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4373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解析版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解析版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解析版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解析版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

《解析版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版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

解析版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题

2015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A卷: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玉石“变”手镯B.高粱“变”美酒

 C.树根“变”根雕D.玩具机器人“变”形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玉石“变”手镯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高粱“变”美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树根“变”根雕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玩具机器人“变”形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石墨用作电极B.活性炭除去异味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镁粉用于照明弹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

解:

A、石墨用作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活性炭除去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周围的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冷凝成水滴,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

D、镁粉用于照明弹是利用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该过程中生成了氧化镁,利用了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3.临近中考,小敏妈妈为她拟定的食谱为:

米饭,红烧肉、清蒸鱼、豆腐、牛奶.从营养均衡的角度,应该增加的食物是(  )

 A.花生米B.凉拌黄瓜C.炖排骨D.炒鸡蛋

考点:

均衡营养与健康.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和合理膳食的原则,结合题中所给的食谱判断所含的营养素以及缺少的营养素,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

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物质:

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结合题意,米饭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红烧肉、清蒸鱼、豆腐、牛奶中含有油脂、蛋白质和无机盐,可知食物中维生素含量较少;故为使营养搭配更加合理,需要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A、花生米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B、凉拌黄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正确.

C、炖排骨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D、炒鸡蛋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

“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是人类普遍的饮食追求,本题考查了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同时告诫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均衡搭配,要合理膳食.

 

4.一些食物的pH范围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食物牛奶鸡蛋清柠檬西红柿

pH6.3~6.67.6~8.02.2~2.44.0~4.4

 A.牛奶B.鸡蛋清C.柠檬D.西红柿

考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牛奶的pH为6.3~6.6,呈弱酸性;

B、鸡蛋清的pH为7.6~8.0,呈弱碱性;

C、柠檬的pH为2.2~2.4,呈酸性;

D、西红柿的pH为4.0~4.4,呈酸性;

呈酸性的物质中,柠檬的pH最小,故柠檬的酸性最强,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5.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A.用食醋除水垢B.用酒精清洗试管内壁上的碘

 C.用盐酸除铁锈D.用洗洁精清洗油污

考点: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食醋除水垢,是食醋和水垢反应,稀盐酸除铁锈是利用盐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酒精清洗碘是利用碘溶于酒精的性质.

解答:

解:

A、用醋酸去水垢是利用醋酸能与氢氧化镁及碳酸钙反应的性质,故A错误;

B、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利用碘能溶解于酒精的性质,故B错误;

C、稀盐酸除铁锈是利用盐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故C错误;

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

常见的洗涤原理有三种,一是利用乳化作用,二是利用溶解原理,三是利用物质与油污等发生化学反应,理解洗涤过程中利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6.对物质进行分类学习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

 A.硝酸钾﹣盐B.硫酸﹣酸

 C.纯碱﹣碱D.氧化铁﹣氧化物

考点: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根据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硝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分类正确.

B、硫酸是由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酸,故选项分类正确.

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分类错误.

D、氧化铁是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分类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物质类别的判别,抓住酸、碱、盐、氧化物的特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有毒,其外观与食盐极为相似,在隔绝空气并强热下,亚硝酸钠能分解放出一种红棕色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

 A.N2B.NO2C.O2D.NH3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把物质隔绝空气加热,是该物质发生了分解反应,亚硝酸钠(NaNO2)中含有钠、氮、氧三种元素,可以据此结合题给的选项来完成解答.

解答:

解:

A、氮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故A错;

B、二氧化氮为红棕色气体,且在硝酸钠中含有氮元素和氧元素,所以可能是二氧化氮,故B对;

C、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故不符合题意,故C错;

D、一氧化碳没有气味且在亚硝酸钠中不含碳元素,所以不能生成一氧化碳,故D错.

故选B.

点评: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和熟记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8.加强防火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必修课.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B.森林灭火时,建隔离带﹣隔绝可燃物

 C.用嘴吹灭撒落在实验桌上燃着的酒精﹣降低着火点

 D.家具起火,用水扑灭﹣降低温度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灭火原理: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故A正确.

B、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B正确.

C、嘴吹灭撒落在实验桌上燃着的酒精,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C错误.

D、家具起火,用水扑灭,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D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关于水的组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水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一个水分子含有18个电子

考点:

水的组成.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水的组成和构成来分析,并注意组成用元素来描述、构成用分子、原子来描述.

解答:

解:

A、水的化学式为H2O,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的,故A正确;

B、从微观上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故B错误;

C、水是一种物质,不能由氢气、氧气两种物质组成,故C错误;

D、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一个氢原子中有一个电子,一个氧原子中有8个电子,共有10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较简单,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考查,学生应明确宏观与微观在描述上的差别,明确纯净物中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等来解答.

 

10.配制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制的主要步骤依次为:

计算、称量、溶解

 B.配制过程所需仪器只有天平、量筒

 C.需要准确称量15g葡萄糖

 D.量取所需水的体积时,若视线仰视,则所配得的溶液浓度偏高(其他操作均正确)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B、操作步骤分别是:

计算、称量、溶解,根据各操作所需要使用的仪器,确定所需的仪器即可.

C、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可根据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要的溶质的质量.

D、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

解答:

解:

A、配制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葡萄糖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葡萄糖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B、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葡萄糖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葡萄糖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需葡萄糖的质量=150g×5%=7.5g,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所配得的溶液浓度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镁条燃烧:

Mg+O2

MgO2

 B.双氧水中加入少量MnO2:

H2O2

H2↑+O2↑

 C.高炉炼铁:

3CO+Fe2O3

2Fe+3CO2

 D.烧碱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

NaOH+CuSO4=NaSO4+Cu(OH)2↓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

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

解:

A、该化学方程式氧化镁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Mg+O2

2MgO.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D、该化学方程式硫酸钠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NaOH+CuSO4=Cu(OH)2↓+Na2SO4.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

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12.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的部分相关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名称钠镁铝硅磷硫氯氩

元素符号SiPSAr

原子结构示意图

 A.镁的元素符号为mg

 B.铝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形成Al3+

 C.硅原子具有稳定结构

 D.钠和硫两种元素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为NaS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来分析;

B.根据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来分析;

C.根据硅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

D.根据硫原子和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

解答:

解:

A.如果用两个字母来表示元素符号,应注意“一大二小”的原则,镁的元素符号为Mg,故错误;

B.由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的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带上三个单位的正电荷,形成铝离子,符号为Al3+,故正确;

C.硅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故错误;

D.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易失去一个电子而显+1价,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到2个电子而显﹣2价,二者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故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总结元素周期律及对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空3分,满分24分)

13.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01020304050

溶解度/g13.320.931.645.863.985.5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将50℃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30℃, 有 (填“有”或“没有”)晶体析出.

(2)20℃时,在131.6g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 31.6 gKNO3.

考点: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结合溶解度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

(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将50℃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30℃,有晶体析出,故填:

有.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故在131.6g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31.6gKNO3,故填:

31.6.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4.如表是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室温),利用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其实质是它们的溶液中离子之间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否则反应就不能发生.则BaCl2溶液和NaNO3溶液混合后, 不能 (填“能”或“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2)写出一个有BaSO4生成的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 H2SO4+Ba(OH)2=BaSO4↓+2H2O .

OH﹣NO3﹣Cl﹣SO42﹣

H+﹣溶、挥溶、挥溶

Na+溶溶溶溶

Ca2+溶溶溶微

Ba2+溶溶溶不

考点:

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1)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互换反应,两种离子若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反应便能发生,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2)可根据经验:

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的鉴定方法,滴加氯化钡溶液生成不溶于水和酸的硫酸钡沉淀.也可通过以下分析解答: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特点,生成硫酸钡则反应物应为可溶性含钡化合物即可溶性钡盐或氢氧化钡、可溶性的含硫酸根的化合物即硫酸或榀溶性硫酸盐.然后结合题中溶解性表找出符合要求的物质.

解答:

解:

(1)由于复分解是交换阴阳离子,BaCl2与NaNO3交换成分后对应的是硝酸盐(硝酸钡)和钠盐(氯化钠),而硝酸盐和钠盐均是可溶性盐,不能发生反应,

故填:

不能;

(2)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生成物为硫酸钡,所以酸为硫酸,碱为氢氧化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Ba(OH)2=BaSO4↓+2H2O.

故填:

H2SO4+Ba(OH)2=BaSO4↓+2H2O.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能力.

 

15.金属钛及其合金被公认为21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目前工业上以钛铁矿为主要原料制取钛,其中涉及的一个反应是在氩气环境中,用过量的镁在加热条件下与TiCl4反应制得钛(氩气不参与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TiCl4+2Mg

Ti+2MgCl2 ,反应类型是 置换反应 .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

解:

在氩气环境中,过量的镁在加热条件下与TiCl4反应制得钛(氩气不参与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TiCl4+2Mg

Ti+2MgCl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

TiCl4+2Mg

Ti+2MgCl2;置换反应.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判定反应类型的能力,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写、配、注、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征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6.现有下列方法:

①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②闻气味;③观察颜色;④通入澄清石灰水;若要验证一瓶气体究竟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可以选用的方法是 ①④ (填序号).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鉴别氯化镁溶液和硫酸钾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2NaOH═Mg(OH)2↓+2NaCl .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

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氧气应用带火星的木条或燃烧的木条;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据此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解答:

解:

分别插入燃着木条,能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其反应方程式为:

MgCl2+2NaOH═Mg(OH)2↓+2NaCl.

故答案是:

①④;MgCl2+2NaOH═Mg(OH)2↓+2NaCl.

点评:

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三、实验题(共1小题,满分18分)

17.(18分)(2015•内江)如图为制备常见气体的部分装置.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仪器名称:

a 长颈漏斗 ,b 集气瓶 .

(2)若用装置Ⅰ来制取某气体,选择该发生装置的依据是 加热固体制取气体 .

(3)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收集二氧化碳可选用的装置是 Ⅲ (填字母代号).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证明集气瓶内已充满二氧化碳 .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由仪器的图和用途去分析;

(2)由装置Ⅰ的特点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去分析;

(3)由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药品为大理石和稀盐酸,二者接触就会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证明集气瓶内已充满二氧化碳去分析.

解答:

解:

(1)由仪器的图和用途可知:

a为长颈漏斗,b为集气瓶;故答案为:

长颈漏斗集气瓶;

(2)装置Ⅰ的特点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故答案为:

加热固体制取气体;

(3)由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药品为大理石和稀盐酸,二者接触就会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故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进入集气瓶后,沉积在集气瓶的底部,二氧化碳自下而上,充满集气瓶,当瓶口有二氧化碳时,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证明集气瓶内已充满二氧化碳;故答案为:

CaCO3+2HCl═CaCl2+H2O+CO2↑Ⅲ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证明集气瓶内已充满二氧化碳.

点评: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的选择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取决于水溶性和气体的密度;考查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验满方法,是考试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

 

四、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10分)

18.(10分)(2015•内江)少数不法商贩对海产品的保鲜以及室内装修材料中都涉及到甲醛,其化学式为CH2O,是一种易挥发,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机物.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甲醛由 三 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是 30 .

(2)甲醛中H、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

8 .

(3)甲醛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 .

考点: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化学式的意义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

解:

(1)由甲醛的化学式可知,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其相对分子质量=12+1×2+16=30;故填:

三;30;

(2)甲醛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6=1:

8,故填:

1:

8;

(3)甲醛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40%,故填:

40%.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氧化物的概念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B卷:

解答题:

(共3个小题,共30分)

19.(12分)(2015•内江)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以及一定量的CuSO4和Na2SO4,为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某学习小组设计以下流程,拟从该废水中回收硫酸亚铁、金属铜,并利用氨碱法原理“制碱”.(除标注外,所加药品或试剂均过量,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略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