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4414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docx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docx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生态环境问题

一、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

生态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

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一般分为:

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

气象灾害:

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

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问题

(1)土地荒漠化: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

人为原因:

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例题1: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是。

限制性因素是。

(4分)

(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3)该区域易引发的生态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18分)。

 

(2)土地盐碱化

自然原因:

1.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2.降水少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1、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防治措施:

1、合理灌溉(如采用滴灌技术);2、修建排水工程;3、农田覆盖;4、选择耐盐作物品种

例2.(2009年海南卷,26)(28分)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基岩

沙地

冲积平原

洪积—冲积平原

坡积带

聚落

2000

1000

聚落

图10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的地形剖面示意

海拔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14分)

 

例3.(2012年山东卷)(10分)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

读表回答问题。

(2)

年份

类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重度盐渍土

153

425

755

中度盐渍土

133

219

293

轻度盐渍土

952

801

694

合计

1238

1445

1742

(1)分析该区域1990~2010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

(6分)

 

(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

(6分)

丨乂‘丫.丨、州1丨抖

 

(3)水土流失

原因:

自然原因:

1、夏季降雨集中,多暴雨;2、地表植被稀少;3、土质疏松;4、地形崎岖,坡度大

人为原因:

1、毁林开荒,破坏植被;2、陡坡开垦;3、不合理采矿

危害:

1、土壤变贫瘠,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2、生态恶化,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3、淤积河道,湖泊,导致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4、淤积河道,阻碍交通

治理措施:

1、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2、工程措施:

修建梯田,打坝淤地;3、管理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4、农业技术措施:

土壤培肥,改良品种等。

例4、.(28分)高三某班分组对“杭州市城市空间发展变化”以及“杭州市水土流失”进行调查研究,有关资料如下,阅读并回答问题:

材料二:

杭州市总面积为16883.73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36.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39%。

研究小组把杭州市划分四块区域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研究,有关情况如图19所示:

注:

Ⅰ区——东北部平原农田区;Ⅱ区——中部、南部低丘河谷风景资源区;

  Ⅲ区——西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区;Ⅳ区——西南千岛湖水源涵养区 

材料三:

杭州市2001~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状况,如下表。

水土流失土地类型

治理面积(平方千米)

水土流失率

坡耕地

275.93

90%

疏林地

1284.87

24%

荒草地

20.1

20%

其它土地

0.89

5%

(3)与其它三区相比,说明Ⅰ区水土流失所占比重低的原因,并分析其它三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可行性建议。

(14分)

 

(4)湿地退化(以沼泽地为例)

湿地概念: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沼泽地成因:

1、纬度高,蒸发弱;2、降水多;3、河流多;4、多凌汛5、地形平坦,排水不畅;6、多冻土,地表示不易下渗

湿地生态效益:

1、维持生态平衡;2、保持生物多样性;3、涵养水源;4、蓄洪防旱;5、降解污染;6、调节气候;7、补充地下水;8、控制土壤侵蚀等。

退化原因:

自然原因:

1、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加大。

人为原因:

1、盲目开垦湿地,2、工农业用水量大,3、湿地地表水源补给遭到破坏。

防治措施:

1、退耕还湖,还沼泽;2、合理利用水资源;3、加强湿地的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4、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例题5.(2009年江苏卷)[环境保护]图19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

图20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主要原因是、。

(6分)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

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

等生态价值和、等经济价值。

(8分)

(3)湖泊萎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

 

(4)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6分)

 

(1)灌溉水源水源不足

(2)自然条件:

1、光照充足;2、有灌溉水源;3、地形平坦;4、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广阔;2、政策支持

(3)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土地盐碱化,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

人为原因:

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例2.【答案】【解析】据该地处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大水漫灌,蒸发加剧容易导致土地次生盐碱化。

(1)土地盐碱化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

1.地形平坦,排水不畅;2.降水少蒸发旺盛;人为原因:

1、不合理灌溉(常年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防治措施:

1、合理灌溉(如采用滴灌技术);2、修建排水工程;3、农田覆盖;4、选择耐盐作物品种

例3.【本题立意】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其土壤盐渍化的防止措施

【解题思路】】

(1)从图表中即可读出土壤盐渍化的变化特点,在分析时需要抓住从整体、纵向、横向分别分析其特点;

(2)防止土壤盐渍化一般需要从其形成原因入手分析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答案:

(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小;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

(2)1、合理灌溉;2、修建排水工程;3、农田覆盖;4、选择耐盐作物品种(答对三点即可)

例4、参考答案:

(3)I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平坦,水土流失不严重;(2分)

自然原因:

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4分)

人为原因:

坡地耕作,疏林地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4分)

建议:

坡耕地退更还林,缓坡修建梯田;疏林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4分)

例5.【答案】

(1)变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生态价值:

1、维持生态平衡;2、保持生物多样性;3、涵养水源;4、蓄洪防旱;5、降解污染;6、调节气候等;

经济价值:

1、供水(蓄水);2、水产业;3、航运;4、旅游等

(3)1、水资源减少,2、生物多样性减少,3、蓄洪防旱功能下降,水旱灾害频发,4、气候异常,5、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能力降低。

(4)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二、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1、酸雨:

原因:

1、降水量多(自然);2、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酸性气体(人为)

危害:

1、污染水源:

水生生物减少;2、污染土壤:

土地酸化,生产力下降;3、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4、危害人体健康

措施:

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2.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工业生产排放气体处理后再排放;4.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5、调整工业结构,降低高耗能工业比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6、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例:

1.(08年山东卷)(10分)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图13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天然气

3.0%

水能、核

能、风能、地热能等

7.2%

石油

20.4%

煤炭

69.4%

图13

(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

(6分)

例2:

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资料见图A、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题。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10分)。

 

例3.(2008年广东卷)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题。

(共10分)

资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

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资料二:

见图甲

资料三:

见图乙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月。

(4分)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填正确项字母)。

(4分)

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连续的阴雨天气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

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该市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分析原因。

(4分)

(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3分)

 

例4.(2012年上海卷)阅读关于2.5的资料,回答问题。

(18分)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

人吸入过多的2.5可引起多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2.5(µ3)

学校。

东、北、西约1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老城改建区。

南面、西南面约1000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步行街。

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居民区。

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170

煤化工区。

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⑴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2.5浓度均已超标。

归纳监测点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4分)

 

⑵一般而言,大气中的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

如何影响?

(6分〉

 

⑶大气中的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分)

 

⑷为降低大气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4分)

 

参考答案:

例1:

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2、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

3、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

例2:

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原因:

1、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酸性气体

措施:

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2.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工业生产排放气体处理后再排放;4.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

例3:

答案 

(1)12 7

(2)

(3)空间分布特点:

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

 原因:

工业区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他区工业污染源少)。

(4)措施:

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

例4.答案:

⑴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⑵大气中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

(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风速:

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2.5浓度;反之,2.5容易积聚。

气温:

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2.5不易扩散。

降水:

降水有利于降低2.5浓度。

(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⑶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

(任答两点即可)

⑷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

(任答四点即可)

 

2、水污染(以赤潮为例)

赤潮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

1、较封闭海域,海水与外洋交换少;2、面积较小,海水较浅,水量较小,净化能力弱;3、夏季水温高。

人为原因:

1、环渤海地区人口、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排入渤海的废水等废弃物多(区域外来源);2、水产养殖

危害:

1、鱼类死亡,影响渔业等海洋产业发展;2、水质恶化;3、影响海洋运输

防治措施:

1、加强污染物排放管理;2、积极发展生态养殖;3、加强赤潮灾害预测预报;4、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5、建立赤潮社会保障制度

咸潮产生的原因:

1、降水少是主要原因;2、无序挖沙;3、海平面上升加剧咸潮蔓延;4、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加剧咸潮的严重

危害:

1、污染水源,危害人体健康;2、腐蚀机械设备,影响工业生产;3、土地盐碱化,土壤生产力下降;4、影响生物多样性。

防治措施:

1、建立预警机制;2、水以淡压咸;3、加强河道采砂管理;4、节约用水

例1.(2010年福建卷)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图16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

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8分)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

(6分)

 

例2.(2007年广东卷)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共10分)

资料:

见图。

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4)题。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填正确项字母)。

(4分)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根据图示判断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6分)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6分)

例3.(2012年福建卷)下图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

(8分)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

(6分)

 

例1.【解析】

(1)从图中可看出水质污染曲线在下降,说明了水质有所转好.从图中可看出这得益于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城市绿地的增加,使得污染源减少,水质得到了改善。

(2)此问考查河流综合整治的措施.结合信息,可以从河流的污染源头进行治理.清理污染物,禁止新的污染等对症措施。

【答案】

(1)总体趋势:

水质有好转.原因:

1、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好为居民用地和城市绿地,2、污染源减少;3、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1、打捞漂浮垃圾;2、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3、沿岸绿化;4、禁止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等。

例2:

参考答案:

(2)B、D、E

(3)问题:

①水污染。

原因:

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1、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2兴建污水处理厂;3、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4、加强赤潮灾害预测预报;5、建立赤潮社会保障制度.

例3.答案:

(1)地域差异:

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

原因:

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