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1524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南大学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南大学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南大学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南大学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docx

《西南大学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大学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docx

西南大学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

 

西南大学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

部分论文选编

 

二○○七年五月

 

综合大学与西南大学发展战略定位问题

党委办公室金迪

摘要:

本文认为综合大学的要义不在学科的覆盖面,而在于多数基础性学科的实力和水平。

西南大学学科现状自然带有明显的行业性大学的痕迹,基础性学科实力较弱。

因此,我校不适宜提建设“综合大学”。

但在一段时期内,把西南大学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则是可行的,也是值得努力去奋斗的。

关键词:

综合大学定位基础性学科

近日,学校组织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对西南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等展开广泛研讨。

其中,对西南大学的发展战略定位,一般的共识如“三大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的讨论稿所述。

对此,笔者抱有疑虑。

考虑到学校的发展战略定位属学校顶层设计,具有极端重要性,所以不揣简陋,试作论述。

对我校发展战略定位的疑虑

“三大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的讨论稿把学校的发展定位初步定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其中,中心语是综合大学,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是修饰语。

讨论稿的用意不言而喻。

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前已经都是特色鲜明的行业性高校,合并组建西南大学就是要建立一所与行业性高校不同的综合大学。

但是,综合大学决不同于行业性高校或多科性高校。

有人说,“综合大学”与“综合性大学”不同,“综合性大学”是指有较高水平的多科性大学。

但讨论稿显然不是在玩这种文字游戏。

因为合并前,原两校都已经是较高水平的多科性大学了。

因此,讨论稿规划的就是把西南大学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

战略规划必须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做出既具有理想性又具有可行性的规划。

笔者疑虑的是,综合大学的发展定位是否过高?

综合大学辨析

  高水平大学不一定是综合大学。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清华与北大的比较。

无庸置疑,清华与北大都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但经过上个世纪50年代的院系大调整后,清华(至少经过1949年底、1952年6月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被调整为多科性工科大学。

虽然经过长期的建设、调整,清华的综合性已大为增强,但时至今日,清华一般仍被人们视为工科大学,甚至清华自己也自豪地宣称是“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学科覆盖面广的大学不一定是综合大学。

如河南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湖南大学等不少大学的学科覆盖面都在10个以上,但这些大学显然并没有被公认为综合大学。

综合大学的主要特征是,在多数基础性学科中实力强、水平高。

基础性学科至少包括自然科学类的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等,社会科学类的基础学科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类的基础学科文学、历史学、哲学等。

所谓综合大学,就是分别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人文类中的多个基础学科都具备较强的实力(如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或至少有博士点)的大学。

学科覆盖面广泛与否并不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没有工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没有医学院,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没有法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没有医学院、商学院、法学院。

但这并没有影响它们成为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我们可以分别从教学和研究两方面来理解基础学科和文理学院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的位置。

从本科生教学上看,文理学院是招收本科生的最主要的学院,甚至是唯一招收本科生的学院(比如哈佛、耶鲁)。

这表现了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人才教育”。

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维创新,而非急功近利赋予学生实用技能。

基础学科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这就是为什么文理学院在综合性大学中是最主要的培养本科生的学院。

  由于所有其他学科均建基于基础性学科之上,因此,综合大学要发展出特色学科或具有优势的应用型学科,是比较容易的。

相反,单科性或多科性大学虽然拥有某个甚至多个高水平的特色学科,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一是本校培养的研究人才基础知识不宽、不厚,视野较为狭窄;二是应用型学科辐射性弱,难以有效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三是严重依赖个别的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一旦这个学术带头人退休或流失,这个学科就容易衰落下去;四是毕业生就业适应性较差,门路受限。

  大学发展的“路径依赖”困境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高校合并组建。

绝大多数经过合并组建的高校都提出,要建设综合大学。

经过多年发展,这些高校的规模都扩大了,水平也提高了,但在学科的综合上的进步却仍是可以讨论的。

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高校的发展有着强烈的“路径依赖”问题。

优势学科在合并组建后更加强势,而“985”“211”等工程的建设经费多是拨付给具体某些优势学科,因此,如果该校的基础性学科原本较差,则合校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不能得到倾斜性投入,很难达到建设综合大学的目标。

  西南大学的发展战略定位

  我校的学科现状自然还带有明显的行业性大学的痕迹,如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受权点、66个博士点多分布于农业类和教育类,且学科类别多是应用型、实用型学科。

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基础性学科中,还非常缺乏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甚至多数还未有博士点。

因此,我校的综合大学的学科框架是初步的。

  另一方面,我校已在多个学科具备了较强的实力、较高的水平,拥有鲜明的特色。

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我校是可以发展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

基础性学科发展难有飞跃。

学科资源的生长需要很长的周期。

基础性学科尤其如此。

因此,我校似乎不适宜提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但在一段时期内,把西南大学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则是可行的,也是值得努力去奋斗的。

 

关于大学教学中心地位的思考

党委办公室李庆东

摘要:

高等学校对于学校的“中心”存有争议。

在大众化教育的进程中,各类大学怎样确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值得思考。

特别是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大学更应该把本科教育放在基础中心地位,为培养造就“精英人才”提供“原才”。

关键词:

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心地位思考

人才培养(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

在许多高等学校长期争论一个问题:

大学的中心在哪里?

是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中心、还是教学和科研双中心?

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和2005年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必须确定教学的中心地位,将教学质量作为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但是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一、关于教学中心地位的困惑

目前我国通常把高等学校分为四类:

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

对于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都能理直气壮的提出教学中心地位;但对于研究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在认识上和实践中教学工作是否具有或能否处于中心地位,一直存在争议、受到置疑。

尤其是在研究型大学里,有两种现象应该收到关注:

一是本科教育存在边缘化趋势危机,本科教育原有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存在动摇感。

例如科研队伍和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条件在资源配置上享有优先权;二是教学工作成为从属和次要地位的状况在加剧。

常有教师为科研项目和会议而调课的,但几乎没有为了教学工作而改变科研会期的。

那么高水平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究竟能否确立本科教育的基础和中心地位呢?

二、强调教学中心地位的背景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更需要质量保证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上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在校生已超过2300万人,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最近几年实现了又快又好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成为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这是部长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肯定。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许多高校没有做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过度扩大招生,盲目扩充新专业,出现本科教学质量下滑、毕业生就业困难。

大众化教育总体上满足了科教兴国的需要、满足了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满足了高校增加财力的需要,但是没有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和高就业率的需要。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更需要竞争力保证

“入世”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既丰富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有效缓解“供不应求”的现状;同时对我国高校在生源、培养方式、培养质量也构成有力的竞争。

大学毕业生必须是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创新、创业、创业和合作的精神与能力,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还不能适应这种需要,因此各个高校都将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新的挑战和竞争,都要做出新的选择,都要接受新的人才市场的评价,都要承受新的优胜劣汰。

周济强调,中国的大学应把创新作为学校建设的灵魂,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本科教育就是培养和造就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基础。

三、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

(一)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适合于各类大学

研究性大学以追求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

这里无论是成果还是人才,都有一个人才源的问题。

只有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才能保证高水平的硕士、博士和精英人才的“原才”。

因而,研究型大学应该更加重视本科教育,只是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教学型大学,应更多地注重创新精神、基础理论、基本实验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主要为培养精英人才提供“原才”。

(二)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的措施

1.领导重视教学是关键

领导重视和组织保障是保证教学中心地位的关键。

高校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教学质量。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是主要责任人,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部门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学院党政一把手为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

检验领导是否重视教学的关键“视点”在于看领导深入学院检查教学工作的次数和效果;走进课堂听课的次数和结果反馈;参加考试巡考的次数和结果通报情况。

2.增加经费投入是保障

增加教学经费投入是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学校和学院两级在每年经费预算中,要逐年加大对教学工作经费的投入,保持增长趋势;优先保证本科生培养经费、实验实习经费、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经费,并监控使用效率。

我校近三年(2004~2006),学校用于本科生的四项经费支出的总额达到1.07亿元,四项经费占普通本科生学费收入的比例每年持续增长:

2004年为23.96%,2005年为31.30%,2006年为35.70%,达到教育部的要求。

3.全校服务教学是难点

协调各部门工作,齐心协力服务本科教学。

说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

在认识上,强调教学、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三方面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即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本科人才培养始终是基础、是关键,是关乎学校生存的大问题。

科学研究要丰富教学、支持教学;教学工作要反映科学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服务社会的效果是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最终检验。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一项涉及全校的系统工程。

学校应该坚持教学建设的资源配置优先原则,制定有利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各种政策和措施,保证(本科)教学工作对人、财、物的需要,并逐年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在核定人员编制时,首先满足教师队伍的需要,培养骨干教师,树立教学名师;在购买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时,优先考虑和保证本科教学的需要与使用;对本科教学改革,实行单独立项研究,其研究项目与成果得到同等(同样)重视;在分配、晋升、进修、住房制度改革等多方面,都做出了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和改善教师生活条件的政策倾斜;只有做到这样,学校上下才能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心教学、科研支持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师生满意教学、社会关心学校的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质量监控体系要权威

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我校综合两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的经验,逐步构建了具有西南大学特色的、以质量监控保障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包括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学生网上评教”、“学生教学信息中心”、“本科教学质量监控110电话”等在内的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制度,形成了以决策指挥、调研咨询、管理服务、调控运作、信息反馈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监控保障体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然而,质量监控是否具有权威性。

当我们在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有领导或学术骨干出现了教学事故,能不能给予教学事故认定,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是检验质量监控体系是否具有威慑力的关键所在。

各类大学都有中心。

人才培养(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都是中心工作,但是所处的层面不同,就像“金字塔”,有顶层、中层和基础,本科教育必须参与基础中心地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事处杨毅

学校举行教育思想大讨论,我认为是十分必要而明智的。

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可以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发展目标,进而确立正确的行动方向。

这里,我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题,结合对大学人才培养第一职能的理解,谈谈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职能

从大学职能的嬗变历程来看,大学职能经历了单一职能向二元职能,甚至向多元职能发展的过程。

中世纪大学的职能是单一的,主要是为了人才培养。

这并不表明大学没有进行科学研究,创造知识。

而是当时社会创造知识的中心不在大学,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

但在个别教师中是存在研究行为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时候的大学真正是体现了学校的内涵,学校者,人才培养之处所或曰机构也。

随着大学的发展,大学的职能逐步发展到人才培养和发展科学。

从知识创造和传播来看,发展科学就是创造知识,人才培养就是传播知识。

这二者是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职能,发展科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

随着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撑和环境条件,社会也需要大学的动力机作用。

正是基于这种状态下,有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第三个职能。

再后来,有曰,大学还应有文化的职能;也有曰,大学职能是引领社会,服务社会。

当然,无论大学职能如何发展演变,人才培养都是大学的第一职能。

前面已经提到,从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角度讲,大学就是发展科学以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以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体现了大学作为学校的实质,发展科学体现了大学不同于中学、小学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讲,照本宣科者显然不能称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是如何体现的呢?

大学与社会关系密切,大学的发展为社会有诸多好处,推动了社会发展。

大学发展科学,通过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等,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服务。

大学培养的人才终究要进入社会工作,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式就是人才培养。

因此,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职能,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

二、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

国运兴衰,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

“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

这些都表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师资在人才培养中地位和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大学的第一职能也就没有充分地发挥。

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作为传递、应用、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大学,第一职能就是培养高质量的、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对大学而言,其学科及专业是由掌握各种学科及专业高深学问的教师组成的。

因此,掌握各种学科及其专业高深学问的教师,尤其是其中学术造诣深的专家学者、大师,是大学综合实力最主要的标志。

当前的大学排名、学科评价中,师资队伍综合实力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人才学的角度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

人才资本积累是大学积蓄综合实力、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温家宝总理在与一些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座谈时说,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因此,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科学创新能力强、整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同时,人才资本具有“主动资本”的特点。

大学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大学第一职能作用,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

三、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合并之前的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被誉为“西南地区培养教育人才与农业人才的黄埔军校”,百年办学以来,为国家输送了数以十万计的各类人才,特别是为西南地区培养了许多优秀教育人才和农业人才。

这是学校长期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结果,加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分不开的,合并以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了许多突出的成效。

(一)师资队伍总量稳步增长。

每年以补充100名左右的教学科研人员速度,今年有望补充150人左右;师资队伍总量已经基本适应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师资队伍中博士硕士比例也不断提高,硕士比例已经接近70%,博士比例超过20%,今年新补充的150名教学科研人员中,预计博士将接近100名左右,这是西南大学补充教师工作新的历史纪录。

加上2007年在职学习将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有50人左右,今年博士比例将接近28%。

一批批优秀人才不断涌现,进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成长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三)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各级各类人才的比例结构较之过去更加合理;依托西南大学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稳步增长,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博士比例偏低,海外留学经历(学历)者偏少,特别是拔尖人才少,领军型人才匮乏,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现有学科门类中师资队伍水平差距较大,分布不均衡;一些新建学院和新兴学科师资队伍基础薄弱,一些学科稳定和引进人才难度大,影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三)部分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和价值取向,甚至师德素质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近年来每年补充青年教师数量多,但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不够,对教师专业发展缺乏规划指导;

(四)一些学院存在“武大郎”开店的现象,不愿意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注重培育中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处于滞后状态,人才培养质量跟不上社会发展要求,一些专业面临停招危机;

(五)没有认清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职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影响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六)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激励约束机制力度不够,教师考核评价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制约了高质量人才培养。

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高质量人才

西南大学合并以来,学校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西南大学站到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面对发展越来越快速的高等教育事业,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和走向,西南大学必须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维护西南大学的声誉,塑造西南大学的形象。

当前,重庆直辖市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南大学必须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的第一职能,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加强重点人才建设。

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抓手,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

在“十一五”期间,根据我校教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应加强重点人才建设,如领军型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

为培育“本土”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创造条件,加快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最终形成品牌、特色优势,并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激励他们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

加快人才资本积累,对于引进的特别突出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实行强有力的支持政策。

(二)提高补充师资质量。

建议从2008年起,补充教师的来源渠道多元化:

接收应届毕业生和博士后、引进海归、从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调入等。

考核上要注意全面考察,包括外语、教学、科研、品德等多方面。

学历上应以博士为主,向名校、名师的优秀年轻博士生倾斜;学缘上以外校为主,为防止“近亲繁殖”,原则上不选留本校毕业生。

注意招聘来自不同地域(甚至不同籍贯)、不同高校的人员,吸引不同国别的优秀留学人员,以利于各学科师资队伍整体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

(三)加强外语能力建设。

由于我校地处西部,教师外语水平较差,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薄弱,在申报国家留学基金项目中,外语成为了瓶颈因素。

建议每年选派30-50名外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到国内外国语大学脱产学习语言1年,给予经费10000元(包干使用)。

学习结束后参加出国外语考试(如雅思、托福等)取得合格成绩,学校可再给予5000元奖励。

也可与四川外语学院签订教师外语培训协议,每年选派教师到川外封闭式学习培训。

解决了外语瓶颈性因素,就提升申报国家留学基金项目的命中率,实际上为学校节约师资培养成本。

(四)支持教师出国留学。

现代大学要想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有更大的作为,必须培育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必须有较大比例的教师取得海外留学的经历(学历)。

通过多种途径支持教师出国留学,一是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的各种留学项目;二是学校加强与国外高校的联系与合作,每年选派30-50名教师到国外高校进行3-6个月的双语教学培训,三是鼓励教师通过其他渠道联系出国留学。

凡是在海外取得学位的教师回校后,在《西南大学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暂行办法》的基础上提高安家补贴和科研资助金,并补发攻读博士期间的基本工资。

鼓励已取得博士学位但没有海外学历的教师到海外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

此外,建议学校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学术休假制度,鼓励到海外带薪进行学术休假。

(五)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一是加大学历提升工程力度,根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每年选送50-100名教师到校外攻读博士学位,报考单位主要是985高校和中科院系统;报考专业应是与从事专业一致。

力争在“十一五”末,使师资队伍的博士比例达到40-50%。

二是进行校本教师培训,对青年教师特别是新补充教师,学院应该有计划、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指定教学经验丰富地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发挥教学指导委员“导”的作用,或返聘校内优秀退休教师进行传帮带,提升教学效果;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引导教师进一步重视本科教学和改进教学方法。

三是选派教师到985高校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示范中心/工程中心进行教学研修或合作科研。

建议教师晋升高一级职务必须有半年或一年在外单位进行教学研修或合作科研的经历。

四是支持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进站做博士后科学研究。

(六)逐步改革用人制度。

根据国家改革精神,逐步推行岗位聘用制,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所需人才,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履职考核;建立科学的大学教师评价体系,处理好大学教师评价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避免大学教师评价中的价值冲突,实现对大学教师科学合理地评价。

尽快在新进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严格控制非教学科研人员的增长,提高专任教师的比例。

设置10-20%的流动教学科研岗位,按照协议形式用人,聘请校外/海外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级人才,学院与之签订聘用合同约定任务,时限可长可短,实行协议工资。

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把在站博士后纳入我校在职教师管理范畴,提高在站博士后来校期间的待遇,吸引博士后参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

加快学院制建设步伐,给学院更多办学自主权,特别是发挥学院在用人方面的主动性,鼓励各学院广纳贤才、聚集人才和培养人才。

五、结束语

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