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学导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
《黑龙江省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学导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学导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学导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黑龙江省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作者:
————————————————————————————————日期: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资源包,包括
相关资料
说课稿
课堂实录
教案1
教案2
类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分析的一个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49字,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是不难的,因此,对这篇文言文我的教学重点并没有放在文言文的知识点教学上,而是放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这节课上下来,我是不太满意的,由于本人的疏忽,将上课的时间记错,都上课几分钟后,教研组长胡廷俊去四楼喊我,等我走进教室,发完资料,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5分钟,没有与学生简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但我经过调整,很快就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节课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上课节奏太快,学生明显跟不上节奏。
从我进教室开始,因为意外,没有思想准备,大脑出现暂时的空白,没有上课的激情,缺少激情的我当然就处于应付的状态。
再加上时间已经过去将近5分钟,因此,喜欢快节奏的我就必然要犯这个致命的错误。
二、出现了一些知识错误,在举例时误将“钱学森”说成“邓稼先”等。
三、为追求快节奏,对学生的读音没有纠正。
如果说这节课有点作用的话,我认为首先是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我让他们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其次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推翻已有的理论重新进行思考,并采用模拟网上发帖的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和故事中的王戎说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
第三就是知识的拓展环节,不仅让学生知道王戎识李,还让他们去认识更多的机智少年,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那样:
“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
这是新课程中应有的理念 。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王戎识李
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
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⑦取之,唯⑧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⑥。
词解:
①〔王戎〕是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就聪明过人,好清淡,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②〔诸〕众。
③〔游〕玩。
④〔子〕果实。
⑤〔折枝〕压弯了树枝。
⑥〔信然〕真是这样。
⑦竞走:
争相地跑过去,竞:
争逐,走:
跑。
⑧唯:
只有【9】然:
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问题探究:
1、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2、七年级一班的王恒同学在学完《王戎识李》后,在网上,在网上发表了一个贴子,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请你在读完贴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王戎识李的重新思考
这是一个中国人用来教育下一代的经典的例子,意思是说“要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但是如果对这个故事重新思考,这不就是教唆我们下一代去想当然吗?
我觉得我长这么大,受这种思想影响非常严重。
我们应该多一些实践的精神!
知识拓展
文彦博灌水取球,王戎识李,诸葛恪得驴,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曹植七步成诗,孔融让梨,匡衡凿壁借光。
文彦博灌水取球
文彦博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自小聪明过人。
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
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麼也摸不到底。
怎麼办呢?
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想不出办法来。
他叫小朋友帮忙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水就把树洞给灌满了。
皮球也浮上来了!
诸葛恪得驴
孙权经常和大臣开玩笑。
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诸葛亮之兄)在座。
诸葛瑾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
“诸葛子瑜”。
众皆大笑。
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
“诸葛子瑜之驴”。
满座之人,无不惊讶。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曹植的七步成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据《世说新语》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三字经》有云:
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
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
“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
“君与仆有何亲?
”,孔融对日:
“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
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
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
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
“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
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
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
“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
”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王戎识李新传
自王戎识李后,伙伴们都对他敬慕不已。
有一天,他们几个到某中学校园附近玩,校园里栽着不少李树,李子很多,熟得诱人。
王戎先流出了口水:
“这一定是甜李子!
但是……”伙伴们都流着口水问:
“但是怎么?
”
王戎指着几个鬼鬼崇崇的中学生说,看他们就行了。
果然,那几个中学生很快爬到李子树边,贼头贼脑刚要摘,几个老师像突然从地下钻出来一样来到他们面前:
“几年级几班的?
叫什么名字?
”
结果,他们一个个被罚在李子树下站着。
几个伙伴钦佩地看着王戎:
“你怎么知道……”王戎说:
“首先,学校不可能栽棵苦李,所以我知道这个李子是甜的;但正因为李子都熟了,还这么多,没有几个像警察一样看管的老师才怪呢。
他们被逮着,肯定得通报批评。
”
(摘自《中国教师报》)
王戎识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言文中的词语解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学会口译文章,从而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教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与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中华民族自古就不乏智慧少年,学习他们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精神。
2、会联系实际对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培养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
1.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请一位学生讲故事)(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
这个故事中的司马光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聪明,充满智慧,一个七岁的孩子在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能果断地采取措施,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整体感知
1.教师简单介绍王戎:
王戎简介:
王戎是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就聪明过人,好清淡,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2.范读:
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王戎识李
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
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⑦取之,唯⑧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⑥。
3.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
〔诸〕众。
〔游〕玩。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信然〕真是这样。
竞走:
争相地跑过去,竞:
争逐,走:
跑。
唯:
只有然:
这样
4.学生自由朗读
5.齐读
三、疏通文意
1.刚才同学们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读,但是对于有的语句的停顿,可能同学们还有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断句呢?
这就需要对文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内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2.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
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3.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4.质疑(关于字词句)
5.关于文章字、词、句的难点我们大体已经梳理了一遍,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把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来。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6.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四、问题探究:
1、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
因为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启示:
1、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力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
2、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2、换个角度,你会更优秀。
七年级
(1)班的王恒同学在学完《王戎识李》后,在网上,在网上发表了一个贴子,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请你在读完贴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王戎识李的重新思考
这是一个中国人用来教育下一代的经典的例子,意思是说“要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但是如果对这个故事重新思考,这不就是教唆我们下一代去想当然吗?
我觉得我长这么大,受这种思想影响非常严重。
我们应该多一些实践的精神!
评论
梅南翔发表:
呵呵,是的啊。
很多事情去做才会有更切实际的想法。
12月7日
陈小玉发表:
有些事情想得太多没结果吧
12月7日
梅南翔发表:
Re:
芹菜
奥,好像你说得也很有道理哈。
没有绝对的真理吧,就是不能把一种理论信得太真吧。
应该正反都去思考吧,呵呵
12月7日
芹菜发表:
有些事情还是想清楚了在干比较好
实践虽然出真知,但如果不思考就直接实践,
那种叫做事盲目不动脑子
12月7日
五、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这首诗歌,结合原文写写读后感。
苦李--破译"王戎识李"
为了最初的缘分
我站在古道旁
化作一棵李树
等了你千年万年
年年
我都舒展着绿荫
是为了
能让清新的微风
吹转每个过客的笑脸
年年
我都长满了硕果
是为了
能让美丽的容颜
吸引每个路人的视线
好让我逐个地辨认
不忽视你的出现
千万次的盼望
不见你来
千万年的等待
是多么的无奈
千万年不变的期盼
终于从远处透出一丝云彩
我已看见了这群小孩中的你呀
你怎么还不快快地向我奔来
你对我不理又不睬
只丢下了冷冷的一句: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世人都为你聪明而喝彩可是你怎么知道
你已错过了我
错过了自己
错过了这千万年恒古不变的情爱
琅玡王氏
发源地:
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
魏晋著名人物:
“卧冰求鲤”的大孝子王祥、“竹林名士”王戎、“中朝名士”王衍、“江左名士”王导、“二王”书圣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一问三不知”的王徽之。
家风:
传统儒学世家转为传统玄学世家。
《世说新语》一书中,记载琅玡王氏子弟的条目最多,这也反映出了琅玡王氏魏晋第一豪门的地位。
当然,在个人积分榜上,诸王没有敌过陈郡谢氏的谢安。
琅玡王氏是魏晋时最著名的美男家族。
成语“琳琅满目”最早出处,就是用来形容王戎、王衍、王敦、王导、王澄、王诩等共八位琅玡王氏的美男子聚在一起的样子。
琅玡王氏最早发迹于大孝子王祥。
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为《二十四孝》之一,妇孺皆知。
尽管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有传说的感觉,但王祥的确是因为他在“孝”方面的重名,而被人举荐为官的。
琅玡王氏最早也是由“孝”发迹,而跻身贵族行列的。
尽管琅玡王氏是以“孝”闻名的儒学世家,但从王戎开始,琅玡王氏的子弟就大都蔑视礼法,放荡不羁。
而且,琅玡王氏家风的变化符合了当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潮流,受到了社会上下的一片欢迎和认可。
晋武帝司马炎还公开表扬过王戎在母丧期间饮酒,是“死孝”的行为,值得朝臣们学习。
所以,琅玡王氏家风的180°转变,让人不得不感叹“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雅量》
这则《世说》的记载,便是成语“王戎识李”的由来。
而七岁的王戎,所显露出来的善于分析、审时度势、察言观色、进退得当的特质,后来也成为他一生行事作风的缩影。
王戎,字濬冲,琅玡王氏晋升为超级豪门的关键家庭成员之一。
王戎的祖父、父亲虽然在曹魏时都做到了刺史,但也只是声名不显的普通官僚,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社会名流。
王戎则比他的祖辈和父辈有眼光,会投机得多了。
王戎十多岁的时候,便以最年轻成员的身份,加入了当时最著名的偶像团体“竹林七贤”,并且还凭借着团内老大嵇康和阮籍的夺目光芒,成功跻身于当时第一流的名士行列。
此外,通过与嵇康、阮籍等玄学名士为伍,王戎也走出了琅玡王氏从传统儒学世家转为传统玄学世家的第一步,为他们家族,应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潮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249年,曹魏政局风云突变,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兵变,取得了曹魏的实际控制权。
然而,刚刚通过兵变上台的司马氏,名不正言不顺,迫切需要一些在社会上深孚众望的名士来为自己站台,聚敛人气。
在这个时刻,善于审时度势的王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于是当时年仅16岁的他,毅然主动脱离“竹林七贤”,只身“单飞”投靠了司马氏集团。
战国谚云:
“得士人者得天下。
”对司马氏集团而言,由于“竹林七贤”中名气最大的嵇康和阮籍,一个始终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一个始终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
那么,面对主动来投靠的王戎,他们自然是要加以厚爱,并将重用王戎,作为司马氏集团重用名士,拉拢名士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工程”。
在这样的情况下,“单飞”后的王戎,仕途当然是直线飙红,经常是连跳几级地被提拔,并且在30岁前,就做到了散骑常侍(三品,皇帝机要秘书,负责给皇帝决策提供咨询)。
公元280年,47岁的王戎,更是被加封为建威将军,独自统率一路大军,南下伐吴。
一向擅长审时度势的王戎,在战场上,同样也足智多谋,攻守自如,表现可圈可点。
他指挥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武昌、江夏等重镇。
吴国被平定后,王戎因军功,晋爵安丰侯。
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王安丰。
除了在政治上善于钻营外,王戎还极具商业头脑。
他庄园里的李子,又大又甜,常常能在市场上卖得高价。
但他为了防止别人也种出同他一样高质量的李子,就在李子出货前,让人把他们家李子的核都给挖掉了。
这恐怕是中国早期自觉“维护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为了。
也许,有人会批评王戎投机取巧,背信弃义,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本来只是个中等士族的琅玡王氏,正是通过王戎的这种对机会的敏锐发现和良好把握,才开始逐渐晋升为魏晋的第一流士族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