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ppt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52452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PPTX 页数:84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pptx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ppt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pptx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第一节19世纪的德国教育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学前和初等教育1802年,利佩-德摩尔特创建了接收2-4岁儿童的学塾。

1891年,瓦德蔡克在柏林设立最早的托儿所。

1840年福禄倍尔幼儿园成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1763年,普鲁士曾颁布普通学校规程,强迫5-13岁或14岁的儿童入学。

这时的教育内容主要是4R,即读、写、算和宗教。

进入19世纪以后,德国初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加快了。

一些公国进一步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

(二)中等教育1.文科中学这类学校注重古典文科知识学习,以城市贵新族兴、资产阶级子弟为教育对象,主要是为了培养上层官吏和各种专门人才。

19世纪改革首先,把以前文科中学、高级女子中学、学院、拉丁学校、阿卡德米学校等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规定只有文科中学的毕业生才能进入大学或充任国家官吏。

其次,规定教师资格。

再次,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2.实科中学到18世纪,德国已经有少量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实科中学,到19世纪,实科中学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德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

实科中学主要传授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知识,实科中学的毕业生最初不具备升大学的资格,直到1870年才获得这一权利。

(三)高等教育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建洪堡首先,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其次,聘请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有教学技能的教授。

费希特被选为柏林大学的首任校再长次。

,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认为大学的职能是探索真理、创造知识。

降低神学的地位,将哲学提高到与法学、医学同等的地位柏林大学成为近代大学之母洪堡的教育改革洪堡于1810年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学以及形成的大学精神,至今仍然引领者世界大学发展的方向。

洪堡在1809-1811年担任普鲁士内务部文教总管期间,实行了教育改革,史称“洪堡教育改革”。

在初等教育方面,洪堡注重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加小强学师资的培训,促进师范教育发展的发展,初步建了立师范教育体系。

在中等教育方面,洪堡对文科中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削革减,了古典学科,使文科中学更接近实际生活;并由家国进行中学师资的考核与选择,保证了中学教师的质在量高。

等教育方面,洪堡重视创建新型大学,主张把大办学成哲学、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

1810年,他在任期间创建的柏林大学提倡学习和教学自由,建立讲座教授制度和习明纳制度,强调科学研从究,而一举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

二、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一)第斯多惠的生平简介

(二)第斯多惠的教育著作(三)第斯多惠的“全人类教育”思想(四)第斯多惠的教学论(五)第斯多惠的教师教育思想(六)评价第斯多惠DiesterwegFriedrichAdolfWilhelm(17901866)德国教育家。

1808年文科中学毕业后,先后进黑博恩大学、蒂宾根大学学习数学、哲学和历史学。

1811年大学毕业,不久获博士学位。

1813年起在法兰克福市模范中学任教5年。

18201847年,先后担任梅尔斯师范学校和柏林师范学校校长,任职期间积极推进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改革,使这两所学校成为当时德国的模范学校。

1848年担任全德教师联合会主席。

(二)第斯多惠的教育著作1835年,出版了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这是其关于教育的代表作。

其中第一篇总论部分为他的手笔;第二篇专论部分则是合著(中学和师范学校教师)的手笔,系有关各科教学法性质的论文。

1836年,文明的切身问题,抨击社会的不平等,主张使所有劳动者“直到最后一个短工组成”各种互助团体。

1857年,第斯多惠写了教育的理想和可能性,总结了自己多年来为捍卫新教育原则而进行的工作。

(三)第斯多惠的“全人教育”思想第斯多惠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出发坚,决反对把教育当成奴役人民的工具,反对当时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教育,就提出了“全人教育的思”想。

全人教育遵循三条原则进行:

第一,自动性原则。

第斯多惠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

人的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即自动性,它是个人发展和教育活动的主观条件。

但是,自动性没有明确的方向,内容空洞,人可以自动地趋向于善,也可以自动地趋向于恶教。

育的目的是使自动性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使,人的自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真善美的生活便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

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全人,必须将自动性和真善美结合起来。

第二,自然适应性原则。

所谓自然,即指人的天性。

适应自然,就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教学要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第三,文化适应性原则。

要求教育要注意现代社会文化,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

第斯多惠指出,对自然和文化的适应必须协调一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文化适应性原则应服从自然适应性原则。

二者越一致,生活就越美好。

全人类教育包含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反对封建等级教育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要求培养一般的人,即充满人道和博爱、为全人类而忘我牺牲的人,而不是培养当时政府所追求的所谓“真正的普鲁士人”。

第二,“全人”是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

第斯多惠继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之后又提出了人的体力和精神力量和谐发展的思想。

第三,全人教育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培性养、学生能自由思考的、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的教育。

(四)第斯多惠的教学论一.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天资、教育、自由自主)二.教学论(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教学原则)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天资(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第斯多惠认为,天资是造物主安排给人的,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是人们发展能力和力量的胚胎。

A每一个新生儿都具备人类的普遍天资B儿童无论在身体还是智力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C人的天资是随时间连续不断的发展的D教师不能过早或者过晚激发天资2.教育(变可能为现实)天资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激发(教育、外部条件)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是互相联系的A激发必须以天资为基础B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止不前3.自由自主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者传播给人。

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从外部只能受到激发A.人。

”必须主动掌握知识,占有知识B.天资的发挥与教育的实施均须注重个人自由自主的发挥,必须注意个人自主学习的进行。

教学论1.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形式教学:

教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实力质。

教学:

教师教学生熟悉某种教材,教会学生一种知识或者一种技能,是学生提高对教材的理解能力。

两者教育相辅相成。

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知识必须依靠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教材,教材是学生智力发展的血液。

2.教学原则A.遵循自然原则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和儿童的天性,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一切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追求的最高理想和境界。

B.遵循文化原则人的时空性、民族性,现实生活中个人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教师在制定一切教育方案时必须考虑时代的精神文明和民族的民族性。

C.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学生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且具有不平衡性的过程,第斯多惠认为,所以教学必须遵循持续性原则,且教师必须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进入与年龄和天性相符的主动性阶段,以便达到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彻底认识事物的本质。

D.直观教学原则第斯多惠认为,人的智力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形成都是是从观察与感觉外部世界开始的,教学必须贯彻从直观到思维、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E.循序渐进原则第斯多惠所提出的这一原则,包括四条各不相同又彼此相联的教学规则,即“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

他强调指出;“不要过早教任何东西”,而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知识基础循序渐进,逐步深化F.启。

发式原则第斯多惠指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引起学生高尚的、自由的或纯洁的兴趣,即具有启发性。

第斯多惠(17901866)是19世纪中叶德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

(五)教师教育思想提出对教师的要求,强调教育别人首先教育好自己;首先要注重思想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其次注重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应是本行的专家,完善地掌握教材能,按照学生的需要来选择教材并详细地分析教材,而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熟练的助手。

”1.热爱教师职业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前提第斯多惠指出:

“真正的永不消失的教学热情须建立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上,对教师工作的心驰神往,须建立在对发展儿童事业的热爱上。

”2.教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注意力首先是发展人的主动性”,“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主动性逐渐加强,摆脱自然天性,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他批评“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

他还明确指出,教师也不应像奴隶那样服从权威,而要为自由、独立而教育别人。

3.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第斯多惠说:

“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

他认为兴趣会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对真、善、美发生乐趣,并心甘情愿地追求。

他强调“教师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观点,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主动去掌握知识”。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单要教会学生怎样建造建筑物,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怎样制造砖瓦,并要和学生一起动手施工,教会学生建好房屋的本领。

”4.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第斯多惠认为教师要履行神圣的职责,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他说:

“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一个好教师是用自己的思想行为来培养教育人”。

再次要有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他认为“教师本人如果没有主见,遇事左右摇摆感,情空虚,意志薄弱,这怎么能把学生的迟钝培养成敏捷,把笨拙培养成灵巧呢?

”5.在知识结构方面第斯多惠强调教师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和进修的学习材料。

6.在实际能力方面第斯多惠认为敏锐的观察力可以使教师“在孩子当中天天有机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富有教学意义的现象,这样读起教育方面的文章来才能事半功倍,受益匪浅”。

就思考能力来说,他认为每个教师都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要“靠别人为自己去思考和研究问题”。

就判断能力来说,他要求教师善于明辨是非,永远站在社会进步的方面,“在追求真、善、美的征途上,不要气馁,不要心灰意懒”。

7.在特殊能力方面教师首先应具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凡是会想不会表达,主要是思想不清”,“说话简洁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其次要有出色的教学能力,教学“不是传授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学生只要有了这种活跃的情感,教师就不必额外督促学生好好学习”。

为此,第斯多惠提出教学要变换花样,“花样翻新是生活的调剂”;教师要活泼,要“兴致勃勃地(而不是矫揉造作地)和儿童打交道”;要充分发挥个性,“教师的人格会给教师带来威望、权力、影响和力量”。

他还认为教师要有高超的管理能力,“谁善于教学,谁就必然善于管理纪律,谁教学好,谁就管理有方”第斯多惠的名言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通过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

哪怕你用天使般的语言说话,拥有一切的聪明和知识,如果你不努力进修,即按照我们的定义,不努力为真和善服务的越来越自由的活那动末,你就始终是一种鸣锣和响钹,但决不会属于能“推动人类前进”的人们的行列。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二节19世纪的法国教育

(一)拿破仑时代的教育改革1806年创办帝国大学(Universiteimperi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