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3071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docx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docx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优质课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张丽杰

【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从内容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进一步外推,即:

从天体运动推广到地面上任何物体的运动;又是下一节掌握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应用的学习的基础。

本节重点内容是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物体间距离的理解。

另外本节内容还注重是对学生“科学方法”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本节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学情分析】

上节内容中,学生用所学的“圆周运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特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

本节课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广,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到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再到任意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

学生会带着好奇和探究意识以及必要的检验论证,一路探究下去,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重物下落和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4、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了解卡文迪许实验室。

二、过程与方法

1、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2、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2、经过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月-地检验的推到过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重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

导入: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时,一个偶然下落的苹果引起了他的遐想,因此发现了什么规律?

上节课我们追寻着牛顿的足迹,有我们的手和脑“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得出了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大小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牛顿的“发现之旅”。

为此使整个教学流程力图体现如下规律发现过程:

 

新课:

教师演示:

将塑料制成且内部空心的苹果置于某位学生头顶不远处,静止释放。

月球围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提出问题:

使苹果下落的力、月球对地球地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吗?

猜想与假设:

它们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一、月——地检验:

理论分析:

质量为M,半径为R的地球对地球表面的质量为m的物体的引力满足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物体离地面的高度越大,则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越小,即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如果将这个物体放到月球轨道处,月球的轨道半径r=60R。

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即F月=1/3600F地,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月球轨道处的向心加速度a月=g/3600=2.7×10-3m/s。

以上结果是否正确?

需要对月球轨道处的向心加速度进行实际测量。

实验观测:

测哪些物理量?

(月地间的距离r=6R,月球的公转周期T=27.3天)

根据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计算得a=2.7×10-3m/s。

验证结论:

测量计算的结果和我们的设想符合的很好。

说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和地球对地球表面上物体的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循相同的规律。

即“天上”和“地上”的力性质相同。

设计目的: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定量计算,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如果我们的思想可以更解放些,既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和地球对地球表面上物体的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循相同的规律,是否任意的两个物体之间也有这种力?

很有可能,只是由于它们的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的多,我们不容易察觉罢了。

这个假设果真正确的话,我们可以大胆地把上面的结论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之间。

牛顿就这样地将之推广了,于是就有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的问世。

设计目的:

按学习物理规律的常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下列各项板书内容。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

(3)单位:

质量——Kg、距离——m、力——N。

(4)比例系数G叫做引力常量,普遍适用。

(5)距离的确定:

可视为质点的物体,则为质点间的距离;

对均质球体则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6)意义:

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了;

在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起了极大的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万有引力定律清楚地向人们提示,复杂运动的背后隐藏着简洁的科学规律;它明确地向人们宣告,天上和地下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

设计目的:

 启发学生更大胆的猜想,并在教师设问中,自主阅读教材,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回答问题,在增强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

物理学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像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再引入合理的模型,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数学处理和逻辑思想,常常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

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定律,与1687年发表在牛顿的传世之作《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中。

但在当时,牛顿无法确定其中的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仍然值得怀疑。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明确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测出了引力常量。

三、引力常量:

扭秤装置巧改造,引力常量被测出——天才发明与天才借鉴

适当提及18世纪80年代,库仑为定量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发明了扭秤装置,实现了对微小量的巧妙测量。

卡文迪许则巧妙地利用和改进了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G。

难怪有人形象地称他们是“天才发明和天才借鉴”,我们在学习中互相协作、互相借鉴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万有引力定律的检验需要大量的事实,卡文迪许测定引力常量的实验是其他检验无法代替的,它为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意义奠定了强有力的实验基础。

如果没有G的测出,则万有引力定律在许多问题的应用受到限制。

正是由于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G,才使得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巩固练习

1.火星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一半,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9,那么地球表面质量为50kg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约是火星表面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火星吸引力的多少倍?

2.两个大小相同的实心小铁球紧靠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若将两个半径为原来2倍的实心大铁球紧靠在一起,则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

A.4FB.2FC.8FD.16F

3.宇宙飞船由地球飞向月球是沿着它们的连线飞行的,途中经某一位置时飞船受地球和月球引力的合力为零,已知地球和月球两球心间的距离为3.84×108m,地球质量是月球质量的81倍。

试计算飞船受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的合力为零的位置距地球中心的距离。

参考答案:

1.2.25倍;2.D;3.3.46×108m。

课堂小结

教师:

今天,我们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作用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和假设、检验和推广,从而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即:

1.根据行星总是绕太阳运动而未离开太阳类比物体总是落回地面而不能离开地球的事实,猜想太阳吸引行星的力和地球吸引周围物体的力是同一种力。

(两事实类比一→猜想假设之一)

2.根据地球上很高的地方与地面相比重力没有明显减弱的事实,猜想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必定延伸到很远的地方,进而猜想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和吸引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力是同一种力。

(两事实类比二→猜想假设之二)

3.猜想以上作用力都应该遵从同样的“平方反比关系”的规律,并进行了著名的“月—地检验”。

(归纳猜想→检验假设)

4.根据以上的猜想以及对猜想的检验,进行了一次更大胆的推广:

任意物体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因而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教师用多媒体板书以上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科学研究方法。

布置作业

1.交送作业:

教材P38“问题与练习”T1、T2、T3。

2.课后思考:

(1)某星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9倍,半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若从地球上高h处平抛一物体,射程为60米,则在该星球上,从同样高度,以同样的初速度平抛同一物体,射程应为多少?

(2)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自转角速度为ω,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在赤道上空相对地面静止的同步卫星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10米;

(2)

【板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

1.天体间引力规律的普遍性——科学推理,萌发猜想;

2.月地间引力与地球吸引物体的力相同——月—地检验,验证猜想;

3.任意物体间的吸引都有平方反比的关系——解放思想,大胆推广;

4.万有引力定律——天地统一,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

(3)单位:

质量——Kg、距离——m、力——N。

(4)比例系数G叫做引力常量,普遍适用。

(5)距离的确定:

可视为质点的物体,则为质点间的距离;

对均质球体则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6)意义:

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了;

在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

5.扭秤装置巧改造,引力常量被测出——天才发明与天才借鉴。

1789年英国卡文迪许G=6.67×10-11N·m2·Kg-2

【教学设计说明】

“万有引力定律”是高一物理曲线运动动力学部分“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中的重要内容,而新课程理念下实验教科书安排,先认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再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是有其道理的,这既符合历史事实,更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在设计本节教案时,充分考虑这一新要求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首先,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作用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和假设,检验和推广,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活动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验证的重要性,在科学方法上它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然后,结合“月—底检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的探究思维意识和能力。

其次,我们按学习物理规律的常规方法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对其理解以及其内容和表达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万有引力及其规律、物体间距离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认识引力常量的测量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时间差,引导学生认识普通常见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太小而不易测量是造成100多年时间差的主要原因;认识学习中互相协作、互相借鉴的重要意义,培养其团队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