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降水土石方工程技术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846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4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支护降水土石方工程技术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基坑支护降水土石方工程技术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基坑支护降水土石方工程技术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基坑支护降水土石方工程技术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基坑支护降水土石方工程技术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支护降水土石方工程技术标.docx

《基坑支护降水土石方工程技术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支护降水土石方工程技术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支护降水土石方工程技术标.docx

基坑支护降水土石方工程技术标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原则

一、编制依据

1.1山东省老年人活动中心基坑支护及基础土石方施工竞争性谈判文件;

1.2《山东省老年人活动中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3《山东省老年人活动中心基坑工程设计文件》;

1.4国家有关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

主要规范有: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9);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98);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3)

1.5《济南市建筑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查与专家论证实施细则》济建质安站字(2008)23号

二、编制原则

2.1在按有关标准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集中力量保证质量、保证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2.2认真研究竞争性谈判文件,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

2.3严格与招标文件相呼应,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

2.4实施目标管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贯彻技术规程;严格认真进行质量控制;遵循现行的各项安全技术规程、劳动保护条例和防火有关规定,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

2.5贯彻执行国家及企业的各种制度、规定、标准。

2.6保证重点,统筹安排,合理组织,按施工计划完成施工任务。

2.7选用先进的施工组织方法以及现代管理方法,组织有节奏、均衡、连续和文明的施工。

2.8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新的施工工艺、机具、材料,科学地确定施工方案,以节省劳力,加快进度,保证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2.9加强经济核算制度,贯彻增产节约的方针。

2.10确保施工周围办公、生活区域的宁静、清洁。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拟建的山东省老年人活动中心位于济南市马鞍山路11号院内,南侧马鞍山路,北侧经十一路。

建筑物为1栋,地上6层28米,地下2层,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

平均尺寸157.5×46.4m;.拟采用独立柱基或桩基,柱下最大荷载为15000KN,基础埋深约11米。

二、场地地层情况

2.1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位于济南市马鞍山路11号院内,南侧马鞍山路,北侧经十一路。

属低山丘地貌单元,地形较平坦,地表相对高差2.00m。

本场区勘

察深度范围内,岩土层可分为6大层:

2黄土(

);3碎石土(

);4全风化辉长岩(

);5强风化辉长岩(

);6中风化辉长岩(

)。

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层杂填土:

杂色,松散-稍密,稍湿,主要有碎砖石等建筑垃圾,充填有少量粘性土。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

0.5-3.5m,平均1.8m;层底标高:

46.42-50.56m,平均48.53m;层底标高0.50-3.50m,平均1.88m。

②层黄土(

):

棕黄色,可塑,见针孔空隙及钙质条纹;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荡反应,稍有光泽。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

0.8-4.90m,平均2.94m;层底标高:

44.17-48.78m,平均46.19m;层底埋深1.70-6.50m,平均4.34m。

③层碎石(

):

灰白色,稍湿-湿,松散-稍密;含量60-70%,灰岩质,直径1-12cm,呈次菱角状,不规则排列,粒间充填有粘性土。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

0.90-7.70m,平均3.99m;层底标高:

40.81-45.77m,平均43.90m;层底埋深:

4.30-9.00m,平均6.34m。

④层全风化辉长岩(

):

灰绿色,原岩结构,构造不清晰,成分为辉石、长石等矿物组成,岩芯呈砂土状,手捏易碎,采取率约70%,标注贯入试验平均值N=33.8击。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

1.20-13.80m;层底标高:

29.12-43.98m,平均38.83m;层底埋深:

7.40-21.00m,平均11.52m。

⑤层强风化辉长岩(

):

灰绿色,粗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为辉石、长石等矿物组成,岩芯呈碎块状、柱状,竖向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采取率为75-85%,RQD=15-30%。

为软岩~较软岩,较破碎-较完整,基本质量等级为V~IV。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

m,平均m;层底标高:

m,平均m;层底埋深m,平均m。

⑥层中风化辉长岩(

):

灰绿色,粗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为辉石、长石等矿物组成,岩芯呈碎块状、柱状,竖向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采取率为85-90%,RQD=35-50%。

该层未穿透。

为较软岩,较完整,基本质量等级为IV。

2.2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本场地地下水类型属松散岩类裂隙水,主要含水层为风化岩,地下水主要受降水补给,地下水排泄以人工开采和地表蒸发为主。

场地内地下水位埋深及稳定水位标高分别如下:

稳定水位埋深(米)

稳定水位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5.22

6.38

5.89

44.16

45.53

44.49

三、场地工程环境

场地自然地面绝对标高49.38~51.38m。

相对场地平整后地面标高下挖4.90~7.9m。

除北侧距离原有变压器箱较近外,周围无其他建筑物,北侧坑边有一地下设备房,和废弃暖气管沟,基坑上边沿距北侧经十一路道路下管线约5m。

其它部位场地较为开阔,周边无管线。

第三章基坑支护总体施工方案

一、基坑支护

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周边环境及基坑开挖深度,结合周边新建建筑物基坑工程施工的成功经验,依据基坑工程有关技术标准,拟对本基坑工程采用技术先进、施工简便、经济合理、工期快捷的土钉墙支护方案。

二、基坑降水

考虑地下水以裂隙水和土层内滞水为主且水位降深较小,降水采用坑内排水沟和集水井结合的明排水方案。

三、基坑监测

通过基坑坡顶水平位移、竖向位移仪器监测,周边管线、建筑物、道路变形监测,地下水位监测以及日常巡查控制周边环境变形,验证设计方案,确保基坑结构及周边环境安全。

四、安全性保证措施

为保证基坑支护施工及土石方开挖的安全,我方提前邀请专家对基坑支护设计进行验算及审查,保证该方案评审通过,确保施工安全。

五、对后期主体施工有利的措施

1、在不影响主体施工的部位合理留置坡道,有利于基础施工阶段的材料运输。

2、提供存土场保存部分优质土用于后期的基础回填。

3、开挖至设计深度时分段清槽,尽可能给主体施工提供工作面,穿插施工。

第四章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一、测量放线

1.1建立建筑施工控制网

场地整平后,组织专业放线班子,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物控制点坐标及红线图中已知的坐标,按照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先在拟建场地布置控制点,再依据其连线在图纸中与各轴线的尺寸、角度,分别精测出各纵横列,并将各轴线延长到基坑开挖不到的地方,按照规定做好永久控制桩,并经过检测检查及计算方格控制网的测量精度。

轴线及点位完成后,经有关单位校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1.2确定基坑开挖边界线

利用主轴线法测定基坑开挖边界线,依据已经建立的施工方格网及设计图纸找出轮廓线与主轴的关系,根据《基坑工程设计方案》,用钢尺定出其开挖的边界。

二、土石方开挖工程

2.1施工部署

山东省老年人活动中心基坑开挖面积约6000平方。

主要土层为杂填土、黄土、碎石及风化辉长岩,降水方式拟采用集水明排,基坑范围内需降低地下水位约3.5m。

基坑支护采用适当放坡土钉墙支护。

为此,拟采用分区段分层,槽边设置上下行坡道的开挖方式。

开挖过程中遵循:

开挖顺序、方法必须与基坑支护设计工况相一致,“开挖支护,先护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和“分层、分段、对称、限时”的原则。

2.2主要技术施工措施及施工方法要点

2.2.1施工现场分东西两个施工区,在南侧设置坡道,每个作业区形成挖、装、运的流水施工,自东西两侧向中间推进(出土方向见平面布置图)。

根据需开挖深度及基坑支护设计拟分三步进行开挖。

第一步:

挖深2.5-3m作出5m宽台阶,以便为支护施工停放设备、进行土钉墙施工提供工作面;

第二步:

挖深3m,期间根据地层情况进行岩石破碎,周边支护施工区域根据支护设计工况及施工进度为支护施工提供工作面。

第三步:

挖至设计标高,期间根据地层情况进行岩石破碎,周边支护施工区域根据支护设计工况及施工进度继续为支护施工提供工作面直至支护施工结束。

并在基坑周边开挖排水沟及集水井,保证降水施工顺利进行。

每区段开挖时优先开挖基坑四周边坡处,再开挖基坑中间部分,以便提供支护工作面,增加共同施工时间和交叉配合的施工作业,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严格按照基坑开挖边线、边坡坡度的设计要求,和坡面平整度要求进行施工,避免出现超挖和不到位现象,以便为支护施工提供作业条件。

开挖时机械作业示意图如下:

图一土钉墙支护基坑开挖作业示意图

2.2.2施工方法要点

(1)土方开挖前应先做好降水、排水施工准备工作,待水泵及排水线路符合要求后,方可开挖土方。

(2)开挖过程中,要经常检查降水后的水位是否达到设计标高要求,要保持开挖面基本干燥,如发现坑壁出现渗漏水,应由降水及支护专业队伍及时处理。

(3)场区设贯通主干道,保证车辆进出,降水主管道应预留车辆出入口。

(4)在土方施工中,穿插进行土钉施工。

土方分层、分区段开挖的范围应和土钉的设置位置一致,满足土钉施工机械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土体稳定性的要求。

(5)支护结构与挖土紧密配合,遵循先护后挖、分层分段、对称、限时的原则。

分层厚度不宜大于2m,分段的长度不大于30m,并快挖快护,时间不宜超过1d,以充分利用土体结构的空间作用,减少支护结构的变形。

为防止地基一侧失去平衡而导致坑底涌土、边坡失稳、坍塌等情况。

(6)开挖中除设计允许,挖土机械不得在支护结构坡顶上作业或行走。

基坑开挖过程中,不宜在坑边堆置弃土、材料和工具设备等,尽量减轻地面荷载,严禁超载。

(7)当挖土至接近设计标高时,及时控制标高,严禁超挖。

三、降水工程

3.1排水沟及集水井布设

根据地下水位情况及开挖进度在基坑周边设置排水沟及集水井,采用明排方式将地下水排出,保证施工环境干燥。

开挖过程中的排水沟及集水井可根据实际出水量及分层开挖深度灵活设置,开挖至槽底设计标高后须根据基坑工程设计文件要求进行设置并回填碎石,以备长期使用。

3.2供电电缆铺设及配电系统安装

3.2.1水泵的供电电缆,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可埋设于集水管一侧。

电缆周围填充细砂,厚度为0.2米,以便于线路检查。

3.2.2由配电箱引出的电缆到水泵之间电缆长度除留有适量的长度外,其它剩余量一律剪除,并排列整齐。

电缆两端,配统一编号的标志环各一环。

3.2.3电缆敷设路径如遇过路或遇其它情况时,须穿厚度为2mm以上护电套管加以保护。

3.2.4供、配电系统用的电力开关柜、动力配电箱安放要牢固稳妥。

3.2.5为保证降水工程连续运行,需备足20%用电设备备件,以便及时换修用电设备。

3.2.6电力开关柜及动力配电箱要上锁,应做好防雨、防砸等防护工作,并依据现场实际需要安装围栏,并在围栏不同方向悬挂警示标志,其放置地点要安全、平整,周围无杂物堆放。

3.2.7供、配电系统设有三级保护装置。

电力开关柜中设有过流、短路、过热保护的自动开关。

动力配电箱中设有过流、漏电保护的自动开关。

3.2.8每条电缆的施工都要做好施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施工人员姓名、施工起止日期、工作内容及存在的缺欠及整改措施。

3.3降水系统安置

降水系统安置流程如下:

3.4吸水器制作:

采用一井一泵。

水管自集水井连接至汇水总管。

3.5汇水总管设置:

采用直径168mm钢管布置于基坑槽边,固定于开挖线外侧1米。

3.6管理人员:

每班安排4人值班,昼夜检查水泵系统、输水系统,发现故障及时排除。

3.7备用75KW发电机组1台,确保降水开始后不因停电而停止降水。

3.8降水至基础施工完成并且土方回填完后,依据甲方要求适时停止降水。

四、土钉墙支护工程

4.1施工流程

开挖工作面,修整边坡→设置土钉(包括成孔、置入钢筋、注浆、补浆)→铺设、固定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层→开挖工作面,修整边坡→……→分层分段施工土钉墙直至槽底。

4.2土钉墙结构施工工艺

4.2.1开挖作业面

当用机械进行土方作业时,严禁边壁出现超挖或造成边壁土体松动。

基坑的边壁宜采用小型机具或铲锹进行切削清坡,以保证边坡平整并符合设计规定的坡度。

为增加砼面层与土体的粘聚力,边坡不必修整得过于光滑。

土体结构松散、成分复杂为填土的主要物理特征。

该场区部分地段填土较厚,对于填土易塌的特点,可采取对修正后的边壁立即喷上一层薄的砂浆或混凝土,待凝结后再编制钢筋网片。

4.2.2钻孔

用钻机或人工洛阳铲成孔后,孔内泥浆沉渣要清除干净。

4.2.3拉杆制作及安放

拉杆(土钉钢筋)用直径22-25mm的HRB335钢筋(依照设计方案要求)制作,为保证钢筋位于钻孔的中心部位,在土钉钢筋置入孔中之前,先设置定位支架。

支架沿钉长的间距为2m。

支架的构造应不妨碍注浆时浆液的自由流动。

4.2.4注浆

土钉钢筋置入孔中后,采用重力注浆填孔。

重力注浆以满孔为止,在初凝之前再补浆1~2次。

浆液采用水泥砂浆,水泥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注浆前应将孔内残留或松动的杂土清理干净。

施工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边钻边灌或待一批土钉的主筋都放入后,用注浆泵统一注浆。

4.2.5铺设钢筋网

钢筋网采用绑扎连接,双向6.5@250×250,搭接长度不小于300mm,设置砼垫块,钢筋与坡面空隙宜大于20mm。

土钉与通长加强筋直接焊接,连接牢固。

4.2.6加强钢筋

为了能保证土钉与喷射混凝土面层一起协同工作,以达到土钉墙基坑支护的目的,土钉在坡面的出露处的锁定段,应用加强钢筋进行连接,其作法为:

将直径为16mm的HRB335钢筋与同一高程处的土钉钢筋在坡面出露处弯钩段(弯钩长度200mm)进行焊接。

4.2.7喷射砼面层至设计厚度

水泥为P.C32.5复合硅酸盐水泥,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C20,材料:

粗骨料为干净碎石,粒径小于15mm,砂为中砂,水泥:

砂:

石重量比为1:

2:

2。

喷射砼面层厚度为80mm,喷射砼之前清理受喷面,宜用短钢筋或其它办法埋设好控制喷射砼厚度的标志。

喷射时,喷头与喷面应垂直,宜保持0.8~1.00m的距离,喷射手要控制好水灰比,保持砼表面平整,呈湿润状,无干斑或流淌现象。

在钢筋的部位可先喷钢筋的后方以防止钢筋背面出现空隙,喷射砼的路线可从壁面开挖层底部逐步向上进行,但底部钢筋网搭接长度范围以内先不喷砼,待与下层钢筋网绑扎搭接之后,与下层壁面同时喷射砼,砼面层接缝部位做成45°的搭接斜面。

4.2.8面层排水系统

为增强土钉墙的稳定性,应做好坡顶、坡面、坡底的排水工作。

土钉墙顶部钢筋网上翻1.5m范围内,喷射8cm厚的混凝土护顶,以作防水,并作好地面水的外排工作。

每2~3m设置一个泄水管,梅花形布置,使用400mm长φ75PVC管设双层反滤层,用于排除面层后的积水。

4.2.9质量标准

土钉成孔施工宜符合下列规定:

(1)孔深允许偏差±50mm;

(2)孔径允许偏差±5mm;

(3)孔距允许偏差±100mm;

(4)成孔倾角偏差±5%。

五、监测方案

5.1监测目的和依据

5.1.1监测目的

(1)根据现场监测所得数据与预警值进行比较,如果超过限值则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支护结构、周边建筑发生变形破坏;

(2)及时提供监测数据,以优化设计,实现信息化施工施工。

5.1.2监测依据

(1)《山东省老年人活动中心基坑支护设计文件》;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2监测内容及项目

根据本工程基坑设计要求、监测规范要求和现场施工具体情况,确定监测内容和项目。

5.2.1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以该工程基坑施工区域周围3-5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周边环境和基坑围护结构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

5.2.2设置的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置必须满足本工程基坑设计和有关规范的要求,并能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和基坑支护体系的变化情况。

5.2.3监测过程中,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5.2.4以基坑开挖施工阶段为监测工作的重点阶段,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及设计的要求,监测项目为:

(1)土钉墙坡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

(2)基坑外地下水水位监测;

(3)周边道路竖向位移;

(4)周围建筑物沉降监测。

5.2.5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每天均应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1)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

(2)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3)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4)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

5.3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及保护

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基坑施工,本次监测工作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孔)。

5.3.1基准点及控制网的布设

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坡顶的位移、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等方面的监测。

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

(1)平面控制网:

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

(2)水准控制网:

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

平面控制点计划布设1组共3个,编号为W01~W03,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

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

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1组共3个,编号为BM1~BM3。

建立闭合环与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

5.3.2监测点布设

(1)坡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点的布设

基坑坑顶周边每20米左右布设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监测点,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为共用点。

布设18个测点,水平位移编号为S1~S18;竖向位移监测点编号为C1~C18。

(2)坑外水位孔的布设

基坑坑外布置4口观测井,编号为SW1~SW4。

(3)周围建筑物沉降测点的布设

对位于基坑3-5倍范围内的建筑物即南侧办公楼进行布点监测,沉降布置点4个,编号为J1-J4。

5.3.3监测点保护

根据相关规范、条文及本工程的各项要求,结合该基坑工程的实际情况,现将各项测试内容的测点保护措施分述如下。

(1)坡顶水平位移和坡顶垂直位移监测点

测点须设置在醒目位置,附近不得堆载建筑材料,测点设置混凝土墩保护。

(2)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

对布设在施工区道路范围内的水位管,为了避免被往来的施工机械、运输车辆所碾压破坏,在埋水位管时,管顶应该略微低于周围地表,同时在测点周围地面20~30cm范围内用素混凝土砌筑一坡高约1.5cm的斜坡,可以有效地保护水位管。

5.4监测方法及精度

5.4.1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1)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

根据基坑工程的现场实际情况,南乔地产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采用距离视准线法或小角度,监测精度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二级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

二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见表5.4-1所示:

表5.4-1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和精度指标  

变形测量级别

沉降监测

位移监测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mm)

二级

±0.5

±3.0

平面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统一的平面控制网,监测方法按照二级边角网的技术要求进行。

平面控制网的技术要求见5.4-2所示:

表5.4-2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

(m)

角度中误差

(")

边长中误差

(mm)

最弱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300

±1.5

±3.0

1:

100000

平面控制网拟采用边角网,通过监测所有的边长和水平角度,按照严密平差方法计算各控制点的坐标。

边长监测采用往返监测,每条边监测8个测回,每个测回读四次读数,并进行温度和气压改正。

水平角度监测采用方向法,每个水平角监测9个测回,其精度要求和各项限差见表5.4-3所示:

表5.4-3方向监测法限差(")

仪器类型

两次照准目标

读数差

半测回

归零差

一测回内

2C互差

同一方向值

各测回互差

DJ2(TC702)

6

8

13

8

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按照5.4-4所示:

表5.4-4全站仪测距离技术要求

级别

仪器精度等级(mm)

每边监测数

一测回读数间较差限差(mm)

单程测回间较差限差(mm)

气象数据测定的最小读数

往返或时段间较差限差

温度

(ºC)

气压

(mmHg)

二级

≤3

4

4

3.0

5.0

0.2

0.5

(2)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

沉降监测点的精度要求及监测方法,如表5.4-5所示:

 表5.4-5沉降监测点的精度要求及监测方法

高程中误差(mm)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

监测方法

往返测闭合差(mm)

±1.0

±0.50mm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

<

沉降监测的方法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5.4-6所示:

 表5.4-6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仪型号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K+黑-红读数之差(mm)

K+黑-红所测高差较差(mm)

二等

DSZ2

50

1

3

0.50

0.5

0.70

(3)在测量过程中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测量成果必须严密平差。

5.4.2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

监测点的测量:

基坑顶沉降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观测。

以附合或闭合路线在水准路线上联测各监测点,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测算出各监测点标高。

同一测点相邻两次标高差即为本次该测点沉降量,第一次沉降量累加至当次本次沉降量即为该测点累计沉降量。

计算公式如下:

dhi=hi-hi-1

Dh=(dh1+dh2+…+dhi)

式中dhi——本次沉降量

hi——本次标高

hi-1——上次标高

Dh——本次累计沉降量

水平位移测量按小角度法进行观测。

在平行与基坑搅拌桩墙延长线上的平面控制点设工作站,取远方50米外位置稳定、成象清晰的永久性目标作固定后视方向分别测出各监测点相对后视的夹角,每次四测回取平均值A。

光电测距量出测站至监测点边长S。

同一测点相邻两次测角差dA=Ai-Ai-1,从而计算出该测点本次位移量,第一次位移量累加至当次本次位移量即为该测点累计位移量。

计算公式如下:

dSi=(d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