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柳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柳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柳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 “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 “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 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答案】
(1)C
(2)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解析】【分析】
(1)C错误,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2)词人末句写道:
“生子当如孙仲谋。
”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
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这是一道选择题,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诗歌的理解,考生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说法,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诗人情感的理解。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境进行具体的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________。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 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答案】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B
【解析】【分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找指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方法是根据文章内容到指代词的前面去找,找到后放回语句,检验意思是否正确。
“此事古难全”意思是这样的事情从来都难以两全。
根据诗句内容可知,“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B.错在“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正确说法应该是“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是一种自然常理”。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考生要运用平时的解题方法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判断正误。
3.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
________。
②诗人的任务是:
________。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
(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解析】【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
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
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
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露水”“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
“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
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
所以可答:
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
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
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故答案为:
⑴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⑵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⑶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
(1)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
(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分析】
(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
李诗: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米诗: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⑴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
⑵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分析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
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感情。
一般答题格式为:
诗歌描绘了一副…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情感。
【附参考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中秋闻笛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
5.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与________”的歌手。
(2)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这首《礁石》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礁石”象征了________,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
(1)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分析】
(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
他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
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
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诗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据此,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
⑴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⑵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
(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①素舸:
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
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
(1)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分析】
(1)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2)“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
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故答案为:
⑴清幽恬静;
⑵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理解诗歌的意境要结合诗歌的意象进行,本诗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宁静淡薄的意境烘托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冬天的池沼
——给WI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1940年1月11日
(选自《艾青诗选》)
(1)此诗写于1940年1月,原稿题下有注为“——给WI”据《长编》所计,1939年11月,诗人与前妻张竹如婚姻终结,而在此前的1939年6月20日艾青已经与韦嫈yīng女士结为伴侣,题注中的“WI”自然是韦嫈了。
请你根据此诗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稿下的注释,分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2)请你仿写。
这首诗共有四节,请你模仿前三节诗的句式和意象特点,展开联想或想象,在第三节后再写一节。
(前三节与第四节是总分关系,加一节后,让前四节与后一节构成总分关系。
)
【答案】
(1)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
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2)略
【解析】【分析】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把冬天的池沼分别比作寂寞、心酸的老人的心,被劳苦磨失了光辉、枯干的老人的眼, 荒芜,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老人的发,阴郁、悲哀的老人。
诗人选取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痛苦、心酸、忧郁的心情,结合诗人当时经历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
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2)分析前三节诗,这三节诗句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冬天的池沼比作什么得像老人的什么,接着在承接这个比喻进一步刻画。
仿写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的特点。
比如冬天的池沼比作褶皱得像老人的脸, 像刀刻似的沟壑纵横的脸。
故答案为:
⑴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
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⑵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仿写诗句的能力。
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
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
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8.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
雾气和尘埃。
(1)诗歌的前三联写出了雨后原野的什么特点?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显得活泼、生动。
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案】
(1)空旷,清新,秀美。
(2)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解答此题时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
前三联的意思是: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写出了雨后原野空旷、清新、秀美的特点。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生动写出初夏田间农忙劳动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⑴空旷,清新,秀美。
⑵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要理解诗歌的的内容,准确概括出要点。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等,注意诗人的情感。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北国观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光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雪》这首词上片主要是________,寓情于________;下片主要是________,寓情于________。
全词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表达方式自然地结合了起来。
(2)你对词中关于北国雪景的描写有什么感受?
你能用两个成语概括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吗?
(3)文章中哪些句子为想象中的句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作具体分析。
(5)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写雪景;景;议论;理;描写;议论;抒情
(2)天地间浑然一色,视野开阔,给人一种朴素洁净而不乏壮观的美。
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个句子为虚写,它借助想象,把人引领到一个雪后天晴的壮丽辉煌的境界里,使北国雪景于苍茫中显得更加雄伟,形象更加多姿多彩,翻出一派新气象。
以“分外妖娆”结束上篇,流露出对美好江山的赞美之情,使人油然而生出爱国之情。
(4)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具体来说,前一句承上,总括了上片的写景,后一句启下,总领下片的抒情。
这一过渡句使全词浑然一体,结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以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指出了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的局限性,高度评价热情赞美了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同时抒发了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
【解析】【分析】
(1)读懂词篇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寓情于景,展现祖国壮丽河山;下片纵论历代英雄,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寓情于理,抒写诗人的抱负。
全词将描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全词浑然一体,气象雄浑。
(2)一问,写感受。
上半部分写景,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动写静。
“银蛇”、“蜡象”,蓬勃之感、气势凸现。
“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极尽英雄豪情:
表面似是指高原群山与苍天争高,实则更是作者心中的远大抱负。
与天比高,这是怎样的豪情壮志与领袖气度!
看了这几句“冬雪礼赞”,我不禁对雪之美,有了更深的感受。
二问,要求用两个成语概括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可概括为“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3)一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天晴的时候,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此句为虚写。
二问,描绘了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美景,写出了雪景的艳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
承接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开启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使全诗诗意贯通,一气而下,浑然一体。
(5)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故答案为:
⑴描写雪景;景;议论;理;描写;议论;抒情;
⑵天地间浑然一色,视野开阔,给人一种朴素洁净而不乏壮观的美;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⑶“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个句子为虚写,它借助想象,把人引领到一个雪后天晴的壮丽辉煌的境界里,使北国雪景于苍茫中显得更加雄伟,形象更加多姿多彩,翻出一派新气象。
以“分外妖娆”结束上篇,流露出对美好江山的赞美之情,使人油然而生出爱国之情;
⑷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具体来说,前一句承上,总括了上片的写景,后一句启下,总领下片的抒情。
这一过渡句使全词浑然一体,结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以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
⑸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指出了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的局限性,高度评价热情赞美了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同时抒发了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画面描述。
根据上阙的内容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描述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首句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