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投资机会专题报告六大机遇四大板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231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规划投资机会专题报告六大机遇四大板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十四五规划投资机会专题报告六大机遇四大板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十四五规划投资机会专题报告六大机遇四大板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十四五规划投资机会专题报告六大机遇四大板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十四五规划投资机会专题报告六大机遇四大板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四五规划投资机会专题报告六大机遇四大板块.docx

《十四五规划投资机会专题报告六大机遇四大板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规划投资机会专题报告六大机遇四大板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四五规划投资机会专题报告六大机遇四大板块.docx

十四五规划投资机会专题报告六大机遇四大板块

十四五规划投资机会专题报告:

六大机遇,四大板块

1、引言:

“十四五”,百年开局的起点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两个一百年”计划中第二个百年计划的开端。

随着“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将是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开局期。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重心调整、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加快,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同时机遇和挑战已出现新的发展变化,“十四五”规划也必须基于此将做出相应调整。

预计“十四五”的规划重点,将围绕六大主线:

 1)新经济战略,数字经济促进产业转型;2)传统产业,升级改造;3)消费升级,挖掘内生性消费潜力;4)聚焦体制改革;5)区域协调,推动城市群、都市圈的多层次区域一体化;6)坚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在产业和消费升级双驱动,以及新经济的主线下,“十四五”投资应重点关注四大板块:

科技板块,新能源,消费板块,高端制造业。

2、五年规划的演变,凸显社会经济脉络的变化(略)

2.1五年规划的意义:

七十年,理解中国发展脉络的“一把钥匙”

2.2五年规划的演变:

四十年,主线的三次演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

2.3五年规划的编制:

“十四五”规划正处于第三阶段的《建议》编制阶段

3、“十四五”突破口,聚焦“双循环”

3.1基调变化,“双循环”成为突破口

未来发展的整体基调正从80年代以来“国际大循环”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模式转变,通过打通国内大循环,改变过去“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

3.2外部环境:

外部条件不容乐观,外向型经济难以持续

我国“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外部环境比“十三五”时期更为严峻,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等持续影响、逆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十四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3.2.1世界经济恶化,新冠加速下行趋势

3.2.2中美对抗升级,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抬头

3.2.3国际经验显示,外向型经济到一定阶段面临向资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

3.3内部环境:

内部转型压力大,经济社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我国主要矛盾在“十三五”时期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经历从“主动调整”向“被动转移”的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3.3.1经济增速,从“中高速”进入“中速”时代

中国GDP增速下行通道,将从“中高速”进入“中速”时代。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在新世纪的前10年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2001至2010年的平均GDP增速达到10.55%。

但是自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受到08年金融危机余波影响,以及自身经济动力不足,传统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递减,经济增速开始进入下行通道。

其中,2011年GDP增速破10,2016年破7,今年受新冠疫情冲击或将破6,由于外部环境巨变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预计“十四五”全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进入“中速”或“中低速”时代。

因此,在经济进入下行通道的大背景下,亟待寻找新的增长点。

传统地产基建的拉动效果呈现边际减弱的现象,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引擎驱动。

 从过去的几十年的发展来看,传统地产和基建毫无疑问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但是近几年,包括“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房地产企业融资的收紧带来地产投资的收缩,还是传统的基建投资增速的放缓,都显示出传统经济引擎的拉动能力边际递减。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以及人口逐步迈入老龄化,未来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动能。

3.3.2经济安全,能源、粮食对外依存度高

当前中国经济能源和粮食等方面,对外依存度高,外部风险累积。

从外贸依存度来看,当前中国的对外依存度已经从2005年的62%下降到2019年的32%;但是从经济安全来看,考虑到能源和粮食的对外高依赖度,当外部风险累积时,将面临能源和粮食的安全问题。

其中,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在2015年已经达到60%。

粮食方面,同样面临结构性的安全担忧。

尤其以大豆为例,当前中国作为全球主要大豆消费国,消费占比高达31%;按照对外依存度来看,已经从1995年的2%快速上升到2000年的近50%,到2018年对外依存度达到约80%。

因此,在当前国际形势面临摩擦的背景下,将为未来的供给安全带来担忧。

3.3.3产业结构,“两头在外”模式下高端产业发展不足

现有产业结构,“两头在外”的模式使得工业以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居多,高端产业竞争力不足。

尽管中国当前工业产业门类齐全,是全球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但是从产业结构来看,仍然低端较多,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尽管2019年相比1994年,出口产业中以纺织和服装加工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占比从47%下降到15%,但在“两头在外”的模式下,仍然缺少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

而在关键技术领域,像半导体芯片、光学、精密仪器等,则主要依赖进口,是进口额排列靠前的产品。

3.3.4协调发展,分配和发展不均衡

随着经济增速下降,“十四五”财政收入增速将明显放缓,改善民生的需求与能力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民生还存在着分配不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总结为三点:

(1)分配不均。

中国人均GDP已于2019年超过1万美元大关,处于中高收入水平。

但是,从反映收入分配问题的基尼指数来看,尽管近10年持续下行,但当前指数仍然高于0.4,表明我国的收入分配仍有待改善。

(2)东西部之间不均衡。

近些年通过中部崛起战略,中西部得到发展,但从2019年GDP排名来看,由于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依然呈现东部位居前列,西部相对靠后的情况。

其中,2019年GDP总量排名前10的省市中,东部占6,同时前4位的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均为东部省份。

(3)城乡之间不均衡。

根据国家统计局新口径下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来看,尽管两者几乎都增长60%的情况下,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显示出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不平衡仍然存在。

3.4加快形成“双循环”格局怎么做?

3.4.1从经济循环理论,系统理解“双循环”本质

经济循环理论最早追朔到《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再生产的描述,其全过程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

其中,生产是起点,流通和分配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也是新一轮再生产的起点。

通过这一经济循环框架,可以系统理解“双循环”的本质。

“双循环”的本质是在国内、国外两个循环中,打通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通道,再从消费环节创造更多的生产,形成良性动态的循环。

从当前来看,“双循环”的重点将在于畅通国内经济活动的自我循环,更多通过内需驱动,推动国内整个循环链条不断升级,使经济均衡迈向更高水平。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基于这一经济循环链条的不断升级,会出现三个循环的优化:

一是循环体量的增长,对应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支撑较高的自然增长率;二是循环质量的优化,对应为利用新一轮技术革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循环开放性的增强,对应于立足于内循环体量和质量的上一个台阶,中国经济更易于抵御外部冲击,从而更为主动、灵活、稳健地嵌入全球体系之中。

3.4.2抓住“双循环”关键机制:

供需两端完善体系、有效平衡

“双循环”之一的“国内大循环”并不简单等同于“扩大内需”,而是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步“内循环”的强化机制。

基于对循环本质的探讨,政策要点将不会仅仅着眼于需求侧的强刺激,而是更强调运用改革的方法打通经济运行的难点、堵点,通过完善内需体系和供给体系,在供需两端同步启动“内循环”的自我强化。

供给端,侧重产业升级,建立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机制,带动需求端升级。

 在2020年4月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就提出要加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五大要素的有效流动,对应的即是通过加强要素的配置,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到有效的平衡。

尤其在供给端,通过产业链的升级和改造,一方面,在重点解决包括芯片、光刻机等产业链领域“卡脖子”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领域,通过科技化的改造和赋能,实现产业的信息化升级,以此通过量和质的双重提升扩大需求侧。

此外,在传统行业方面,则要通过综合引导,实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

需求端,实现消费潜力的挖掘,以及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促进配套产业升级。

在外部环境不可控提升的情况下,降低对外依存度,经济运行更为健康平稳。

因此,结合需求侧,只有加大引导消费的投资和刺激投资的消费,才能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有效投资,反过来提高收入、促进消费升级、带动配套产业链升级和完善。

从近年来看,当前对消费潜力的挖掘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传统消费的刺激,而是通过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以及新技术带来的新的消费场景,带来消费的升级改造。

其中,包括2020年10月国常会通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刺激新能源车产业和消费,以及深圳罗湖区数字货币人民币红包试点刺激内需来看,都是结合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达到双向驱动的目的。

3.4.3明确“双循环”的要义: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国际市场不重要,而是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对外开放。

对于将“双循环”的要义,是要通过改革提升内循环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自主可控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引领国际市场,在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

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层级进行理解:

一是通过深层次改革保障双循环畅通。

自“十二五”以来,就可以看到围绕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发展的方向。

近期以来改革的步伐不断加速,围绕体制、机制、法制进行突破。

其中,包括国企改革中以“混改”作为重点突破方向,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更先进的制度提高企业运营能力;产权制度方面,通过完善法制制度,对民营企业进行保护;金融改革方面,则通过注册制的实施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通过提高直接融资效率帮助产业升级转型。

二是立足于“内循环”的产业整体升级。

产业升级的核心,是从低端单一的“中国制造”,提升为覆盖研发创新、智能制造、品牌营销等全环节的“中国智造”。

其中,包括高新技术的突破,以及传统产业的重新赋能,以及产业链一体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通过区域协调加大产业链整体协同和区域协同,减少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以此,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价值链、经贸体系和治理格局的重塑优化,从根本上规避脱钩风险、改善外部环境、防范外溢冲击。

三是通过“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一带一路”的积极推动,是与更多元的国际伙伴共享双赢机遇,促使“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联系趋于多元化、坚韧化、灵活化,缓冲全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负面冲击。

自贸区的建设,以海南自由贸易港和上海自贸区为代表,则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促进机制,令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的流通更为通畅,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通过纽约自贸港可以看到,通过税收、制度、金融上的便利,尤其是“倒置关税”的设置,来吸引企业在自贸区内办厂,实现汽车、电子、制药在内的高端制造行业的产业聚集,达到区域产业的升级目标。

4、探寻“十四五”规划重点和投资机遇:

六大主线,四大重点板块

根据对“双循环”的理解,“十四五”规划必将成为引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也将为一些行业和资本市场带来投资机遇。

4.1“十四五”规划重点:

围绕新经济、消费升级、改革等六大主线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十四五”规划的重心将不再追求高增长,而是保持供给与需求、产业之间、金融和实体、区域之间的比较平衡关系。

因此,以“双循环”为基点,探寻“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关注六大主线:

1)新经济,数字经济促进产业转型;2)传统产业,升级改造;3)消费升级,挖掘内生性消费潜力;4)聚焦体制改革;5)区域协调,推动城市群、都市圈的多层次区域一体化;6)坚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十四五”规划入选课题侧面指明规划重点领域。

实际上,我们通过整理国 家发改委等部委课题时,可以看出整体领域也与从“双循环”出发,结合国际双循环的方向一致。

包括中长期科技发展方向,就业收入分配与消费,体制改革,区域协调以及一带一路等。

4.1.1主线一:

新经济,数字经济促进产业转型

布局数字经济,全面数字化阶段促进产业升级。

在当前受新冠冲击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全球各经济体都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经济就是各国重点布局的对象。

从中国来看,自2017年首提数字经济以来,已经连续4年将数字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首次将数据列为五大要素之一;同时叠加近期数字经济的频次不断提高,可以看到中国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决心。

实际上,自2002年以来,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不断提高。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经从2002年的10.3%提高到2019年的36.2%。

数字经济战略中,更加侧重通过信息化对产业和经济结构实现转型。

从全球趋势来看,通过数字驱动经济,尤其是产业数字化实现新的增长已经成为共识。

从供给端出发,当前逆全球化叠加内部经济转型的急迫性,和5G为代表的最新科技产业浪潮,产业链的安全和升级成为产业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

因此,重点关注1)新基建,以5G基建建设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卡脖子”的关键领域,产业链安全角度加强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3)前沿科技,以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为代表,这类有望颠覆传统技术体系,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技术创新;4)数字货币,在加快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带来相比较传统货币更低廉、更快速、更具安全性的支付特征,并便利跨境资本流动。

4.1.2主线二: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新的发展阶段,同样关注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

除了作为新引擎的新经济外,作为“老”经济的代表,传统行业对经济国民经济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传统行业的升级和改造也是“十四五”的重要一环。

不过,传统行业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传统生产领域存在产能过剩、生产效率低下和利润较低问题,需要通过结构转型、优化产能,利用新型技术提升效率;二是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仍处于较低水平,要求既要继续保持制造业规模的优势,也要积极的发展高端智能制造。

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包括1)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2)传统行业的综合改造。

其中,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即是以阿里的“犀牛工厂”为代表,通过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对传统制造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智能制造。

传统行业的综合改造,则是以电力、能源等传统行业为代表,通过政府政策、市场手段等对供给侧实施引导,实施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协调,带来传统行业效率的提升。

4.1.3主线三:

消费升级

挖掘内生性消费潜力。

当前的消费环节短板体现在,消费动力不足、消费结构有待升级。

当前中国2020年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扩大,更高层次的需求增长。

从城乡支出占比来看,教育、娱乐、交通、医疗保健支出占比逐年增高;食品、衣服等生活必需品的占比同步降低。

消费的升级体现,包括1)满足以服务型消费为代表的新消费需求;2)通过新技术挖掘潜在需求。

在新的消费需求方面,一方面,包括旅游、医疗保健、线上教育为代表消费形式上的升级;另一方面,以关注品质、品牌为代表的对于消费质量的要求。

除了已有消费的升级外,随着技术的发展,也能够挖掘潜在需求的目标。

一是体现在通过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激活新的消费需求,这以近年火爆的新零售、直播带货为代表;二是体现在通过新的技术带动消费,以数字货币发放优惠券实现定向促进消费,以及5G技术带来的云游戏、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新体验。

4.1.4主线四:

聚焦改革

通过聚焦改革,打通内外双循环。

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由于劳动力、土地、技术、数据、资本等生产要素流通机制不完善,导致经济运行中交易成本较高,进而降低了效率和效益。

因此,需要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来积极完善生产要素流通的机制,如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和金融制度的改革。

体制改革,新的经济形式需要新的体制相适应。

“内循环”的健康有效运行也需要体制的改革。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预计将是重点主线之一。

重点包括:

1)国有企业改革,通过从“混资本”转向“混制度”,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的活力,加强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2)财税体制改革,解决央地两级财权和事权的统一,以及通 过税制的改革也协调分配问题;3)金融体制革,以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为开端,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同时引入养老金和年金入市,作为长线资金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4)户籍改革制度,则是进一步协调劳动力要素,达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的目的。

4.1.5主线五:

区域协调,城市群、都市圈推动区域一体化

通过区域一体化打通行政隔阂,形成要素的流通。

“十三五”期间,尽管西部城市中以成渝双城,中部的郑州、合肥等城市崛起,但东西部间仍具有较大的差异。

同时,从要素的有效循环来看,也需要打破城市间行政区域的隔阂。

因此,通过区域一体化形成城市间人口、资源、技术、资金、土地等要素的流动,是“双循环”中重要一环。

关注多层次区域一体化,和以大湾区为代表的城市群建设。

具体来看,区域的一体化包括:

1)西部大开发,带动内陆经济和产业建设,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发展间的不平衡;2)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战略;3)都市圈、城市群,通过包括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一体化,在解决大都市病的同时,通过超一线龙头城市起到带动作用,发挥区域协同优势。

4.1.6主线六:

坚持更高水平开放

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和主流方向。

参与全球经济贸易仍然不能改变,应当继续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布局国内国际两个生产、两个市场。

不过,其中的核心在,要逐步摆脱过度依赖中国作为生产制造中心和低端产业中心,通过推动中国投资,提高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服务能力和全球服务半径。

“十四五”阶段,依然坚持开放格局。

一方面,中国当前仍然是外向型经济,转变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新格局下适应国际新秩序。

因此,坚持开放的发展重点将围绕:

1)坚持“一带一路”;2)参与国际贸易体制和制度标准的建立;3)自贸区建设;4)人民币国际化。

4.2“十四五”投资机遇:

重点关注科技和消费供需升级的四大重点板块

基于“双循环”展望“十四五”规划,在产业和消费升级双驱动,以及新经济主线下,“十四五”投资应重点关注四大板块:

1)科技板块,2)新能源,3)消费板块,4)高端制造业等。

4.2.1科技板块:

科技是核心竞争力

从产业发展出发,导向科技板块成为最为通畅的逻辑。

最为看好科技板块共有3层逻辑:

逻辑1:

数字经济投资机会关注技术及应用。

从数字经济的概念来看,包括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数字货币等,涵盖了从技术到应用的较广概念。

其中,在数字化进程中,技术端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通过帮助处理海量的数据,正进入黄金发展期;而应用端的工业互联网、数字货币仍在初期尝试阶段,未来市场广度和深度上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逻辑2:

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战略新兴产业,潜力巨大。

2020年进入5G建设高峰期,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商用初期的节点,还尚未有现象级的应用出现;但是借鉴4G时代技术和应用的互相促进,从中上游的主设备商、芯片半导体,到中下游人工智能、光学、车联网等将迎来最佳风口。

逻辑3:

以集成电路为例,产业链安全叠加国产替代逻辑。

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作为开端,我们可以看到自2018年3月中美贸易争端开启后,在科技领域的对抗最为激烈。

同时,以芯片为例,作为进口额最大的品类之一,2019年我国芯片的进出口差额超过2000亿,可以看到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及关键环节的差距。

因此,内需外压之下,以合肥长鑫为例,发挥举国优势破局关键领域“卡脖子”的状况,发展过程替代将成为必然。

4.2.2新能源:

产业和消费升级,叠加能源安全

新能源产业链,包括新能源车、化工新材料、光伏锂电,可以从新兴战略产业、化工新材料、消费升级、能源安全和优化四条逻辑出发。

逻辑1:

新能源车连接高端先进制造业,是新兴战略产业。

自2012年起新能源汽车就成为是国家级战略产业,也是高端制造产业。

通过新能源车,将带动产业链上的整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在内的全产业链发展。

当前来看,一方面,中国在新能源车已经实现较高的核心部件自有化率;另一方面,技术方面的得带和发展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逻辑2:

化工新材料,产业升级叠加国产替代重点补短板。

一方面,从“十三五”表现来看,化工行业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

因此,向高价值转变,增强竞争力将是化工行业的主要路径。

另一方面,在化工行业中,除了传统产业之外,包括光刻胶、大硅片、电子气体、液晶材料、OLED材料、碳纤维在内都是主要的半导体原材料。

随着新兴产业国产替代进程的加快,以及外部环境的恶化,这部分尚未国产化且依赖进口的高端化工新材料将是重点补短板的领域。

逻辑3:

新能源车是消费升级的一部分。

在“十四五”期间,除了在供给侧,也就是产业的升级方面加大力度之外,还需要通过扩大内需,使得供给和需求相匹配,而新能源车正是消费升级的一部分。

逻辑4:

能源安全和能源结构优化,利好新能源产业。

从能源安全看,根据我国2017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7%来看,当前在能源领域上的对外高依存度,使得外部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面临能源安全问题。

从能源结构优化来看,当前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非石化能源比重的大幅提升,新能源将是增量主体。

因此,从能源安全和结构的双重维度来看,随着绿色能源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未来光伏和风电的装机量大幅提升,将利好以光伏和锂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

4.2.3消费板块:

消费升级

随着中国人均GDP迈入1万美元,以及“十四五”开始向2035年远景目标努力,人民整体生活的抬升和消费结构向服务型消费的转变,消费板块将受益于消费升级的逻辑。

逻辑1:

传统消费迎来升级,新消费引领潮流。

从近年来的消费趋势来看,消费升级首先体现在居民在对消费质量关注的同时,对于品牌、个性化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多。

一方面,更注重健康和绿色的饮食习惯,将带来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传统消费的升级;另一方面,包括小家电的火爆,以及定制家居的流行,显示出新消费引领潮流的趋势。

逻辑2:

向服务型消费转变,带来可选消费机会。

从消费水平来看,居民消费水平从2010年的1万元,到2015年的1.9万元,再到2019年达到2.7万元,实现跨越式增长。

更高的消费水平叠加更加年轻化的消费群体,使得居民对服务型消费的需求进一步提高。

因此,一方面,关注以旅游、商贸、酒店为代表,包括免税在内的概念服务型消费;另一方面,则关注新技术下带来的消费模式。

其中,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游戏的火爆就可以发现对于这类消费升级的需求。

同时,叠加未来5G技术也将为娱乐带来新的体验。

逻辑3:

老龄化为医药健康行业带来增长空间。

中国在2019年65岁以上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