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海上日出》教研案例分析含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5302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海上日出》教研案例分析含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海上日出》教研案例分析含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海上日出》教研案例分析含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海上日出》教研案例分析含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海上日出》教研案例分析含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海上日出》教研案例分析含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海上日出》教研案例分析含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海上日出》教研案例分析含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海上日出》教研案例分析含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海上日出》教研案例分析含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海上日出》教研案例分析含教案

创设情景营造大语文教学氛围——《海上日出》教学谈

现在的小学语文新教材,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创新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我以《海上日出》(第二课时)为例,说明我是怎样上好这一课,以体现新教材的精神的。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与其它课文有些不同,它是非常强调观察理解的。

因此,为了使学生能真切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我决定带领全班学生,选择一个晴朗的早上,来到一条江边的沙滩上,不再拘泥于课室,就把这里作为课堂,一边观日出一边学课文。

这样,就能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的大语文教学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实践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深层次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景文对照,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景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录音机、录音带、一些练习设计纸片

   学具:

画纸、画笔、画板

  [教学时间]一个早上

  [教学内容]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一个晴朗的早上,我与全班学生依照计划,带齐预先准备好的东西,到达预定的地点,找地方坐好,准备观看日出。

  二、课前热身

   同学们,课前布置大家回去搜集一些中外名家描写日出的作品,将其中描写日报的句段摘抄下来。

现在,趁天色尚早,我们一齐来看看,谁搜集的资料最多、最好。

   在学生相继出示自己的搜集所得后,将这些描写日出的句段进行比较,简析它们各自的特点,表扬那些搜集资料丰富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并且,还能调动起学生观看日出的热情,为课程的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三、景文对照,一边观日出,一边学习课文。

  〈一〉导入新课:

   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到这江边的沙滩上观日出?

而不在某大楼的楼顶上或山顶上观日出?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到沙滩上观日出,与作者在海中的船上观日出,有相似之处,这样,更能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及感受,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当天空出现一片鱼肚白,继而出现一道红霞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天空的景色变化,然后让大家看书,播放第二自然段的录音,让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思考,发给学生第一份练习(每生一份),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推举一位代表作答:

   1、这段描写的是(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色?

   2、天空的景色变化,你能用“开始—转眼间—接着”的形式说出来吗?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出这种变化的?

(形状、颜色、亮光、动态)

   3、红霞的出现是由什么造成的?

(太阳的升起所造成的)

   4、比较:

   

(1)“一片浅蓝、一点浅蓝”哪一个词用得更准确?

为什么?

   

(2)“一道红霞、一条红霞、一片红霞”哪一个用得更好?

好在哪里?

   5、理解:

“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1)“知道”是什么意思?

在文中表什么?

   

(2)作者判断太阳就要升起的依据是什么?

   (3)“那里”指什么地方?

   (4)当作者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他的心情怎样?

(急迫)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

(目不转睛)你现在的心情是否和作者一样?

   (5)“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

谁能把它表演出来?

你能用它口头造句吗?

   6、学完这段课文,结合你的观察,利用你手上的画纸、画笔和画板,画一幅日出前的天空景物图。

   (这几道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出于以下目的:

(1)让学生理解,红霞的出现,其实是由太阳的升起所造成的。

同样,作者判断太阳即将升起,也是根据红霞的范围在扩大,越来越亮。

这样,学生便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利用小组讨论后回答这种方式,能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初步形成创新的能力。

并且,通过小组的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3)在这组练习中,有观察、思考、回答、表演、画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动眼去看,动脑去想,动口去说,动身去演,动手去画,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从而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特别注意读出作者急迫看到日出的心情。

   师生一起总结学法:

   

(1)观察:

注意观察顺序,可从形状、颜色、亮光、动态四方面进行观察。

   

(2)思考:

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

   (3)讨论:

讨论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联系上下文,讨论理解一些重点词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回答:

将自己思考、讨论的结果口头表达出来。

   (5)画图:

结合课文内容,将自己所观察到的景物画下来。

   (6)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学法,师生共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出的全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太阳的形状、颜色、亮光、动态有什么变化,一边观察一边作好记录,将观察到的情况如实地记录在下表中:

(每生两份,先发第一份)

日出过程

形状

颜色

亮光

动态

  2、学生观察记录完毕后,让学生看书,然后播放第三自然段的录音,让学生用第二份表,一边听录音、看书,一边将文中相应的内容填入表中。

日出过程

形状 小半边脸、圆东西

颜色 红得很、红得可爱、深红

亮光 没有亮光、夺目的亮光

动态 负着、一纵一纵、使劲、上升、冲破、跳出、发出、射

  3、让学生比较两表,看自己所观察到的跟作者所描写的,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又在哪里。

两相比较,谁写得好?

好在哪里?

围绕这个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

  4、小组讨论后,教师适当总结,点拨,并提出一个问题:

   你认为这段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便大声读出来,读后认真想一想,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他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好?

好在什么地方?

  5、学生朗读、思考完后,教师选出这段中大家认为写得好的句子,一齐来体会一下:

  

(1)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2)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3)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4)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在同学们相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之所以写得这样好,是因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并且,观察时充分发挥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另外,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从而将日出的过程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

    反问:

以后你们写观察景物的文章,要怎样做才好?

    教师总结后,再让学生画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景物图。

    (在这段课文的教学上,由于教学环节与上一段基本相同,所以教师着重指导,多让学生去做。

这是根据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的思想来设计的。

这样,便能将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另外,在这里,我还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训练了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并适当展开想象的的方法,使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根据上述学法,自学第四、第五自然段。

   自学之前,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现在是晴朗的天气,我们难以观察到有云的日出。

同学们,你们能否利用身边的物品,模拟进行有薄云时和有厚云时的日出的观察?

   (说明:

这时候,学生可能会用纸、衣服、画板、语文书等物品,遮住太阳来进行模拟观察,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到底用哪些物品来进行模拟观察,效果更好。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懂得:

可用白纸、白衬衣等来进行有薄云时的模拟观察,用厚一点的衣服来进行有厚云时的模拟观察,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另外,通过这个问题,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弄清这个问题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学法,自学这两段课文。

随后,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检查完学生的自学情况后,提出质疑,让学生讨论:

   在天上有薄云、厚云时,太阳被遮住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写“日出”?

   (这个质疑,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训练。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讲话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这里,我指导学生联系课文的时代背景去思考,学生通过讨论就会知道,当时作者到法国留学,是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回来报效祖国,所以,作者对日出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光明、对未来的向往。

所以,作者笔下的太阳,是那么气势磅礴,无论是薄云,还是厚云,都不能阻挡其锋芒。

这样,便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师生共同学习最后一段。

    指名朗读后问:

   1、“奇观”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2、这一句是什么句?

(反问句)如果将它改为陈述句,该怎么改?

(这是伟大的奇观。

   3、句中的“这”指什么?

这一句与文章的题目有什么联系?

(首尾呼应)

   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赞美了海上日出这一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美的热爱。

   5、课文以这样一句结尾,有什么作用?

(课文用反问句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

   6、小结。

   (通过对这一段的学习,一方面教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美的热爱,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这样结尾的好处,使学生意识到写文章要注意前后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五、质疑问难。

  六、反馈练习:

形状颜色亮光动态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七、迁移性练习:

  回去后观察一次日落,注意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的形状、颜色、亮光、动态有什么变化,并且一边观察一边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看太阳的样子像什么。

观察完后写一篇观察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