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研究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0700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散文研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先秦散文研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先秦散文研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先秦散文研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先秦散文研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散文研究分析.docx

《先秦散文研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散文研究分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散文研究分析.docx

先秦散文研究分析

 

先秦散文研究

 

熊宪光

 

 

第一章散体文地产生、发展与体式特征

第一节散体文产生、发展地历史轨迹

第二节散体文地体式特征

第二章先秦史家之文

第一节平实畅达、风格不一地《国语》

第二节典美博奥、委婉含蓄地《左传》

第三节亦史亦文地杰作《战国策》

第三章先秦诸子之文

第一节儒、墨开山之作

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地《论语》

二讲究逻辑、质而不文地《墨子》

第二节道家经典《老》《庄》

一《老子》:

韵散结合,“五千精妙”

二《庄子》: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第三节儒学重镇《孟》《荀》

一至精至密、气盛辞壮地《孟子》

二博大精深、严谨淳厚地《荀子》

第四节法家、杂家代表作

一《韩非子》:

集大成地法家著作

二《吕氏春秋》:

“瑰玮宏博”地杂家之书

 

第一章散体文地产生、发展与体式特征

中国古代散文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而言,其文体范围不仅包括记言、记事、抒情、写景、论说、杂感以及经传史书之类地散体文,而且包括赋体文和骈体文,本书即取其广义.而从狭义说来,散文即指散体文,又称“古文”.散体文地产生、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地历史时期,在千锤百炼中,形成了自身鲜明地体式特征.b5E2R。

第一节散体文产生、发展地历史轨迹

散体文地产生,始于文字记事.从现有材料看来,殷商时期地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即为最早地散文.自1899年起陆续发现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地殷墟甲骨卜辞,证明至迟在殷商中期(约前14世纪),就有了初步定形地文字和历史文献记载.甲骨卜辞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地占卜记录,间或也有少量其他记事文字.卜辞作者即殷商时期身兼神、史之职地巫觋.殷人迷信鬼神,凡事必卜.占卜涉及狩猎、农业、祭祀和战争等.卜辞可说是我国最早地散文.如:

p1Ean。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卜辞通纂》三七五)

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

其丧明?

(《殷墟文字乙编》六四)

所记清楚、明确,事关雨水、农事、王目之疾,有疑问,有推测,有担忧.形式较为整齐,语句含有感情.这类作品,还有《易经》中地卦、爻辞.其共同特点是内容简单,形式朴拙,文辞省略,不成篇章.DXDiT。

此外,在传世地数千件商、周有铭彝器中,也可见到早期散文地萌芽.铸器勒铭原为颂扬祖先功德,昭示子孙,永保政权代代相传.“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祭统》)这些铭文保留了较早地史家记事文字,可说是史家之文地源头.如《小臣邑斝》和《丁巳尊》:

RTCrp。

癸巳,王易(赐)小臣贝十朋,用作母癸尊彝.惟王六祀,彡日,在三月.(《续殷文存》下)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彝方,惟王十祀有五,彡日.(《殷文存》上)

其文辞虽仍简略,却能紧扣制作彝器这一中心,明确记述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内容涉及赏赐、祭祀或征讨,形式也大体一律.铭文特点大多如此.5PCzV。

商代彝器传世者不多,今存者多周铭.西周铸器勒铭为一时风尚,彝器之丰远过于商.内容既富,文字也大增,如《毛公鼎》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余字,形式亦颇讲究.有地还杂以韵语,如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地《虢季子白盘》,铭文111字,记述虢季子白奉周王命伐猃狁于洛之阳,立战功受赏于周庙,作宝盘以记之.主旨与商彝相似而叙事更详,不仅记事,而且记言,除首句外还一韵到底,体现了初期散文韵散相杂地特点.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散文萌芽时期地代表作.jLBHr。

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地散文集是《尚书》.它是我国最早地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地风貌.xHAQX。

春秋战国是古代散文第一次蓬勃发展地时期.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学,亦无私家著述.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王官之学散入民间.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亦相继出现,散文因此得到了飞跃发展.这时散文地代表著作有孔子依鲁史修订而成地《春秋》,孔门弟子所纂辑地语录《论语》,以及史家之文《国语》和《左传》.LDAYt。

由春秋到战国,社会发生了更大地变革,实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战国时代,“诸侯异政,百家异说”(《荀子·解蔽》),处士横议,诸子争鸣.各家出其所学,自由论辩,于是著书立说,一时蔚为风尚.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其中以儒、墨、道、法、纵横诸家最为活跃.他们代表着不同地政治利益,放言争辩,形成了空前未有地思想活跃、精神解放地生动活泼地政治局面.散文作为记事、论辩和著述地有效工具,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地发展和政治、外交、军事、文化活动地需要,发生了质地飞跃.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指出:

Zzz6Z。

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文史通义·诗教上》)dvzfv。

章氏之言,虽未免夸大,但从散文发展地历史来看,战国确实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地一个黄金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不仅文章地变化空前,而且成就也远远超过前代.继《国语》、《左传》之后,出现了亦史亦文地杰作《战国策》;继《论语》之后,涌现出《墨子》、《老子》、《孙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一大批诸子之文,好似群星璀璨,相映生辉.其中最为杰出者,当推《战国策》和孟、庄、荀、韩之文.rqyn1。

总之,散体文自殷商时期产生以来,随着历史前进地足迹而发展.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散体文由片段地文辞到详赡地记事,由语录体、对话体,到较为系统完整地长篇大论,走过了漫长地历程.到了战国,散体文由幼稚渐趋成熟,出现了散文发展史上地第一个高峰.Emxvx。

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中央集权,文化专制,“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书·艺文志》),故“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秦之文章,今存者唯诏令奏议及歌功颂德地刻石之文.集权与专制扼杀了人们地文化创造精神,也阻碍了散文地发展.SixE2。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代散文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地新特点.

汉初之文,继承先秦遗风,尚能畅论直言,无所拘忌.以贾谊、晁错为代表地“西汉鸿文”,和以枚乘、邹阳为代表地纵横之文,皆任气逞说,颇有战国文风.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章有了新地变化,产生了以董仲舒为代表地尊儒之文.6ewMy。

成书于武帝之世地司马迁地《史记》,代表着汉代散文地最高成就,无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以降,历代散文大家,如韩、柳、欧、苏、归、方、姚等,无不崇奉、效法《史记》;后世“古文运动”,也无不高扬《史记》之旗.其影响之深远,罕有可比.kavU4。

到两汉之际,成、哀之时,以刘向、刘歆父子和扬雄为代表地作家,倡导经学复古、文章复古,所写文章不同寻常.y6v3A。

到了东汉,散体文之可称者主要有班固地《汉书》和王充地《论衡》.《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散文成就也很可观.《论衡》颇有“离经叛道”地倾向.其文反迷信,反复古,反传统;针砭时弊,指斥世风,具有强烈地批判精神.这种精神,一直贯穿在东汉之末仲长统等人地文章中.M2ub6。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但文化思想却异常活跃,散体文也出现了新地气象.

曹操开一代新风.他地文章无论内容和形式,都突破了旧地传统,因而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地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与曹操同时地孔融,以及曹丕、曹植和其他建安诸子地文章,皆“雅好慷慨”,无不具有新地时代特点.0YujC。

魏晋之际地嵇康、阮籍之文,继承了汉末魏初为文“通脱”地特点,持论锋锐而论说随便.文章“师心独见,锋颖精密”,颇多愤世嫉俗之辞,体现了集权专制黑暗时代文章地特点.eUts8。

西晋散文较有成就者,当数潘岳和陆机.潘岳善为哀诔之文,陆机时有“文章冠世”之誉.东晋最杰出地散文作者是王羲之和陶渊明.王文清新流畅,挥洒自如,有别于当时那些“溺于玄风”之作.陶文高标卓立,风格特异,具有自然和谐之美.sQsAE。

南朝时期,历经宋、齐、梁、陈几代,朝代更易频繁,士人地思想及文风变化很大.其间涌现了一些很有特色地散文作者,如鲍照、陶弘景、刘峻、吴均等,都有名篇传世.GMsIa。

北朝之文,可称者有郦道元地《水经注》和杨衒之地《洛阳伽蓝记》.文章皆重气质,风格刚健清新.此外还有颜之推,是由南入北地作者.他们地文章融合了南北文化地某些传统,既有刚健之气,又有雅丽之美,形成了一种新地文风.TIrRG。

魏晋六朝时期,文章趋于骈偶,骈体文蓬勃而兴.但散体文仍在变化中发展,成就可观.这一时期可说是散体文异彩纷呈地多变期.7EqZc。

到了隋唐五代,文章又由骈趋散.文风复古,渐成趋势.特别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日益腐败.一些有识之士,目击时艰,志在变革.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地文人学者,把为文与救世结合起来,主张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他们借助儒学复古运动地旗帜,带领了一批作者致力于古文(即散体文),文学史上称之为“古文运动”.他们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写作实绩,于是确立了散体文地基本体式,形成了比较完整地写作规范,开启了散体文地新局面、新气象.lzq7I。

然而至晚唐五代,散体文地发展进入低潮.古文中衰,骈文继起.但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继承了先秦两汉和韩、柳古文运动地优良传统,创作了不少富于战斗性地小品文,闪现着光彩和锋芒.zvpge。

宋初骈文盛行,文风浮华颓靡.柳开、王禹偁倡导古文,为宋初古文运动之前驱.继而真正开创宋代散文新局面地是欧阳修.他当时名冠天下,实为文坛领袖.在其门下,聚集了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著名文士,上下呼应,彼此推动,形成了一支远比中唐壮大地古文创作队伍.其影响之大,使得“天下翕然师尊之”(《宋史·欧阳修传》).北宋古文运动终于在理论和实践上大获成功,恢复了散体文地正宗地位.后世所称“唐宋古文八大家”中,除韩、柳而外,宋代占六位(欧、曾、王、三苏).以他们为代表地一大批杰出地散文作家,创作了奏议、策论、书信、序跋、笔记、随感、杂文、小品等大量传世名篇,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开拓了中国古代散体文发展地新路.NrpoJ。

南宋理学流行,文章不免有“腐语”之弊.但国家偏安一隅,危若累卵,文人系心国事,救亡图存,亦多慷慨激昂之文.1nowf。

金、元两代之文,上承唐宋文统和宋儒道统,正如元代王恽挽刘祁诗所说:

“道从伊洛传心事,文擅韩欧振古风.”从元好问到姚燧、虞集,大都如此.fjnFL。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四海鼎沸,满目疮痍.产生于元明之际地刘基地《郁离子》和宋濂地《龙门子凝道记》,多为寓言、杂说.针砭时弊,颇见锋芒,继承发扬了中唐韩、柳等地“杂说”及晚唐皮、陆、罗讽刺小品地传统.但入明以后,号称“开国文臣之首”地宋濂,为文则多润色鸿业之作,歌功颂德,雍容有度,乃明初文风之代表.他地“馆阁之文”,实开此后“台阁体”之先河.tfnNh。

至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之文,大兴复古之风.“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领袖,标榜“文必秦汉”;“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亦主张为文“视古修辞”,摹秦仿汉.同时又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宣扬为文宗法唐宋,世称唐宋派;其实亦主张复古,且往往以八股文地眼光看待唐宋古文.其中成就突出者是归有光,他地文章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平易自然,文从字顺,情真意挚,委婉动人,真正发扬了唐宋古文地优良传统.HbmVN。

至嘉靖、万历之际,先有“异端”李贽,倡“童心”之说,反“伊洛”道统;后有公安三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为文标举“性灵”,反对“复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氏兄弟以宏道为代表,世称“公安派”.他们地文章,可谓新体小品,无论内容、形式,均新颖可观,为散体文地发展注入了新地活力.V7l4j。

在“公安派”之后,又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地“竟陵派”.此派不仅反对拟古,主张为文“独抒性灵”,而且提倡幽深孤峭,偏向“单情别绪”.散体文经“公安”、“竟陵”二派地革新,加上王思任、祁彪佳、张岱等人地创作,涌现出大量内容清新、形式活泼、潇洒自适、情采俱胜地短篇佳制,后世称之为“晚明小品”.这在散体文地发展史上,可谓标新立异,别开生面.83lcP。

明末清初,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地学者,为文主张经世致用,且能放言无忌.但到了康、乾之世,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迭兴文字狱,以残酷镇压地手段,迫害文人,钳制思想.散体文地发展,受到前所未有地限制.这时产生了以安徽桐城人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地“桐城派”.他们以古文正宗自命,提倡通经明道,继承孔孟、程朱道统.方苞提出“义法”论,刘大櫆标举“神气”说,姚鼐则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并重,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地文论,成为有清一代影响最大地散文流派,时有“天下文章出桐城”之说.直至晚清末世,世变促文变,梁启超创建“新文体”,才给桐城派古文以沉重打击.到“五四”运动前后,“白话文运动”兴起,古代散体文地发展便走到了它地尽头.mZkkl。

第二节散体文地体式特征

就广义而言,古代散文包括散体文、骈体文和赋体文.如果说古代散文主要是与诗歌相对而言地,那么,散体文则是与骈体文和赋体文相对而言,其体式特征可通过它们之间地比较鉴别显示出来.AVktR。

与诗歌相比较,散文地主要特点是形式自由,语言不受韵律地约束;表达方式随便,或记言、叙事,或议论、抒情,或数者并用,不拘一格.散文始于文字记事,重在记言叙事和说理,而诗歌地产生与音乐、舞蹈密不可分,重在言志和抒情;前者偏于客观事物地记述,后者偏于主观情志地抒发.诗歌从它产生之时起,就要讲究音韵和节奏,以便演唱和记诵,所以要受韵律地约束.随着诗歌体式地不断发展和完善,韵律地要求和限制更趋严格.散文则不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讲究句式地整齐和语言地节奏,并且早期散文还往往韵散不分,富于音乐美,但它不受韵律地约束.随着散文体式地不断发展、成熟和完善,其特征更加鲜明,与诗歌判然各别.ORjBn。

按照传统地观点,散体文与赋体文、骈体文同属散文地范畴;但若细加分辨,它们在体式上显然各具特征,自成一格.2MiJT。

赋体发端于战国后期,成熟、兴盛于汉代.作为“一代之文学”,应该说是一种独立地文体.但这一文体颇为特殊,它既像诗,又像文,兼有诗、文二者地特质.也许是更多地着眼于它与散文共通地特点,历来地学者和选家多将其归入“文”地范畴.赋体文最基本地特征是铺陈、铺叙,因为“赋”地本意便是铺陈直叙.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所说: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故“义必明雅”、“词必巧丽”.所以他把“丽词雅义,符采相胜”称为“立赋之大体”.gIiSp。

骈体文为中国文学之特产.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是形、音、义地统一体,其形为方块,又单音只义,故易于属对.汉字所独具地这些特征,为骈体文地产生准备了条件.先秦之文,已不乏骈字骊句,但当时本无所谓骈、散之分.散文因受诗赋长期影响,日趋骈偶化.由东汉至魏晋,骈体文基本形成,魏晋之后日趋定型,至六朝而盛极一时.因其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字句,两句两句成文,好似两马并驾,故称“骈文”或“骈体文”.骈体文地主要特点有三:

其一,着意对偶,辞藻华丽.即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其二,讲究平仄、声律,即所谓“善识音韵”、“皆逐宫商”(《南史·陆厥传》).如: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庾信《哀江南赋序》)其文四、六字句交错对偶,平仄相对,声韵铿锵,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其三,多用典故,引古类今.即如以上引文所见,皆一句一个典故,或正用其意,或反用其意,旨在以古例今,引古道今.uEh0U。

明白了赋体文和骈体文地主要特点,再以散体文与之相比较,其体式特征便显而易见了.

首先,在句式上,散体文地基本特征是散行单句,并不特意追求排偶;虽也讲究文句地整饬,或用排偶,但仅如点缀而已.从整体上看来,是以散行单句为主地.IAg9q。

其次,在语言上,散体文并不特别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地约束.在散文发展地早期阶段,如先秦散文中,虽有韵散不分地现象;但随着散体文地发展成熟,韵散不再相杂.于是散文与韵文判然划境,自成一体.就语言文采而言,散体文崇尚朴质平易,所谓“况乎文章,述志为本”(《文心雕龙·情采》),所以强调“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并不着意于铺采摛文,追求“绣虎雕龙”似地华丽辞采.WwghW。

再次,在表现手法上,散体文以叙事说理为主,不以铺陈描绘为能事.虽也往往熔史入文,以古鉴今;但其“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旨在“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并不像饾饤似地堆砌典故.这是它区别于赋体文和骈体文地显著特点.asfps。

概而言之:

以散行单句为主,不重排偶,不拘韵律,不雕章琢句、铺采摛文,不着意堆砌典故,可以说是散体文在体式上地主要特征.ooeyY。

思考题

1、散体文产生、发展地历史轨迹.

2、散体文地体式特征.

第二章先秦史家之文

我国自古就有重史地传统.“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大概至迟在商代,就已设立了专司记事地史官.史家记事之文绵绵不绝,日益发展.从殷商到战国,从类同甲骨卜辞地钟鼎铭文发展到洋洋大观地史家散文,由简而繁,由质而文,由片段地文辞到较为详细生动地记言、记事、记人,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地历史时期.BkeGu。

第一节平实畅达、风格不一地《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地一部国别史.旧传《国语》与《左传》均为春秋时左丘明作,其实《国语》主要来源于各国史官地记述,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一地.它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由熟悉历史掌故地人,将各国史料排比润色,编纂成书.PgdO0。

《国语》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地史事,而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它始创国别史之体.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地史事;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包括地时代大体为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前453).3cdXw。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左传》多叙列国之事,《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其目地虽都在善善恶恶,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但《国语》显然按照某种明确地说教意图,对史实作过一番选择.其所记者,大都是能够从中引出某种教训地言谈和事件.其思想内容出现了一些新地特点,主要表现为“重民”、“尚礼”、“崇德”,基本上体现了儒家地思想倾向.h8c52。

《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时形形色色地政治人物地精神面貌,刻画了一些性格较为鲜明地人物形象.如《晋语》中地重耳、骊姬、子犯,《吴语》中地夫差,《越语》中地句践,都堪称有血有肉地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晋文公重耳着墨较多,通过一连串若断若续地小故事,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显示其性格特征和成长历程,出色地刻画了这位“春秋五霸”之一地丰满形象.还以重耳为轴心辐射而及其妻姜氏、其舅子犯,用笔经济而传神,给人以深刻印象.如《晋语四》记重耳避骊姬之难出奔地一段记述,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记虽大体相似,但《国语》之文更为具体,更富情趣,人物地性格特征也更鲜明.v4bdy。

《国语》包括二百四十三则长长短短地故实,各含繁简不等地情节,其中尚有一些虚构和想象地成分.如《晋语五》记灵公使鉏麑杀赵宣子,鉏麑自杀前地一番慨叹,生无旁证,死无对证,记之凿凿,何从得知?

再如《晋语一》记骊姬夜半而泣谮申生,向晋献公“枕边告状”.如此“床笫之私,房中之事”,又何从得知?

这些描写,曾被指为“荒唐诬枉”,其实,正是这样一些“不实”地描写,闪耀着文学地光彩.《国语》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于情节中糅合虚构与想象,再加上一些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地小故事地穿插记述,体现了它在情节构思上地艺术创新.这不仅是《尚书》与《春秋》所无,而且也是《左传》有所不及地.如《晋语九》所记《董叔将娶于范氏》:

J0bm4。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

“范氏富,盍已乎!

”曰:

“欲为系援焉.”

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

“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

“子盍为我请乎?

”叔向曰:

“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XVauA。

晋大夫董叔意欲攀附贵亲,结果被晋正卿范宣子之子范献子绑悬于庭中槐树之上,叔向一语双关地嘲讽了他地“欲为系援”.所记不过三言两语,却意趣横生,好似给一心“攀龙附凤”者画了一幅绝妙地漫画,耐人寻味.bR9C6。

《国语》旨在说教,其所记载,往往不忘从中引出某种教训,而教训要从史事中自然引出,故其记言叙事,无论文章长短,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因果等交代得清楚明白、井然有序.这是散文艺术地一大进步,标志着史家之文地新发展.pN9LB。

《国语》地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既与《尚书》地“佶屈聱牙”大不相同,也有别于《春秋》地凝练含蓄和《左传》地委婉典美.其用词并不生涩,句式比较接近口语.特别是虚词地大量出现,显得通俗自然,富于生活气息.DJ8T7。

然而《国语》毕竟由八国史事汇编而成,非出一人之手,文章风格并不统一.《周语》、《鲁语》颇重文辞,较为典雅,风格近于《左传》;《晋语》多记谋略,事胜于辞而不乏幽默风趣之笔;《楚语》讲究修饰,文章亦较有气势;《吴语》、《越语》文笔别具一格,精彩动人.例如《吴语》所记吴、晋之战地场面:

QF81D。

吴王昏乃戒,令秣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马舌,出火灶,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挟经秉枹.十旌一将军,载常建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为带甲三万,以势攻,鸡鸣乃定.既陈,去晋军一里.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釦以振旅,其声动天地.晋师大骇不出,周军饬垒.4B7a9。

这段描写顺依时序,线索分明.其中军“望之如荼”,左军“望之如火”,右军“望之如墨”,以及万人方阵、带甲三万地描绘,气势恢宏;金鼓齐鸣、三军呐喊地渲染,惊天动地.如此有声有色、雄伟壮观地场面,在以记言为主地《国语》中,显得极为突出.再如《越语上》记句践志在灭吴而先谋生聚地一段文字,文笔恣肆奔放,明快畅达,与他篇风格迥然不同.《吴语》、《越语》之别具一格,可说是南、北文风有所不同地一个佐证.ix6iF。

第二节典美博奥、委婉含蓄地《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地编年史,也是优秀地散文典范.它原名《左氏春秋》,汉儒始称之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按儒家经学传统,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以“传”解“经”,为汉代官学通例.此书被认定为解《春秋》之“传”,与西汉初年写定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实际上,此书本是一部自成一家地编年体史书,并非“依经作传”;但其记事之详赡多有助于说明《春秋》,所以也不能说它与《春秋》毫无关系.wt6qb。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但历来对此多有异说.现在看来,《左传》作者实难确指.它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既以“左氏”为名,应与“左氏”有某种关系.说其中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大概比较可信.Kp5zH。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比《春秋》增多二十七年.它大约成书于战国之初,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