识脉络引导学生进行解决。

如,先通过“24人去太空,每次乘载6人,需要几次?

”引入对除法意义的回顾整理。

可让学生说说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意义。

利用课前预备的学具(圆片或立方体块)进行分物品的活动。

让学生自主来分,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列出除法算式,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及每部分的名称。

再通过解决“有18名男生,6名女生。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

等问题,让学生回顾倍的意义,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可结合学具的操作进一步深化对倍数关系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较为抽象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找出存在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并能说出谁是谁的几倍,谁的几倍是多少,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3、巩固练习,形式多样。

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巩固之后,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练习中的相关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的知识。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在解决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既有学数学的机会,更有用数学的机会,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综合练习教学:

第1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除的计算的掌握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断地练习加、减、乘、除的竖式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第2题是一道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巩固练习。

练习时要注意沟通乘、除法间的联系。

第3题是比较大的练习。

练习时让学生先计算在比较,养成严谨的做题习惯。

第4题是一道填表题。

练习时先读懂表,然后独立完成。

最后两组是开放题目,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5题两步计算题,学生独立完成时注意引导学生沟通、除法之间的联系。

第6题学生观察图,说说图意,再列出算式。

可以让学生说说列式的理由。

第7题看图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时注意引导学生沟通、除法之间的联系。

第8题呈现了运动会比赛场景。

图中蕴含了许多数学信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9题是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解答,巩固对除法和“倍”的理解。

第10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

练习前,先让学生说说体重给我们哪些信息,如有几种学习用品,每种多少钱等,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说说解题的思路。

聪明小屋答案不唯一,学生只要得出两个数的商是4就是正确的。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智慧广场

授课时间:

2015年1月7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形成利用分类列举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分类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和条理性。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列举法,感受列举法的特征。

2、能有条理的分类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分类列举策略

大家喜欢吃水果吗?

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水果(出示苹果和香蕉)

如果你想吃水果,这两种水果可以怎样吃?

谁来演示给大家看?

(学生演示:

只吃苹果,只吃香蕉,两种全吃)

像同学们这样把三种吃法一一列举了出来,寻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分类列举(板书课题),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今后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要经常用到它。

二、自主探究分类列举策略

1、呈现问题,明确题意出示三种水果,可以怎样吃?

(看大屏幕)仔细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汇报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2、确定策略,尝试探究想一想可以用分类列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怎么分类列举?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结:

同学们都把他分成了三种情况,这在数学上叫做分类,先考虑哪一类?

在考虑什么?

(出示只用一种水果,用两种水果,用三种水果)

教学过程复备

3、探究操作,寻找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图片,同桌合作,探究一下一共有多少种拼法。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汇报交流,优化方法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交流方法和思路,如果有没按顺序列举的,就各拿一份让学生去比较。

并适时板书:

不重复,不遗漏。

在这样的有序列举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