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测系统.docx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监测系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地质灾害安全监测系统
(方-案-由-北-京-华-星-北-斗-智-控-提-供)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就是利用专用的测量仪器(GNSS和TDR设备)和方法对变形体(例如:
易滑坡山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性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
滑坡、崩塌体变形区域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很大的位移,这种微小的位移是不能被人眼查别到的,但是这种小位移是可以通过北斗系统监测发现,通过在灾害体上安装放置固定的北斗监测设备,就可以实时发现灾害体的变形量,预测变形体长期的变化趋势,一旦灾害体位移超过了我们的预警值,监测系统就会发出预警信息,提示有关管理单位提前做好应急准备,避免灾害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系统组成
监测项目
滑坡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地下水活动、降雨是较为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以需要对其进行自动监测。
而滑坡发生前,往往可以通过坡体、支护结构的位移迹象提前预警。
监测实景图
山体表面位移监测
山体表面位移监测是通过在坡顶和坡体建立观测墩,在观测墩上安放仪器设备,仪器设备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位置信息,从而实现对整个易滑坡坡体的位移监测。
山体表面位移监测是基于GNSS技术,GNSS技术用于表面位移监测具有全天候作业,几乎不受气候影响,测站间也不需通视,这就克服了传统监测方法对地理环境依赖很大的缺点。
监测系统组成
位移监测设备施工安装
1、选点或放样
在选择连续运行的北斗基准站的位置时,原则如下:
基准站距离测区3公里以内为宜,尽量靠近数据传输网络;
基准站基础应相对稳固,最好建在稳定的基岩上或冻土层以下2米;
站点应选易于安置接收设备且视野开阔的位置,视场周围高度在10度以上不应有障碍物,以免北斗信号被吸收或遮挡;
站点应该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最好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电磁场对北斗信号的干扰;
站点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远离震动源(如铁路、公路等)50米以上;
安置和保护北斗基准站设备。
在无人看守时,保证设备安全,防止有人故意破坏。
监测实景图
内部位移监测
内部位移监测是通过打孔,埋设专门的内部位移监测设备,实时的采集内部位移数据发到服务器上,从而完成内部位移监测;内部位移监测主要的监测设备为固定式测斜仪,通过钻孔方式,将测斜探头通过连杆方式埋入地下,当坝体内部有位移变化时,测斜探头随之倾斜,信号电缆引入地面仪表连接试测,从而可精确测出水平位移量ΔX,ΔY或倾角。
根据ΔX,ΔY的值大小或倾角,发出预警。
地下水位监测
主要是通过在山体表面钻孔,在孔内安放水压力传感器,当地下水位有变化时,水压力使光纤光栅发生改变,光信号通过光缆传输至光信号解调器,从而得到水位变化量。
雨量监测
雨量监测是通过在库区开阔地方安放雨量计来实现监测。
降雨量监测示意图
系统工作模式
基准站(布置在监测体外围稳定地表),N个监测站(布置在监测体形变区域)。
供电:
市电/蓄电池/太阳能均可,确保供电安全。
通讯:
各监测点到监控中心采用光纤通讯/GPRS/无线网桥均可。
滑坡灾害监测系统组成
系统软件
系统优势
数据传输支持无线网桥、GPRS/CDMA、网线、光缆等多种传输方式,组网灵活、可靠;
自动完成数据的采集、传输、数据解算;
全天候不间断实时自动在线监测;
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大坝、桥梁监测、铁路路基、城市沉降、地震形变等亚毫米精度监测领域。
无论何时何地第一时间掌握灾害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