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5507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总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章 总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章 总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章 总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章 总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总论.docx

《第一章 总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总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总论.docx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财务会计概念和财务会计的特征。

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基础。

掌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要素及会计要素与财务报告的联系。

第一节财务会计概述

会计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现代会计是以价值的形式描述经济活动过程,并对其进行评价,参与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换取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劳动成果。

现代会计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供应有限、资源稀缺的世界上,因此对有限稀缺的资源保存并加以有效地开发、利用已是当今世界经济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等数据处理系统,跟踪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使之转化为可交流企业使用经济资源和已获收益的量化指标,从而确定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企业经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化程度,极大地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本身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会计工艺同电子计算技术相结合,二是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随着企业对内、外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而分化为两个新的领域,即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的分支之一,是传统会计的继承和发展。

财务会计是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的要求,采用既定程序和方法对过去、现在所发生的经济活动,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定期编制财务报告等程序,将各项会计要素的数据转换为有助于会计决策或合乎其他目标的有用信息的一项专业会计,旨在为企业以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其主要目的是向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报告关于企业的获利能力、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所需会计信息,在时态上属于反馈过去、反映现在,在程序方法上,它有一套比较科学、统一定型且为大众公认的准则规范。

管理会计是根据管理当局的需要,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业内部各级责任单位的现在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与评价,并编制内部报表,旨在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特定的管理信息,以便作出最佳决策。

因此,有人将管理会计称之为内部报告会计,其主要功能是预测企业未来趋势。

在技术方法上管理会计灵活多样,无一定之规,到目前为止,管理会计还没有一套比较完善、定型的为各国所公认的准则规范。

一、财务会计的主要特征

财务会计相对于管理会计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是包括与企业经济利益相关的投资者、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主管机关、财税部门及其它有关方面,它同时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

但管理会计的目标侧重规划未来,对重大活动进行预测和决策,侧重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

2.财务会计的加工对象,是已发生或已完成的交易事项数据。

这就使财务会计产生的信息包括两方面特点:

(1)会计信息生成的数据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表现为历史信息。

(2)主要用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

3.财务会计的会计报告,是整个经济实体。

通常是定期(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分期)揭示整个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不仅仅单独揭示企业内部某一部分或某一项具体业务的经营成果情况报告,编制财务报告是会计工作核心。

管理会计只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选择的特定的管理信息,其业绩报告也不对外公开发表。

4.财务会计的整个处理程序,必须遵循公认会计原则或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范要求。

这一特点,是财务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的关键,也是它不同于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5.财务会计运用若干普遍接受的会计惯例。

表现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四个主要加工程序中保留了传统会计中的一些精华。

如会计确认一般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会计计量基础为历史成本;会计记录普遍运用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复式记账系统;财务会计报告框架,包括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

6.财务会计的循环程序比较固定,仍以传统会计模式作为数据处理和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

必须遵循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分类账编制财务报表。

凭证、账簿、报表均有一定格式。

管理会计所用方法比较灵活,视需要而定。

7.财务会计有其特定的目标,并建立在一系列会计理论框架(概念结构)基础上。

8.财务会计提供的数据与信息,只具有相对的准确性。

市场经济是动态经济,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事项都带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

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往往需要会计人员在公认会计原则或企业会计准则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估计、判断和选择。

不过,可靠和公正,则是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

二、财务会计的目标与作用

财务会计目标是指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最终应能满足内部、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决策的要求。

会计的有用性就在于能否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信息使用者包括哪些,应侧重哪类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信息使用者一般包括投资者、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企业职工、企业管理当局、政府部门及其它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信息使用者,为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财务会计目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决策提供特殊信息。

国家是国民经济的组织与管理者。

因此,国家要求通过财务报告获取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特殊会计信息,确保国民经济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以达到经济适度增长,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国民经济逐渐壮大。

2.为企业管理当局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

会计信息用于微观经济调控,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增产节支的目标。

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下降低成本,扩大营业收入,降低生产经营占用的资金,从而直接增加盈利,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通过正确运用会计信息资料,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政策。

3.为投资者、债权人做出合理的决策提供信息。

财务会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

对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最为关注的就是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所投企业发展前景及资源的分配状况和债权的保障程度。

通过财务报告有助于他们的投资及信贷决策。

4.为推动涉外经济健康、繁荣地发展提供信息。

随着资本国际间流动,统一规范,实行与国际惯例大致相同的会计,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增强国际经济交往。

会计是国际结算不可缺少的手段,把国际间的借款、货款结算清楚,使其来龙去脉一目了然,促成双方交易成功,各得其所。

所以会计有利于国际间经济的繁荣。

第二节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及核算基础

我国会计核算规范是以《会计法》为基础,会计准则体系作为应用指南。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

基本准则对企业财务会计的一般要求和主要方面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包括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务会计报表要素;会计计量属性;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

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处理会计具体业务标准的规范。

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财务报告准则三大类。

一般业务准则是规范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要求,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付职工薪酬、所得税等。

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是对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会计问题做出的处理规范;如生物资产、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合并会计报表等。

财务会计报告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等。

应用指南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具体准则进行强化,解决实务操作,包括具体准则解释部分、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部分。

一、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是指在会计核算时,对一些游移不定的经济现象在无法确定其发展趋势与最终演变的情况下,进行逻辑推理,并做出合符逻辑的、客观的、公认的最佳科学判断和假设。

即对会计核算所处的空间、时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搜集都要以这一系列的假设为前提,是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也称为会计实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会计核算、监督应以企业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

其目的是反映一个特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决策提供信息。

会计所要反映的总是特定的对象,只有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对象,将会计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与主体所有者利益区分开来,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会计的目标。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

一般而言,任何一个具有独立经济意义的法律主体都应是一个会计主体。

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如在集团公司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集团公司在母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经营活动,为了全面反映这个集团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有必要将这个集团公司作为一个会计主体,通过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来反映集团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但这个集团公司不是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特定的单位,也可以是企业的某一部分,除企业本身之外,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内部单位,也可以单独加以核算,并编制出内部会计报表。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按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而不会在可预见的未来面临破产、进行清算。

尽管现实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不确定性,但会计信息系统加工、处理、提供会计信息,应当立足企业将持续经营的基础上。

否则,一些最基本的信息加工、处理方法都无法确定。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

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作的设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缩减经营规模乃至停业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

为此,往往要求定期对企业持续经营这一前提做出分析和判断。

一旦企业不符合持续经营前提,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是指将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地向各方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

会计分期对会计原则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等会计方法。

会计分期的划分可以采用公历年度、营业年度。

最常见的会计期间是一年,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按年度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称为年报。

我国的会计年度采用公历年度,其起迄日期自公历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止。

为满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会计期间具体划分为年度和中期。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半年度(中期期末)、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主体除了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外,还可以采用实物计量单位和劳动时间计量单位。

会计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映,应以价值形式表示最为适当。

为此,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企业的经济活动最终体现为货币量,所以采用货币这个统一尺度进行会计核算更直截了当。

然而,有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比如企业经营战略、在消费者当中的信誉度、企业的地理位置等,并不一定都能用货币来衡量。

在我国,货币计量要求采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这是对货币计量前提的具体化。

同时也规定,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定其中某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将其折算为人民币。

二、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虽然企业的经济资源及其变动都会引起现金流动,但由于存在会计分期,现金实际收付和资源变动的时间可能发生不一致。

这样,在确认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时就出现两种制度选择:

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第一种权责发生制按照资源及其变动的发生时间确认、计量和报告;第二种收付实现制按照期间内实际流动的现金涉及相关项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会计确认应以权责发生的实际时间作为收入、费用的确认基础,即在收入和费用发生时,按照“受益”原则进行确认,不必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予以确认。

凡属当期受益的收人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是不应属于当期受益的收入或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或已经在当期支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

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

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和费用,能更真实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经营活动的成果。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三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财务会计报告所揭示的会计信息应该具备的质量特性。

会计信息的质量和财务会计的目标相关联。

目标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质量特征又能促进目标的实现。

只有了解良好的会计信息所应具备的质量品质,会计人员才能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会计核算中,自觉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地实现财务会计的目标,为内、外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主要有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必须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的要求相关,只有相关的会计信息才是有用的,有用的会计信息才是有价值的。

因此,相关性又被称作有用性。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根据此原则,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并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

4.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类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确需变更,应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一般来说,在两种情况下,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一是有关法规发生变化,要求企业改变会计政策,二是改变会计政策后能够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企业如果按照以上原则改变会计政策,必须按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有关规定,对会计政策变更进行恰当地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4.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如会计处理中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管理,从法律形式看,尽管所有权尚未取得,但其经济实质上只是分期付款的一种形式。

5.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即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时,对会计核算过程中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重要程度,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

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真实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性质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即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计人当期损益,对于可能发生的收人,不予预计,实际发生时计入。

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中实施谨慎性,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对防范风险起到预警作用,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比如对应收账款、存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不良资产计提资产的减值准备,将其计入当期损益,体现了谨慎性,也体现了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修正。

但谨慎性的应用不允许计提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谨慎性的滥用。

8.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对于已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只有能够及时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才有使用价值。

因此,经济业务发生后,应及时取得有关凭据,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及时传递会计信息,按规定的时限提供给有关各方。

比如,股份有限公司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在年度终了4个月内报送;中期报告应当在中期结束后60天内报送。

第四节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

会计要素按其性质分,可以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财务状况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静态要素,它们构成资产负债表要素;经营成果会计要素包括:

收入、费用、利润三个动态要素,它们构成利润表的要素。

一、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会计对特定日期的企业财务状况揭示通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静态要素,其量的表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一)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满足资产定义的资源,在确认列入资产负债表时还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一个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或者说物质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必要的物质条件表现为货币资金、厂房场地、机器设备、材料等,这些称为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

除以上的货币资金以及具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以外,资产还包括那些不具备物质形态、但有助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也包括对其他单位的投资。

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资产是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中形成的。

只有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才能增加或者减少企业的资产。

不能根据谈判中的预计交易或者计划中的经济业务来确认一笔资产。

资产按流动性分,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账款、存货等。

对经营周期长于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如造船、大型机械制造,从购料到销售商品直到收回贷款,周期比较长,往往超过一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经营周期作为划分流动资产的标志。

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变现周期往往在一年以上,所以称为长期资产或非流动资产。

按资产有无实物形态分,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如有物质形态的存货、固定资产等属有形资产,而专利、商标等属于无形资产,因为它们都没有实物形态,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力或技术,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第二,资产是由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但也是企业所控制的。

企业拥有资产,从而就能够排他性地从资源中获得经济利益;有些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但是企业能够支配这些资产,而且同样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的使用中获得经济利益;以融资租赁为例,对于所租入的资产,企业并不拥有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条款规定的租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到租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得这些资产的权力,在租期内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融资租人固定资产应当视为企业的资产。

第三,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比如,货币资金可以用于购买所需要的商品或用于利润分配,厂房、机器、原料材料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

制造商品或提供劳务,出售后收回货款,货款即为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

(二)负债

负债是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时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

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确认为负债。

负债在满足定义之外,在确认列入资产负债表时还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与该利益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负债是企业由于过去经济业务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企业预期在将来要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可能产生的债务不能作为负债。

第二,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为了清偿债务,企业往往需要在将来转移资产,比如用现金偿还或者实物资产清偿,或者通过提供劳务来偿还;或同时转移资产和提供劳务偿还。

也有可能将债务转为所有者权益。

第三,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负债按偿还期间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应清偿的债务。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长于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又称之为净资产。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有收入、费用、利润三个动态要素形成,其量的表示为:

收入-费用=利润。

(一)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其中“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比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均属于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构成收入;企业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出售原材料、对外投资(收取的利息、现金股利)等,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也构成收入。

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活动,不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也不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构成收入,应当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收入在确认时除了应当符合收入定义外,还应当满足严格的确认条件。

收入的确认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收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如工商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收入。

有些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