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5200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农业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农业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农业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农业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农业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农业大学.docx

《安徽农业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农业大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农业大学.docx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院

毕业论文工作

指导手册

(试行)

 

目录

1、教务处关于做好2009届秋招专业毕业论文开题工作的通知

………………………3

2、安徽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6

3、毕业论文工作流程、时间安排……………………………11

4、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毕业论文格式及撰写规范

………………………12

5、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要求……………………………………22

6、毕业论文评分标准……………………………………………23

7、毕业论文装订顺序……………………………………………24

8、附录……………………………………………………………25

 

附录:

1、安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2、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3、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封面】

4、指导老师评阅意见表

5、评阅老师评阅意见表

6、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关于做好2009届秋招专业毕业论文开题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

为做好2009届秋招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工作,现将相关具体要求通知如下,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2009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工作时间安排

各学院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工作必须于本学期结束前结束。

请各学院抓紧时间组织教师、学生进行选题的准备、公布、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等工作,并按学号顺序填写2009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基本情况表,一式两份,一份学院留存,一份报教务处实践中心备案。

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求

(1)根据教育部评估标准及省厅[2003]9号文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原则上要求学生一人一题,多人共同承担或参与的大课题,其下面的小课题应有明确的界定,各小课题应有明确的技术指标或内容要求,并在下达的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及学生的开题报告中要有明确的反映;选题应达到综合训练目的,注意避免范围过专过窄或偏离本专业所学基本知识。

(2)选题应有一定的工作量和深度。

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按时完成或取得阶段性成果。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字数理科要求在6000字左右,文科在10000字左右;专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字数理科在4000字左右,文科在6000字左右。

(3)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各学院要严把选题关,对不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题目坚决予以纠正。

(4)选题要紧密结合社会和生产实践。

要结合教师的科研、生产和实验室建设等进行。

三、指导教师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原则上是已获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理论研究人员。

提倡聘请校外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相关管理干部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但一般由本校教师负主要责任。

助教及以下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必须在具有高级职称、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工作。

(2)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6—8人。

指导多人应有合理的导师组。

四、学生自拟型课题的,应征得指导教师的认可。

指导教师对该课题的内容、深度、工作量大小等应有明确的要求,并督促学生按规定计划执行。

五、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填写要求

在学生选题结束后,指导教师应及时填写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对本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计划等做到尽可能详细的阐述,帮助学生做好开题报告的准备。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一式三份,一份学生保存,一份教师保存,一份学院留存(今后和学生的毕业论文一起装订)。

六、开题报告要求

学生在接收到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后,应积极准备论文(设计)的开题。

学生开题前必须在充分征求指导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填写《安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院接到学生开题报告后应尽快组织开题。

本、专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可以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开题,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题。

七、其他

2005级受到校学业警示的学生原则上不参与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

(具体名单参照有关文件)

 

安徽农业大学教务处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八

 

安徽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

(校教字〔2003〕16号)

为加强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使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高〔1998〕3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专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

第二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水平,应达到相应的教学计划规定的标准要求: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应体现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思维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研究设计的能力。

2、专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均应加强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二章选题

第三条课题确定和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下达:

1、在第七学期末,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应准备好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基本要求及相关资料,由院(系)向学生公布;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确定各自的毕业论文(设计)课题;

3、院(系)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

第四条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原则:

1、课题必须符合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课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有一定的突破,鼓励学生有所创新。

2、课题的选定可以从科研、生产、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选取,也可结合承担的生产和科研课题,自拟题目。

3、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求一人一题。

对于多人共同承担的大课题,其子课题应有明确的界限,各子课题应有明确的技术指标要求。

4、选题要有足够工作量和难易度,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按时完成或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五条注意避免采用以下课题:

1、范围过专过窄达不到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的;

2、偏离本专业所学基本知识;

3、课题太难,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或不能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三章指导教师

第六条指导教师的资格:

1、已获得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理论研究人员或科级及其以上的管理干部。

2、首次参加指导工作的指导教师,应在有高级职称的、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指导下工作。

第七条支持鼓励有关教师(助教、研究生)和管理干部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相关的辅助工作;支持聘请校外的具有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管理干部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一般由本校教师负主要责任。

第八条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

1、按规定拟定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或题目,报院(系)供学生选择,帮助、指导学生自拟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或题目;向所指导的学生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把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报告关。

2、制订指导计划,在参考文献、资料、实验设备、器材准备等有关方面为学生作好辅导工作。

3、审查学生拟定的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方案及进程安排,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在进行过程中,每周均应安排时间与学生见面,了解进度,及时指导学生解决理论上的难点和实践中的技术性问题。

4、重视学生文献检索和文献分析等基本功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指导学生规范地撰写论文。

5、认真评阅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内容,同时提出全面修改意见,指导学生做好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6、根据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如实评价学生表现,公正地评定学生毕业设计过程和成绩,并写出评语。

第九条指导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期间,指导教师不得脱离指导岗位。

若缺因事因故离开指导岗位的必须确定暂时替代人员,并报院(系)批准。

2、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工科每位不超过8人,理科不超过10人,文科不超过12人。

3、指导教师由院(系)安排,报校教务处备案。

第四章学生任务

第十条每个本科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期间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自己本专业新学的知识,参考有关文献,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选定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在教师指导下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拟定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或题目,应征得指导教师的正式认定。

2、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包括毕业论文(设计)方案分段实施时间、任务、检验方式等在内的完成课题进度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

3、按进度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收集整理资料,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

4、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应学习、参阅的参考文献和期刊论文。

5、按指定的时间、地点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第五章毕业论文(设计)基本结构及格式

第十一条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结构包括:

1、前置部分:

包括封面、开题报告,中、英(外)文摘要和目录页等;中文摘要一般在300字左右,并译成英(外)文。

2、主体部分:

包括引言或绪言、正文、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等;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理科一般不少于6000字,文科财经费一般不少于8000字。

3、附录部分:

设计图纸、实验所用仪器、设备性能简介,照片和翻译论文、资料的原文、计算机程序。

4、结论:

指导教师审阅意见、评阅人评阅意见和答辩委员会的结论性意见。

第十二条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格式应按下列次序:

1、论文题目

2、作者及指导教师姓名

3、中文摘要

4、关键词

5、前言

6、正文

7、致谢(可放最后)

8、参考文献

9、英文(外文)摘要

除英语等特殊专业需用该专业语言写作外,其他专业均用汉语写作,论文一律用A4纸打印、须用统一封面(见附件一),文中的专业术语、计量单位、图表格式、文字书写及引用文献,均应按规范的要求来表达。

第六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

第十三条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院(系)统一组织答辩工作,以检查学生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的实际程度。

第十四条院(系)成立的毕业答辩委员会组织并领导答辩小组进行毕业答辩工作,审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最后成绩与评语,完成毕业答辩的总结工作。

第十五条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按下列要求进行:

1、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认真审阅签名,提交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资格审核。

2、学生要准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的发言提纲,介绍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有关情况,时间一般为:

15-20分钟。

3、答辩教师提问15-20分钟。

4、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其他学生可以参加旁听。

5、答辩结束,答辩小组应为每位答辩的学生写出不少于100字的评语,并给予等级评定;对于评定成绩有异议的学生,由答辩委员会作出处理,或组织二次答辩。

第十六条毕业论文(设计)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论文成绩应从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论文的规范程度、质量高低、是否有特色和创新、答辩情况等并参照指导教师和评阅人的意见,由答辩小组综合评定。

原则上优秀论文比率应控制在25%以内,具体评分标准由各院(系)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并实施。

第十七条毕业论文(设计)不能免修;对于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不及格者,应重做;不愿重做者,按学籍管理规定,不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第七章毕业论文(设计)管理

第十八条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守以下纪律:

1、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2、遵守制度、保证出勤,因事因病离岗,必须事先向指导教师请假,在岗位上不得做与毕业论文(设计)无关的工作。

3、按有关规定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

第十九条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应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和检查。

着重检查学风、课题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检查应有书面记录。

第二十条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中纪律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在指导期间,脱离指导岗位,院(系)应给予批评,工作造成失误,应按教学事故进行论处。

2、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凡缺席时间过长(一般不得超四分之一时间),取消答辩资格,毕业论文(设计)按不及格论处。

3、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有弄虚作假、抄袭和直接拷贝使用他人相关内容者,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按不及格论处。

第二十一条毕业论文(设计)的存档:

1、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结束后,各院(系)应按封面(见附件一)、开题报告(见附件二)、正文、成绩评定表(见附件三)装订成册送校综合档案室保存。

2、毕业论文的成绩由各院(系)汇总后报教务处。

3、各院(系)根据答辩情况选优秀论文中3-5%报教务处,在此基础上由校专家评定校优秀论文(设计),并编辑印刷成册,对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专科生参照此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本暂行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第二十四条本暂行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009届毕业论文工作流程、时间安排

08年12月

—09年1月9日确定选题,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1月9日-2月20日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工作

2月8日-2月20日撰写论文提纲提交指导教师

2月21日-3月21日撰写初稿

3月22日-3月31日论文初稿提交指导教师

4月1日-5月7日论文修改

5月8日-5月16日定稿,指导教师及相关人员填写评阅意见表

5月17日-5月20日上交毕业论文所有材料

5月29日-6月7日论文答辩

6月20日全部工作完成

注意事项:

1、如若专业指导教师为助教,则必须在一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师指导下工作,两人共同为这个学生的指导教师。

2、论文及相关材料除签名部分和特殊内容手写外,其余必须是打印稿。

3、“开题报告”中的“学院意见”由院最终统一签写。

4、“评阅教师意见”由指导教师选定、分发给相关人员填写,并回收。

请避免“意见”项内容的高重复率。

5、各位学生所做工作完成后,将论文等相关材料交指导教师。

6、指导教师完成一切要务后,将学生论文的各项材料一并报教学秘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毕业论文格式及撰写规范

一、论文版式、格式

1.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

210mm×297mm(A4纸)。

版芯要求:

左边距:

30mm,右边距:

25mm,上边距:

30mm,下边距:

25mm,页眉边距:

23mm,页脚边距:

18mm。

2.凡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的学位论文必须用中文撰写。

3.标题:

论文原则上只分至三级标题。

论文题目采用小二仿宋体;下署年级专业和和姓名,字体字号为小四宋体。

一级标题:

黑体,小三号或16pt,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居中。

二级标题:

黑体,小四号或14pt,左对齐,首行缩进值同正文首行对齐(小四号宋体两字符),行距25磅。

三级标题:

黑体,小四号或12pt,左对齐,首行缩进值同正文首行对齐(小四号宋体两字符),行距20磅。

为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或特殊的排版需要,段前、段后及字间距可适当调节。

4.正文与参考文献字体:

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参考文献采用五号宋体顺序列出。

5.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如三线表,可参照正式出版物中的表格形式)。

6.文中所列图形应有所选择,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经扫描后以图片形式插入。

7.文中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NewRoman正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用斜体。

二、毕业论文的各组成部分与排列顺序

毕业论文一般由封面、中文摘要(含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含英文题目)、致谢等部分组成并按上述顺序排列。

1.封面:

学位论文题目应能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切题、简洁,不超过25字,可分两行排列。

毕业生及指导教师姓名要求用黑色或褐色钢笔或毛笔书写,不得直接打印。

院系填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名称要严格按照专业目录和培养方案填写全称,如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不得填写成“社工”或“中文”。

2.中文摘要:

摘要的字数一般为300字左右,内容包括研究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和结论,应突出本论文的新观点或新见解,言简意赅。

摘要应当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论文所能提供的主要信息。

为便于文献检索,应在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关键词之间以分号隔开。

3.目录:

应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目录一般列至三级标题,以“一、”、“

(一)”、“1、”的形式分级标出。

4.引言:

在论文正文前。

内容包括:

该研究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研究过程的说明,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综述,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等。

可根据需要灵活组织引言的内容。

“引言”部分应根据需要确定是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引言”二字也应根据内容确定是否需要加于段前,不必强求一致。

5.主体:

写作内容可因研究课题的性质而不同,一般包括:

对研究对象的描述、资料的获取途径和计算方法、理论分析。

内容和文字应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论文各部分要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切忌逻辑混乱,语无伦次。

6.结论:

结论应明确、简练、完整、准确,要注意突出作者的新观点和新结论,结论应给予文中的理论分析,不可牵强附会和主观武断。

如果是探索性而不可能得出明确结论的研究课题,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7.参考文献:

引用他人的成果必须标明出处。

所有引用过的文献,应文中右上角标注,并按引用的顺序在文中按[1]、[2]、[3]…序列编号排列。

参考文献一律放在结论之后。

8.附录:

凡不宜放在论文正文中,但又与论文有关的研究过程或资料,如较为冗长的公式推导、重复性或者辅助性数据图表、计算程序及有关说明、调查材料等,均应放入附录。

附录以“附录A,附录B”形式标注。

9.英文摘要:

与中文摘要对应,摘要上方要有英文题目。

10.致谢:

致谢对象仅限于对课题研究、学位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不必客套。

三、书写要求

1.语言表述

论文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词语。

论文中如出现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新概念,应作相应解释。

2.层次和标题

层次应清楚,标题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标题前应缩进2中文字符,一级标题可以居中,标题后不加句号或冒号。

其它小标题或需突出的重点,可用小四号黑体(或小四宋体加粗)书写,可单列一行,也可放在段首。

3.篇眉和页码

论文不须篇眉。

页码从引言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

引言之前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

4.图、表、公式等

图形要精选,要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图形坐标比例不宜过大,同一图形中不同曲线的图标应采用不同的形状或不同磅值的连线。

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中表述一致。

图序、标题、图例说明(中英文对照)居中置于图的下方(图例说明可视版面情况置于图右侧)。

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

表序、标题(中英文对照)居中置于表的正上方。

表注置于表的下方。

图、表应与说明文字相配合,图形不能跨页显示,表格原则上要放在同一页内显示。

公式一般居中对齐,公式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其间不加线条。

文中的图、表、公式、附注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图1,表2,公式(3)等。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顺序编码,作者姓名写至第三位,余者写“,等”或“,etal.”。

主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刊物:

[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年,(期号):

起~止页码.如:

[1]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4-9.

(译)著作:

[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名,译.)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如:

[3](美)斯帝芬·M·夏彼洛.永续创新,变革时代企业求生与制胜蓝图[M].高颖,陈可等,译.上海: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8-29.

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文题[D].授予单位所在地:

授予单位学位论文,授予年,起~止页码.如:

[6]郑军.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形态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3.

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文献名[EB/OL(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获取和访问途径.如:

[2]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04中国一流大学评价揭晓15所大学入围[EB/OL].,2004-01-14.

报纸文献:

[序号]作者.文献名[N].报刊名,出版日期(版次).如:

[5]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6.量和单位

应严格执行GB3100~3102:

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

单位名称的书写,可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四、电子文档要求

论文答辩通过后,毕业生必须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和电子版论文摘要,要求如下:

1.电子版论文和电子版论文摘要应与印刷本内容一致。

2.电子版学位论文和摘要应集并为一个word电子文档。

 

格式及撰写规范示例示例

安徽农业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线上用小三宋体填写,下同,字号可根据题目字数多少适当调整

论文题目

姓名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学号

院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_专业

指导教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职称

 

中国·合肥

二零零八年六月

 

中文摘要参考格式

三号黑体居中

摘要

正文:

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字,行间距1.5倍行距)

关键词:

3~5个,中间用分号“;”隔开或空两个字符(小四号宋体字)

示例:

摘要

本文以对安徽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为基础;统计描述了在校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消费结构等多个方面的状况。

总结出了大学生消费中所呈现出的诸如:

对家庭依赖性强、网络消费开支偏高等特点。

对大学生城乡背景与消费额等多组相关关系进行了双变量分析。

对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与非理性提出了个人看法,并在文章的最后对于大学生合理消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认为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等途径促进大学生消费趋向合理。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理性

 

目录格式

小四号宋体,下同

目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5)

二、数据与分析…………………………………………………………(7)

(一)单变量统计分析…………………………………………………(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