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解析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
【答案】D
据材料“战国时期……居于行政位置上……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君主任命官僚的现象,体现了君主集权的特点,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世袭贵族特权尚未完全被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吏选拔制度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
故选D。
2.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正确;经济中心南移,政治中心在北方,才出现漕运为南北方向,A不是全面的原因,排除;B不符合史实,并且也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的扩大与漕运方向的转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联系所学我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分析解答即可。
3.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甚至更多,而同时期的欧洲谷物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
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粟的收获量要远远高于欧洲粟的收获量,主要由于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项正确。
同时期的中西方农业经营方式基本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排除A。
6世纪时,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出现曲辕犁,排除C。
南宋时期,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以中西方农业收获量进行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结合精耕细作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
4.南宋洪迈《夷坚志》载:
“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韭,然仅能自赡。
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
”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
B.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
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答案】B
结合材料“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可知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的需求,故A项错误。
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故CD项错误。
5.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
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
C.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D.解决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
【答案】A
【详解】由材料“地方行政”可见与加强中央集权相关。
由材料“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可见三司分治的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A;加强中央集权是牺牲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为代价,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分治制度的决策信息,排除C;废除丞相制度是就中央官制而言,无关地方行政,排除D。
6.马克思指出:
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执掌国家权力的是”由十个部落所选出的500名代表组成的议事会来管理的,最后一级的管理权属于公民大会,每个雅典公民都可以参加这个大会并享有投票权;此外,有执政官和其他官员掌管各行政部门和司法事务。
”材料意在说明,在古代雅典
A.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最高官员的执行权力有限
D.分权制衡体制已初步显现
【答案】D
材料“议事……公民大会,每个雅典公民都可以参加这个大会并享有投票权;此外,有执政官和其他官员掌管各行政部门和司法事务”反映了雅典已经具有立法、行政、司法分权的雏形,故D正确;“公民都可以参加这个大会并享有投票权”不能说明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而是强调立法、行政、司法分权,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最高官员的执行权力有限,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公民大会……此外,有执政官和其他官员掌管各行政部门和司法事务”,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立法、行政、司法分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十二铜表法》采用固定罚金制,一些贵族依仗其钱财众多随意侵辱他人。
于是,法官以受害人人身被侵辱所遭受的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
这体现出
A.法官可随意解释罗马法B.公平正义理念得到伸张C.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D.法律优先保护弱者利益
【答案】B
【详解】材料体现了罗马法的发展,材料中法官的判决是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受害人的利益,故A项错误。
由“固定罚金制”到根据“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的变化体现的是公平,是对材料中“一些贵族”不正义行为的约束,故B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对人身权的保护,故C错误。
《十二铜表法》根本上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故D错误。
8.“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
”它使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广州开始,一直打到京津地区,材料中“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说明外国列强侵入京津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开放南京等通商口岸,说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故B项正确。
A是《南京条约》内容。
C是《马关条约》影响。
D是《辛丑条约》的影响。
9.1903年10月,《申报》载文:
“考东西洋各国所出各报,必经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泄漏,亦皆悬为厉禁。
中国未有报律,故终无法以处之。
必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
否则非徒禁人阅看、禁人代售均为无益之空言。
”这反映出
A.清政府加强了新闻立法管制
B.清政府实行禁止华人办报政策
C.外国人垄断中国新闻报刊业
D.新政期间大众传媒得到了发展
【答案】D
由“必经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泄漏,亦皆悬为厉禁”、“必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可知,AB不符合题意;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0.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
C.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
D.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答案】A
一大到二大时间之短,中共思想成熟迅速,主要是国际华盛顿会议召开对于中国实行新的瓜分,国内军阀混战,导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任务,故A正确;B在一大时期就已经明确;C是国民大革命时期;D是遵义会议之后。
11.1936—193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士联合开展了一场新启蒙运动,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等口号。
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紧密结合
B.儒学是抗战时期的精神寄托
C.民族危机促进文化自觉自信
D.民主和科学是首要追求目标
【答案】C
1936-1937年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促使此时期的知识分子对激进的新文化运动自觉地进行反思,提出重视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信,鄙视盲目全盘西化。
故此题正确选项为C选项。
12.下表为《1913-1948年中国产业资本属性结构状况表(部分)》(单位:
万元)
1911/1914
1920
增长%
1936
增长%
1947/1948
增长%
外国资本
102125
133000
4.50
571758
9.54
73414
-16.35
国家资本
47807
66952
3.81
222454
7.79
420079
6.72
私人资本
28741
57977
10.54
204844
8.21
161499
-2.05
合计
178673
257929
5.16
999056
8.83
654992
-3.61
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私人资本的发展状况和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B.外国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C.国家资本的发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不同资本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社会性质的变迁
【答案】A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11年到1920年、1920-1936年,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48时,民族资本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官僚资本的膨胀、战争的破坏等;故私人资本的发展状况和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A项正确。
1948年时国家资本的金额远远高于外国资本,故B项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说法错误,排除。
1948年时国家资本急剧增加,主要和官僚资本膨胀有关,最终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
从1911年到1948年,无论何种资本发展,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D。
13.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
这表明,光荣革命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C.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D.使英国国王真正的“统而不治”
【答案】C
【详解】《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故A错误。
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仍为君主制,故B项错误。
光荣革命后议会结束了詹姆士王权“凌驾于议会之上”的原则,回归到《自由大宪章》后“王在法下”的传统,可见光荣革命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故C正确。
使国王“统而不治”的是《权利法案》,而不是光荣革命。
故D项错误。
14.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
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
“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
”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答案】C
本题属最佳选择题,戴高乐主要解释了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的关系,参议院起监督作用,这正是启蒙思想宣扬的民主与理性,四个选项表述虽然都符合史实,但只有C选项紧扣戴高乐的解释。
15.1841年,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一个“抽梯子”的观点。
他说:
“任何国家,如果依靠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在工业与海运事业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发展,因此在自由竞争下已经再没有别的国家同它相抗,当这个时候,代它设想,最聪明的办法莫过于把它爬上高枝时所用的梯子扔掉。
”李斯特旨在
A.批评英国的《航海条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B.呼吁德国实现统一以发展本国工业和海运业C.揭露英国自由贸易政策于后发工业国家不利D.讽刺德国不择手段与英国争夺殖民霸主地位
【答案】C
【详解】英国实行关税保护和海运限制只是其前期发展经济的手段,英国在工业与海运事业得到发展后就实行了贸易自由政策,李斯特旨在通过英国实行策略的变化,批判英国侵犯后发工业国家的利益,故A错误;英国对其他国家利益的损害,来源于其先后实行关税保护和海运限制的政策以及贸易自由政策,与德国是否统一无关,故B错误;英国依靠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发展了工业与海运事业,又通过贸易自由政策,阻碍了他国通过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来保护本国利益和发展经济,这侵犯了后发工业国家的利益,故C正确。
题中是为了批判英国而非讽刺德国,故D项错误。
16.1903年,美国学者泰罗出版《工场管理》一书,开始尝试把传统企业管理经验升华为管理科学。
1911年,泰罗更为系统完善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问世,稍后美国企业家福特在汽车生产中引入流水线的理念,现代管理学的科学体系开始确立,职业经理人大量出现。
关于现代管理学的诞生,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现代管理学的诞生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B.现代管理学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C.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D.现代管理学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A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现代管理学的诞生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故A正确。
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生产关系的一大变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是垄断资本主义催生了现代管理学,故B错误。
现代管理学是是在罗斯福新政之前诞生,故C错误。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现代管理学模式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但资本还是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并不利于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故D项错误。
17.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整。
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等,京津沪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
中央人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加强统一领导提高行政效率
B.配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C.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D.确保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到实处
【答案】A
【详解】1954年中国处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国家计划经济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材料“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故B错误;地方行政机构的撤并与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无关,故C错误;1954年中国没有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而且依法治国的方略与地方行政机构的撤并也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
故选A。
18.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夫妇,并说:
“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将高兴地同他谈;他当作旅行者也行,当总统也行。
”毛泽东此举意在
A.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B.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
C.缓和新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
D.解放台湾完成国家的统一
【答案】B
【详解】材料“1970年……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将高兴地同他谈”反映了当时中国力图与美国缓和关系,当时处于中苏关系破裂时期,中国通过与美国缓和关系来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故B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这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美国不是中国的周边邻国,材料未涉及新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故C错误;1970年中国力图与美国缓和关系的主要目的与解放台湾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19.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1953年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对于农产品和物资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管理和销售,显然是保证工业化的顺利实施,故B正确;建国初期是工农业产品极端困乏,故A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以后,故C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已经完成,故D错误。
20.1988年宪法修正案中指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党的十四大提出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有益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的变化主要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改革开放是私营经济发展的源泉
C.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D.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
【答案】D
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在21世纪初,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改革开放是私营经济发展的源泉,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的变化,不能体现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故C错误;“有益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的变化体现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故D正确。
故选D。
21.巴黎公社委员中许多人是社会主义者,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
公社恢复了一些被业主抛弃的工厂的生产,交工人合作社管理。
公社还颁布法令免除房租、要求当铺无偿退还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
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A.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B.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C.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D.运用了工农联盟革命策略
【答案】A
【详解】由材料“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交工人合作社管理”,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的信息,排除B;结合所学,巴黎公社并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排除C;巴黎公社脱离了人民群众,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排除D。
22.美国历史上的某个时期,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全国再也没人搞货币兑换了,纽约州一位参议员到首府,自带一周吃的东西,在麦迪逊广场花园举办“金手套”锦标赛决赛,门票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支付。
出现此现象是因为
A.政府大力缩减财政支出B.赤字财政导致物价暴涨C.政府干预金融秩序稳定D.通货紧缩民众持币观望
【答案】D
【详解】材料“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
全国再也没人搞货币兑换了,纽约州一位参议员到首府,自带一周吃的东西。
在麦迪逊广场花园举办‘金手套’锦标赛决赛,门票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支付”可以知道,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危机后物价下跌,通货紧缩,消费者持币观望,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财政政策,排除AB;材料没有反映美国对经济的干预的信息,排除C。
23.为了整顿工业,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要求各大资本家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对企业生产规模、商品价格以及销量范围做出了规定。
该措施表明罗斯福政府
A.完全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B.用扩大生产方式刺激消费C.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改变D.由市场经济转向计划经济
【答案】C
【详解】A中“完全”表述太绝对,排除;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减少产品数量的措施,而非扩大生产方式刺激消费的方式来缓解经济危机,排除B;由材料“要求各大资本家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对企业生产规模、商品价格以及销量范围做出了规定”,说明罗斯福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与之前的自由放任政策相比,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故选C;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而非市场经济转向计划经济,排除D。
24.“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
”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
A.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B.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C.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答案】B
据材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不应也不可能……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多极化趋势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参与、民主共存的特点,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故B选项正确;材料反对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故A选项错误;世界各国的力量对比较为悬殊,不可能均势化,故C选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未建立,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22分,第27题12分,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
“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
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
”,“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惟一代表。
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在清末民国的地方治理中,形成了几种具有公共权力性质的组织机构,他们的首领人员是各地的士绅。
如县议(事)会、参事会、城镇乡议(事)会、董事会、乡董(佐);各县的教育、警务、实业和财务等四类局、所,县、区、乡保卫团等地方保卫机构;教育、警务、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区乡行政机构;各地乡村长副、正佐等村治组织;农会等社会自治团体等。
此时的士绅已非传统社会中的威望型人士,而是更多的依赖于占有公共组织和权力机构的权绅。
他们在主持基层社会的公共事务时,已经不是源于他们曾经所具有的无形的社会声望,而是“大多已具有成文的法律依据”。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民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答案】
(1)特点:
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