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版本.docx
《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版本.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版本
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版本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
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是大自然无偿恩赐,是可以免费得到的。
人类自以为是地球的宠儿,更是受之无愧。
特别是在商品社会中,有形的生态产品还能为人们涉及,而大量非实物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往往被忽视。
当人类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大自然的疯狂索取,实现利益最大化时,却发现自然生态丧失了若干服务功能,这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但其后果严重。
这部分功能的价值如何计算评估,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
1994年我国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
“将可持续能力纳入经济决策,首先要比较明确地衡量环境作为自然资本的来源以及作为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副产物的承载体的重大作用”(引自《中国水利报》)。
“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引自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然而,在上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中叶和后半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近代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人类主体性的过分张扬,人类借助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但是,当人类过于为自己成为地球上最美丽的精神花朵而自得,过于为自己征服自然的能力而自负,几乎忘记了自身存在的本源。
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音,但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开辟了通向天堂之路,也可打开地狱之门。
人类为满足无限增长的物质欲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疯狂掠夺和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造成了地球上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横行、土地荒漠化、大气水源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资源短缺等等,情形十分严峻。
在新世纪初,人类面临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物种快速灭绝等严重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有走向对抗和分裂的危险。
因此,拯救自然、拯救环境、拯救人类已成为全球迫在眉捷的、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是导致生态恶化的直接根源。
水土流失的后果首先是土壤资源的丧失和土地肥力的减弱,进一步发展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还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构成城市防洪安全的威胁。
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严重失衡的罪魁祸首。
水土流失已牵扯到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生态安全的严重威胁。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水土保持专家罗德民博士到中国考察时曾经告诫我们:
“你们要小心地保护好森林,保护好水源和土壤。
为了子孙后代长久繁盛,一定要注意水土保持。
大自然要花300~1000年的时间才形成一寸厚的表土,一旦流失,就会永远失去而不能复得,古今中外,多少文明古国因此而衰败……”。
现在回想,罗博士的一番警示确有其精辟之处。
不过,我们在上世纪50~80年代期间,仍然忽视了水土保持问题,未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相反,却无视自然规律,大量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自然生态几遭严重破坏,以至触及底线,一步一步走向崩溃的边缘。
今天,我们已经意识到生态变异和物种快速灭绝所带来的困惑和威胁,必须清醒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将生态安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并付诸行动,力求用现代科技手段修复自然生态,尽快恢复自然生态的服务功能。
而在遭受水土流失破坏的区域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维系区域健康生命尤为重要。
因此,开展以水土保持为基础的生物多样的恢复和发展的试验和研究,已成当前水土保持领域的崭新的课题。
第1章综合说明
1.0.1项目区地处韩江上游、广东省东北部的**********小流域内,包括了*****水保站全部范围。
*****小流域是*****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和重点治理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十分迫切。
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对新世纪生态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加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根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2000年~2050年)规划》的总体目标:
“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的林相改造与完善林相结构,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力争到21世纪中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2003~2015)规划》亦提出:
“为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必须尽快实施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受*****水务局委托,特编制**********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建设,可提升水土保持科技含量平台,建成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理念的示范场所;建成高质量、效益好的集生态、科研、示范、推广、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基地;建成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
1.0.2项目区内自然条件优越,土层深厚,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原有动植物资源丰富,对恢复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十分有利,也对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科研项目提供了可行的基础。
1.0.3项目区为典型的风化花岗岩砂壤土水土流失类型区,土壤侵蚀方式为水力侵蚀,切沟非常发育,加上在重力侵蚀共同作用下,土体容易发生崩塌,属极易产生水土流失的地质类型。
而在20世纪50~80年代期间,人们对自然生态采取了不适当的行动,一方面由于人类主体性的过分张扬,人们在“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下,以改天换地的姿态向大自然疯狂索取,大规模毁林开荒和顺坡直耕,大面积扰动地表;另一方面是几次无政府主义的歪风为害,原生植被大面积遭受破坏,一度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产生了大量崩岗,形成了破碎不堪的山体和产生了大片的沙渍地。
1.0.4自从1985年以来,*****小流域经历了长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从治理模式、技术路线、管理机制、治理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从生态修复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方面还任重而道远。
1.0.52002年,*****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试点县,*****小流域为试点工程项目区范围。
本工程项目是在原有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试点工作。
然而,随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对生态恢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谋求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问题上,蓦然发现,正在修复的生态系统与原来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相差甚远。
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在经历了严重水土流失浩劫后,已丢失了许多东西,有些甚至于无法逆转,如: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山体破碎、山坑淤积和溪河流长时间干枯、自然湿地消失,致使动、植物的物种和数量大幅度减少,对某些野生动物而言,遭遇到空前浩劫,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惨烈境地,导致其在区域内消失。
根据*****地方志记载,*****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兽类有:
野牛、野猪、黄猄、苏门羚(山羊)、大灵猫(五段子)、小灵猫(小段子)、熊豹、金钱豹、虎、猴、猫、狸、狐狸、野兔、步(布)狗、豪猪、田螺狗、黄鼠狼、松鼠等。
禽类:
喜鹊(鸦鹊)、山鹊、五色雀、斑鸠、矢鸡、莺、燕、画眉、麻雀、杜鹃、鹧鹆(八角)、乌鸦、鸬鹚、白鹤、白鹇、雁、蝙蝠、猫头鹰等。
鱼类:
赤眼鳟、河鲶、花鲭、鳗鲡、班鳢、黄鳝、泥鳅、大剌鳅、麦穗鱼、猪麻锯、虎鱼、斑鱼、白兼、石坚、米虾等。
两栖爬行类:
田螺、环棱螺、椎实螺、萝卜螺、无齿蚌、河蚬、淡水壳菜、螃蟹、石蟹、鳖鱼、金钱龟、青蛙、蛤蟆、石乱、蝎子、穿山甲、蚂蟥、金环蛇、银环蛇、饭杓蛇、南蛇、草花蛇、三线蛇、泥蛇、水蛇、青竹蛇。
虫类:
蝴蝶、蜻蜓、蚯蚓、蝉、蟋蟀、蜘蛛、螳螂、蜗牛、壁虎、金龟子、蜈蚣、蝇、跳蚤、臭虫、蚂蚁、稻飞虱、纵卷叶螟、叶蝉、红蜘蛛、红铃虫、蚜虫、菜青虫、介壳虫瓢虫等。
在上述列举的野生动物中,兽类动物:
熊豹、金钱豹、虎等大型肉吃动物已绝迹,其余的兽类动物也很少见到踪影,如没绝迹的话已到数量少得可怜或涉临绝迹的地步。
禽类中较高贵的鸬鹚、白鹤、雁等也在区域内绝迹,其余少得可怜,鱼类、两栖爬行类和昆虫类动物亦有相同的命运。
原来蜂飞蝶舞,鸟鸣蝉唱的生动活泼的自然界已变得死气沉沉,自然生态有走向对抗和分裂的危险。
1.0.6在经过严重水土流失浩劫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已显得遍体鳞伤,难以承受生命之重。
人类为动物界带来悲惨命运,长此以往,人类美好家园迟早会变成荒漠。
尽管人类在过去的岁月里忽视了自己的行为,许多行为与自然规律相悖,自己将自己推向尴尬的境地。
但是,人类必须在大自然的警告下猛醒过来,痛定思痛,开始检点自己的行为,更进一步深入思考。
其实人类还可以换另外一种活法:
“我们可以在没有大多数工业产品的情况下生活,但我们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
在推崇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的同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生态善的生态道德理念,其核心内容包括:
①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自觉保护好自己的生存环境;②生物个体、物种、生态系统、生物圈乃至所有自然存在物、除了可供人类利用的工具价值之处,还具有不依赖人的利益而存在的价值,因而它们具有按照生态学等规律继续存在的权利;③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权利”的“代言人”;④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对其它生命及生命支持系统负有道德责任。
因此,我们应尽到管理好地球家园的道德义务,应当培养热爱、尊重生命和自然的道德感情和道德良心,面对诸多生存危机,人类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走出困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发人与自然更加自觉的和谐状态,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重新认识和理解的自然规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天人合一”的协调发展理念,在更高的科技水平上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1.0.7*****小流域及周边地区均属典型的南方风化花岗岩类型水土流失区,山体土壤抗侵蚀力极差,潜伏着严重水土流失危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破碎的山体,使自然生态中植被结构简单,植物群落自然演替不够活跃,发展缓慢。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告诉我们:
在自然条件下,原有植物群落遭到破坏后,还是能够恢复的,尽管恢复的时间有长有短。
先是先锋植物侵入遭到破坏的地方并定居和繁殖。
先锋植物改善了被破坏地的生态环境后,随着其他更适宜的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先锋植物逐步被取代。
如此渐进直到群落恢复到它原来的面貌和物种成分为止。
在遭到破坏的群落地点所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就是演替。
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基本类型,发生哪一种类型的演替由演替过程开始时的土壤条件所决定。
无论是原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以通过人为手段加以调控,从而改变演替速度或方向。
恢复生态工程是在生态建设服从于自然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在群落演替理论指导下,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技术手段,控制待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维持状态。
生物多样性原理指出:
生物多样性指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
一般来讲,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恢复生态工程应最大限度地采取技术措施,如种植先锋植物,进行肥水管理等,还要引进新的物种,配置好初始种类组成,以加快恢复与地带性生态系统相似的生态系统。
在自然状态下,野生动物是生态链中的最活跃的因子,是推动自然界植物群落自然演替的积极力量。
比如,野生禽类,可以通过采吃植物的果实,把植物种子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地方,其播种的技能和作用,是人类远不可及的。
生态学研究发现,某些植物与某些动物之间有着相互依赖关系,有些植物的播种和繁植工作是靠有关鸟类完成的,因为其种子没有通过鸟胃液的浸泡以及消化道的蠕磨就无法正常发芽,某种动物的消失,会导致某种植物群萎缩以至消失。
由此可见,保护物种,恢复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对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组合而成的结构有序的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与特点。
具体来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功能。
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在生物群体与环境资源组合之间的相互适应,能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并保护资源的持续利用。
时空结构,应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营养结构,应实现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多极利用和转化,形成一个高效的、无废物的系统。
物种结构方面,提倡物种多样性,以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根据此结构理论,生态恢复工程中应采用多种生物物种,实现物种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
1.0.8虽然*****小流域及周边地区在经过十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广泛建立了水土流失防御体系,生态环境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但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上远未修复。
为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结合实施“生态梅州”发展战略,配合“绿满梅州”大行动,十分有必要建立一处避免人类活动干扰的、供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和植物群落自然演替的场所,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块比较纯净的空间,并通过发展生物多样性,有效促进*****小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
建设**********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以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为指导,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试验和研究,探索修复和改善人类及其它生命支持系统的有效途径,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类似水土流失区恢复自然生态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
1.0.9项目建设需建设水保工程措施:
拦沙坝10座;谷坊86座;挡土墙15处,长800米;综合护坡21处;拦洪坝7座;水平截水沟5000米。
水保耕作措施:
改变微地形50公顷,平整梯田50公顷;植物措施:
种植油茶50公顷,种植红豆杉25公顷,造水保林100公顷,种草100公顷;营造人工湿地100公顷;建设水土保持科普展览场所1000平方米。
项目建设总投资1262.93万元。
第2章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条件
2.1.1地貌、地质
项目区地处广东省*****南部的*****小流域内,项目区土地面积475公顷,界于北纬24°08′53″~24°10′14″,东经116°00′44″~116°02′27″之间,属南方红壤丘陵山区山峦起伏,山体破碎,地形复杂,地面坡度组成如下:
0~5°占21.37%,5~15°占50.03%,15~25°占27.26%,25~35°占1.02%,35°以上占0.32%。
项目区自然土成土母岩为花岗岩,其风化残积层多呈粗粒状结构,含砂量60%以上,胶粒少,粘性小,质地疏松,抗蚀力差,易发生土壤侵蚀和崩塌。
项目区山地经十多年来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封育保护,植被有所恢复,林草覆盖度89%,主要树种以马尾松、湿地松、杉树等针叶树种为主,其次是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植被结构较为简单,植物群落内容并不丰富,演替也不活跃。
2.1.2水文、气象
项目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据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72.9毫米,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旱雨季节分明,一年内雨量多集中在4~9月份,此时段内平均降雨量1067.7毫米,占全年总降雨的73.5%,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176毫米,2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198毫米。
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53毫米。
项目区内气候温和、光热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21.2℃,≥10℃积温8250℃,年均日照时数2009.9小时,无霜期306天,年蒸发量为1183毫米。
2.1.3生物资源
项目区原有的生物资源物种和数量都十分丰富,自然生态处于生物多样性状态下的良性循环,主要的动植物种类如下:
一、植物
(一)粮食类:
粘稻、糯稻、小麦、玉米、高梁、粟;大豆、蚕豆、豌豆、绿豆、赤豆、眉豆;甘薯、木薯、薯、芋等。
(二)经济作物类:
花生、油菜、芝麻、油茶、蓖麻、甘蔗、甜叶菊、茶叶、烟草、黄红麻、苎麻、棉、莆草等。
(三)蔬菜类:
白菜、北京油菜、韭菜、葱、大蒜、菠菜、蕹菜、苦荬、猪肝荬、包菜、花菜、大头菜、卷心白、芹菜、芫荽、芥兰、萝卜、春菜、苋菜、番茄、茄子、辣椒、甜菜、洋葱、(青瓜)、金瓜、丝瓜、南瓜、苦瓜、瓠瓜、木瓜;马铃薯、姜、莲藕等。
(四)食用菌:
香菇、木耳、草菇、磨菇、平菇、猴头菌、灵芝等。
(五)果类:
沙田柚、柑、橙、桔、红肉柚、水晶柚、大斗柚、香大蕉、三华李、龙眼、荔枝、杨果、石榴、枣、银杏、青榄、核桃、宁化桔、枳壳(药用)、香橼、柠檬、西瓜等。
(六)水生植物类:
莲子、马荠、禾笋、水浮莲、红萍等。
(七)竹类:
毛竹(苗竹)、青皮竹、绿竹、黄竹、粉竹、泥竹、硬头黄、甜竹、麻竹、勒竹、个竹、观音竹、箭竹等。
(八)木类
乔木:
松树、杉树、樟树、荷树、楠树、桉树、椎树、栗树、橡树、柏树、椿树、楮树、牛包衣(犁橡树)、檫树、苦楝树、白橡树、榕树、榆树、只确树、枫树、檀树、乌桕树、木棉、杨树、柳树、泡桐、合欢、相思树、银合欢。
灌木:
布惊、石攀、胡枝子、鱼栅子、当梨(山念子)、芙蓉。
(九)草类:
仙人草、菖蒲、香茅、仙人掌、黏人草、苏芒、牛筋草、连地针、黄草(籽草)、鲁箕(芒箕)等。
(十)观赏植物类:
杜鹃(有红、紫、黄色)、玫瑰、石榴、菊花(有黄、白、红)、梅花、杏花、粉红杏、夹竹桃、七寸桃、蝴蝶花、棕竹、佛竹、文竹、佛手、含笑花、大叶海棠、细叶秋海棠、桂花、茉莉、山丹、秋香、白蚕花、大丽花、珠锦大红、一品红、一串红、万春菊、鸡冠、百鸟朝王、龟背竹、七里香、九里香(黄良木)、龙吐珠、山茶花、五采茶、米兰、芍药、和合兰、素心兰、冬兰、夏兰、春兰、虎尾兰、吊兰、蒲葵、美人蕉、夜来香、鹤兰、令箭荷花、霸王鞭、绣球、凤仙、鸟萝、五色蕉、石蒜、鸡蛋花、冬青、扶桑(大红花)、玉暨花、仙人掌、紫藤、紫薇、百合、罗汉松、红松、槟榔木、天门冬、蜈公竹、苏铁、墨兰、白玉兰、葵花、万年青、牵牛花、牡丹、迎春花、六月雪、腊梅、月季、蔷薇、太阳花、水芙蓉、指甲花、金凤花、昙花、夜合花、紫荆花等。
(十一)野生植物
淀粉类:
马甲头、黄狗蕨、土茯苓(硬饭头)、马蹄蕨、石柯、石栎、黄桐、雷公头、野葛、五叶薯、薯莨。
油料类:
山苍子、白背叶子、牛百枫子、山桂子、樟树子、山鸡眼子、马尾松子、丙柯子、白乳木、三尖杉子、油茶、桐子等。
纤维类:
芒秆、木芙蓉麻、山黄麻、波罗麻、磨盘草、葛藤、对叶榕、山野藤等。
果类:
酸枣、棠梨、毛桃、山植、当梨子、酸早禾、毕久子、金樱子、酸梅、猕猴桃、员子等。
(十二)野生中草药类
巴戟天、天门冬、茯神、淮山、防杞、板兰根、射干、百部、威灵仙、土党参、千斤拔、香附、车前草、独脚金、田基黄、蛇舌草、益母草、淡竹叶、山枝子、勾藤、沉香、金银花、木棉花、天竹黄、半枫荷、香根藤、血风根、莲叶、金樱子、鱼腥草、麦芽、马鞭草、穿心莲、薄荷、紫苏、白头翁、香蒲根、香附子、使君子、石斛、山菊花、夏枯草、鹅不食草、枸杞、半夏、淡竹、泽兰狗脊、骨碎补、青箱子等。
二、动物
(一)饲养动物:
兽类:
水牛、黄牛(奶件)、山羊、猪、长毛兔、肉兔、猫、狗、马、白鼠(药用)等。
禽类有鸡、鸭、鹅、火鸡、鸽、鹌鹑等。
鱼类: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鲮鱼、鲤鱼、鲫鱼、本地塘虱;引进养殖的有武昌鱼、鳊鱼、罗非鱼、兴国红鱼、散鳞镜鱼、丰鲤、露斯塔野鲮、福寿鱼、荷包红鲤、元江鲤、荷元鲤、三杂交鳗、东北银锂、异育银鲫、埃及塘虱等。
虫类:
蚕、蜜蜂、地鳖虫等。
(二)野生动物
兽类:
野牛、野猪、黄猄、苏门羚(山羊)、大灵猫(五段子)、小灵猫(小段子)、熊豹、金钱豹、虎、猴、猫、狸、狐狸、野兔、步(布)狗、豪猪、田螺狗、黄鼠狼、松鼠等。
禽类:
喜鹊(鸦鹊)、山鹊、五色雀、斑鸠、矢鸡、莺、燕、画眉、麻雀、杜鹃、鹧鹆(八角)、乌鸦、鸬鹚、白鹤、白鹇、雁、蝙蝠、猫头鹰等。
鱼类:
赤眼鳟、河鲶、花鲭、鳗鲡、班鳢、黄鳝、泥鳅、大剌鳅、麦穗鱼、猪麻锯、虎鱼、斑鱼、白兼、石坚、米虾等。
两栖爬行类:
田螺、环棱螺、椎实螺、萝卜螺、无齿蚌、河蚬、淡水壳菜、螃蟹、石蟹、鳖鱼、金钱龟、青蛙、蛤蟆、石乱、蝎子、穿山甲、蚂蟥、金环蛇、银环蛇、饭杓蛇、南蛇、草花蛇、三线蛇、泥蛇、水蛇、青竹蛇。
虫类:
蝴蝶、蜻蜓、蚯蚓、蝉、蟋蟀、蜘蛛、螳螂、蜗牛、壁虎、金龟子、蜈蚣、蝇、跳蚤、臭虫、蚂蚁、稻飞虱、纵卷叶螟、叶蝉、红蜘蛛、红铃虫、蚜虫、菜青虫、介壳虫瓢虫等。
2.1.4园区地理条件
示范园区地处*****小流域中下游南口镇和梅南镇边沿接壤处,园区面积475公顷,均属南口镇范围。
园区涵盖了县水保站全部范围,园区内没有农民居住。
2.1.5园区土地条件
示范园区范围内均为花岗岩风化砂壤土,结构疏松,抗蚀力差,粘性小,易发生土壤侵蚀和崩塌。
因历史原因一度发生严重水土流失致使园区内大多数耕地变为沙渍地,又由水土流失治理后改造而恢复,因此土壤瘦瘠,长期处于广种薄收状况,经济效益低微,有少许水田,或因边远而弃耕,或因野猪为害而有种无收。
因此,农民对项目区内耕地依赖性不大。
2.2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面积90.1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60平方公里。
流域范围内现有15个村,一个居民委员会,总户数3544户,总人口15170人。
1999年统计显示,农业户数3316户,农业人口14045人,劳动力6934个,总耕地面积737.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601公顷,农业人均占有耕地0.05公顷,年人均收入3794元,年人均口粮423公斤。
2.3附表、附图
附表1项目区气象特征表
附表2项目区降雨特征表
附表3项目区土地坡度组成调查表
附表4*****小流域社会经济情况表
附表5*****小流域土地利用情况调查表
附表6*****小流域农业经济结构调查表
附表7*****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调查表
附图*****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园建设综合规划图
第3章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
3.1水土流状况
3.1.1水土流失情况
项目区属南方红壤丘陵山区水土流类型区,在多雨温湿气候条件作用下,岩石风化剧烈,遇频繁暴雨的反复冲刷下,使结构疏松的花岗岩风化砂壤土和风化砂砾土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据1983年航片普查资料,*****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9.96平方公里,占山地面积的50%,其中面蚀14.69平方公里,沟蚀11.41平方公里,崩岗面积3.86平方宽深10米以上崩口1550处。
土壤侵蚀模数达1.15万吨/平方公里•年,经过十多年来的连续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据1998年卫星遥感资料显示,荷泗镇水土流失面积12.5平方公里,其中面蚀0.5平方公里,沟蚀8.0平方公里,崩岗面积4.0平方公里。
土壤侵蚀模数为0.36万吨/平方公里•年。
3.1.2水土流失危害情况
*****小流域水土流失一度十分严重,并造成极大的危害。
据1983年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流域内有97公顷良田变成沙地,有158公顷农田受黄泥水威胁,有10公顷农田内涝积水,有40公顷农田变成湖洋田。
土地肥力严重下降,土质变劣。
有37宗山塘水库受到不同程度的淤积,其中变沙库的有8宗,减少库容39.1万立方米,影响灌溉面积258公顷。
水土流失还造成了大量的沙渍地。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伴随着山光、地瘦、人穷,并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生态严重失调,洪涝旱灾频繁,影响山区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困难。
3.2防治现状
3.2.1治理概况
*****小流域是*****典型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经历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