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李敏习题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3448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李敏习题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李敏习题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李敏习题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李敏习题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李敏习题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李敏习题册.docx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李敏习题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李敏习题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李敏习题册.docx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李敏习题册

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

一。

"货币是一般的等价物。

价值尺度-货币最基本的只能,它是衡量相对价值量上商品的价值大小,反映了货币与商品之间价值的对等关系。

它的特点:

可以是观念的而不必是现实的,但必须是足值的。

一般等价物-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能与一切商品交换,反映了货币的本质。

本位币-一国货币制度中的核心货币,政府法律规定了它具有无限法偿,任何人不得拒绝接受,具有强制流通的力量。

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市场流通的是纸币,黄金成为发行准备,政府规定了可兑换黄金的纸币的含金量。

金汇兑本位制-金本位制中的一种形式。

本国货币通过外汇比价间接地与黄金挂钩,在政府规定的汇率下,可自由地兑换采用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

信用货币-一种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不兑现金银的纸币,国家法律赋予它无限法偿。

另一种是银行各类短期信用工具,成为流通中人们普遍接收的支付手段。

这两类构成了信用的载体。

纸币本位制-一种以不兑换黄金与白银的纸币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货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量一定要适应商品流通的规模。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在金银双本位制下,政府的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发生不一致时,价值低估的货币被价值高估的货币逐出流通,融化或收藏,价值高估的货币充斥了市场。

这一规律也称为“”格雷欣法则。

狭义货币M1-流通中的现金加上商业银行体系支票存款。

广义货币M2-M1加上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直接融资-盈余方直接购买赤字方发行的债务凭证或股权证书。

金融机构仅仅起委托代理的中介作用,并不是信用借贷的中介关系。

间接融资-有盈余货币的人通过银行之类的信用中介向赤字货币的人进行间接融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从赤字方那里获得直接证券,并且以它自己的信用度重新发行一种自己的证券进行借贷活动。

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一个短期金融证券交易的市场,期限都在一年以下。

具体品种有政府的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联邦基金。

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一个长期金融证券交易市场,期限都在一年以上,具体品种有政府的长期公债、公司债券、金融债券、股票、抵押贷款。

一级市场-一级市场是新的证券初次进入的市场,即新发行、新买入的初级证券。

货币互换-为避免不同货币之间因汇率或利率变动带来资产价格变动的风险,双方利用各自筹资优势,按约定条件对所持有的不同货币资产进行互换,通过合约买卖的方式进行互换交易。

抵押贷款证券化-将银行的抵押贷款在资本市场上转化成可交易的证券。

通过中介机构以出售证券的方式,将债券转让给第三者,可收回贷款资金,实现再融资。

普通股-普通股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最基本的股票,随公司盈利状况股东获得利润分配,如果公司亏损,股东将无利息可得。

在公司清理资产时,他将最后分配到剩余资产,如果资不抵债,他将分文乌有。

他可参与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参加股东大会,按持股的比重大小可获得公司的控股权,风险与收益是相对应的。

名义汇率-用直接标价法或间接标价法来表示的汇率。

它包含了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动而未加以扣除。

均衡汇率-名义汇率表示外汇供求平衡水平上的汇率,内在均衡表示两国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变动所决定的汇率。

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指为实施交易而付出的时间和金钱。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并不充分了解,缺乏作出准确决策的足够信息。

逆向选择-逆向选择发生在金融交易达成之前,越是存在潜在信用风险的借款人,就越想获得贷款。

道德风险-它是指借款人得到贷款后往往将资金投放于贷款人不希望的高风险项目,从而使贷款人面临借款人无法归还贷款的风险。

“搭便车”现象-“搭便车”是指未付钱购买信息的投资者利用花了钱的投资者买来的信息,从而逐步抵消掉了购买信息给投资者带来的利益。

“股东-经理人”问题-指当企业经营者只拥有企业很少的股份,或者没有股份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会产生的道德风险。

可转让提款单账户-一种交易性存款账户,银行对存款人支付利息,存款人可签发提款书进行即时支付。

可转让存款单-一种创新的支票存款账户。

银行允许存款人以一张可转让汇票来提取其储蓄存款,即通过签发一张支票、而不需去银行就可以提取存款,同时又可以获得储蓄存款的利息。

回购协议-是商业银行通过出售金融证券来获取资金的一种方式,同时约定,日后按同一价格加上规定的利息,再重新购回这种证券的协议。

利率互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纠正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期限和变动性的不统一带来的风险,与另外一家金融机构互换资产或负债的利率。

资产证券化-指银行把银行贷款转变成可流通的证券,然后再销售给最终的投资者。

银行把每月收取的抵押贷款的利息和本金再支付给最终投资者。

贷款转化成可交易的证券,即资产证券化。

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照国家的法律,必须按照接受存款金额的一定比例以现金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形式保留的资金。

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之外,银行还根据自己的需要,另外多保留准备金,称为超额准备金。

信托业务-指银行(受托人)接收客户(委托人)的委托,代为保管或运作其资产的业务。

分业经营-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部门各自开展本行业内的业务,业务领域不发生交叉,各个行业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监管。

混业经营-指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没有明显的界限,商业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银行业务、证券、保险、金融衍生业务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原始存款-是银行吸收到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原始存款的根本来源是中央银行创造和提供的基础货币。

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用转账方式来发放贷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时创造出来的存款。

部分准备金制度-指国家法律规定存款机构的存款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以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形式保留,其余部分的存款才可以贷放出去。

存款乘数-表示每1元原始存款变动所引起的银行系统活期存款总额的变化。

存款保险制度-指商业银行将存款在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它万一倒闭,无力偿还储户时,由存款保险机构赔付的制度。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的股权资本与总资产比率,是反映银行经营是否安全健康的重要指标。

《巴塞尔协议》—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加剧,为了让各国的商业银行都有一个平等的国际竞争舞台,来自12个工业化国家的银行业监管当局的代表于

1988年7月11日在瑞士的巴塞尔达成了《巴塞尔协议》。

这个协议的目的是:

(1)通过统一资本、资产评级和资本充足率的定义,促进全球金融业的平稳发展;

(2)把资本充足率与资产的风险程度联系起来,包括表外业务的风险程度。

货币需求-所谓货币需求,就是指家庭、企业和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其所拥有的财产的一种需要。

这种需求是出于需求者的实际经济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出自主观心理需求,因而有一个客观的量。

名义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或家庭、企业等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时的货币持有量。

名义货币需求是用货币单位表示的货币需求量,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与物价水平成正比。

实际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各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所持有的货币量在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余额。

实际货币需求是用货币所能够购买到的商品和劳务量来表示的货币量,它与物价无关,主要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交易方程式-交易方程式是表示名义收入和货币数量与其流通速度之间关系的方程式,即MV=PY。

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是一个直接地表现了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成正比例的关系式,强调个人在持有货币数量上具有一定的弹性。

剑桥方程式表示为M=KPY。

交易性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指由交易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即由个人或企业的营业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

交易性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大小。

收入越多,此项货币需求就越大。

预防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是由预防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即人们为预防意外而产生的持有一定量货币的愿望。

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函数。

投机性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持有的货币量。

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水平呈反方向变动。

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即对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分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和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三类。

并认为出于前两个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的多少,而后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的高低。

流动性陷阱-凯恩斯认为,因为收入水平在短期内稳定不变,所以利率就成为决定人们对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当利率降至某一很低的水平时,所有的人都会预期利率迅速上升,持有债券会遭受很大损失,因而人人都希望持有货币。

这时,货币供给无论增加多少,均会被人们所持有,货币需求成为完全弹性。

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平方根公式-平方根公式是表达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和规模经济关系的公式,即M=(1/2)*(2bT/i)^(1/2)。

惠伦模型-惠伦模型表达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减函数关系。

该模型假设影响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因素有三个:

非流动性成本、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收入和支出的差额。

惠伦模型的表达式为M=(2S²p/r)^(1/3)。

预期效用-预期效用即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替代关系。

风险偏好-风险偏好即投资者对待投资风险的态度,据此可将投资者分为三种类型:

风险偏好者、风险中立者和风险回避者。

现代货币数量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经济理论上出现了货币数量论的复兴。

由于采用了新颖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与古典货币论大不相同,所以被人称为“现代货币数量论”,它以货币数量变化为中心,认为货币数量的增长率与货币收入水平增长率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恒久性收入-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恒久性收入,就是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也就是可以成为长期收入的平均预期值。

恒久性收入也可以作为人们持有的财富总额(即货币、债券、股票和非人力财富这四种资产的总和)的代表性指标。

单一规则货币-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就是指货币政策要排除利率等因素的干扰,仅仅以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政策手段。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与货币需求相对应的经济变量,它通常是指一定时点上经济活动中货币的存量。

名义货币供给-名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

实际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剔除了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是指在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金融机构中的货币总存量。

货币供给量包括存款量和现金发行量,它是银行体系信贷收支的结果。

基础货币-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

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负债,包括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和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

货币乘数-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于说明货币供给变化量与基础货币变化量关系的系数。

现金漏损率-现金漏损率即活期存款中公众作为现金提取的比例。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是货币当局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内部的多种因素。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完全操纵的,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运行的实际过程。

货币供给新论-以托宾为首的后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函数的性质及其不稳定,货币供给量是多变的经济状况与经济过程的内生变量,因而提出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模型,也称为“货币供给新理论”。

货币均衡-货币均衡即货币总供给等于货币总需求的状态。

面纱论-这一理论的渊源始于萨伊定律,后因1949年庇古出版《货币面纱》而得名。

该理论认为,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动。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以不同形式、普遍而持续的显著上涨过程,具有普遍性、持续性、长期性、不可扭转型和显著性之特点,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个别商品或局部商品的物价水平上涨均属非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超过其总供给量而导致过度需求拉动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

这一理论存在两种形态,一是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理论,二是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这两种理论的共同之处都是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商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其总供给所导致。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形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利润、租金及利息)的上升而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而持续上涨的现象。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划分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两种类型。

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形下,由于不同经济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之增长率的差异性和各部门之间货币工资增长率的一致性等经济结构方面因素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根据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具体成因差异,又可以划分为需求转移型、部门差异型、斯堪的纳维亚型以及落后经济性等四种类型。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自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由左下方倾斜(即斜率为负)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发展至垂直(即斜率为无穷大)的菲利普斯曲线、再发展为右上方倾斜(即斜率为正)的菲利普斯曲线三个发展阶段。

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影响的条件下,由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所决定的一种长期均衡失业率。

换而言之,自然失业率是由影响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各类实际因素所决定的一种长期均衡失业率。

这种失业率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自愿失业,二是结构性失业或摩擦性失业。

适应性预期-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依据过去的实际通货膨胀为依据,对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作出预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来进一步调整原来的预期,以使其预期被动地适应实际通货膨胀率。

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假定人们在作出通货膨胀预期之前能够掌握并充分运用各种有关的经济信息,包括政府将要实行的经济政策以及这种经济政策可能产生的效果,因而能够对将来发生的通货膨胀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币值不断升值的一种货币现象。

理论上的通货紧缩是以物价指数的零增长率为起点,物价指数增长率降到零值以下并呈持续性特征,即物价指数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持续的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状态。

有管理的通货膨胀-有管理的通货膨胀是克鲁克曼提出的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主张,其含义是通过增发货币、扩大支出等措施制造适度的通货膨胀,增加需求,以更多的货币吸收与消化所谓过剩的商品,以此实现经济均衡和促进经济增长之政策调控目标。

1.试述商品经济是信用存在的基础和信用的必要性。

信用是货币的借贷行为和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它的特征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信用最早产生于商品经济活动中赊销赊欠活动。

它的债权债务形式是以商品的形态出现的,反映了货币最为支付手段的职能。

之后,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部分人的手中累积有货币需要寻找投资的场所,而另一部分人短缺货币,需要进行货币余缺的调剂,于是信用关系日益表现为货币的借贷。

随借贷资本的发展,社会信用工具的广泛应用,信用反而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必然存在着资金的余缺与调剂,信用就会发挥续短为长的功能,分配资金流向效益高的部门。

没有信用社会化的再生产活动就不能够持续下去。

2.银行信用为什么具有调节全社会货币资金的功能?

银行信用是以货币的形态提供的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等价物可以与一切商品相交换,通过借贷展开的信用活动没有像商业信用那样受到规模与使用价值方向上的局限,它可以筹集全社会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将它汇聚成巨大的资本投入再生产过程,它的借贷行为可调节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通过利率变动来实现社会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由于受追逐利率最大化的驱使,也可能因为过度的扩张信用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失衡的状况。

3.债券的价格与市场利率为什么成反比变化?

首先债券的票面价格与利率是确定的,因而债券到期的本利和是一定的。

而市场利率是变动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持有固定利率债券的投资人将对收益率做出比较,在同一期限上自己持有的债券收益率显然降低了,他们将迅速卖出持有的债券,这类债券的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了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向市场利率靠拢。

反之,如果证券的收益率高于市场利率,人们对它的需求大于供给,导致价格上升,直至收益率降至市场利率水平。

因此市场利率与债券的收益率变动是趋同的,而与债券的价格成反向变化。

如果投资人没有及时地抛出价格下跌的债券,表明他持有的债券收益率虽与市场利率趋同,但是市场价格已经低于买入时的价格,出现了负回报的情况,这就是他所遭受的利率风险。

4.为什么市场利率的变动不能够制约股票的市场价格与股票投资的内在价值相一致?

股票由于不还本以及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其内在价值是由人们对未来某一个时期的收益率按历史的信息数据推测之后将它折算成现值而获得的。

市场利率是影响内在价值的一个变量,它的变动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股权收益率的变动,但是人们对股票价格的预期还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影响,货币供求的影响,以及股票市场整体趋势的影响。

这些预期作用会打开投资人投资与投机的想象空间,促进供求变化,导致价格波动远离其内在价值。

5.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论与古典的储蓄投资利率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古典的投资储蓄利率理论是依靠储蓄投资的相互作用决定利率,表现为资本的供给与需求的变动,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使经济达到平衡。

而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决定的,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决定,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受三种动机的影响:

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前两者是收入的递增函数,后者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凯恩斯把资产看成是货币与债券,在利率的变化中人们必定是两者选其

一。

"他的理论强调了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作用,而忽略了古典利率理论的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作用。

6.预期理论如何解释长短期证券市场存在着互相替代的关系?

预期理论是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认为证券的收益率曲线存在三种走势:

(1)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

因为持短期证券的投资人预期未来短期证券收益率将会上升,于是投资人愿意买入现存收益率所对应价格下的短期证券,导致需求大于供给而使短期证券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

而长期证券因为卖出使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

长短期证券替代的结果是期限长的证券收益率高于期限短的证券,呈现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

(2)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

这一种情况刚好与第一种相反,是人们预期未来短期证券收益率将会下降造成的。

(3)收益率呈水平状态。

这种情况出现在人们对短期证券不存在预期的情况。

7.为什么说IS-LM两条曲线相交的点表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各自的均衡和总体的均衡?

首先IS曲线是一条与利率变动呈负相关变动向下倾斜的曲线,它表示商品市场投资需求与产出随利率的下降而增加、上升而减少。

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了商品市场生产的总需求与总产出之间是均衡的,任何偏离IS曲线上的点都是不均衡的,会出现超额商品需求与供给。

LM曲线则是一条反映货币市场供求均衡向上倾斜的曲线。

货币需求与收入呈正相关的变化,与利率呈负相关的变化。

因为收入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证券收益率上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人们将减持货币转化为证券;反之则卖出。

在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在所对应的各个点上反映不同收入水平以及相应的供给,对应了一个均衡的利率。

任何偏离曲线的点都会出现过度的货币需求或供给,通过买卖证券改变持有,实现货币市场的供求均衡。

于是当点E处在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之处,表明了这两个市场不仅各自保持了均衡,而且它们之间在总体上也是均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