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5324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docx

《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docx

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

本文从全球化视野出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宏观扫描。

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剖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解决思路。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产业?

创意经济?

金融危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世界经济的转型与融合,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

虽然“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在20世纪初才被正式提出,但是如果从时间轴角度把握,我们就会发现,“文化”与“产业”的融合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只有站在全球视野来看待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才能正确理解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当前态势和未来机遇。

       一、文化产业:

一个历史和逻辑的分析

       为了建立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基础,首先要舍弃掉各种文化产业概念的具体内容以及不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别,从宏观上扫描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这是真正在全球历史视野中看待文化产业。

       我们可以将“文化产业”简单地概括为两组公式:

从经济到文化;从文化到经济。

这是两组基本的逻辑线索,循着这两组发展逻辑,“文化”与“产业”作为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才在历史的发展中走向融合。

 

       

(一)从经济到文化

       综合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家的观点,可以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现代化趋势以来的经济发展归结为以下五个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从经济走向文化,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融合。

       1.第一产业为主的阶段:

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agriculture-basedecon-omy)。

       市场经济以前是自然经济,所谓自然经济就是直接依赖于自然资源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体。

因此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前市场经济就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

但是直到1951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才将产业部门分为三大产业,其中第一产业包括农、林、水产、畜牧、捕猎、矿业采掘业等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部门。

在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国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主要人口从事农业,并且绝大多数居民住在农村,城市化水平很低。

       2.第二产业为主的阶段:

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manufacture-basedecon-omy)。

       同样是根据克拉克的分类,第二产业指不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却对资源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生产部门,包括冶金、化工、机械、电力、建材、森林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等。

第二产业建立在工业和制造业的基础之上,是在市场经济时期发展起来的。

自然经济时期也有商品交换,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工和市场,但是大规模的分工和交换推动了工业革命,才进入了第二产业占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

在工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阶段,国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制造业,主要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化水平极大提高。

       3.第三产业为主的阶段:

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service-basedecon-omy)。

       第三产业指商业、运输、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旅游、文化教育、个人服务业等部门。

第三产业由于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部门包括进来,因此事实上是将有形产品的生产转向无形的商品生产服务,对现代经济部门的包容性大大增强。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用三次产业的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法取代传统的“两大部类”划分法,除了科、教、文、卫、体等类外,还将商业、公共服务业(如运输、邮电、煤气、自来水等)计入第三产业。

在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国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服务业,主要人口从事服务业,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4.第四产业为主的阶段:

以知识性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新兴信息产业的崛起,人们提出将第三产业中从事信息提供、存储、检索、分类、加工和管理的人作为第四次产业分离出来单独统计。

也有人认为这是第三产业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连续发布几个报告,将主要从事信息商品和劳务活动的服务部门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部门”,并且统计出此类部门在OECD国家中占国民经济比例达到70%以上,由此断定其成员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我国理论界和政策研究机构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注意到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对知识经济做了大量介绍,并根据OECD“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设想,设计了我国科技体制创新的战略方案。

       5.第五产业为主的阶段:

以艺术和文化知识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arts-basedeconomy)。

       当代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在知识性的服务业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日益突出,人们又开始探讨将第四产业中的满足人类心理感觉的服务业分离出来,称其为第五产业。

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

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和逸闻趣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在1999年完成的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技术”与“高文化”联姻的时代。

2000年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出版的新作则以“高技术、高情感”为题,提出了完全同样的观点。

       以上发展趋势可以称为“经济文化化”,也有人以“产业文化化”,或者“市场文化化”定义之,含义也是一样的。

有的经济学家将以上发展逻辑归纳为“经济下游化”趋势,也有一定道理。

       

(二)从文化到经济

       与以上从经济到文化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从文化到经济也有5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与经济生活不断融合的态势。

       1.第一阶段:

传统文化阶段,以脱离大众的精英文化为标志(elitecul--t-u-re)。

       这个阶段与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相对应,涵盖了前市场经济时期,属于现代化趋势以前传统文化发展阶段。

当时的文化艺术的存在主要是两个环节:

少数人创作,同样是少数人收藏和观赏。

艺术家们为贵族和皇家所供养,也只为他们的精神需求服务,精英阶层只要可能就要垄断文化消费权。

       这个阶段文化生产形态用公式来表示是:

a—c,即:

arts(文化艺术原创)—consumer,collector(消费者和收藏者)。

       2.第二阶段:

从传统文化到商业文化,精英文化为媒介技术和文化市场所中介(commercialculture)。

       这个阶段与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相对应,涵盖了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市场经济早期阶段。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给数量迅速增加的城市下层居民带来受教育的机会,并因此产生了社会文化分享的需求。

于是,在数量有限的文化艺术原创作品和迅速上升的文化消费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

为解决这个矛盾,文化市场出现了,将供需双方联系起来的现代传媒技术(建立在工业动力和机械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印刷业的出现)也发展起来,在原创和消费之间出现了大规模复制的商业环节,最终使传统的精英文化出现了断裂,人类文明开始进入了“商业文化”时代。

       这个阶段文化生产形态用公式表示是,从传统文化艺术存在公式“a-b”发展为商业文化的公式“a-b-c”,即:

arts(文化艺术原创)—business(商业媒介)—consumer(消费者)。

在原有的“创作—收藏”两极格局中间,出现了一个中介、一个不断向两极渗透的商业环节。

       3.第三阶段:

从商业文化到文化工业,将商业文化建立在大众传媒的基础上(culturalindustry)。

       这个阶段与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相对应,涵盖了从电子媒介到互联网以前的发展阶段,是现代商业文化第一次具有了工业化形态。

       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社会普遍教育水准的进一步提高和商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电子媒介的出现满足了迅速高涨的文化消费需求。

而从纸质媒介发展到电子传媒则使商业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工业化的生产形态。

       从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通过发明电报并取得专利权,到20世纪连续出现广播电视和电影等服务,再加上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现代广播极大地拓展了各类文化“创作”和“保存”的可能性和“现场”空间,极大地拓展了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并使商业文化因此而具有了工业的规模,商业文化的模式a—b—c也进一步转化为文化工业的公式:

a—bms—c,即:

arts(文化艺术原创)—businessmedias(多种商业媒体)—consumers(不同媒体的消费者)。

       法兰克福学派正是在这个阶段,针对美国大众文化发展,提出了“文化工业”(单数)的批判,成为文化产业概念的第一种形态。

       4.第四阶段: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传媒汇流引发产业重组和整体格局变化(culturalindustries)。

       这个阶段与以知识性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相对应,从计算机和网络出现以后开始。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动“传媒汇流”,引起各个文化领域不同程度的“经济化”和“产业化”浪潮,把文化工业(单数)转变为现代文化产业(复数)。

       迄今为止“现代传媒”的最后一种技术形态是数字化和网络。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复制与传播技术登峰造极,并实现了所有传媒手段技术基础的统一。

它从最高层次上向下整合资源,造成通讯、广电和网络三大媒体的汇流趋势,改变着传统媒体和整个文化产业的产业格局,并进而改变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面貌。

因特网实际上不是一种特殊的传媒,而是传统传媒各种特征的汇合与扩展,一种超级传媒,本身就是传媒汇流的象征。

因特网出现了以后,以往的传媒就像是走向因特网的一个个前后相继的发展阶段。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标志,法兰克福学派时代的“文化工业”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经济化”和“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地展开,文化产业概念开始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普遍接受。

于是文化生产的公式变为a—bnm—c,即artist(艺术家)—business new-media(商业性新媒体)—consumers(各种终端消费者)

       5.第五阶段: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国民经济从总体上转向以文化附加值为主体的经济。

       这个阶段与以艺术和文化知识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相对应,是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有三个趋势将文化产业带入创意产业阶段:

       一是上游化的趋势。

传媒汇流导致现代传媒从稀缺走向过剩,现代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复制和传播”环节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内容原创环节的重要性大大提高。

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内容创作资源,每一个民族国家都需要重新整理文化遗产,从传统中获得新的灵感。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引起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以前的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资源机构可能变成新兴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以前未被人们关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成为宝贵的资源。

       二是下游化的趋势。

数字技术将我们的生活日益“传媒化”,于是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广泛渗透,将服装业转变为服装设计业,将建筑业转变为建筑设计业,将农业转变为农业观光业,等等。

有意义的文化符号将越来越多的消费品变成载体,并事实上构成这些消费品的价值主体。

哪怕一双球鞋,只要是名牌,有文化附加值,价格就增加许多。

于是,品牌成为市场开发的核心战略,艺术授权业、卡通授权业等成为典型的现代知识产权产业,其市场价值甚至超过艺术品和卡通作品本身。

比如迪士尼的唐老鸭、日本的凯蒂猫,正在通过形象授权从世界市场获得高额利润。

       三是“用户自创”的趋势。

走向创意产业的最重要趋势就是“用户自创”,也就是在网络环境中,所有消费者都开始参与生产活动,都具有成为生产者的可能,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成为积极行动的创造者。

正如世界经合组织最近指出的“用户自创产品尽管并非出自商业领域,却已成为重要的经济现象”。

       新一代“生产消费者”的出现,使得消费者成为生产活动的新起点,而产品的创制过程成为一种互动的过程,以至于很难分清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

新媒体第一次实现了传播者和接受者有效地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或者说第一次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同时既是消费者又是艺术家。

于是,文化生产的公式变成了:

A+C—b—C+A。

创意产业是一种创意经济,而创意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和社会形态:

如果3-5亿网民参加内容创造,我们的产业部门会变成什么样子?

       (三)从文化经济到创意经济:

全球化的新图景 

       如果将近30年以来的发展做一个归纳,我们可以说文化产业经历了三次“变身”:

       消费者服务阶段。

文化产业第一次变身(从单数到复数),脱去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外衣,扩展消费者服务的形式和内容。

文化娱乐业是主体,一系列传统文化领域不同程度上商业化和产业化。

上世纪70-80年代以后开始是这个发展过程。

 

       生产者服务阶段。

文化产业第二次变身(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拓展其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中间产品,为其他产业提供高文化附加值,推动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普遍互渗和融合,其中设计广告业是主体。

1997年英国人开始启动这个变化。

       生产消费者服务阶段。

文化产业的第三次变身(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将所有新媒体消费者变为生产者和原创者,将整个经济社会生活转换为创造性体验活动,产业机构再次变身,前景如何尚难预测。

       二、从全球历史视野看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

       站在全球视野看待我国的文化产业,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分析。

从国内层面看,我国是一个后发优势的发展中大国,可以在短期内完成发达国家需要上百年以至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发展过程,但目前也面临着极大的发展不平衡局面。

从国际层面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文化产业制造业的大国,但是仍然是内容原创的小国,目前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新一轮发展的转折期。

       

(一)从国内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发展不平衡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全球发展逻辑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只不过是以时空压缩方式完成了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

       我们同样可以以“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两个逻辑来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1.从经济文化化发展逻辑看。

如果将1949年看作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始,则中国现代化建设前30年实行计划经济,国民经济被分为两大体系,没有按照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划分经济结构,而且总体上看,现代化进程屡遭中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动。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全球历史主流。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改变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第三产业列入统计(1985)。

1990年代开始,提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1992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

1990年代中期,我国紧随OECD步伐提出发展知识经济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2000年,我国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提出发展文化产业(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报告)。

       2.从文化经济化的发展逻辑看。

我国文化领域前30年实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划类为“非生产领域”和“上层建筑”,完全由国家供养。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文化领域也不断以“双轨制”方式放松管制。

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我国就经历了发达国家百年以上的发展历程。

总体来看,1980年代初开始的放开出版等传媒机构广告经营和允许演艺团体进行营业性演出,可以归入“商业文化”范畴。

1990年代中期后的集团化改革,以及世纪之交以来提出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可以视为我国文化发展进入“文化产业”阶段的标志。

2005年以来上海、北京等东部大城市提出发展“创意产业”代表了最新的发展趋势。

       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空间并列与发展不平衡。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无论在“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两个逻辑发展路径上都出现“空间并列”现象,于是客观上出现了不同地区出台不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我们大致分为以下几大板块:

       第一版块地区:

位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三大城市群。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这些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6000美元(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开始超越1000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恩格尔系数降到30%以下,第三产业在总量上超过或正在超过第二产业。

甚至有统计认为,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地方,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已经达到70%以上,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显然,这些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甚至是从第三产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说,这些地区文化市场充分发展,各种现代商业传媒业已经充分发展,“传媒汇流”(三网合一)进展迅速,由此导致传媒过剩现象已经出现,可以说,文化产业已经进入最佳发展时期,甚至从文化产业进入“创意产业”阶段的趋势也已经出现。

       第二版块地区:

在各省会城市,以及中部比较发达地区。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这些地区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第三产业仅仅在发展速度上开始超过第二产业。

这些地区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说,只能说文化市场正在形成,现代商业传媒业正在迅速发展普及,文化产业还处在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这样一个“工业化”的阶段。

       第三版块地区:

在农村地区和广大西部地区。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这些地区人均GDP在1000美元上下,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说,这些地区文化市场还未形成,现代传媒业如广播、电视等刚刚进入百姓生活,现代通讯刚刚开始普及,因此商业文化阶段刚刚来临。

       从以上分析看,我国各个地区处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的不同阶段上,发展极不平衡,历史发展阶段“空间并列”现象极为明显。

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尽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总体上处在全球化的中低端位置,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却已经处在与全球化最前沿领域“接轨”状态。

考虑到我国人口总量的庞大,仅就这些发达地区而言,已经具备了成为全球性竞争的“一极”能力。

而且,这种发展的巨大“落差”,还可以看作是某种发展的“阶梯”,将东中西部连成了一个发展的序列。

       

(二)从国际看,我国已经是文化产业制造业大国,但是原创能力不足 

       关于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全球所处的位置,我们可根据联合国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2008年4月,联合国贸发会议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局合作发表了由联合国贸发会议及其合作伙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局联合启动,联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国际贸易中心(ITC)共同完成的研究项目——《2008创意经济报告》。

       《2008创意经济报告》是联合国关于这一新兴话题的首次多机构合作研究,反映了“联合国创意产业多机构非正式工作组”几年来在建立并增进政策一致性上所做出的努力,第一次展现了联合国整体对这一创新主题的观点。

该报告也是联合国体制内共同合作的典范。

       1.《2008创意经济报告》的研究范围

       联合国贸发会议将创意产业分成了四大组别(文化遗产、艺术、媒体与功能创意)和9个子群。

       

(1)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被确认为所有艺术形式的来源、文化与创意产业的灵魂。

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概念是内嵌在艺术与手工艺创作、民间传说与传统文化节庆中的“传统知识和文化表达”。

这一组因此可以被分为两个子群:

传统文化表达(艺术与手工艺品,节日与庆祝活动)与文化场所(考古遗址、博物馆、图书馆、展览等)。

       

(2)艺术。

这一组包括了单纯建立在艺术与文化上的创意产业。

艺术品是由文化遗产、身份认同的价值观和符号意义激发的。

这一组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大的子群:

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和古董)和表演艺术(现场音乐表演、戏剧、舞蹈、歌剧、杂技和木偶戏等)。

       (3)媒体。

这一组包括为了与广大观众沟通而创造创意内容的两个媒体子群(新媒体被单独列为一类):

出版和印刷媒体(书籍、报刊和其他出版品)和视听媒体(电影、电视、电台广播和其他广播形式)。

       (4)功能创意。

这一组由更多需求驱动和服务导向、更有功能性目的的产品与服务创意行业构成。

它被分为以下几个子群:

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珠宝设计、玩具设计)、新媒体(软件、视频游戏、数字化创意内容)、创意服务(建筑、广告、文化和娱乐活动、创意研发、数字及其他相关创意服务)、等等。

       2.《2008创意经济报告》的主要发现

       

(1)创意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范式,这种新的发展范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我们通常理解的是“文化产业”,现在也有说“创意产业”或者“文化创意产业”,但是当我们谈“创意经济”时,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涵盖领域的大小问题,而是超越了文化产业,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

尤其是,如果将创意经济看作是“一种新的发展范式”的话,我们甚至超越了经济发展范畴,将创意经济看作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综合范畴,具有枢纽性的意义。

       《2008年创意经济报告》中指出“一种新的发展范式正在全球兴起,它连接了经济和文化,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新发展范式的核心就是——创意、知识与信息逐渐被人们认为是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报告还指出“创意经济表现出创意、文化、经济与技术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拥有创造收入、扩大就业和增加出口收益的潜力,同时也促进社会包容、文化多元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新兴的创意经济不仅成为最发达经济体中推动经济增长、就业、贸易、技术革新与社会凝聚力的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一跃为新兴快速经济成长体提供了新的机会。

       

(2)创意经济已经成为最快的国内经济增长领域。

在许多发达国家,创意经济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和贸易的领先行业。

比如,在欧洲创意产业的年经营额高于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的12%,容纳了近470万就业人口。

2004年英国创意产业贡献了8%的国内生产总值,创造了近200万岗位的工作。

在发达国家创意经济、创意产业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从全球情况来看,创意产业的贡献一般都在国内生产总值的2%—9%之间,创意经济在各个国家都成长为最重要的部分。

       (3)创意经济是最快的国际贸易增长领域。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全球创意产业的出口额从1996年的2275亿美元升至2005年的4244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4%,增长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年均8.7%。

其中,创意服务的出口增长尤为迅速,1996-2005年始终保持每年8.8%的增长率。

       (4)发展中国家创意经济国际贸易表现特别出色,而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排头兵。

发达国家在经济贸易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其创意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中逐年提高(1996年发展中国家创意产品出口额占全球的29%,到2005年达到了41%)。

这一重大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中国创意产品贸易的迅速增长。

中国到2005年已经占据创意产品全球出口市场19%的份额,成为世界创意产品的领先出口国。

       (5)最重要的政策发现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