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教学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326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教学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教学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教学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教学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教学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教学文档.docx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教学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教学文档.docx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教学文档

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2.《汉书·元帝纪》中记载:

宣帝曾经训斥太子与儒士们的关系过于密切: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宣帝所说的“自有制度”的实质是()

A.仁政爱民

B.无为而治

C.严刑峻法

D.儒表法里

3.《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

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4.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于(  )

A.圣人

B.儒者

C.官吏

D.帝王

5.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学术自由

B.加强中央集权

C.提高儒学地位

D.统一思想文化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儒家文化发展

C.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

D.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7.《董学特性新论》一书中指出:

“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周桂钿先生说法的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8.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9.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10.西方有学者认为: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

”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

11.董仲舒认为:

“(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吸收道家思想宣扬无为而治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2.董仲舒说: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故曰: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13.《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这一学说()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蕴含朴素的唯物论

14.西汉时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皇帝颁布“罪己诏”是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15.“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人是相互感应的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6.“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一学说()

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18.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

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

19.《春秋繁露》中写道:

“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20.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

“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

”这表明“他”的思想是(  )

A.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B.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C.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D.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

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

他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

他说: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

据材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并指出其观点的实质。

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

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目的何在?

汉武帝时期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

试举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

原因何在?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

世界上很多看过《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

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应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故事的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

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2)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

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

说出你的理由。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河北衡水市两县争抢“董仲舒”:

关于“董子故里”的争论,缘于董仲舒的故乡在河北衡水市景县、枣强两县的交界地带一说,普遍的说法是,董仲舒是现今景县董故庄村人,然而,董仲舒的石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则在与董故庄村相邻的枣强县旧县村,两县学者引经据典,各执一词。

两县政府还围绕着“董仲舒”大搞文化投资,两县也很注重对自己境内董仲舒遗迹的保护,两县学者极力发掘“董仲舒文化”。

有学者指出,河北衡水市景县、枣强两县对“董子故里”的争论,体现了两县政府对文化的重视,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董子文化”的保护和发掘极具意义。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史学界对董仲舒的两种不同评价,你比较同意上述哪一种看法?

为什么?

(2)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以至于河北衡水市两县争抢?

(3)当前很多地方都在争当历史人物的故乡和历史事件的发源地,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些现象?

25.“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涵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大一统”“统”什么?

并分析这一主张产生的结果与影响。

答案解析

1.C

【解析】“道之大原出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民而伸君”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戒,C项能完整反映董仲舒的思想意图,故C项正确;A、B、D项都只从某个角度阐释,表述不完整,故A、B、D项错误。

2.D

【解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了正统,但要注意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是糅合法家、阴阳家等的思想,故汉武帝之后的治国思想实质是儒法结合,外儒内法。

3.B

【解析】“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糅合了道家思想;“以教化为大务”糅合了儒家思想;“正法度之宜”糅合了法家思想。

4.D

【解析】根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可知立王以使民善,此处的王即封建帝王。

故D项正确。

5.B

【解析】从材料看,董仲舒的这个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是通过思想专制巩固政治统一,即加强中央集权。

6.A

【解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思想统一,满足了巩固政治统一的需要,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C仅是次要的意义,这种局面的形成不利于学术活跃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故排除B、C、D。

7.A

【解析】从材料中的“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和“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这些信息可以看出,作者引用这些说法是要肯定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对西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推动作用。

8.C

【解析】根据所学,董仲舒借用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迎合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的要求,这也是以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9.C

【解析】材料信息是说古代选官,凡是没有学习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孔子儒家思想的人,要断绝其升迁的道路,不要使他和别人一起中选。

实际就是建议以儒家思想作为选官的前提,目的自然是推崇儒家思想。

体现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

10.C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

“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只有C项是道德准则。

11.B

【解析】根据“善出性中”可知董仲舒发展了孟子“性本善”的思想,同时他还主张王能使人向善,并说这是天意,这样王权就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即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

故选B项。

12.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天人感应糅合了阴阳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与董仲舒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董仲舒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君权,故D项正确。

13.C

【解析】“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符合董仲舒“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进一步提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故C项正确;程朱理学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探求天人关系是为封建统治服务,而不是探求自然规律,故B项错误;此学说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D项错误。

14.A

【解析】由题干可知,如果君主的行为有过失,上天就会降下灾异警示,这是董仲舒新儒学中“天人感应”的观点。

15.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新儒学“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D。

A、C材料没有体现,B是孔子的思想。

16.C

【解析】

17.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思想神化了皇权,将皇权与天联系在一起。

A、C、D三项都与天有关,而B项则体现了以血缘为基础的继承关系。

18.C

【解析】材料中描述了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句话是指“天”对君主权力的制约,也就是使君主有所畏惧。

19.C

【解析】《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材料的意思是“改变纪年、服色和制定礼乐制度,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不同,但顺天应人的想法是相同的,都最终归于一个大治的目的”,体现了他的“春秋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后,儒学才成为正统思想,在此之前儒学地位低下,所以谈不上“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原则,是为“大一统”服务的,是维护“大一统”的手段,故B项错误;在西汉中期,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故C项正确;“将哲学理论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是宋明理学的特征,故D项错误。

20.B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他”究竟是谁。

“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符合新儒学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内涵,故“他”是董仲舒。

“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符合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特点,故B项正确;“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是韩非子做的,故C项错误;“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是程朱理学的独创,故D项错误。

21.核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实质:

神化君主权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是唯心主义思想。

原因:

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几个核心词,即“核心”“实质”“为什么”(原因),全面回答,不漏要点。

22.

(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是一致的,而文化的“统一”又可成为政治“统一”的根基)。

没有,如法家的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

(2)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

(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

【解析】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作答;第二小问考查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考查新儒学的特点,即“外儒内法,附会阴阳,济之以道”,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考查对董仲舒的评价,概括材料二、三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

(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3.

(1)“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

“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董仲舒。

有一定的合理性。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

在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解析】第

(1)问从这一伦理观念对维护封建统治作用的角度归纳;第

(2)问从董仲舒思想的合理性以及对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启示方面分析。

24.

(1)如果同意积极影响,可从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等角度分析。

如果同意消极影响,可从儒学长期处于独尊地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后果等角度分析。

(2)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3)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发掘;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

(1)问不管是选择肯定董仲舒的积极影响还是选择肯定其消极影响,都要言之有理,围绕观点组织论据。

(2)问从董仲舒的身份地位入手。

第(3)问从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经济的角度概括。

25.

(1)周王朝的统治区域(中国);都主张统一。

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人心思定,渴望统一。

(2)政治统一,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确立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但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建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儒学地位的上升,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解析】材料一中《墨子》“一同天下”大意是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

《孟子》(天下)“定于一”大意是天下归于一统。

《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大意是纠正混乱局势统一天下,管理万物,养育人民,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韩非子》“一匡天下”大意是使天下归于一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