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高中地理知识范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037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梳理高中地理知识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知识梳理高中地理知识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知识梳理高中地理知识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知识梳理高中地理知识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知识梳理高中地理知识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梳理高中地理知识范文.docx

《知识梳理高中地理知识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梳理高中地理知识范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梳理高中地理知识范文.docx

知识梳理高中地理知识范文

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了解)

1.概念:

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理解区域的特征

①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

东北地区包含东北平原,东北平原又包含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②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性越小。

③整体性。

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④可变性。

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域类型。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规律:

地理环境不同→人们生产、生活特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存在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位置: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

纬度、海陆、

相对位置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2)气候:

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热同期

类型、特点、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大陆性稍强,

成因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

总体来说,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组合较好,生长期长。

松嫩平原反之。

(3)土地条件:

长江三角洲土壤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加上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较少;

土壤类型、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松嫩平原黑土分布较广泛。

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

(4)矿产资源:

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则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5)农业: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下,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和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

河湖广,水产业发达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等粮食作物和大豆等经济作物,一年一熟;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工业商贸: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商贸业发达

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发展条件利用良好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

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进矿石等原料,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是我国主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发展条件丰富的石油、煤炭等资源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规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不同阶段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为例

①.开发早期:

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农业社会: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利用船广泛应用水系成天然水道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和生产技术改良

水稻发展条件:

①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地理条件)②水稻单产高③劳动力丰富

地位:

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③.工商业社会:

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棉花让位给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较少,生产规模较小,商品率较低

原因水网分割耕地,土地分散

城市发展建筑用地增多耕地减少

市场需求变化农业结构调整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用于资源调查、环境检测、自然灾害防御检测、国土资源管理和开发规划等

2.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等大众化应用

二.三S技术

1.RS—人的视力延伸定义:

利用一定技术装备对地表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监测中心装备:

传感器

主要环节:

特点: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限制少、应用广、效益高

作用:

较短时间内获得全面资料。

以便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工作

应用:

①获取地理信息②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监测

2.GPS—定位定义:

定位导航系统

组成:

空间组成(图1。

7卫星星座)、地面部分、用户部分

特点:

全能、全球、全天性,连续和实时性

应用:

提供精确地理坐标定位、高程,导航服务业

3.

CIS—预测分析评估定义: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地图的延伸程序:

优点:

信息量大、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动态监测

作用:

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表达

应用:

①提供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②提供查询检索、空间分析③对经济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④⑤

 

第一课时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

人为因素有哪些?

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教学过程】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发生在______________及一些_____________的这种土地退化。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____退化、_____退化、______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化、_________化和__________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____________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___的陆地、______的国家和地区受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其中_________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________以西,_____________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__、___、甘(北部)、_______(大部)

说明:

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____和______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_______和___________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

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⑵景观特色——以_____、______为主

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贺兰山以西

贺兰山

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

不足_____毫米

______毫米以下

_____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

极端干旱区

干旱区

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自然景观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

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思考: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并分析原因。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一般规律)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活动

根据图2.3,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

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_______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_____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_________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______、_________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

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____

1源缺乏地区把_______________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___________,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_____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_____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阅读P19

通过这个材料,了解如下问题:

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

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1由于______落后,______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________,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活动探究】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1)湿地的概念一、森林资源及现状

1.森林既是重要的①__________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其主要作用有:

(1)调节②____________,稳定大气成分。

(2)涵养水源,保持③__________。

(3)繁衍物种,维护生物④__________。

(4)净化⑤__________,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2.森林减少导致的问题:

全球⑥__________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雨林的分布

(1)纬度分布:

主要分布在⑦__________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

(2)集中分布区:

⑧__________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其中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最大分布区。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向大气释放⑨____________,深刻影响着大气中的⑩____________平衡,被称为“地球之肺”。

(2)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通过蒸发和蒸腾返还到大气中,形成云雨,促进全球⑪____________、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1/5以上。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生态的优势:

⑫________作用强烈、⑬________旺盛、生物生长迅速,具有很高的生产力。

2.雨林的脆弱性

(1)原因:

雨林群落生产力高,⑭________旺盛。

(2)表现:

雨林中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⑮____________,土壤一般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植物体内,所以⑯____________是雨林系统中最主要、最关键的部位,但也是最容易被人类破坏的部分。

一、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

人口增长和①____________导致发展需求。

人类的开发是直接原因:

过度的②____________;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城建、水利和公路建设。

2.亚马孙雨林得以保存的原因

(1)历史原因:

③____________;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2)自然原因:

丛林的阻隔和④__________的环境。

(3)社会经济原因:

印第安人以渔猎、采集和传统的⑤__________农业为生,人口很少,影响不大。

3.开发原因:

亚马孙地区人口急剧增长,土地需求增长;实行⑥____________的发展政策;内陆高原建都。

4.开发计划及影响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出现,伐木公司的运输更为方便,沿线新建了⑦____________,河川沿岸建起了造纸厂、炼铝厂等。

(2)⑧__________亚马孙平原:

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而巴西东北地区贫民集中,大量东北部移民迁入。

(3)借助外资、鼓励⑨______________投资开发。

二、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开发与保护:

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应该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从尽快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来看,⑩__________是最方便的收入来源。

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把⑪________放到第一位。

2.保护措施:

鼓励⑫__________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⑬______________;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雨林⑭________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3.保护亚马孙雨林,整个国际社会应对此负责,尤其是⑮__________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其特点是: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湿地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3)湿地的资源的利用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但由于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和了解还很少,忽视了湿地的功能和效益,湿地被盲目地开发,野生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极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在湿地的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围湖造田的结果致使湿地环境受到破坏,使自然灾害加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不良影响。

如: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土地生产潜力下降,水产养殖业受到影响、航道断航等。

(4)保护湿地

  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护好湿地环境,可以促进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湿地的行动正在全国展开,如退湖还田、退耕还林保护工程、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我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湿地。

一、能源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有多种分类方法。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可再生能源:

可持续利用的能源。

如:

、、、等.

非可再生能源:

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主要指:

、、等矿物能源.

常规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一次能源:

煤炭、风能、等可直接被人利用的

新能源:

太阳能、核能二次能源:

最具代表——电能,经过人类一次开发的能源

二、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要,不仅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而且要考虑和条件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1、——2700亿吨,可开采560年

(1)——40℅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2)——10大煤种

(3),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4),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且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改变。

这为山西煤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

()能源消费结构:

煤炭>石油>水电>天然气>核能

()能源消费结构:

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能>水电

在我国有“煤都”之称的是——大同

大同煤田:

优质动力煤河东煤田——优质主焦煤

我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平朔最大的无烟煤产地——阳泉和晋城

面临的挑战:

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费量低③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④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三、能源基地的建设:

(1982年国家加快了山西能源重化工业的步伐)

1、—目的:

满足全国对煤炭的需求措施:

扩大规模,增加产煤量

结果:

形成了大同、平朔、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目的: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措施:

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

结果:

形成了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由北到南:

、、等线。

3、——目的:

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措施:

①建设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②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

结果:

提高了能源输出结构水平和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及结果:

改革开放初期:

山西省产业结构。

经济的核心部门是——煤炭工业

经济结构效益低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六五”时期:

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煤碳、铁矿、铝土矿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延长了生产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结果:

①单一的经济结构变为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超过采掘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引水工程建设:

原因:

重化工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山西省年降水量少,抵消水缺乏。

缺水严重的地区:

最大的引水工程-------(引黄入晋)

作用:

缓解了、、三个中心城严重缺水的局面。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山西省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②

因此:

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

2、保护与治理:

(1):

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具有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

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2):

环境问题的根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措施:

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三废”的治理:

废渣

废渣

煤矸石——

煤泥——

废气

废水

考点一流域和水系

流域又称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供给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的集水区。

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

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

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它汇聚全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注人海洋、湖泊或消失在荒漠中。

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

例如,密西西比河是干流,俄亥俄河是一级支流,田纳西河又是俄亥俄河的支流,为二级支流,坎伯兰河在肯塔基附近与田纳西河交汇,为密西西比河的三级支流。

考点二流域的不同部位的环保侧重点

组成部位

重要性

保护重点

山地

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应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

河流

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

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考点三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流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

(2)气候:

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冬春多雨,夏季相对较少。

(3)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流量季节变化大,大部分可通航。

(4)矿产资源:

镁、铁、铜、磷、锌、云母等丰富。

考点四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不大;19世纪后期,大规模掠夺式的开发,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20世纪30年代成为美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生态环境问题

产生的原因

造成的后果

土地退化

老棉花带,棉花对地力消耗大

老棉花带衰落

植被破坏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大片砍伐森林;矿山开采也破坏了地表植被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环境污染

炼铜企业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污染土壤、水体,使许多生物绝迹

考点五流域的综合开发

在田纳西河流域进行梯级开发是流域开发的核心,而梯级开发首先要进行大坝的建设,大坝建设调节了河流径流,实现了防洪、养殖、灌溉、航运、发电、旅游等的综合效益,并结合流域内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经济效益。

主要包括:

(1)防洪:

建成防洪水库35座,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2)航运:

每年田纳西河水运的通航效益比陆路节省约4亿美元。

(3)发电:

廉价而可靠的电力供应。

促进了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一条“工业走廊”。

(4)提高水质:

采用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改善等措施,提高水库水质,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5)旅游:

旅游业收人成为流域一项重要的收人来源,并带动了游船制造业和经营业的发展。

(6)土地利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结构,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此外,还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一、地理条件

1.东北地区概况

项目

内容

范围

包括①______________、吉林、辽宁三省及②______________东部

特点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③__________完整、④____________类型多样

地位

我国重要的⑤________基地、林业生产基地、⑥__________生产基地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a.气候类型及特点:

大部分属于温带⑦__________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80~1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雨热⑧________

b.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