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A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724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A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南省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A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南省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A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南省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A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南省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A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A卷.docx

《河南省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A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A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A卷.docx

河南省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A卷

河南省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二)A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常见的四种文体,分别是记、表、书、志。

其中,书,即信函,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和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B.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全诗通押一个韵。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是五律《使至塞上》的颔联。

C.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比如春节扫尘守岁、放爆竹贴门神,重阳节登高赏菊、悬艾叶,端午节赛龙舟、插茱萸。

D.中国古代以右为尊,所以古代官员被贬称为“左迁”,升职称为“右迁”。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工业博物馆座落于窑埠古镇旁,里面保存的一台台老机器,记录了柳州这一西南工业重镇走向繁荣。

B.这个富有创意的雕塑,作者竟是出自一位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之手,每想到这,我都佩服不已。

C.从3月8日起,广西动车组列车单趟始发运输能力将提高一倍,能较好地满足各方向客流的出行需要。

D.在柳州举行的第三届欧维姆技术论坛上,各位专家就“桥梁抗震与加固”主题广泛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3.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分外/分数     冠冕/名冠全球     间不容发/亲密无间

B.拮据/盘踞     箴言/三缄其口     富丽堂皇/诚惶诚恐

C.背诵/背包     咽气/细嚼慢咽     随机应变/供不应求

D.相传/传记     作坊/扭捏作态     敬业乐群/乐不思蜀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远远地将缚在棒子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等等什么都有。

B.“不要哭!

”队长低声命令道,“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

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松驰 要挟 彪捍  人声鼎沸

B.发酵 唆使 入赘  贻笑大方

C.渲泄 挠痒 吊唁  天方夜谈

D.埙落 倚靠 缪论  千里迢迢

6.下列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省却别出心裁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掩盖战争罪行。

B.千岛湖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成为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胜地。

C.三人急不暇择,从门中鱼贯而出,外面正是一条逼狭的胡同,还静悄悄的没人阻住。

D.入冬以来,曾经的那些秋虫,即使在阳光煦暖的时候,也早已销声匿迹。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的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起一大片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7.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动词,并说说所填动词和划线动词的作用。

8.所选文段中,详写了冬天百草园的活动——捕鸟,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

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9.本段的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写了百草园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

现代文阅读

Wi-Fi能像空气一样笼罩我们的生活吗?

①在“没网就不能活”的今天,Wi-Fi似乎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每到一个地方,Wi-Fi要是没连上,人会感觉到格外失落。

会不会有那么一天,Wi-Fi就像空气一般笼罩我们的生活,不管何时何地,我们只要拿出手机就能连上免费Wi-Fi?

②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由和他的研究团队最近发明了一种专利技术,利用闪烁的灯光来传输数字信息,这被称为“可见光通信”。

专家表示,该技术离全面普及已经不遥远,将来在任意一个LED灯中增加一个微芯片,它就能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

③据统计,目前地球上有大约2/3的地区仍未实现互联网接入。

为满足贫困、边远地区人们的上网需求,以及通过收取费用,满足部分经济宽裕使用者的超级漫游需求,谷歌正在建设一项通过热气球为全球提供快速、稳定的Wi-Fi网络的工程,代号“懒人”。

目前相关测试已经在巴西展开。

④据国外最新消息,美国科研人员还打算把信号传到大海中。

他们研究出了一种“深海计算机网络”——通过水下传感器,将网络数据传输到大海及河川中,提供Wi-Fi信号。

不过,在大海里覆盖Wi-Fi算资源浪费吗?

据研究者说,这种全新模式的无线网络,将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进行水下海洋研究工作,例如通过Wi-Fi检测、预警海啸等。

⑤此外,“萌宠”也能装Wi-Fi!

泰国一家电信公司日前找到许多猫和狗做“志愿者”,在它们的脖子上挂上支持移动Wi-Fi的热点设备。

使用Wi-Fi者只要靠近这些宠物,连接热点,就能上网,网速峰值可达每秒8.76M。

有人打趣道:

“如此一来,以后人和狗出去散步,将会是狗遛人,而非人遛狗。

”也许以后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狗狗疯一般地往前跑,主人跟在后面大喊:

“狗狗,你快给我回来!

我的Wi-Fi断了!

⑥有了Wi-Fi,人们上网的方便程度大大提升。

但是,人沉溺于虚拟世界可能会疏离甚至排斥现实生活。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我们应该把持住,确保自己的生活不被其操控。

10.通读课文,概括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Wi-Fi信号连接技术?

11.文章第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2.文章第⑤段划线句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

试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13.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据统计,目前地球上有大约2/3的地区仍未实现互联网接入。

14.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也会带来一些危害。

你认为Wi-Fi进入我们的生活,其“利”与“弊”分别是什么?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作答。

在方言里找寻地域文化自信

李晓

①贺知章垂暮之年,告老还乡,见物是人非,不禁生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

“乡音”是一枚镌刻在我们身上的独有印记,生生不息、根脉相传,它是来自故乡的慰藉,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底色。

②方言历经千百年,不断被筛选、吸收、同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这些夹杂着泥土气息的话语,或源于市井生活的寻常琐事,或源于茶余饭后的家长里短,它收纳了民间的智慧,采集了地域的精华。

翻过一座山,音调就转变;走过一陇田,意义大不同。

正是因为这种特色,才赋予了方言承载文化的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个载体,我们的文化才得以遍地开花、异彩纷呈。

以融入了方言的地方戏曲为例,无论是秦腔豫剧,还是京剧黄梅,那些生动鲜活、合辙押韵的戏词,唱出了亦俗亦雅的风情,也唱出了中华文化的特色。

试想,如果唱词千篇一律,那么何来不同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何来文化生命力的延续?

正是因为方言的独特性,才带来它的不可替代性,这是地理与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财富,弥足珍贵,价值连城。

③如今,传统的乡音却变了味道,它被贴上了“土、俗”的标签,并成为衡量“有无文化”的标尺。

打工返乡的青年们羞愧于它的腔调;一些年轻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普通话,即使自己会讲方言,但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很少教孩子说方言。

方言的日渐衰落,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乡愁,它还折射出一种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

这或许是我们最该扼腕叹息之处。

④文化不能简单地用“优劣”二字加以评判。

你可以津津乐道上海方言的机智敏捷,也可以大加赞赏天津方言的诙谐幽默,还可以对齐鲁方言的纯粹耿直加以欣赏,它们是多元、独特而又平等的。

对于方言的流失,我们更应从大众心理的角度来考量。

今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频繁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员流动日见增多,这种流动对方言的冲击显而易见。

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碾压式的优势显现,使包括方言在内的农村文化不断被漠视,而这种文化信号的衰减很可能是无可补救的。

⑤方言早已成为与故乡这片土地难以割裂的一部分,任何语言不假思索地堆砌于此,便会显得水土不服、格格不入。

好比我们的容貌与声音,与生俱来,独一无二,倘若真用人工的方式加以改变,自会有它的蹩脚与尴尬。

方言就是那告知了我们“从何处而来”的文化源头,我们在奔波忙碌中找寻地域文化自信,却不经意间忽视了它。

它以自身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因素汇集起来,无论是民俗故事,还是戏曲民谣,以及属于这个地域的秉性与品格,这都是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是地域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链接一

粤语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对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全国七大方言中,粤方言是最古色古香的,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汉语词汇,像“企”(站)、“悭”(节省)、“卒之”(最后)等;还保留了大量古文的倒装句,如“你行先”(“你先走”),“畀一文你”(“给你一块钱”)等。

有研究指出:

广东粤语源于中国古雅言。

我国古代有一种民族共同语,先秦到两汉时期称为“雅言”,宋朝以后称为“官话”。

如今汉语许多方言都保存着雅言的一些元素,而保存雅言元素最多的是粤语。

(选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普通话是全民共同语,是官方语言;而方言是区域性用语,是民间语言。

方言承载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也是维系地方民众之间感情的纽带。

而推广普通话则是增进地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扩大了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普通话和方言应当互补共荣,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普通话是推广,方言是传承,都有利于我们建立文化自信。

(选自曹志耘《普通话与方言如何相得益彰》,有删改)

链接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要从“我”做起。

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的根;自古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就像一根根枝干;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就像是一片片的小叶子。

文化自信,就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从根输送到每片小叶子上。

由此,这棵树才能根深叶茂、绿树成荫,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自信和自豪。

全民族文化自信了,我们就知道如何认识、理解、融合外来文化,就能怀着我们的文化自信,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

文化自信,存在于每一位中国人对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选自孙晓云《书写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有删改)

15.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方言收纳民间智慧,采集地域精华,一旦形成,就会生生不息、根脉相传,几乎不发生变化。

B.上海方言机智敏捷,天津方言纯粹耿直,齐鲁方言诙谐幽默,体现了方言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C.当今社会,由于人们漠视包括方言在内的农村文化,所以出现城市文明碾压乡村文化的现象。

D.粤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和倒装句,原汁原味,古色古香,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

16.下列对“方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方言展现出不同的文化魅力与价值,延续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弥足珍贵。

B.如今,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给方言带来的冲击,使地域文化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

C.方言把某片土地上的文化因素汇集起来,担负承载本土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的使命。

D.推广普通话增进了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扩大了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17.下列对材料中的“文化自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方言是地理与历史赋予我们的珍贵文化财富,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是地域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B.普通话和方言并非是有你无我的对立,而是互补共荣、和谐共存、相得益彰的关系,都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

C.为了正确认识、理解外来文化,彻底消除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要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稳步走向世界。

D.每位中国人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有助于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及子孙后代都感到自信和自豪。

18.方言具有哪些价值?

请分点概括。

19.文章第③段提到“方言的日渐衰落,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乡愁,它还折射出一种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三、句子默写

20.默写。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③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⑧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四、对比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

”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

临刑,从容谓吏曰:

“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

自我总结。

②庶几:

差不多。

2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居天下之广居       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

B.吾事毕矣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C.至则死矣           每至晴初霜旦《三峡》

D.丈夫之冠也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2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2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

2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五、诗歌鉴赏

25.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名著阅读

26.名著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教材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名著之一,这部小说是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

出版后对全世界一代代的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们相信你一定读过这部小说,喜欢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

请你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       

②主人公是在       的影晌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

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③看了《西游记》后,有人出了一副对子。

上联是“化险为夷,师徒取得真佛经”,请你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有关情节写出下联              。

七、综合性学习

27.综合性学习

材料:

1980年-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统计表

年份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比

1980年

4%

1:

30

2000年

7%

1:

10

2010年

10%

1:

8

(注:

当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4%,就从“老龄化社会”进入到“老龄社会”)

(解读图表)请指出社区居民对材料的解读有误的一项()

A.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及劳动力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

B.我国于198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C.近年,我国养老问题非常严峻,平均每8个劳动力就要养活1个老人。

D.30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慢慢变老,当年的财富创造者现在需要全社会来关爱。

28.请你参加以“我们毕业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

话恩情]请从老师、父母中任选一个对象,说一段感恩的话。

要求: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活动二:

知回报]下面的调查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

请简要概括。

(3)[活动三:

表期盼]下面是同学改写的《送别》,根据活动内容补全诗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风轻轻,柳依依,今宵诉别离;

经年此去杳无音,         。

同窗谊,恩师情,天涯若比邻;

他年此地重相逢,         。

——同学改写

八、作文

29.根据情境,按照要求写作。

班上准备召开名著阅读经验交流会,分享同学们阅读名著的经验。

请以你读过的一部名著为例,写一段话,简要介绍你阅读名著的经验。

要求:

(1)内容真实具体,语言准确得体。

(2)字数在150-200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