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4596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7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docx

《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docx

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1.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2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3

3.中国的党政关系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3

4.在未来较长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线,试分析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和基本要求?

4

5.试述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

5

6.试述我国社区建设的成效及发展趋势6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7

8.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8

1、问题: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认识。

9

2、有人说,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0

3、在新世纪之初,中国为什么会提出和平崛起发展战略?

怎么平和看待“中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

10

4、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13

5、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唯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

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15

6、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16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17

8、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18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19

10、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请谈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20

11、结合现实,如何全面理解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

21

12、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请结合我国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的现状,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对策。

22

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23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

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23

16.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

要保持经济高增长,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只要能够引进外资,就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请谈谈我国要保持经济高增长最根本的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24

17.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25

18.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44页26

19.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请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7

20.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9

2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30

2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巨大,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30

22.为什么当前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

32

2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32

1.如何理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3

2.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33

3.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4

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含义?

34

5.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4

6.为什么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5

7.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36

8.如何理解市场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37

9.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已是全球共识,但在实施中阻力很大,结合实际,探讨可行方案?

38

10.如何评价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国模式”?

38

1.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苏联模式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

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

首先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

苏共将列宁主义教条化,所指定的一切方针都要到列宁主义中找依据,缺乏了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

其次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重工业,农业和工业比重严重失调,同时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这造成了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

再次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

最后,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党内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盛行。

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2)苏联的剧变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

苏联模式的失败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

(1)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必须有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部也应该是开放的。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终极社会革命目标,就必须提高自身的领导、执政和组织能力,加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5)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成功开辟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这就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3.中国的党政关系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一)中国党政关系

与西方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的党政关系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的关系。

1:

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关系。

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实行政治领导,党又在由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其中关键是党的领导地位与作用。

2:

党的组织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

①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将党的主张转变为法律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决定,再由国务院具体执行、承办。

②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某些较为具体的政治、政策或经济社会问题共同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或做出决定。

③国务院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编制规划、计划时,按惯例要征求中央政治局的意见,在提交人大审议之前,要取得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原则同意和听取修正方面的意见。

④国务院组成人选由中共中央推荐后,由全国人大或它的常委会表决决定产生;国务院在决定副部长级干部时,按照组织程序,也要经过中共中央组织部审查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包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民主执政就是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3)依法执政,是指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三者关系: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科学执政是治国理政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执政是科学执政的基础,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保证。

能否做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是否得到质的提升的根本标志。

4.在未来较长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线,试分析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和基本要求?

(一)背景:

人口多、家底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在探索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改革开放之前已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始,一直到党的十六、十七大,我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中央深化了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认识。

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成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因素,消费、投资、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还不协调,分配不够合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地方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没有转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我国过去经济发展速度快,但走的是的粗放型发展路子。

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基本要求【五个坚持】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5.试述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

一、当代国际政治新格局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

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互动的主线是既竞争又合作,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明显增多,相互关系的务实性和稳定性有所上升,但利益差异不会消失,矛盾与摩擦也不可避免。

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有新发展,牵动国际关系的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

全球性问题的紧迫性、联动性上升,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

与此同时,各主要力量之间的竞争较量也更加激烈,争夺的核心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道义优势。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

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二、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作用和影响备受各方关注。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以及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各方对我国借重与合作的一面持续上升。

另一方面,国际上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声音也在升高,有的还有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

中国当前的国际形势没有迫切之忧,相对比较稳定,基本保证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但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还是不少,主要如下:

首先是美国对中国的遏制。

美国已经深入卷入了中国的台湾问题、人权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等,它还企图插手中国南海问题;其次是中日问题,主要包括东海划界问题、钓鱼岛问题、历史问题等,还有中印边界问题、“中国威胁论”。

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与中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使得国与国之间既存在摩擦、更存在依靠。

三、中国外交总体布局

  其一,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平合作”,这是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策化,其中包含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传统主张。

随后的发展是:

“睦邻”派生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友好”派生出各种说法的“伙伴关系”如“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互利”派生出“双赢、共赢”;“合作”被提升到与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并列的高度。

中国外交中还注入了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传统因素如“和为贵”、“和而不同”、“以人为本”,这些反映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其二,从不同角度确立对象国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叫作周边国家关系是首要,大国关系是关键,发展中国家关系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

中国奉行全方位外交,提出要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将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完整化,包括国家利益原则、平等互利原则、不结盟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原则、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原则、共同发展原则、面向未来原则、多样性原则和联合国核心作用原则。

中国从原先重视发展双边关系,到后来越来越积极参与多边活动。

  其三,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的意思,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加速社会经济建设;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目的,造福于中华民族,同时造福于全人类;是要采取和平的方式并通过和平的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避免来自内外的冲突和对抗;是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亦即中国几代领导人所倡导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时代发展潮流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其四,提出推动建设以“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为内涵和谐地区、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的主张。

总的来说,“维护国家利益,和平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理念。

旗帜: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道路:

和平发展的道路;战略: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目标:

建设和平稳定持久发展的和谐世界。

6.试述我国社区建设的成效及发展趋势

成效:

四个建立、四个格局

(一)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

(二)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

(三)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形成了广泛参与格局;

(四)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了齐抓共建的格局。

发展趋势:

五个转变

(一)是要从城乡社区建设的二元化,转变到构建城乡社区建设的一体化。

要按照城乡统筹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尽快打破城乡社区建设的二元体制,构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一体化体制和机制,实现社区发展规划、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区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城乡统筹。

(二)是要从重视政府职能下沉社区,转变到更加重视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要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间的权责关系,根本解决长期困扰社区建设的条块分割问题,构建和政府部门间的协作机制。

要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推进公共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

(三)是要从重视社区组织建设,转变到更加重视扩大居民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要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建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为基础、驻社区单位参与的等良性互动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

(四)是要从重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到更加重视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效率。

要在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人员配置、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组织功能、职责、管理的规范化。

(五)是要从重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转变到更加重视推进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这一新的精辟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本质关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地位、作用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认识,标志着党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价值自信的新高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定了实质内涵和价值灵魂,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体现了高度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价值自信

价值与文化具有极其密切而内在的关系,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是展现、发展和实现价值的基本方式和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并具有广泛社会共识的价值系统,因此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精髓和灵魂,受核心价值的统摄、主导和引领。

同时,必须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巩固、传播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指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所以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首要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首先是指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主导和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建设就有了灵魂和旗帜。

(三)确立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同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其他内容就是抽象的、空洞的,所以应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确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四)提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思想传统的精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构成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五)规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的价值标准,是国民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所以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基本行为规范的形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方面内容,使之具体化、规范化。

 

8.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而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一)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

要做到长期执政,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是根本前提。

一个党有没有执政能力,执政的本领强不强,执政的水平高不高,说到底,就看它是不是对执政规律有科学的认识,能不能尊重执政规律,按照执政规律的要求来执政。

从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来看,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

执政首先是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

增强全体党员的能力和素质,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

从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来看,就各级党委和党的领导干部而言,执政能力意味着对全局的驾驭和把握,意味着具备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水平。

这就要求我们党具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等等。

(二)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1)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对形势的判断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可以说是正确的判断,才不至于盲目行事。

(2)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有意经验和教训。

(3)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内外各种问题与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

作为执政党,必须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突发事件和各种不测事件到来时,做到清醒判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我党要千方百计地处理、协调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

(4)依法执政的能力。

就是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