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211平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1166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211平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211平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211平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211平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211平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211平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数学211平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211平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数学211平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数学211平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2.1.1平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重点:

准确理解平面的特点和基本性质.

难点:

平面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知识点:

平面的画法与表示;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能力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教育点:

教育学生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唯物主义精神.

探究点:

平面的基本性质.

考试点:

正确运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进行证明与判断.

易错易混点:

平面基本性质的应用.

拓展点:

共面、共线、共点问题的证明与判断.

二.引入新课

思考:

观察长方体,你能发现长方体的顶点,棱所在的直线,以及侧面、底面之间的哪些位置关系?

 

长方体由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围成.有些面是平行的,有些面是相交的;有些棱所在的直线与面平行,有些棱所在的直线与面相交;每条棱所在的直线都可以看成某个平面内的直线等等.

教师总结:

以上位置关系即是本章重点学习的内容,如何用数学符号表述?

又该如何推理证明呢?

首先从本节平面说起.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熟悉的长方体,整体认识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出本章研究的重点.

观察:

请你从适当角度和距离观察桌面、黑板面或者门的表面,它们呈现出怎样的形象?

生活中常见的如黑板、桌面、平静的海面等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你还能举出其他类似的物体吗?

【设计意图】创设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在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引出平面的概念.

三.探究新知

1.平面含义

几何里所说的“平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物体中抽象出来的,但是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展的,和直线的无限伸展是一个道理.

口答: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个平面长4m,宽2m.()

2一个平行四边形长4m,宽2m.()

③50个平面重合在一起时比5个平面重合在一起时厚.()

④“书面”就是一个平面.()

请问:

你能从“无限延展”得到平面哪些特点?

无边界;无大小;无厚度.

教师总结:

典型的三无产品.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加深对平面无限延展的认识.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师:

在平面几何中,怎样画直线?

【设计意图】从已学的直线画法入手,简单易懂,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师:

这是一条直线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纸上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而要加以想象——两头无限伸展,才能认为这是一条直线,否则,只能表示一条线段.

师:

我们能否根据直线的画法,想出平面的画法来?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直线,使学生明白,只要画出平面的一部分,加以想象——四周无限扩展即可表示平面.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问题1:

请画出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分别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

问题2:

分别用符号表示出:

点M在平面

内;

点P在平面

外.

教师说明:

1.“通常”的意思是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用其他平面图形表示平面;

如果几个平面画在一起,当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画成虚线或不画.

问题1:

 

表示为:

平面ABCD、平面AC或者平面BD;

或者平面

3.点与平面的关系与表示

平面内有无数个点,平面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问题2:

点M在平面

内,记作:

点P在平面

外.记作:

探究:

在长方体中体会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长方体模型将点、线、面位置关系用集合符号表示出来.

课堂例题

例1:

如图,用符号表示下图图形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

系.

分析:

根据图形,先判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符号表示出来.

解:

(1)中,

(2)中,

【设计意图】通过例子,帮助学生掌握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符号的正确使用.

4.平面的基本性质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直线和平面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

将手中的笔假想成一条直线,将课桌面假想成一个平面,能否摆出直线和平面只有一个交点的情形?

2.能否摆出直线和平面只有两个交点的情形?

【设计意图】通过笔和桌面直观感知原本难以理解的线面关系,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就在这个平面内.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公理1用途:

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设计意图】经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之后得出公理1,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提问:

我们知道两个点可以确定唯一一条直线,那么几点确定唯一一个平面呢?

生活常识:

生活中,我们看到三脚架可以牢固地支撑照相机或测量用的平板仪等等……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至少用几只笔才能平稳地支撑一个硬纸板?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和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动手操作确认,组内讨论交流真正掌握性质的来龙去脉.

公理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问题:

类比公理1用图形和符号语言将这个结论表述出来.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A、B、C不共线

存在唯一平面

使得

【设计意图】经历公理的直观感知,理性思考,形成对公理的完整认识.

公理2用途:

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思考交流,分组讨论:

1.经过三点可以确定几个平面?

()

2.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确定几个平面?

()

思考讨论: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经过直线和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4)只要两个平面有三个公共点,则两个平面重合()

【设计意图】在实际应用中帮助学生理解公理2,进一步明确确定唯一一个平面的条件,同时培养学生应用长方体模型的思想.

生活实例:

教室里的黑板面所在的平面与南墙所在的平面相交,它们有无数个点,并且都在那条交线上.

动手实验,组内交流:

将手中的课本面假想成一个平面,将课桌面假想成另一个平面,能否摆出平面和平面只有一个交点的情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对公理3的认识;通过课本面和桌面,降低空间想象的难度.

公理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问题:

你认为公理3有什么用途?

公理3可以用来确定两个平面的交线,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点的共线问题.

思考: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在实际应用中帮助学生理解公理3,同时培养学生应用长方体模型的意识.

四.当堂检测

观察长方体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引导学生把握整节课主要内容,牢固掌握知识点.

五.反思总结

提问: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用到哪些思想方法?

知识:

平面相关概念及其性质;

思想方法:

类比对比,数形结合,长方体模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思想方法,进一步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六.布置作业

(1)复习:

阅读课本P40~P42,

完成课本P51习题2.1第1、2题

(2)预习:

空间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先复习再预习,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

七.板书设计

2.1.1平面

一.平面的含义:

二.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三.点、线、面位置关系与符号表示:

例1:

解:

1.

2.

 

四.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就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第二章《2.1.1平面》学情分析

现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初高中衔接阶段,认知能力正在进行一次飞跃.

从知识层面看: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的知识,通过第一章的整体观察实物模型的学习,又积累了一定量空间几何的知识.

从能力层面看:

学生对平面几何已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但学习体力几何所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立体感知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相对不足.另外学生个体差异太大,

所以本节课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长方体”出发,直观感受空间位置关系,有效地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实例,经历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总结归纳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二章《2.1.1平面》效果分析

1.借助“长方体模型”承上启下地引入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概括的过渡,揭示出本章研究的重点;2.在探究平面基本性质时,采取生活实例与动手实验相结合,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同时,发表不同见解,有效地解决问题;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思维活跃,形成民主和谐、互相尊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4.安排合适的跟踪训练,及时巩固知识的同时注重思想方法的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达到有效探究的目的,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第二章《2.1.1平面》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本节共分4个课时,平面是第一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平面的基本性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后面3小节的根据,后面内容既巩固了本节内容,又发展和推广了对本节内容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关于空间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的知识体系.重点是准确掌握平面的特点和基本性质;难点是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以及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平面的基本性质在高考中一般以选择和填空为主,但它是研究立体几何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空间图形问题时进行逻辑推理证明的依据.因此,掌握三个公理至关重要.

为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在对图形的认识方面实现由平面到立体的过渡,教材在内容上注重两点:

1.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并引入概念,加强实际模型到图形,再由图形到模型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由图形想象空间位置关系的能力;2.从图形入手,有序地建立图形、文字、符号这三种语言的联系.

第二章《2.1.1平面》评测练习

1.口答: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一个平面长4m,宽2m.()

②一个平行四边形长4m,宽2m.()

③50个平面重合在一起时比5个平面重合在一起时厚.()

④“书面”就是一个平面.()

2.例1:

用符号表示下列图形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3.思考讨论:

(1)经过三点可以确定几个平面?

()

(2)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确定几个平面?

()

4.思考: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经过直线和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4).如果两个平面有三个公共点,则两个平面重合()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6.当堂检测:

观察长方体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参考答案]

1.口答: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错误;②正确;③错误;④错误.

分析:

对平面的“无限延展”理解不够,应该类比直线加以解释.

2.用符号表示下列图形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分析:

学生对于符号表示不够熟练,应该类比元素与集合的符号表示加以强化.

3.思考讨论:

(1)一个或无数个;

(2)一个或三个

解析:

(1)当三点共线时有无数个平面,当三点不共线时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2)当交于一个点时确定三个平面,当交于不同的三个点时确定唯一一个平面.

4.思考讨论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正确;

(2)正确;(3)正确;(4)错误.

分析:

补充3个推论加深学生对公理2的理解应用,可以通过长方体模型解决问题.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错误;

(2)正确.

方法总结:

通过长方体模型解决问题.

6.当堂检测:

观察长方体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错误;2.正确;3.正确.

分析:

通过长方体模型判断点、线、面位置关系,加强学生模型应用的方法.

第二章《2.1.1平面》课后反思

优点:

1.以思考探究的形式呈现教学,突出教师指导的同时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将抽象的线、面具体化,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较好的完成学习目标;2.根据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及时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3.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立体上的不足,轻松化解难度,突出重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4.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加强学法的指导,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不足:

1.课堂容量较大,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2.板书设计不够合理,需要加强规范板书.

第二章《2.1.1平面》课标分析

内容与要求:

掌握平面画法与表示;会用符号表示位置关系;会应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论证.

说明与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生活常识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更好地探究出三个公理.

课标分析:

按照课标的要求,首先要体会平面的特点,即平面的无限延展,可以类比直线帮助学生理解;要求学生学会应用三个公理解决问题,在应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长方体模型.以此,既要掌握公理内容,又要理解公理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