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013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4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docx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docx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

实验目录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目录

1、如何使用刻度尺

2、声音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

3、响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4、光反射时的规律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6、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7、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8、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9、水的沸腾

10、同种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1、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塑料块(不吸水)的密度

1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3、重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14、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15、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6、二力平衡的条件

17、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18、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9、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0、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1、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2、杠杆的平衡条件

23、比较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24、斜面的机械效率

八年级物理演示实验目录

1、有趣的物理现象

2、空中的闹钟

3、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4、观察波形

5、观察噪声的波形

6、声波传递能量

7、光的传播

8、光的折射

9、色散

10、透镜对光的作用

11、焦点和焦距

12、投影仪原理

13、凸透镜成实像

14、凸透镜成虚像

15、自制温度计

16、水沸腾后出现的现象

17、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18、演示托里拆利实验

19、功的原理

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目录

1、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串联电路各点间的电流规律

3、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支路电流的关系

4、串联电路各点间电压的关系

5、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6、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7、电阻上电流和两端电压的关系

8、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9、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怎样的

10、研究电磁铁

11、什么情况下可以产生电

九年级物理演示实验目录

1、气体扩散的实验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3、分子之间有引力

4、做功改变气体的内能

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6、验电器

7、小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不一样

8、比较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关系

9、演示电功率

10、电流的热效应

11、磁场的方向

12、电流的磁效应

13、研究电磁铁

14、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15、手摇发电机

16、电磁波的产生

17、光沿着水流方向传播

18、用火柴模拟链式反应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

1、题目:

如何使用刻度尺

实验器材:

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个),铅笔,物理书,硬币,细钢丝。

实验原理:

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步骤:

(1)测量物理书的长度。

(2)测量细钢丝的长度。

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

数出圈数n,算出细铜丝的直径D。

实验结论:

读数前,注意“三看”,读数时,要估计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2、题目:

声音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

仪器和器材:

音叉、音叉槌、支架、不同材料做成的杆、量筒、水、抽气机、抽气盘、闹钟。

实验方法:

(1)演示声音的发生。

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

用音叉跟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接触,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表明叉股在振动。

用手指轻轻接触发声的音叉,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振动。

如果紧捏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

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演示声音可以通过各种媒质传播。

将音叉从共鸣箱上取下,用木、铁、铜、玻璃或其他物质做成长30-50cm、直径与音叉手柄直径相同的杆,插在共鸣箱上。

把敲击后的音叉手柄放在杆上,共鸣箱发出同频率的声响。

说明声音可以通过这些固体传播。

把装满水的量筒放在共鸣箱上,在音叉柄上套一个直径比量筒小1-2cm是软木塞,把敲击后的音叉柄放入量筒的水里(使塞子浸没1-2cm),共鸣箱也会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

注意事项:

(1)敲击音叉必须使用橡皮音叉槌,不能使用其他硬物撞击,以防击伤音叉表面

从而改变其固有频率。

(2)音叉十分硬脆,使用中要防止重击、跌落,以免断裂。

(3)用完音叉,表面要涂油或凡士林防锈,放置于干燥处保存。

并注意防止受压

变形。

(4)插入与取下音叉时,应避免摇动,防止共鸣箱插孔变形。

3、题目:

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实验器材:

鼓、音叉等

实验步骤:

提出问题:

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

“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

进行实验:

(1)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2)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

(3)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

(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实验结论: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题目: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仪器和器材:

激光笔,1/4圆的玻璃片和木板各2片,铁夹平面镜一小片,记号笔,刻字用的胶面纸,木块铰链(2个),金属棒。

制作方法:

将贴有黄色胶面纸,画有刻度,标有角度数据的1/4圆的玻璃片用双面胶固定在1/4圆的木板上(因为只有玻璃片的面才够平),在水平木板台面中间(即竖直半圆的圆心处)嵌入一小块平面镜,将1/4圆与平面镜垂直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将金属棒的一端通过转轴固定在圆板背后的木底座上(与前面的圆心在同一轴线上),将夹激光笔的铁夹固定在金属棒的另一端。

使用方法:

闭合激光笔的开关,可以观察到入射光线。

转动右边的1/4圆,可以发现当两个1/4圆在同一平面上时,可以观察到反射光线,当两个1/4圆不在同一平面上时,在右边的1/4圆就观察不到反射光线,从而说明在反射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转动金属棒改变入射角,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

光在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技巧:

贴上刻字用的胶面纸,才能观察到1/4圆上留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传播过程路线的痕迹。

实验结论: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放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题目: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目的和要求:

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仪器和器材:

平板玻璃一块,两根相同的蜡烛,木板一条(约60×15×4厘米)。

木板中央有窄槽,可将平板玻璃垂直地卡在木板中央,木板的侧面从中央向两边画有等距离的刻线。

实验方法:

(1)按图2.5-1组装好仪器。

使平板玻璃正对着全班同学,在玻璃后面放没有点燃的蜡烛甲,前面放点燃的蜡烛乙。

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或点燃的蜡烛)的位置,直到从玻璃前边的各处看到玻璃后边的蜡烛甲好像也点燃为止。

(2)将装置仪器的木板转过90°,让同学看到蜡烛甲并没有点燃,说明刚才看到蜡烛甲好像点燃的情形,实际是点燃的蜡烛乙在平板玻璃里成的虚像。

虚像是正立的,和物体大小相等,虚像的位置和蜡烛甲完全重合。

(3)观察蜡烛乙(物)和蜡烛甲(像)的位置,可以看到物和像的连线跟玻璃(镜面)垂直,借助于木板侧面的刻线,可得到物和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

注意事项:

(1)选用薄一些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效果较好。

因为玻璃厚了,会明显的看到由玻璃前后表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

(2)平板玻璃要垂直地卡在厚木板的中央,玻璃如果倾斜或晃动都会改变虚像的位置,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时,玻璃后面的背景应暗一些。

6、题目: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目的和要求:

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演示三原色光混合成白光。

仪器和器材:

三原色光源,滑动变阻器,电源等。

实验方法:

(1)将三个灯泡串接滑动变阻器后接到电源上,如图2.12-2。

调节变阻器的阻值,改变照到半透明纸屏上三个单色光的相对亮度,使得屏上三色重叠处的颜色成白色。

(2)依次只接通一个灯泡,使得屏上先后出现三个颜色分别是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圆形光斑。

(3)先后分别同时接通两个灯泡,屏上得到两个圆形光斑,并有一部分相重叠,红光和绿光相交叠得到黄光;红光和蓝光相交叠得到紫光;绿光和蓝光相交叠得到青色光。

(4)同时接通三个灯泡,得到如图2.12-4的图案,在图案的中央,红光、绿光和蓝光相交叠,得到白光。

7、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目的和要求:

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仪器和器材:

光具组,蜡烛。

光具组是专供初中进行光学实验的一种仪器。

仪器如图2.6-1所示,它包括3个三角形(或圆形)底座、凸透镜、烛台、毛玻璃屏及刻度尺。

实验步骤:

(1)组装调整仪器:

将各零件组装好。

然后以凸透镜中心高度为基准,适当调整毛玻璃屏和烛台火焰的高度,使它们的高度基本相等,并且利用三角底座,把它们调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步骤称为“对光轴”,这一步骤在光学实验中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应特别重视。

(2)实验:

以凸透镜为基点,向烛台方向量出一倍焦距(即100毫米)、二倍焦距(即200毫米)的距离并作出标志。

将烛台放在距透镜大于200毫米的位置上,移动毛玻璃屏,使毛玻璃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实像。

观察这个实像,看它比实物是大了还是小了,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测出像距(即毛玻璃屏距透镜的距离),它与焦距、二倍焦距有什么关系?

(大于、小于或等于)

改变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按表2.6-1顺序进行实验。

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入下表中。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与物同侧或异侧

像距v

u>2f

u=2f

f<u<2f

U=f

u<f

注意事项:

(1)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光具座(J2507型或J2507-1型)和学生电源(J1202型或J1202-l型)代替光具组来完成这个实验。

(2)在不具备遮光的条件下,用白屏代替毛玻璃屏实验,效果会好一些。

(3)移动烛台和毛玻璃屏时,要注意保持它们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为此,可以在基座的一侧划一条直线,让基础侧面贴着直线移动。

8、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

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实验器材:

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

试管2个(内径各约3.5厘米和1.5厘米,如果大试管过长可截短一点),与大小试管相配的软木塞(或橡皮塞)2个,烧杯(500毫升),液体温度计(0~100℃),纯萘粉(5克左右),角匙,接近沸腾的热水(约350毫升),一小团疏松的细铜丝,其余除搅拌器、冷水、滴管不用外同方案一。

实验步骤:

(1)将小塞子中心钻一孔插入温度计,再把温度计伸入小试管下部预先放入的一小团细铜丝之中。

用角匙向小试管内均匀地加入纯萘粉,直至萘粉将细钢丝盖没。

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它位于萘粉柱的中心偏下处,但不接触管底。

(2)如图3-18所示,将大塞子中心钻洞插入小试管,并通过大塞子把小试管固定在大试管中,使两个试管各处的间隔尽可能均等。

再把大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使它不接触烧杯的壁和底,而水面略高于小试管中萘粉柱的顶面。

(3)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让水保持沸腾状态,同时使小试管中的萘粉不断得到加热。

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约70℃时,每隔一分钟或半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萘的温度,直至萘温升至85℃左右为止。

(4)停止加热,取出小试管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让液态萘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继续观察和记录萘的温度,直至温度降至70℃左右为止。

(5)根据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画出萘的熔化、凝固图象。

由此分析表明:

晶体萘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虽与外界发生热交换,但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

9、水的沸腾

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2)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这个温度叫沸点。

(3)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实验器材:

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

实验步骤:

(1)将水放在烧杯里(半杯即可)加热,温度计插入水中测水温。

指出观察重点是水和温度计。

(2)首先看到较小气泡出现在烧杯底部,然后上升,指出这是由于玻璃上吸附空气和在水中溶有微量气体受热分离所形成的。

少时,从杯底逐渐出现一些较大的气泡,这些泡里含有水蒸气,但没有上升到水面就变小并消失了,这是因为水温不匀,杯底温度较高,蒸汽泡可以形成,但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蒸汽又凝结成水了。

最后,加热到杯里水的各部都有气泡,而且在上升过程中气泡继续增大,这才是真正的沸腾现象。

强调这时在液体表面和内部都在进行剧烈的汽化。

由学生报出的温度是100℃后(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再加一会儿热,温度也不再上升,指出这个温度就叫沸点。

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沸腾现象随即消失。

说明维持沸腾是需要热量的,这些热量不是升高水温,而是进行汽化,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

注意事项:

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一开始就使用热水。

10、题目: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器材:

大小不同的铝块拖盘天平砝码刻度尺

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出不同的铝块的质量,记录实验数据

(3)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并将不同的铝块用细线栓好后放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处理数据。

(5)根据测量值做出m—V图像

(6)由数据或图像,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体积V(cm3)质量m(g)

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11、题目:

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塑料块(不吸水)的密度

A、测量盐水的密度

⑴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烧杯、盐水

(2)实验步骤:

①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盐水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m2;

④计算盐水的密度。

⑶记录表格:

烧杯和盐水的

总质量m1(g)

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g)

盐水的质量m(g)

盐水的体积V(mL)

盐水的密度g/cm3

B、测量形状不规则塑料块(不吸水)的密度

⑴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水、针、塑料块

⑵实验步骤:

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出塑料块的质量m;

②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1;

③将塑料块放入量筒中,用针尖将其完全压入水中,记录总体积V2;

④计算塑料块的密度。

12、题目: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

(1)使用前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前将弹簧测力计调零

(3)使用前上下拉动弹簧测力计,使其不与外壁有摩擦

(4)弹簧测力计应沿轴线方向测力

(5)使用时不应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

用弹簧秤测力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

(1)检查弹簧秤指针是否在“0”点,若不在零点,需调节使其指在零点;

(2)把物体挂在弹簧下端的钩上或用力拉弹簧秤下端的钩,使弹簧秤的轴线与力的方向保持一致,避免弹簧与外壳摩擦;

(3)读数时应在弹簧稳定后进行,读取数据时,视线应通过指针并跟刻度面垂直;

(4)读取数据,并注意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

(5)读完数后,应取下物体,看指针是否回到零点,不回零点时应检查原因或换弹簧秤重新测量.

13、题目:

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钩码。

实验步骤:

把质量分别为50g、100g、150g、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他们的重力并记录:

实验次数

质量(g)

重力(N)约为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N/kg)

平均比值(N/kg)

1

50

0.5

2

100

1.0

3

150

1.5

实验结论: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他的质量成正比。

G=mg(g=9.8N/kg)

14、题目:

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

木板,毛巾,小车,钩码,弹簧测力计。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实验步骤:

(1)测出小车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2)测出小车(小车上加一个钩码)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3)测出小车与铺了毛巾的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压力接触面

小车与木板

小车与毛巾

小车

小车和一个钩码

实验结论: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越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15、题目: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器材:

木板,毛巾,棉布,小车,钩码,弹簧测力计。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实验步骤:

(1)让小车从同一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

(2)让小车从同一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棉布的平面上,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

(3)让小车从同一斜面顶端滑下,滑到木板平面上,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有何变化。

实验表格:

表面情况

阻力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s/m

毛巾

棉布

木板

实验结论: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16、题目:

二力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木块,2个小盘,钩码,细绳,光滑的水平桌面。

实验步骤:

(1)把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木块两端的小盘里加砝码,先使两

盘里的砝码不相等,在使砝码相等,观察木块。

(2)保持两盘里的砝码相等,把木块扭转一个角度,是拉力F和拉力F’不在

一条直线上,观察。

实验结论: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17、题目: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

小桌,海棉,重物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实验步骤:

(1)把小桌放在海棉上

(2)把小桌倒过来放在海面上

(3)把小桌加一个重物放在海面上。

实验结论:

由乙,丙可知:

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由甲,乙可知: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

(1)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2)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3)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

(1)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2)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3)在减小压力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18、题目: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器材:

两张长纸

实验步骤:

(1)双手分别捏着两张纸片的一端,使它们垂挂在胸前。

沿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时,发现纸片向中间靠拢。

分析:

纸片向中间靠拢,说明纸片内侧的压强小于外侧受到的压强。

而中间的压强为什么会变小呢?

沿两张纸的中间吹气时,纸片中间气体的流速增大了。

总结:

气体压强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随流速的减小而增大

(2)或者用双手将一张纸靠在嘴唇下,另一端自然下垂,沿纸的上方吹气,纸会往上飘

分析:

吹气时,纸片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变小,下方较大的压强将纸片托起。

这两个实验都很简单实用性强,效果明显学生也容易理解

19、题目:

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图1图2图3

实验器材:

石块,溢水杯,弹簧测力计,小桶,水。

实验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步骤:

(1)如图1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出石块重G石和小桶重G桶;

(2)如图2把石块浸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测拉力F拉;

(3)如图3测出小桶和水的重力G桶+G水

(4)求出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

(5)求出被石块从溢水杯中排到小桶中的水重G水。

实验表格:

G桶

G石

F拉

G桶+G水

F浮

G水

实验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0、题目:

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

光滑斜槽、木块、不相等的钢球两个、刻度尺。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取一质量较大的钢球放在斜槽的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钢球推动木块前进的距离S1。

(2)再用以上钢球放在斜槽的另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钢球推动木块前进的距离S2。

(3)再取一质量较小的钢球放在斜槽的与同一高度处,自由静止释放,测出钢球推动木块前进的距离S3。

实验结论: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和物体的质量有关。

(1)质量相同的物体,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2)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21、题目: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

体积相同的铁球和铜球,橡皮泥。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让铁球从高1米的地方下落打击橡皮泥。

(2)让铁球从高2米的地方下落打击橡皮泥。

(3)让铜球从高2米的地方下落打击橡皮泥。

(4)分别观察

(1)与

(2)橡皮泥的形变情况;和

(2)与(3)橡皮泥的

变形情况。

实验结论: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和质量有关:

(1)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它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2)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22、题目:

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铁架台,代有刻度的杠杆,钩码。

实验原理:

F1L1=F2L2

实验步骤:

(1)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水平平衡。

(2)给杠杆两端挂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

(这

时杠杆两端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的重力。

(3)把支点右边的钩码重量当作动力F1,支点左边的钩码重量当作阻力F2;

读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4)重复做以上实验多次。

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动力F1

动力臂L1

动力×动力臂

阻力F2

阻力臂L2

阻力×阻力臂

1

2

3

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F1×L1=F2×L2。

23、题目:

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实验器材:

动滑轮、动滑轮、细绳、弹簧测力计、钩码、刻度尺。

实验步骤:

(1)照图乙连好定滑轮并认真观察定滑轮。

(2)如图乙,拉动弹簧测力计测出测出拉力F,自由端移动距离S,物体移动距离h,填入表格。

(3)重复上述实验多次。

(4)照图丙连好动滑轮并认真观察动滑轮。

(5)如图丙,拉动弹簧测力计测出测出拉力F,自由端移动距离S,物体移动距离h,填入表格。

(6)重复上述实验多次。

填入表格。

实验表格:

F(N)

G(N)

S(m)

h(m)

1

2

3

1

2

3

注意:

匀速竖直上拉(动滑轮)

实验结论:

(1)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费一倍的距离,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4、题目:

斜面的机械效率

实验器材:

一条长木板,一个小木块,弹簧测力计,小车,刻度尺。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一条长木板,一端垫高,成为一个斜面。

(2)用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